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王小锡//姜晶花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弟子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它要求人们能够“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不要轻易许诺,因为作了承诺,就意味着有一份责任,有必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所以,君子总是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对待朋友关系上,必定能够对承诺于朋友的事尽心尽力,取信于人。相反,那些诚信尽失的人,往往习惯性地随意做出论断,而最终导致失信于人。信任是朋友相处的不变定律,撒谎只能破坏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果朋友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那也就失去了朋友的意义。

那么,怎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交往,并能够帮助自身获得进步和提升的?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想要获得进步和提升,就应该与直爽、宽容、学识丰富的人交往,从他们身上吸取优点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真正的朋友,不仅要善于给予对方夸赞,对于对方犯下的错误,也应有善意的提醒,这种善意的提醒不会对人造成损害,反而会让人反省自己,获得进步;真正的朋友,拥有宽阔的胸怀,能够包容人们的错误,使人感到欣慰;跟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同样也能受到对方知识品德的影响,能够以对方为借鉴,从而提升自己。

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弟子规》)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崇尚道德,把忠义、孝顺、友爱等长存不变的优秀美德,作为涵养人的心灵的必备品质。亲近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践行的事情,仁德之人总是能够让人感觉美好,他们用自己刚毅的品行和高尚的人格建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园,也为社会搭建了一桩道德的篱园。社会上的不好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仁德之事、仁德之人缺乏关注,往往限于流俗之中而淹没于社会浪潮之中。

另外,对于仁德,个人也要认真地加以培养,忠实践行,仁德对人的涵养作用能够使人们保持清净的内心,同时又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亲仁,是呼吁人们能够积极向善,向好的方面靠近,这样才能渐渐祛除弊端,从而达到和谐的境地。同样地,每个人也应该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圣贤仁德是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是他们崇高的人格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圣贤也并非是一开始就拥有如此高的成就,他们也是通过一步步严格的修习,才最终成为人所敬仰的对象,因此,每个人也都应该产生一种自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最后,从社会,人际层面的礼仪规范回到自身,我们将不难发现,所有美好的社会风尚与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最为基本的意义上有赖于个人的修养与学识而反观自身,所谓余力以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

个人的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与知识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头脑,培养人的创造力,提升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宇宙的认识,同时,人类社会亦在人们对知识的汲取与创造中不断进步,从而开创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没有知识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提升,亦没有社会的进步,所以,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缺少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与智慧不同,知识是一个人对某方面或者多方面所了解认识的多少,而智慧则是人在面对任何情况的时候的能力,所以,二者之间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传统社会始终重视对个人本性的涵养,知识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一个普通的人通过努力也能具备很好的知识。所以,古人强调“行有余力以学文”,在把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道理理解之后,并以此做好自我修养和心性培育,则无惧于对于知识的学习。反之,假如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做不好,那么,知识终将是一种华丽的装裱,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个人。如果个人缺乏内在的道德修养,知识甚至可能沦为个人实现不当目的的工具,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P57-59

目录

上编 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概要

 第一章 文明礼仪的缘起及其发展

 第二章 文明礼仪的作用

 第三章 传统礼仪解析(一)——《周礼》《仪礼》《礼记》

 第四章 传统礼仪解析(二)——《家礼》《弟子规》

 第五章 传统礼仪解析(三)——《颜氏家训》《钱氏家训》

中编 人际交往中的礼仪

 第六章 诚敬

 第七章 尊卑

 第八章 孝亲

 第九章 敬长

 第十章 雅言

 第十一章 仪容

 第十二章 服饰

 第十三章 会客

 第十四章 宴请

下编 日常生活中的仪式

 第十五章 冠礼

 第十六章 家礼

 第十七章 婚礼

 第十八章 丧礼

参考书目

序言

纵观党的历史,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七十多年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撰写的通俗著作《大众哲学》,引领一代义一代有志之士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用朴实、生动的语言,以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与人民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和知晓度,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性的基本特征,成为新时期理论创新大众化的新典范。

高等学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研究实力雄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普及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阵地。汇聚高校智慧,发挥高校优势,大力开展优秀成果普及推广,切实增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是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任务、重大使命。

201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通过组织动员高校一流学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普及转化,撰写一批观点正确、品质高端、通俗易懂的科学理论和人文社科知识普及渎物,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阐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广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掌握和实践,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与一般意义的学术研究和科普类读物相比,教育部设立的普及读物更侧重对党最新理论的宣传阐释,更强调学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普及,更凸显“大师写小书”的理念,努力产出一批弘扬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伴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兴盛。我们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不断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14年4月10日

内容推荐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仪流传至今。在《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读本》中,于小锡教授从大小两方面对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进行了概括地介绍和导读。大的方面,本书从文明礼仪的缘起讲起,从经典出发,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周礼》《仪礼》《礼记》《家礼》《弟子规》《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小的方面,王小锡教授介绍了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包括诚敬、尊卑、孝亲、敬长、雅言、仪容、服饰、会客、宴请各个方面,并着重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冠礼、家礼、婚礼、丧礼等。本书是一本既小又大的书,兼顾通俗与学术,对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明礼仪很有帮助。

编辑推荐

王小锡、姜晶花著的这本《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读本》对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进行梳理和解读,不仅仅从它的历史发展脉络予以纵向考察,而且就文明礼仪的自身特性,从横向的角度进入,借助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考察,对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进行综合性的认识和把握。全书共分中华传统文明礼仪概要、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日常生活中的仪式等三编,分别进行阐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