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鹰著的《跳槽内参(精)/找同行系列》献给迷茫中的职场人,汲取跳槽者的经验,过来人是怎么抉择的。
17个经典跳槽案例,从起意跳槽、如何抉择,到如何与新岗位磨合,定有属于你的疑惑与解决之道。
领略管理者的高度与思路,聆听管理者的建议,老板们是如何思考的。
百位高管进行分析与点评,帮你转换思路,开拓眼界。
包含关于跳槽的各种问题,也许就有你正在寻找的解答。
该不该跳槽?
需做哪些准备?
如何谈薪资?
如何与新环境磨合?
选岗位、选平台,还是选一个好上司?
吃回头草的马,值不值得用?
如何应对行业趋势的大变化?
跳槽是职场人都避不开的话题:是时候跳槽了吗?往哪儿跳?行业优先还是岗位优先?该不该跨行业?无数瞻前顾后的问题困扰着每个起意跳槽或转行的人。
资深管理专家黄铁鹰在《跳槽内参(精)/找同行系列》中,精心选取了17个真实案例,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跳槽的两难问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公司的百位管理专家现身说法,对其进行深度讨论与点评,并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跳槽内参》并非旨在为处于职场困境中的读者提供完美答案,更重要的是,带你领略管理者的高度与思路,帮助你转换角度、拓展思维,理性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助力职场新人度过“蘑菇期”的考验
提供不同职位“向前一步”的方法
帮助领导者看清管理的细节与不足
陈征胜
成都极致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与你年纪相似,同样都是代理商,也有一些经销商渠道,并且接触过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只是我们位置不同,你是经理人,我是自己从无到有创业七八年了。
我开始创业的时候因为公司太小,招不到人才,甚至连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员工都没有。而你却能把一个小公司做到这么大,这么成功,老板也愿意把大权交给你,说明你很有能力。像你这样能主动思考、自动自发、勤于努力的员工是很少的。
只要我看到员工有几个方面做得好,就特别愿意掏心掏肺地和他交流。其实老板都是很孤独的,能够有几个心腹,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如果我遇到你这样的员工,也一定会像你老板一样,把很多经营的事交出来,也愿意多花点钱留人。而且,8年的时间真不算短,这份忠诚是很难得的。很多老板愿意为忠诚的员工多付出一些,不仅仅是因为生意,更有一种情怀在里面。
不过,你的成功虽然有自己能力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是老板为你提供了平台以及其他同事对你的支持。
我像你们老板一样,也没时间关注公司内部事务,因为我必须在供应商、银行、商会、社会关系上花更多精力。总代理赚钱的原因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销售,而是依赖于供应商平台的支持。当初,我们为了得到供应商的支持,软磨硬泡了半个月,谈判不下十余次。供应商会观察代理商的品行和能力,只有他们认为对味了,才会换来货物、人员和账期的支持。
不仅如此,每年与供应商对账的时候,老板又要忙着去融资,找银行贷款,找朋友借钱——这些债务都是老板在背。
有时候经理人觉得老板不务正业,不关心客户,不到公司上班,其实老板的很多工作都是在8小时之外的。老板要面对政府关系,要感受外部风云的变化,要平衡多方利益,要忍受别人的误解、下属的背叛、人情债的往来,还有各种灰色的东西。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我感觉你想要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一个事业,一份权力,一种能够自己当家做主的感觉。
我认为你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离开公司,放弃一切,下海创业。
如果你早早自己干,可能现在也有所成就。可惜老板给的条件太好,你没舍得出来。我熟悉的几个创业者当年都是一无所有,没有女朋友,没有家庭,没有负担,可以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而另一些毕业就加入好公司的朋友,很快恋爱结婚,买房买车,生小孩后又要为了教育考虑购买学区房。他们就被金手铐铐住,离不开公司了。如果辞职,车贷房贷、孩子上学的钱都凑不上。因此在公司再受气,也得忍着,有好机会,也不敢尝试,一旦失败,成本太高,就这样错过了创业最好的年华。
而现在,要你放弃一切,出来创业,时机并不太好。30多岁,有家有室,你敢卖掉房子创业吗?还能像当初那么拼搏吗?现在的你离开公司的平台,真的什么也不是。谈生意,请一顿饭就是几千块钱,干什么都得从自己兜里掏钱。小兄弟们不会跟你出来的,供应商不会支持的。
另外一条路,就是跟着老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在现有平台上不断努力,赢得老板信任,赢得行业地位,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源。
我认识很多老板,真的想放下生意不做了,因为实在太累,子女也不愿接班。有几个朋友已经在努力学习企业股份制的课程,就是希望有人能够帮他把公司传承下去。(P61-63)
“跳槽”:期望之间的“鸿沟”
跳槽,是每一个职场人避不开的话题,即使做到高管,即使工作多年,也都有可能遇到这个问题。差别只不过在于,基层职位或者职场新人主动跳槽的多一些,而高级职位以及多年的“资深”员工,面对猎头和同行企业的“诱惑”多一些。“跳槽”到底为什么?谁又能说得清?
临近年末,老板、人力资源部、员工们对于马上到来的招聘、入职、离职高峰各有各的算盘:年终奖之后……
对于跳槽,老板有多担忧?员工有多纠结?双方都觉得自己“被人对不起”了,人力资源部更是因此压力重重。
之所以老板和员工都觉得“受了伤”,根源往往在双方期望的差异上,年终奖是个集中的爆发点。
忙了一年能拿多少奖金?老板和员工都会在心里算了又算,只是做算术题时,老板和员工的公式是不一样的。
员工想,我今年努力又辛苦,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标,但已经很不错了,10万拿不到,减去个两三万,怎么也该拿到七八万吧。
老板则认为,你没有达到规定的目标,但是毕竟也努力了,给个一万不太好看,再加个两三万吧,鼓励一下,明年再加把劲!
看看,员工认为自己该拿七八万,老板却认为给三四万已经很不错了。这中间的差异会让双方都极度失望,老板认为员工拿了钱还要走(而且我还多给了),就是负心!员工觉得你忽悠我,年初说个大范围,然后可着底线给!员工觉得冤,老板觉得更冤!
于是,年终奖之后,跳槽高峰来临!
年终跳槽还有可能是员工早已心生不满,只不过觉得年底没几天了,等拿了钱再走也不迟。这种不满是很多事情的积累,也许都是些小事,但每次都会给公司减分,一次一两分,积攒多了,就变成不及格了,员工也就离开了。这种不满中比较突出的,是公司某些制度的不合理,一般是行政、人事等管理制度,这类制度的不良影响都很滞后,所以员工离职时,没法确定就是这个原因,或者也没人愿意追踪到这儿。
我曾经就职的一家公司离市区很远,上下班时间有班车,平时每隔1小时在指定站点有通勤车,晚上还有加班班车。
不久,行政部门换了领导,为了缩减费用,减少了通勤车并且换成小车。这样,外出办事的员工和过来面试的应聘者都极不方便,面试约到率锐减,空缺的岗位好久都招不到合适的人。
后来,加班班车也缩减,员工发现奋战了一整天想回家时,要么班车已经走了,要么座位不够挤不上去,就这样,IT(信息技术)公司中不可避免的加班也随之减少了。
再后来,下班班车的时间延后了20分钟,起因是为了到公司门口赶班车,大家还没到下班时间就开始收拾东西,有一次恰逢大老板有事,刚到下班时间人就通通不见了,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行政部第二天就发了通知,更改了下班班车时间。北京的晚高峰啊,延后20分钟发车,到家的时间往往就晚了40分钟,好多员工戏称:班车晚走一小步,生活质量倒退一大步!
那一年的离职率持续上升,春节之后,公司迎来了员工大批量的离职!
……
当然,也有很多人跳槽是因为急于上升的心态、对新环境融合和适应的能力有限,等等。
前段时间偶遇一位同行,他已从中层职位一跃为高层,薪资也由5000元到现在的数万元。这两年间他跳了多家企业,多则待五六个月,少则两三个月,可至今也没在一家公司站住脚,还频频奔跑于各企业之间—这种情况在跳槽大军中也不是少数。可是他跳得值吗?
因为职业关系,我要面试大量的应聘者,我发现好多人的思维惯性就是缺什么找什么。例如问他:“离职的原因是什么?”他答:A不好,B不好等等。然后再问:“选择新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好多人都直接说:要A、B两方面都好。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很多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你不是在原有的环境中去改善某个方面,而是要进入一个所有因素重新组合的新环境中,那么在选择之前,你必须跳出现有环境中某些因素带给你的不满情绪(那种情绪往往经过了积累和放大,让你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你要认真地分析:新的公司中,哪些方面一定要做到优秀,哪些方面及格就可以,哪些方面是你的底线,哪些方面有了是惊喜、没有也不失望……
以一句话总结:离开,代表着成长与突破!
希望领导们面对跳槽的下属,可以有这样的心态、说得出这句话。也希望要跳槽的人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离开”是否真的有“成长和突破”。
你要什么?
黄铁鹰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永不知足是人的天性。我教了十几年书,每届学生都会和我聊工作上的问题,有的感叹老板不公,有的遇上了天花板,有的对企业现状不满,更多的是激情殆尽感到彷徨……
彷徨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没钱,想要钱;有小钱了,想要大钱;没媳妇,想要媳妇;有媳妇,想要孩子;有了孩子,又望子成龙……
想要的东西太多。这些东西搅到一起,才让人想不清楚,才让人彷徨。
我女儿的闺密,留学澳大利亚名校8年,双学位全优毕业,2008年加入一个香港的国际大投行。她每个星期80个小时的工作是常态,当然薪水也很高。第一年她买了好几个上万元的包,让我在澳大利亚做实习医生的女儿好生羡慕。可是不到两年,这姑娘辞职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除了太累,我感到一点价值都没有。我的双学位没一点用,我就是一台高级复印机。客户要研究什么项目,我就要马上从资料库和谷歌上找东西,然后去粗取精,再添上开头和结尾,变成给客人量身定做的报告。有时我忙到早上5点钟,回家赶紧洗澡换衣服化妆,8点45分准时等在客户的会议室。可是9点开会时,面对我熬了24小时整理出来的精美、全面和专业的报告,客户竟然连翻都没翻就说:这个项目我们决定放弃了。”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除了外在的追求,人还有内在的追求。
我的一个助教叫李大为,在光华读完了MBA,竟然弃商从技,当了专业摄影师。上个月我和他通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正在西藏高原拍摄一款新车的广告片。
我真为大为高兴。人生苦短,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的机会不多!此时,钱和地位放到了第二位。为什么?任何职业都有倦怠期,当倦怠时,如果有兴趣支撑,就会比一般同行多坚持几年。
我活了60多岁,才刚明白我要什么。我也祝愿看到此书的、在职场中彷徨的人们都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再来决定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