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精)/译文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关于一个人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之饱满充沛、包罗万象,令人叹为观止。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著,罗炜译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精)/译文经典》是德国文学史中一部重要的大城市长篇小说,是德语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部作品中,德布林大量采用了蒙太奇技巧,意识流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心态。在语言的运用上刻意求工,把方言、俚语、黑话、报章术语、广告用语、官方布告等交织起来,制造出一种时代氛围和地方特色。这部长篇为揭示大都市下层社会人物的精神状态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对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内容推荐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1957),生于德国什切青域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柏林和弗赖堡学过医学和心理学,表现主义杂志《风暴》的创办人,开创了德国表现主义流派;德国文学现代派的巨匠,对20世纪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弗兰茨同妻子发生口角失手致其丧命,被判四年徒刑,出狱后白天在亚历山大广场卖报纸和小商品,晚上去酒吧消遣。一天他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寡妇,得到热情的接待。弗兰茨把他的艳遇讲给一起做小买卖的朋友听,不料该朋友却去那个寡妇家偷了东西。弗兰茨对此卑鄙行为极为愤慨,不再同他往来。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个叫赖因霍尔德的人,此人外表温文尔雅,实际上却是个逼良为娼的流氓和盗窃集团的头目。他多次让弗兰茨将自己玩腻的女孩子处理掉,但都被弗兰茨拒绝了;这个流氓怀恨在心,以金钱为诱饵想使弗兰茨上钩。弗兰茨想摆脱他那个圈子,结果遭到陷害,摔断了一条胳膊。伤愈后弗兰茨回到亚历山大广场继续做买卖,与妓女埃米莉邂逅,两人互相帮助,相处甚好。赖因霍尔德获悉后,把埃米莉骗至树林,奸污了她,并将其杀害。弗兰茨成了杀人嫌疑犯……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著,罗炜译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精)/译文经典》针砭了当年的社会时弊,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大都市小说,作为现代小说史中的一个里程碑,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同乔伊斯和多斯·帕索斯等人的伟大创作实践并驾齐驱。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广播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还相继被译为英、法、俄、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瑞典、捷克、匈牙利等十几种文字,仅袖珍本就再版了33次。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试读章节

他此时呻吟起来,这让他觉得十分舒服。在第一次被隔离监禁的时候,他曾经一直这样呻吟,并且还为听见自己的声音感到喜悦,总算还有点东西,并非什么都完了。很多关在单间里的犯人都这样做,有的是开头,有的则是后来感到孤独的时候。他们于是开始这样做,起码还算有点人气,这使他们得到安慰。这个男人现在站在走廊里,街上可怕的喧嚣听不见了,叫人神经错乱的房子也没有了。他噘起嘴嘟哝着,以此给自己壮胆,双手握拳插在口袋里。他那裹在黄色夏装里的双肩紧绷着,做好了防御的准备。

一个陌生人站到了这位出狱的囚犯身旁,拿眼打量着他。“您怎么了,不好吗,身子疼吗?”来人问了好几声,他才回过神来,于是赶紧停止了嘟哝。“您不舒服,您住在这房子里?”这是一个长着红色络腮胡的犹太人,只见他个子矮小,身着风衣,头戴一顶丝绒帽,手里拄着一根拐杖。“不,我不住这儿。”他必须离开这个走廊,这个走廊曾经很不错。于是街景重现,门面,橱窗,穿着裤子或浅色长筒袜的模特一闪而过,全是那么迅速,那么敏捷,转瞬即变。由于他决心很大,所以他又来到了一幢房子的过道里,那里正好有人打开大门放车进去。他于是赶紧闪进邻屋楼梯口的一条狭小的过道内。这里没有车能够进来。他紧紧抓住栏杆柱子。他知道,在他握住它的时候,他想逃脱惩罚(哦,弗兰茨,你想干什么,你不会行的),他肯定要干,他已经知道出路在哪里。他又轻轻地哼起了他的音乐,嘟哝和咕噜,我再也不到街上去了。那个红胡子犹太人又进了屋,并未马上发现栏杆处那另外的一个人。而后,他听见了他的哼唱。“说说,您在这里干什么?你不好吗?”他松开紧抓栏杆的手,向院子走去。他的手触到门时,发现来人正是他在另一幢房子里遇见过的那个犹太人。“您走开!您到底想要干什么?”“什么都不干,行了吧。您如此叹息呻吟,问问您怎样总该可以Ⅱ巴。”对面的门缝里重又现出一幢幢房屋,云集的人群,滑动的屋顶。这位获释出狱者拉开院门,犹太人跟在后面喊道:“好了,好了,该发生的事情不会有多严重的。您是不会变坏的。柏林大得很。成千上万的人都能过的地方,哪还在乎增加个把人呢。”

这是一个高大阴暗的院子。他站在垃圾箱旁。突然,他对着墙响亮地唱了起来。他像手摇风琴的街头艺人那样从头上取下帽子。声音被墙反射回来。这很好。他的声音灌满了他的两耳。监狱里可是从来不许他用如此大的声音唱歌的。而他所唱的居然还从墙上发出回音?“一声吼叫如雷鸣。”战士般的坚定和强劲。接下来唱的是:一首歌里的“哟喂哇嘞啦嘞啦”。没人注意他。那个犹太人在门口接待他:“您唱得很好。您真的唱得很好。您可以用您的嗓子赚到金子。”犹太人随他来到街上,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说个没完,直到最后他们——犹太人和这个着夏装的,五大三粗的,嘴巴紧闭、否则非吐出苦胆不可的家伙——一起拐进了葛尔曼大街。

始终还未到达

他把他带进一间烧着铁炉子的屋子里,让他坐到沙发上去:“好了,就这儿。只管放心地坐下来吧。帽子随您的便,可脱可不脱。只是我要去叫个人来,您会喜欢他的。我本人并不住这儿。跟您一样,不过是这里的客人。好了,就这么回事,只要房间里暖和,一个客人便会带来另外一个客人。”

那出狱的人儿独自坐着。一声吼叫如雷鸣,如刀剑呼啸,似波涛汹涌。他坐上电车,侧脸往车外望去,红色的大墙在绿树丛中显现,五彩的叶子纷纷落下。大墙伫立在他的眼前,他靠在沙发上凝视它,目不转睛地凝视它。住在这样的高墙之内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你知道,日子就是这样开始,这样继续。(弗兰茨,你可别想藏起来,你已经藏了四年,拿出勇气来吧,看看你周围的人,老躲躲藏藏的也不是个长久的办法。)严禁歌唱、吹口哨、喧哗。早上的起床号一响,犯人们就必须马上起来。铺床、洗漱、梳头、洗衣和穿衣。肥皂管够。咚,一声钟响,起床,咚,五点三十,咚,六点三十,开门,咚咚,出去,领早饭,工作时间,自由活动,咚咚咚,中午,小子,别撇嘴,这里是不会让你长肉的,唱歌的人要报名,唱歌的人五点四十集合,我的嗓子哑了,六点关门,晚上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住在这样的高墙之内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他们把我往死里整,我都快变成杀人犯了,其实只是把人打死了而已,是殴打致死,没有那么严重,我成了一个大流氓,一个无赖,和流浪汉差不了多少。

一位身材高大的犹太老者已在他对面坐了很长时间,此人留着长发,头上戴着一顶黑色小帽。从前,书珊城里有个名叫末底改的男子,他抚育着他叔叔的女儿以斯帖,这姑娘身段美丽、容貌俊俏。老头将眼睛从他身上移开,转过头来对红胡子说:“您从哪儿弄来这么个人?”“他从这家蹿到那家,还跑进一个院子里唱歌。唱歌?”“战争歌。”“他会冻着的。也许。”老头凝视着他。非犹太人应当在第一个节日举行葬礼,以色列入也该在第二个节日,这对两个元旦都有效。谁是下述拉巴南教义的作者:食用纯洁之鸟腐尸的人,并非不纯洁;但倘若他吃肠子和嗦囊,就不纯洁了吗?老头拿他那黄黄的长手去触摸出狱人放在夏装上的手:“喂,您不想把大衣给脱了?这里很热。我们上年纪了,一年四季都怕冷,可您穿得也太多了。”

他坐在沙发上,低下头瞟他的手,他想站起来,朝门口走去,想从一个院子走到另一个院子,穿过大街,得好好看看这世上都有些什么东西,都在哪儿。他的双眼在昏暗的空间里搜寻门的位置。老头把他按到沙发上:“好好呆着,您想干什么呀。”他想出去。老头却抓住他的手腕,并不停地把他往下按:“看看谁的力气大,是您还是我。我说话的时候,您要好好坐着别动。”老头喊道:“好了,您这就会坐着不动的,您这就会听我说话的,年轻人。振作点,坏蛋。”接着又对抓住此人肩膀的红胡子说:“您走吧,离开这里。我叫您来了吗。我这就让他服了我。”

这些人想对他干什么。他想出去,他用劲站了起来,可老头又把他按了下去。他于是叫道:“您要把我怎样?”“只管骂,还会骂得更多。”“您应该放开我。我必须出去。”“上街还是到院子里去?”(P8-11)

序言

提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oblin,1878—1957),中国的广大读者可能会感到陌生。然而,在德国文学发展史上,这个名字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德布林不仅是屈指可数的现代德语经典作家,而且就其对二十世纪,尤其是战后德国文学所产生的直接、广泛而又持久的影响而言,恐怕连一代文豪托马斯·曼都难以企及。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生前就曾高度赞赏德布林的叙事艺术,把他尊为自己戏剧创作上的“教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也把他奉为“恩师”,坦言自己在写作方面深受德布林的启迪。此外,现当代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家,如克劳斯·曼,沃尔夫冈·科彭和阿尔诺·施密特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德布林的影响。德布林对德语文学的杰出贡献,使他无可辩驳地成为国际公认的语言大师和文坛巨匠。

“我始终明白,我属于穷人的行列。这决定了我的全部秉性。”德布林晚年的这番自白可以视作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1878年8月10日德布林在什切青城(今波兰境内)出生。父母均是犹太人,一共养育了五个子女。德布林排行第四。十岁那年,开裁缝店的父亲抛弃家庭,和店里一名年轻的女工一起私奔去了美国。迫不得已的母亲只好拖着一身的债务和一群孩子离开什切青,来到柏林,靠做苦工和亲戚的接济勉强维持生活。在舅舅和大哥的帮助下,德布林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学习,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1905年德布林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精神病医师。几年后,德布林结婚生子,在柏林东部的工人区开设自己的诊所。直到离开德国之前,德布林都在这里行医。这段拮据清平的职业生涯成为德布林积累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希特勒上台后,作为犹太人和进步人士的德布林不仅作品被付之一炬,而且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1933年2月28日,国会纵火案的第二天,德布林逃离德国,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流亡。他先在瑞士短暂停留,随后转到法国并于1936年取得法国国籍。当纳粹德国入侵法国时,德布林不得不再次逃往美国。在美国的最后几年里,德布林的物质生活几乎濒临赤贫的边缘。战争还使德布林晚年丧子,他的二儿子沃尔夫冈在法国军队抵抗法西斯入侵的战斗中牺牲。但德布林并未失去对未来的信心。所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的消息传来之后,德布林是最早返回德国参加重建工作的流亡作家之一。回国之后,德布林着手创建了美因茨科学和文学院,参与创办了美因茨大学,并从1946至1951年主持发行文学杂志《金门》(Das goldene Tor),致力于清除纳粹余毒"和促进德国民主化的启蒙工作。可是事与愿违。国际局势和战后德国的发展似乎与德布林的期望相去甚远。1953年,贫病交加的德布林怀着深重的失望再度离开德国,定居巴黎。1957年6月26日德布林在弗赖堡附近的埃门丁根州立医院逝世。  文学似乎注定要和苦难结缘。德布林的发展轨迹也没有背离这一规律。不可遏止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在灾难、困顿和凄凉的催化下勃发。从中学时代文学青年式的习作开始,直至临终前病床上的口授,德布林可谓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他的著述从小说、诗歌、戏剧到传记,还有政论、杂文、哲学论著,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其中尤以短篇和长篇小说最为见长。从古老的东方智慧、神话传说,到后工业时代的科幻人类,从中国、印度、柏林,到格林兰和美洲大陆,德布林的文学之旅历时上下五千年,纵横古今中外,其气势之磅礴,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按发表的顺序对德布林重要的叙事作品作一简略介绍。

……

意识流是小说中另一独具特色的创作方法。意识流最初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意识流小说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而所描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复合性。意识流小说的这些根本特点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得到了完美的发挥。所以,不少评论家常把它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的((尤利西斯》进行比较。但德布林的意识流比乔伊斯的更为“物质化”,因为它像迅速闪过的电影镜头一样,展示的更多的是生活的外在印象。在亚历山大广场上,人与世界之间的壁障变得更薄了。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自1929年出版以来,先后被改编为广播剧、电影和系列电视剧,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在德国,它不仅是大学德文系的必修课程,而且还是中学生的推荐读物。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版本推出,真是常印常新,愈久弥坚,雅俗共赏。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同时还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枚瑰宝。1930年它被译成意大利文和丹麦文;1931年它的英文版面世;在接下来的1932—1935年中它被相继译为西班牙文、法文、瑞典文、俄文和捷克文;1958年它又被译为匈牙利文。今天,时隔七十年之后,它的中译本也得以问世了。谨以此书献给愿意走近德布林的朋友们。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罗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