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染奇恙大理正忏罪
登花船狄公赴佳宴
我浑身剧烈地颤抖,口里喃喃不知所云。我跑出房外,来到庭院。我感到胸闷难耐,想透口气,但庭院同样闷热异常,遂欲离开客栈去湖边走走。我踮着脚,轻手蹑足地绕过酣睡着的看门人,来到人迹稀少的街市。我走到湖边,止住了脚步,望着平静的湖水,久久没有挪动身子,心中满含绝望。我精心策划,煞费苦心,难道就真的无济于事吗?我连堂堂正正做人都不能,还能做个人上之人?也罢,我终于有了了断一切的念头。
决心已下,人反而觉得平静了许多。于是,我敞开紫色长衫,将黑色纱帽顺着渗出汗珠的前额向上推了推,便沿着湖岸悠闲地踱起方步来。我想寻觅一处可以一了百了的所在。这时,我嘴里不禁哼起了小调。我寻思着,趁着红烛尚且高照,金樽美酒尚且温热,离开雕梁画栋的华屋一走了之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欣赏着四周的美景:左边的杏树上盛开着粉白的花朵,在温暖的春夜中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右边浩瀚的湖面上泛着银白的月光。
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转弯处,她又出现了。
她站在离湖水很近的岸旁,一袭白色衣裙,一条绿色的腰带,发间插着一朵白色的莲花。她转身望向我时,月光正映照着她俏丽的脸庞。霎时间,我明白这女人又要摧毁我本已无力的决心了。这是天意,天意使然啊!
她也心照不宣。我朝她走去,她没有客套和寒喧,径自开口说道:
“今年春天的杏花开得真早啊!”
我回答道:
“不期而遇,令人喜出望外!”
“是吗?”她的微笑中带着讥讽,“来,我带你去看看我刚才坐过的地方。”
她在树丛中穿行,我随后跟着。我们来到小径旁的一块空地,并肩坐在小坡的草丛中。缀满杏花的树枝低垂,俨然像一顶天然的华盖。
“奇怪,”我握着她冰凉的小手,喜形于色,“真像是仙境一般!”
她只是笑笑,用眼角瞟着我。我抱住了她的腰肢,把嘴凑向她滋润鲜红的双唇。
她解除了我心头符咒般的郁闷,她的拥抱给了我融融暖意。情欲如火,驱散了我心中的伤痛。我喜不自禁,暗暗庆幸这世间美好如故!
月光将树影照在她美丽润滑的胴体上。我用手慵懒地摩挲着她半掩在树影中的白皙如玉的肌肤,口中喃喃说着符咒之类的呓语。我猛然觉得失言。她坐起身子,用手拂去飘落在她无瑕酥胸上的花瓣,说道:
“从前,我也听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接着她迟疑地问我,“告诉我,你可是县令?”
我用手指着挂在树枝上的纱帽,月光正照在官帽的嵌玉上,我带着一丝苦笑,说道:
“我是朝廷派来的大理正,官衔比县令高呢!”
她会意地点了点头,又躺了下来。圆润的双臂枕于头下。她沉吟片刻,说道:“有个故事,关于一位聪明过人的父母官的,你想听听吗?他很久以前在汉源做过县令,那时…--”
听着她轻声细语,委婉动人的声音几乎让我忘了时辰。她沉默了片刻,一阵不寒而栗的恐惧攫住了我,我霍地站了起来,披上紫袍,佩上腰带,戴上乌纱,声嘶力竭地喊道:
“不必编造故事来诓骗我!你说!你是如何探知我的实情的?”
她笑着抬起头,两眼直视着我,朱唇微启,撩人心扉。
她的妩媚动人平息了我的怒气。我跪倒在她面前,大声叫道:
“你如何探得实情,与我无干,我更不想知道你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但我必须告诉你,我的苦心经营无懈可击,比你的故事还要高明百倍!我可以对天起誓,只有你才是我的主宰!”
我动情地看着她,并拿起她的衣裙,接着说道:“湖上起风了,小心着凉!”
她轻轻地摇摇头,我起身将衣裙盖在她赤裸的身上。这时,远处传来了嘈杂的人声。
来了一群人,使我颇为尴尬。我立即用身子挡住了半卧半躺在草丛中的妇人。人群中有一位长者,我认出是汉源县的县令。他看了我一眼,连忙施礼道:
“大人,想不到你竞然找到她了!”语气中满是钦佩和敬意。“今天夜里,我等去搜寻她在柳巷的住处,发现桌上留着一张便笺,我等便沿着湖边寻来。大人这般神速查访到此,实在令人惊讶!不过,大人,何劳您亲自将这女子打捞上岸呢?”说完,那县令吩咐手下人:“快把舁床抬过来!”P6-8
我发现人们对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缺乏得令人吃惊。我觉得,我的狄公小说也能促使这个问题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小说,直到最小的细节,写得尽可能逼真。
——高罗佩(荷兰汉学家)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最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高罗佩著的《湖滨谜案》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湖滨谜案》讲述了狄仁杰履任汉源县令不久便被当地乡绅韩员外等人邀请前往花船迎贺其新官上任。宴席上,舞姬杏花只因说了一句有人在城中策划阴谋,万分紧急之后便被杀于花船之上……舞姬坠湖一案发生不久,刘飞坡又击鼓鸣冤称新婚不久的女儿离奇死亡,嫌疑最大的新郎不知所踪……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高罗佩著的《湖滨谜案》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