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繁杂的《金楼子》中找到类似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那种高度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是要考察萧绎的思想那就不一样了。在孙鸿博著的《萧绎金楼子及其思想》中,笔者不打算也不太可能全面考察萧绎的思想,所以,笔者把范围缩小到去考察与萧绎个体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同时也是南朝士族特别注重的几个方面,那就是与家庭、家族最相关的几个部分——《后妃》、《终制》、《戒子》等中所体现的萧绎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同时体现了萧绎个性化的一面与理想化的一面,其中所呈现的萧绎与真实的萧绎是有差异的。
| 书名 | 萧绎金楼子及其思想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孙鸿博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要从繁杂的《金楼子》中找到类似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那种高度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是要考察萧绎的思想那就不一样了。在孙鸿博著的《萧绎金楼子及其思想》中,笔者不打算也不太可能全面考察萧绎的思想,所以,笔者把范围缩小到去考察与萧绎个体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同时也是南朝士族特别注重的几个方面,那就是与家庭、家族最相关的几个部分——《后妃》、《终制》、《戒子》等中所体现的萧绎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同时体现了萧绎个性化的一面与理想化的一面,其中所呈现的萧绎与真实的萧绎是有差异的。 内容推荐 孙鸿博著的《萧绎金楼子及其思想》在考证《金楼子》版本与流传、存佚状况、编撰体例、成书时间的前提下,以《后妃》为核心构建理想女性形象,以《终制》为核心构建理想身后世界,以《戒子》为核心构建理想世族门第。凡此三篇共同重构了梁元帝萧绎“企图实现却最终没有实现的理想人格,由此掀开《金楼子》一角,看看萧绎其人,看看南朝那个社会”。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金楼子》概述 第一节 《金楼子》的版本与流传 第二节 《金楼子》的存佚状况 第三节 《金楼子》的编撰体例 第四节 《金楼子》的成书时间 第二章 后妃之德性 第一节 残破的《后妃》 一、清辑本《后妃》的基本面貌 二、《后妃》的编撰体例 第二节 《后妃》的内容 一、未嫁之先 二、出嫁从夫 三、母以子贵,子以母贵 第三节 后妃观与女性观成立的背景 一、后妃书写的成熟 二、后妃观念的变化与影响 三、社会风气的变化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第四节 萧绎的后妃观与女性观 一、对以色事君的批评 二、辅政之功 三、教养子女 第三章 身后的想象 第一节 《终制》的存佚与编修 一、《终制》的篇名与存佚情况 二、《终制》的编撰特点 第二节 《终制》的内容 一、篇端序述 二、由来已久的薄葬思想及实践 三、萧绎的终制要求 第三节 从薄葬与厚葬说开去 一、薄葬与厚葬 二、汉魏以来生死观念的变化 三、终制作品的发展 第四节 萧绎想象的身后世界 一、薄葬思想中透出的杂家观念 二、终制要求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三、先君后父 四、关于祭祀 第四章 血脉的维系 第一节 《戒子》的编修、整理与《金楼子》的性质 一、《戒子》的编修 二、《戒子》的整理 三、具有家训性质的《金楼子》及其《戒子》 第二节 从《孝经》看《戒子》 一、篇端序述 二、避祸保身之道 三、立身行己之道 第三节 家训发达的时代与兰陵萧氏的家风家学 一、家训发达的时代 二、兰陵萧氏的家风家学 第四节 萧绎教育思想的特点与性质 一、萧绎教育思想的特点 二、诸侯的家训 结语 理想与现实 附表一 《戒子》材料来源备录 附表二 《著书》与《隋志》著录篇目对比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节 《金楼子》的版本与流传 自萧绎殁后,《金楼子》即不知所踪,关于其复现的时间,现在有几种说法,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是以为《金楼子》很可能是在隋代广开献书之路后便被搜集人隋代秘府,如钟仕伦;一是以为在唐初诸史修纂时《金楼子》尚未出现,如廖铭德。从传世文献的记载看,极有可能是在隋代,至晚在唐初,《金楼子》已经复现,这就要从最早著录《金楼子》的《隋志》说起。 《隋志》把《金楼子》著录为十卷,条下注中仅云“梁元帝撰”,无亡佚说明。而其总序中称“今考见存”,也就是说关于十卷的说法是按照编修《隋志》时唐代秘府的藏书情况来参考著录的。那么,这个“今”具体又是哪个时期呢?王重民先生曾据“宋本《隋书》所载天圣中(1023-1031)校正本的旧跋,说天圣以前的旧本‘惟《经籍志》题侍中郑国公魏徵撰”’考证,《经籍志》当在贞观十年六月以前奏上。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在贞观十年(636),《金楼子》已藏于秘府之中了。不过,近年来对此问题讨论颇多,多认为魏徵编撰《隋志》证据不足,《隋志》的完成时间仍当依其上呈时间而论,即显庆元年(656)。这就是说,《金楼子》人唐代秘府当不晚于显庆元年,甚至有可能在贞观十年或更早便已为秘府所获。 堪为侧证的是完成于初唐且征引了《金楼子》的文献尚存一二。且不说为人熟知的官修史书《梁书》、《南史》有所征引,便是道宣和尚所修的《续高僧传》也有所征引: 又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无德而称。故元帝云:“伏寻我皇之为孝也,四运推移,不以荣枯迁贸;五德更用,不以贵贱革心。临朝端默,过隙之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洁斋宗廊,虔事郊禋。言未发而涕零,容不改而伤恸。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盖虞舜、夏禹、周文、梁帝,万载论孝,四人而已。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 而今存《金楼子·兴王》之《梁武帝传》云: 即位五十年,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无得而称焉。又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云。伏寻我皇之为孝也,四运推移,不以荣落迁贸;五德更用,不以贵贱革心。临朝端默,过隙之思弥惭;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齐洁宗庙,虔事郊棰。言未发而涕零,容弗改而伤恸。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之谓也。盖虞舜、夏禹、周文、梁武,万载之中,四人而已。 显然,道宣见到并引用了《金楼子》。而道宣《续高僧传》初成于贞观十九年(645),后又加以增补,今传《续高僧传》所涉内容向下及于麟德二年(665),与《隋志》纂修时间相近。 而《隋志》又参考了编于隋代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录》等目录,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讲,我们甚至可以把《金楼子》复现的时间从唐初上溯至隋代,而从道宣的引用来说,其时《金楼子》不但藏诸秘府,亦流传于民间,且为足本。此后,著录或征引《金楼子》的情况都渐渐增多,如《旧唐书·经籍志》(亦称《旧唐志》)、《新唐书·经籍志》(亦称《新唐志》)均著录了《金楼子》。其中,《旧唐志》称:“煲等《四部目》及《释道目》,并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卷轴繁多,今并略之,但纪篇部。”由此可知《旧唐志》中保留了《古今书录》中的“篇部”,而这之中就有萧绎的《金楼子》十卷。《群书四部录》完成于开元九年(721)十一月,《古今书录》则稍晚于《群书四部录》,可知在唐开元中《金楼子》仍然收藏于秘府中。又,《新唐志》亦著录了《金楼子》,此志反映的是唐代开元以后的藏书状况,此亦可为开元中《金楼子》存于秘府的证据,且此时所存的《金楼子》仍当是足本。(P5-7) 序言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生于天监七年(508),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根据《梁书》、《南史》记载,他的出生伴随着几个神奇的故事,这使得他的整个人生显得不平凡起来。他天资聪颖,五岁能诵《曲礼》,六岁能作诗。不幸的是,他的健康状态一直不是很好:自出生起即患有眼疾,父亲萧衍曾亲为治疗,然而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终盲一目;又曾生有病疮,肘膝皆烂;还曾患有心气疾;等等。这些并没有阻止萧绎的求学之心,他博览群书,下笔成章,有才辩,善言论,艺术修养也很高,曾自图孔子像,自作赞而亲书之,时人谓之“三绝”。他或许有一定的天赋,但是他的努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萧绎不好声色,在当时颇有些名声,不过,“不好声色”固然是德性的一种表现,但若想要企及德者,却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他在《金楼子序》中写道: 余于天下为不贱焉。窃念臧文仲既殁,其言立于世。曹子桓云:“立德著书,可以不朽。”杜元凯言:“德者非所企及,立言或可庶几。”故户牖悬刀笔,而有述作之志矣。 萧绎知道立德很难,尤其是儒家德者的标准很高,所以他把希望更多地放在立言上。同书《立言》中,萧绎又说: 吾于天下亦不贱也,所以一沐三握发,一食再吐哺,何者?正以名节未树也。吾尝欲稜威瀚海,绝幕居延,出万死而不顾,必令威振诸夏。然后度聊城而长望,向阳关而凯入,尽忠尽力,以报国家。此吾之上愿焉。次则清浊一壶,弹琴一曲,有志不遂,命也如何。脱略刑名,萧散怀抱,而未能为也。但性过抑扬,恒欲权衡称物,所以隆暑不辞热,凝冬不惮寒,著《鸿烈》者,盖为此也。 欲建功立业而不能,欲萧散怀抱而不得,于是仍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著书(此处指《湘东鸿烈》)立言,所求与“一沐三握发,一食再吐哺”一样,树立名节罢了。 如果说萧绎的自律可以看作是对立德的追求,那么他在政务上的努力则充分体现了他对立功的追求。天监十三年(514)出阁,受封湘东王,天监十六年(517)出为宁远将军,此后历任数职,其中,在丹阳尹上有“良政”之名,吏民作“善政碑”;首任荆州刺史时,逢梁王朝出师南郑,奉诏节度诸军;在江州任上,又曾平定叛乱。虽然其政绩显著,在北伐一事上也算领有军功,但离他“威振诸夏。然后度聊城而长望,向阳关而凯人”的愿望还是差之甚远。可见,立功与立德一样都是难以实现的,相较之下,立言似乎更易通过努力获得。 萧绎勤于著述,参与撰著的书籍仅《金楼子·著书》中著录者即有三十七种。惜流传至今者凤毛麟角,而《金楼子》即是其中一种。此书虽非完帙,却保留了大概样貌。又加之,此书为萧绎亲撰,其在《金楼子》中数次提出欲借此书立言之企图,如《立言》里提到:“生也有涯,智也无涯,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于《金楼》之制也。”所谓“获麟于《金楼》之制也”,实即以《金楼子》为毕生著作之大成之意,这也使得从《金楼子》中挖掘萧绎的思想成为可能。 要从繁杂的《金楼子》中找到类似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那种高度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是要考察萧绎的思想那就不一样了。当然,在本书中,笔者不打算也不太可能全面考察萧绎的思想,所以,笔者把范围缩小到去考察与萧绎个体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同时也是南朝士族特别注重的几个方面,那就是与家庭、家族最相关的几个部分——《后妃》、《终制》、《戒子》等中所体现的萧绎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同时体现了萧绎个性化的一面与理想化的一面,其中所呈现的萧绎与真实的萧绎是有差异的。为了方便讨论,不妨将之称为萧绎的理想化的人生状态或者是“理想人格”。而本书打算重构的正是萧绎企图实现却最终没有实现的,他在《金楼子》中所建构的理想人格,由此掀开《金楼子》的一角,看看萧绎其人,看看南朝那个社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