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弟子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它要求人们能够“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不要轻易许诺,因为作了承诺,就意味着有一份责任,有必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所以,君子总是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对待朋友关系上,必定能够对承诺于朋友的事尽心尽力,取信于人。相反,那些诚信尽失的人,往往习惯性地随意做出论断,而最终导致失信于人。信任是朋友相处的不变定律,撒谎只能破坏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果朋友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那也就失去了朋友的意义。
那么,怎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交往,并能够帮助自身获得进步和提升的?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想要获得进步和提升,就应该与直爽、宽容、学识丰富的人交往,从他们身上吸取优点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真正的朋友,不仅要善于给予对方夸赞,对于对方犯下的错误,也应有善意的提醒,这种善意的提醒不会对人造成损害,反而会让人反省自己,获得进步;真正的朋友,拥有宽阔的胸怀,能够包容人们的错误,使人感到欣慰;跟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同样也能受到对方知识品德的影响,能够以对方为借鉴,从而提升自己。
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弟子规》)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崇尚道德,把忠义、孝顺、友爱等长存不变的优秀美德,作为涵养人的心灵的必备品质。亲近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践行的事情,仁德之人总是能够让人感觉美好,他们用自己刚毅的品行和高尚的人格建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也为社会搭建了一桩道德的篱园。社会上的不好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仁德之事、仁德之人缺乏关注,往往限于流俗之中而淹没于社会浪潮之中。
另外,对于仁德,个人也要认真地加以培养,忠实践行,仁德对人的涵养作用能够使人们保持清净的内心,同时又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亲仁,是呼吁人们能够积极向善,向好的方面靠近,这样才能渐渐祛除弊端,从而达到和谐的境地。同样地,每个人也应该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圣贤仁德是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是他们崇高的人格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圣贤也并非是一开始就拥有如此高的成就,他们也是通过一步步严格的修习,才最终成为人所敬仰的对象,因此,每个人也都应该产生一种自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最后,从社会,人际层面的礼仪规范回到自身,我们将不难发现,所有美好的社会风尚与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最为基本的意义上有赖于个人的修养与学识而反观自身,所谓余力以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
个人的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与知识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头脑,培养人的创造力,提升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宇宙的认识,同时,人类社会亦在人们对知识的汲取与创造中不断进步,从而开创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没有知识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提升,亦没有社会的进步,所以,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缺少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与智慧不同,知识是一个人对某方面或者多方面所了解认识的多少,而智慧则是人在面对任何情况的时候的能力,所以,二者之间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传统社会始终重视对个人本性的涵养,知识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一个普通的人通过努力也能具备很好的知识。所以,古人强调“行有余力以学文”,在把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道理理解之后,并以此做好自我修养和心性培育,则无惧于对于知识的学习。反之,假如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做不好,那么,知识终将是一种华丽的装裱,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个人。如果个人缺乏内在的道德修养,知识甚至可能沦为个人实现不当目的的工具,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P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