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环河(精)/自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土地伦理之父利奥波德的思想成长过程。奥尔多·利奥波德著的这本《环河(精)》真实还原了利奥波德在旷野和山林中作为一名猎手时的思想和感悟。优美、睿智的哲学和美学散论是其生态主义思想的结晶。一部狩猎日志与环保散文共存的精美文集。希望此书能够引起中国学界关于生态保护的更多讨论,更希望利奥波德的思想能够走出学界,直接影响现今的生态文明建设。

内容推荐

《环河(精)》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土地伦理学开山鼻祖、环境保护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闲暇时光是利奥波德对于爱好的认识,也是他思想的起点;第二部分狩猎时光是他的日志,细致真实的记述和描写了野生动物的行为和生活,将最真实的利奥波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第三部分环河用散文的题材论述,分析了土地、自然与人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本书是对利奥波德思想的最真实反映,可为研究利奥波德及其环保思想和喜爱自然、想要了解生态环保思想的人提供最直观的新素材。

目录

译本序

闲暇时光

 一个人的闲暇时光

狩猎时光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1922

 加拿大,1924

 加拿大,1925

 重聚,1925

 红狐日,1925

 柯伦特河,1926

 希拉,1927

 希拉,1929

 谢拉马德雷,1937

 格斯的最后一次捕猎

环河

 博物探究——一种被遗忘的学问

 乡村

 利利河

 鹿迹

 雁曲

 保护

 环河——一则寓言

试读章节

一个人的闲暇时光

这句布道式的话源自阿里奥斯托的信条。我不记得具体的章节和诗篇,他是这样说的:“一个无知的人的空虚时光该是多么痛苦!”

没有多少文字能让我把它作为永恒的真理一样来接受,但这句话是其中之一。我愿意站出来向世人宣告我的信念,这段文字是完全正确的,从前是正确的,未来是正确的,甚至连早餐前也是正确的。不能享受闲暇时光的人,即使满腹经纶,也是无知的;而能够享受闲暇时光的人,即使从未进过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养良好的。

一个有多种爱好的人与那些没有爱好的人谈论关于爱好的话题,我无法轻易地想象出比这更荒唐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向另一个人指定爱好,而这完全是与美德相悖的。人无法获得爱好,而是爱好趋向人。向人指定一项爱好就像为别人指定妻子的人选——两者得到美满结果的概率差不多。

说得更清楚些,爱好是人们沉迷于某种事物而反映出的变化,或好或坏,都需要做些看似古怪的事情。如果别人愿意的话,请他们聆听,并使他们从我们的行为中受益。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好呢?爱好与普通追求之间的界线在哪里呢?我已无法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了。乍看上去,我不由得认为,一个令人愉悦的爱好,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用的、低效的、耗时费力的,或者与实际无关的。当然,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最喜欢的爱好就包括做手工活儿,这些工作用机器来做通常会更快也更经济,有时甚至更好。然而,说句公道话,我必须承认,在不同的时代,单纯的机器精加工就是一种极好的爱好。伽利略,用一种新型弹射器展现出被圣彼得漫不经心地忽略掉的自然法则,从而颠覆了基督教世界。我猜想,他当时做这一切,一定是源于真实的自我满足。当今,新机器的发明尽管有益于工业,然而作为爱好来讲,它就是一种陈腐的东西了。也许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我们的问题的真正答案:爱好是人对其时代的反抗。在社会演化的短暂困境中,那些恒久的价值遭到了抵制或者忽视,而爱好正是对恒久价值的肯定。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我也可以说,每一个爱好者的内在都是激进的,他们这一群体只是少数。

然而,这是严肃的。对爱好者来说,变得严肃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失误。一个人的爱好不需要任何理性的合理证明,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想去做,这条理由已经足够了。若去追究爱好为何有用或者有益,会立即将它转变为产业——马上将其降格为为了健康、权力或者利益而进行的不体面的“练习”。举哑铃就不是一种爱好,它是一种奉承,而非自由的宣告。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儿时,我们镇子上有一位年长的德国商人,他就住在镇上的农舍里。每周日他都会外出,沿着密西西比河的石灰岩矿脉,敲下一些矿石碎片。他收集了大量这样的矿石,全部编号并汇编成目录。这些矿石碎片中包括一些死亡的水生生物海百合的小型化石茎。镇上的人们认为这位老人没有危害,只是有些怪异。有一天,报纸报道说镇上来了一群声名显赫的陌生访客。据人们私下传说,这些人都是大科学家,其中一些来自国外,还有一些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者。他们来拜访这位无害的老人,聆听他关于海百合的演讲,并将之奉为圭臬。当这位德国老人去世后,镇上的人们才猛然发现,他是他所在领域的世界级权威,他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科学史的书写者。他很伟大——与他相比,当地的工业领袖就只像些丛林开荒者而已。他的收藏进入了国家博物馆,他的名字则为世人所知。

我认识一位银行行长,他非常喜欢种植玫瑰。玫瑰使他快乐并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我还认识一位车轮制造商,他极其喜欢番茄,了解关于番茄的一切。不知这是结果还是起因,他还了解有关车轮的一切。我认识一位司机对甜玉米无比热爱。他一旦兴奋起来,你就会惊讶于他的博学,关于甜玉米,就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

我所知道的当今最吸引人的爱好就是驯鹰术。在美国有一些驯鹰迷,英国可能也有几个——人数是够少的。一个人只需两个半美分就能射出一颗子弹杀掉苍鹭,而这样的猎物却需要鹰和驯鹰人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艰苦训练才能捕获。子弹是致命的东西,是工业化学的完美产物。它的致命反应可通过化学公式体现出来。鹰作为一种可致命的生物,则是进化的完美产物。而进化之于人类,仍旧是一个未解之谜。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们与这些猛禽助手共有的掠夺本能。也不会有人造的机器,能够制造出完美协调的眼睛、肌肉与臂膀,用以完成猎杀。苍鹭作为猎物是不适宜食用的,因此是无用的。(一些老驯鹰人可能会吃掉苍鹭,就像一些童子军用弓箭猎取夏季棉尾兔熏制食用一样)。而且,一旦驯鹰人的技术略出差池,鹰既有可能像人一样失去野性,也有可能飞向蓝天,一去不返。总而言之,驯鹰是一种完美的爱好。P2-6

序言

为理解利奥波德增添新素材

除了保护生物学和一般的自然科学,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环境伦理学和自然美学两个当下十分热门的人文学科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前者,他提出了愈久弥香的土地伦理想法;对于后者,他强调个体在与大自然相处之时注入审美因素。这两门学科对于应对当下的环境危机、自然缺乏症、现代性狂奔等,都能提供必要的启示。

据我所知,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只翻译过利奥波德的一部书,即他最重要的《沙乡年鉴》,但有多个版本。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算是第二部,它是一部文集,书名“环河”是循环流淌之河的意思。《环河》中的部分文章曾经收入扩增版的A Sand County Almanac@,于是此前中国读者也曾间接知道本书的一些内容。1996年科学出版社推出邱明江先生的译本《原荒纪事》依据的是牛津大学1966年的英文版本,其中第三部分收录的文章部分属于《环河》中的篇目。

另外在1999年,此时利奥波德已过世半个世纪,还出版了两个文集:(1)《为了土地的健康:未发表的短文及其他文本》,包括53篇短文,其中有12篇以前未发表过。(2)《利奥波德典藏:引语与评注》。这两本目前均无中译。利奥波德代表作更完整的版本当属迈恩(curt Meine)精心编辑的A Sand County Almanac&Other Writings on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它列在Library of America丛书第238号,全书832页。希望某一天,有人愿意把它译成中文出版。

与《沙乡年鉴》和《为了土地的健康》一样,本书也是一分为三的结构。三明治的主体是一些相当于日记的简明记述,两侧则包有优美、睿智的哲学和美学散论。

环河是不可能的。比如,埃舍尔的版画《瀑布》所描述的场景违背自然规律,水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自动循环流动。显然,环流说的是威斯康星的一则寓言。传说伐木英雄班扬(Paul Bunyan)找到了这样一条河,传奇般地用水流运送砍下的木材。利奥波德用这则寓言说明,威斯康星的大地本身就是一条循环不已的大河,在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或他所强调的共同体(community)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依存,无休止地演化着。生态学在与达尔文演化论所描述的现象相垂直的另一个平面上考察事物的变化。岩石风化成土壤,土壤中长出了橡树,橡树结出了橡实,橡实喂养了松鼠,松鼠成为印第安人的食物,人去世后化作泥土,于是物质循环又开始了。此链条在细节上可以变化,但不能变得太快,否则会因不适应而出现许多问题。在利奥波德看来,生态学虽然早就提出来了,但生态思想在全社会流行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生态学到将来才可能真正畅行无阻。生态学注定要成为关于环河的学问,它姗姗来迟,要把我们关于生命物质的集体知识转变成关于生命航行的集体智慧。说到底,就是保护。”

利奥波德在生态学或环境伦理学领域提出了一个颇具想象力的思想:人们应当认同并融人不断扩大的共同体。

……

美国《科学》杂志在一则简短的消息中称利奥波德为博物学家和野生动物专家。《生物学季评》1989年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博物学家利奥波德的人生与著作”。动物学家赫尔曼教授在一篇题为“野生动物生物学与博物学再融合正当时”的文章中说得直截了当:“利奥波德是野生动物管理的圣徒。他是博物学家和自然历史学家(a naturalist and a naturalhistorian),也就是说他在博物学领域既做研究也从事创作。他追随达尔文及一系列伟大人物。今天,E.O.威尔逊或许是最杰出的博物学家。达尔文使生物学和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他奠定了所有相关领域的基础。利奥波德则定义了我们专职的本性并深深地影响了其发展。达尔文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有成就的博物学家,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成名。而另一方面,利奥波德未能享有这个标签,因为到了20世纪早期,博物学家这个术语已经不再流行。”赫尔曼教授在论文摘要中讲:“我发现,足够充分的证据表明,野生动物管理这门学科已经远离其根基,并显示出营养不良的迹象。它已现出一些病症,包括技术上瘾、贪恋统计、自恃专业,以及将研究与管理视作等同的妄想。野生动物管理这门学科始于应用博物学,其多数大佬级实践者都是知识渊博的博物学家,非常熟悉他们所负责的自然景观和生物。有多种理由相信,特别是考虑到此专业在新世纪中的角色转换,野生动物专业应当重返其博物学之根,并因此嫁接而获得新生。”

为什么强调缪尔、利奥波德、卡逊等人的博物学家身份?因为我认为,这是他们在各自时期与主流观点不同,提出有想象力的、事后许久才被广泛认可的重要思想的—个重要因素。

博物学家视野更宽广(也不是全部),更容易(不是必然)看到大尺度上的演化趋势。

博物学的认知就“单点深度”而言,远比不上当代的还原论工作者,但是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与大自然密切接触,他们对世界有宏观的、整体的把握。或者说得更直白些,博物学家通常拥有“好感觉”,这也是博物派能在19世纪末关于地球年龄的大争论中最终取胜的似乎唯一可信的解释。好感觉的获得需要在具体环境下日积月累。如利奥波德所言,“感知是既不可能用学位,也不可能用美金去取得的。”

希望此书的出版,会引起中国学界关于生态保护的更多讨论。更希望利奥波德的思想能够走出学界,直接影响轰轰烈烈的大开发实践和多少有点不知所措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接触利奥波德的文字,受到我的同事苏贤贵博士的多种帮助,我们多次聊过利奥波德。我手边的英文版《沙乡年鉴》就是从贤贵那里复印的,利奥波德的文字美极了。上面的介绍文字写成后也专门请贤贵帮助减少错误。贤贵对梭罗、利奥波德、卡逊等博物学家都有深刻的理解。非常感谢贤贵!

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

2015年12月18日于河北崇礼,20日于北京西三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