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血糖我做主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很多情况都需要患者自己去应对,医生固然重要,但他(她)不可能随时陪在您身边,更不能代替你“吃”和”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健康你做主,你就是你自己的保护神。当然这个你必须是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你。

有感于此,王建华编著了这本《我的血糖我做主》,分七个章节,分别介绍了糖尿病的概况和危害、基础知识,专家的答疑解惑,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注意事项,如何抗击糖尿病,如何科学对待糖尿病等内容。相信会对广大糖尿病友及其家属以及基层全科医生以很大的帮助。

内容推荐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除了进行必要的医药治疗,更重要的是“吃”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方面对疾病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感于此,王建华编著的这本《我的血糖我做主》按照糖尿病防治“五架马车”的内容要求,精心选取了近百个临床最常见、最实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特别是对一些临床经验、关键细节和生活技巧都做了专门介绍。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合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基层全科医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半数国人遭遇“甜蜜杀手”

 糖尿病——21世纪的流行病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越来越多

 糖尿病“害”你有多深

 谁是糖尿病的后备军

第2章 与糖尿病面对面

 神奇的“胰岛”

 撩起糖尿病的面纱

 糖尿病有哪些另类信号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诊断糖尿病要避开这些误区

 判断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应做哪些检查

 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比较合适

 治疗糖尿病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行吗

第3章 专家帮您化解疑团

 糖尿病应做哪些检查

 教您读懂糖尿病化验单

 您知道该如何监测血糖吗

 血糖监测,细节决定成败

 如何判断糖尿病病情的轻重

 血糖缘何居高不下

 血糖是否降得越快越好

 把血糖控制好了,还会出现并发症吗

 口服降糖药缘何会失效

 中药与西药,降糖效果孰优

 糖尿病患者何时该住院

 糖尿病妇女妊娠期间该注意些啥

 糖尿病为何青睐小胖墩

 老年糖尿病诊疗有哪些特殊性

第4章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

 性命攸关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形形色色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须防肾病尾随

 糖尿病相关眼病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不可漠不关“心”

 呵护双足,远离截肢

 糖尿病足的分级治疗

 糖尿病夺人“性”福

 低血糖的识别与急救

 别拿“餐后高血糖”不当回事

第5章 糖尿病患者应“会吃”“好动”

 “食品交换份”帮您设计美味食谱

 “血糖指数”让您吃得心中有数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科学安排饮食

 糖尿病患者可用哪些甜味剂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看待无糖食品

 糖尿病患者能否饮酒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正确看待保健品

 制作糖尿病饮食的八大秘诀

 糖尿病患者如何吃主食

 菜篮子里的“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能喝粥吗

 糖尿病友喝什么好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水果

 糖尿病饮食误区大盘点

 膳食纤维——易被糖尿病患者忽略的营养素

 浅谈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运动不可忽视的若干细节

第6章 如何抗击糖尿病

 “拦截”糖尿病

 糖尿病的规范治疗

 分级治疗,科学选药

 降糖药物的分类与用法

 降糖药好不好,究竟看什么

 降糖药物的应用误区

 使用胰岛素,这些细节问题您不可不知

 胰岛素注射有章可循

 胰岛素认识误区知多少

 浅谈胰岛素泵治疗

 健康生活,从“泵”开始

 减肥手术——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选择

 糖尿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第7章 科学对待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要讲科学

 治疗糖尿病“九戒”

 几多误解糖尿病

 自诊自医害自己

 虚假广告,骗你没商量

 对糖尿病患者的几点忠告

试读章节

神奇的“胰岛”

胰脏呈细长、椭圆形,位于胃的后下方,横卧于后腹壁,相当于第一腰椎的水平。它重65~75克,长12~15厘米,分头、体、尾三部分,胰头被铁蹄形的十二指肠所包绕,并开口于十二指肠腔内。胰脏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腺和内分泌腺器官。胰脏所分泌的胰酶可帮助消化。在胰腺中有许多散布于其中的细胞群,叫作胰岛,胰岛约占胰脏的1%。胰岛素是由胰岛p细胞所分泌,它是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胰升糖素由胰岛d细胞所分泌,作用与胰岛素相反,可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打个简单比方,胰岛素就好比是控制血糖转运、贮存及代谢的钥匙,只有在胰岛素与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打开跨膜通道的闸门之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才能顺利地进入细胞内,被人体所利用,经过代谢产生能量或者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变为糖原储存起来。如果胰岛素缺乏,或者不能很好地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葡萄糖只能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血糖升高并从尿液中流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当然,胰岛素不但可以使糖类转变为能量,而且还参与蛋白质(氨基酸等)和脂肪(甘油三酯等)的转化过程。当作为体内主要燃料的糖类供应不足时,肝在胰岛素的帮助下,也能将一部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医学上称之为“糖异生”),作为燃料使用。此外,胰岛素还能使氨基酸用于修补肌肉和身体组织,或用于创伤愈合等。

由此可知,胰岛是生产胰岛素的大本营,而胰岛素则是与体内新陈代谢尤其是糖代谢密切相关的一种激素。

撩起糖尿病的面纱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早在公元前的中医学文献中,就记载消渴患者的尿是甜的,具有多吃、多喝、多尿等临床特征,到后期患者往往疲乏、消瘦,故名“消渴”,并且提出营养过剩及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古人以证候为中心的认识与疾病的本质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才有了明显的进步。1815年Cherveul证明尿糖的本质是葡萄糖,1869年Paul Langerhans发现了胰岛,1889年Josef vorl Mering和Oskar Minkowski进一步证明了胰腺和糖尿病发病的关系,1921年两位澳大利亚学者Frederic Bangting和Charls Best发现了胰岛素,这些发现为我们认识和治疗糖尿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正常人的体内有一定浓度范围的葡萄糖(简称血糖),为我们的日常活动提供能量。当我们进食以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能量。当人体中缺乏胰岛素或者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即“胰岛素抵抗”),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顺利地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异常增高,尿中出现葡萄糖,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目前一般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终身性疾病。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也不相同。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严重毁损,致使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2型糖尿病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于环境因素(如肥胖、精神压力、感染、创伤等)的影响,导致机体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妊娠糖尿病是由于妊娠后体内各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孕妇自身的胰岛功能失代偿所致;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功能缺陷、胰腺外疾病、内分泌疾病、少见的免疫介导型糖尿病以及一些遗传病伴随的糖尿病、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等,都有各自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糖尿病的特征为血液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如果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有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双目失明、尿毒症、下肢坏疽、严重感染、脑卒中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身体健康,也是造成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P14-16

序言

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2013年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目前中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10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中就有一位糖尿病前期患者。而1980年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7%,短短30年间增加了17倍。当前糖尿病流行的另一趋势是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特别是儿童2型糖尿病增长迅速,不少国家2型糖尿病已占儿童糖尿病的50%~80%。糖尿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是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引起人类致残、致死的第三位杀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预言,糖尿病将成为21世纪的头号流行病,这绝非是危言耸听。

糖尿病除了与遗传有关之外,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人的膳食结构逐渐趋向“西化”,鸡鸭鱼肉以及甜食摄人太多,而杂粮蔬菜摄人过少,这种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再加上运动量严重不足,正是当今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糖尿病是否是生活富裕之后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答案是否定的。回顾历史,糖尿病过去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国家,但随着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科学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与人们的经济收入成反比。西方国家的富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能够合理膳食,而且注重体育锻炼,他们的糖尿病患病率普遍低于当地的穷人。因此,控制糖尿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关键。

我们常说预防糖尿病要注意“四个点”,即“少吃点、勤动点、多懂点、放松点”。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多懂点”,许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光是金钱甚至是生命。防治糖尿病,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还要配合科学的饮食与合理的运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指导。起初病情相似的两个糖尿病患者,最终的结局可能是天壤之别,之所以如此,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的不同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很多情况都需要患者自己去应对,医生固然重要,但他(她)不可能随时陪在身边,更不能代替患者“吃”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健康你做主,你就是你自己的保护神”。当然,这个你是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你。

有感于此,笔者按照糖尿病防治“五架马车”的内容要求,精心选取了近百个临床最常见、最实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特别是对一些临床经验、关键细节和生活技巧都有专门介绍,相信会对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基层全科医生以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编写本书的初衷。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 王建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