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悲欢楼同僚话别
山东道强人剪径
且说这目又有三位着官服之人来到悲欢楼上落座。此三人均为三十上下年纪,其中一人头戴乌纱帽,姓狄名仁杰,人称狄公,乃新任蓬莱县令,正欲离京赴职。另二人一人姓梁名体仁,一人姓侯名钧,皆头戴纱帽。二人俱是狄公同僚好友,这日来此专为狄公饯行。三位官人在悲欢楼顶楼之上只管杯来盏去,却并不多言一语。酒过数巡,三人移目窗外,极目远眺,久久凝视那北门外通往远方的大道。
此时正值暮春时节,但见天空阴霾万里,细雨迷蒙,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几无行人,只在远处一片墓地里尚有两个挖坑筑坟的人蜷缩在一棵高大苍翠的古柏树下避雨。
三人闷闷地用完午膳,终于到了话别之时。
梁体仁将酒杯重重置于桌上,怏怏不乐道:“狄兄此去有何必要,实在让人难以理解!狄兄前已官居大理评事之职,不久即可官比侯兄,我等本可于京城共享荣华富贵,可狄兄却……”
狄公神情激动,频频抚弄颔下乌黑的长髯,不待梁体仁将话说完便道:“此事不必再议,我……”狄公略顿一顿,竭力控制住激动的情绪,面色和缓地继续言道,“我曾多次声言,本人早已厌倦纸上断案!”
“可又何必定要为此离开京城呢?”梁体仁又道,“难道京城概无令狄兄感兴趣的案件不成?前不久,户部侍郎汪元德谋害身边随员,盗取黄金三十锭潜逃一案,不正可让狄兄一试身手吗?为此案,户部尚书侯年伯每日皆遣人来大理寺催问案情。侯兄,你与你伯父来往频密,你说是也不是?”
侯钧官居大理丞,听得梁体仁提及汪元德盗金一案,不禁面露难色,迟疑片刻道:“有关此案,目下尚未觅得半点线索,不知案犯现将黄金卷至何处。如此大案,狄兄难道亦不为之所动?”
“想必二位不是不知,”狄公淡淡一笑道,“此案现由大理卿亲自过问。我辈虽也曾阅过此案卷宗,然每日例行公务繁忙,待抄文牍堆积如山,何尝有机会插手其间!”
狄公言罢,伸手取过桌上锡壶,又为自己满斟一杯。三人相视无语。少停,梁体仁又道:“狄兄起码应拣选一更佳的去处,为何定要去那终日阴雨,远在海边的蓬莱县为县令?岂不知当地自古便有怪诞之事?传说每逢狂风暴雨之夜,当地即有鬼魅出自坟茔,海上也有怪影于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甚至听说近来当地山林之中又有恶虎出没。何况狄兄一旦到任,便须即刻接手前任县令被人神秘谋杀之棘手疑案!故如今蓬莱县令一职,人人避之犹恐不及,狄兄竟然自荐前往,实在是不可思议!”
狄公心不在焉地听梁体仁把话说完,不以为然道:“照梁兄所言,我此去不正可接手一桩谋杀疑案吗?不正可有机会摆脱枯燥乏味的抄抄写写的案头事务吗?二位仁兄,我此去终于可亲自断案,惩处恶人,昭彰公理,以遂我平生之愿!”
“但狄兄切不可小觑了此桩谋杀疑案。”此时侯钧言道,“遣往蓬莱调查此案的官员回报说,至今尚未觅到半点线索,更无从知晓案犯动机。况我不是也早已告知狄兄,此案部分卷宗已自文案馆不翼而飞了吗?”
“此案难断显而易见。”梁体仁迅即附和道,“狄兄是明白人,谋害朝廷命官绝非小事,此案必定与京师高官有染。天知道狄兄此去会闯出什么祸来,惹了哪位高官,说不定还会身陷于其预设之圈套亦未可知!如今狄兄绩效良好,今后在京城必定前程无量,而狄兄却宁愿将锦绣前程埋没弃之于那蓬莱偏僻之地!”
“狄仁兄,”侯钧诚恳言道,“劝君要三思而行。现思退步,时犹未晚,狄兄可奏称忽染风寒,身体欠佳,求准十日病假,其问朝廷必会另择他人补缺。听我一言,狄仁兄,我可完全是为你好啊!”
狄公目视侯钧,心中深为感动。他与侯钧相识不过期年有余,今日听其道出如此真情之言,不禁对其肃然起敬,遂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推座起身。
“二位仁兄关怀挂念之情,狄某在此深表谢意,并将永志不忘!”狄公动情道,“二位所言的确在理,若我继续留任京师,于今后仕途升迁或许更为有利。然狄某心意已决,务要做番事业出来,何况我早已无意于整日埋首书案抄抄写写之事务。故此我许下心愿,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也是有能力报效国家、治理一方之人。蓬莱县令一职,乃是狄某真正步入仕途之始!”
“或许乃仕途之末亦未可知!”侯钧低声自语道。他起身走到窗边,凭窗眺望,只见远处墓地里那两个筑坟人已离开其借以避雨的古柏,开始动手工作。侯钧心中一颤,面色陡变,意识到与朋友分手在即,他已无法使狄公回心转意,遂长叹一声,转身道:“外面雨止住了。”P2-5
我发现人们对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缺乏得令人吃惊。我觉得,我的狄公小说也能促使这个问题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尽全力把这些小说,直到最小的细节,写得尽可能逼真。
——高罗佩(荷兰汉学家)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狄公案》是中国众多公案小说之一种,但是,随着高罗佩20世纪40年代对《武则天四大奇案》的译介以及之后“狄公探案小说系列”的成功出版,“狄公”这一形象不仅风靡西方世界,也使中国读者看到“中国古代犯罪小说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发展为侦探小说和神秘故事的原始素材”,认识到“神探狄仁杰”,“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在西方对中国总体评价趋于负面的20世纪50年代,“狄公探案小说”不仅满足了普通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扭转了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落后”“野蛮”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罗佩对传播中国文化着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学界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将其与理雅各、伯希和、高本汉、李约瑟等知名学者并列为“华风西渐”的代表人士。
高罗佩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其语言天赋惊人,汉学造诣“在现代中国人之中亦属罕有”。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的背景是久远的初唐社会,但讲述方式却是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润化在小说的情境中,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等中国元素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缓缓流动着,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图画,没有丝毫的隔膜感。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公案小说,但叙事却完全是西方推理小说的叙事。在整个案件的推演、勘察过程中,读者一直是不自觉地被带入情境中,抽丝剥茧,直到最终找出答案。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交流方式,是高罗佩探案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为了让读者能原汁原味地读到高罗佩“狄公探案小说”,体味到高罗佩笔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我社邀请著名西方通俗文学研究大家黄禄善教授组织翻译了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飨读者。
我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译文更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完整保留了高罗佩探案小说创作的脉络,力图打造一套完整的“高罗佩探案小说”全译本。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此外,小说中涉及大量唐代官职、古代地名等信息,虽经译者考证并谨慎给出译名,但仍有存疑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成为喜爱高罗佩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高罗佩著的《黄金谜案》是《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之一种,一个地方官吏的非正常死亡,牵出跨国走私黄金、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书中处处设悬,处处惊心,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案件在主线索上既游离又缠绕,失踪案、杀人案、军火案,案案勾结;佛门弟子、巨商富贾、烟花女子、独居处士,谁无隐情?最令人惊讶的是书中还设置了一个类似基因变异的人物,似从古老的《山海经》中走出——既渊源流长又亮人眼眸。更有那冤死者的鬼魂,游荡在县衙大堂内外……当狄公揭开谜团,让读者为之一振时,作者笔锋一转,那谜团重又露出诡异的笑脸。
“大唐狄公探案全译·高罗佩绣像本”共计十六册(包括十四部长篇,两部中篇,八部短篇),其中收入了高罗佩手绘的地图及小说插图一百八十余幅。书中的插图仿照的是16世纪版画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明代《列女传》中的形象。因此,插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均反映的是明代特征,而非唐代。高罗佩著的《黄金谜案》是该套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