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争取民主的战争
在亚洲、欧洲和非洲,还有在横过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广大地区上,战争带着它一切可怕的形象爆发起来了。在中国有将近七年的战争,在欧洲和非洲有四年半以上,还有那两年零四个月的世界大战。这是反法西斯主义、反纳粹主义和反对那妄想获得世界霸权的战争。在这战争年代里,我却一直在此地及印度其他各地的监狱里度过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我记得在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初期,我对它们是怎样的反应,而且不仅是我,还有印度的许许多多的人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怎样深深地激动了印度而使得对中国的悠久友谊又复苏了;意大利的强占阿比西尼亚是怎样地使我们深恶痛绝;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是怎样地使我们痛心而苦恼;西班牙共和国在极度英勇坚忍的斗争之后终归失败的悲剧是怎样地使我和其他人感到切身悲痛。
使我们痛心的不仅仅是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任性所做出来的那些有形的侵略行为,也不仅仅是那些附带发生的令人可怕的粗野与残忍的行为,还有他们所坚持并且那样高声叫嚣地宣布的原则,他们企图用来支配他们自己的生活的理论,这些原则与理论跟我们现在所信仰的以及自古以来所坚持的一切是背道而驰的。即使我们忘记了民族的过去而漂泊无依,我们自己的经验——即使披着各种外衣而来,并且为了面子关系还不免有几分乔装——也足够教导我们:这些纳粹原则和关于生活及国家的理论终将把我们引到什么地方去。因为我们的人民曾经做了这种原则和统治方式的长期牺牲者。因此我们对于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立刻坚决地予以反对。
我记得在1936年3月的初期,我怎样拒绝了墨索里尼约我去访问他的恳切邀请。许多英国的首要政治家们在近年来当意大利已变为交战国的时候提起这位法西斯领袖总是严辞谴责;然而在那些日子里,却是用着亲切而欣羡的口吻来谈论他,并且赞扬他的政权与方式。
两年后,在慕尼黑会议前的夏天,我被纳粹政府邀请访问德国,这邀请还附具一个意见,就是他们知道我是反对纳粹主义的,可是他们希望我去亲眼看看德国。我可以作为他们的贵宾或私人游历;可以用我自己的姓名或假名而去,全凭我自己的意思;而且我有随意到任何地方去的完全自由。我再次委婉地谢绝了。我却去到了那“辽远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关于这个国家,就连那时的英国首相也知道得很少。
在慕尼黑会议以前,我遇见了一些英国内阁的阁员们和英国的其他杰出的政客们,在他们面前我大胆地阐述了我的反法西斯与反纳粹的见解。我发现我的见解不受欢迎,他们对我说要记住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应该考虑到的。
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当中,我所看到在布拉格与在苏台德区,在伦敦与巴黎以及在国际联盟大会正在举行的日内瓦等处英法的政治家的态度使我惊愕并且使我厌恶。用绥靖两字来形容这个政治家的态度似乎是太软弱无力了。在这种气氛后面,对希特勒不仅有一种恐惧,而且是一种偷偷摸摸的歌颂。
可是现在,命运的车轮却离奇地回转了;当反法西斯主义与反纳粹主义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我和与我意见相同的人们却必须在监狱中消磨我们的岁月;而许多那些一向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卑躬屈膝并且赞同日本侵略中国的人们竟然高举着自由、民主与反法西斯主义的旗帜。
在印度这种变化是同样可惊的。正如在其他的地方一样,有一班吃政治饭的人们徘徊于政府的周围而仰其鼻息,并传播他们认为必将获得重要人物赞同的一些见解,在这些人物面前他们不断地乞求恩典。还不是太久以前有过这样一段时期,他们赞美过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并且将他们颂扬推崇作为典范,一面他们又用铃铛、书本和蜡烛u来诅咒过苏联。现在可不是这样,因为时运转变了。他们是些政府和土邦的高官显宦,同时他们大声嚷着他们是反法西斯主义与反纳粹主义的,甚而高谈民主——虽然是屏息而谈——认为它是值得想望的东西,只是相隔遥远而已。我时常暗自揣测,假如事势发生了不同的转变,他们将会取怎样的行动啊,然而这是用不着去揣测的,因为不管谁碰巧掌握政权,他们都会用花环与颂辞去表示欢迎的。
在大战发生的许多年前,我心中就充分估计到正将来临的战争。我考虑到它,谈论到它,写到它并且为它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我希望印度在这次巨大的斗争中充当一个热心而积极的角色,因为我感觉到崇高的原则将处于生死关头了;而从这次斗争中,在印度与世界将要出现伟大而带革命性的变化。在当时,我并不以为印度会受到直接威胁,或有受任何实际侵略的可能性。然而我希望印度对战争做出自己的充分的贡献。可是我深信只有作为一个自由的及平等的国家方能发挥它的作用。
那就是国民大会党的态度。它是印度的一个大党。多年来是一贯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与反纳粹主义者,就像它曾是反帝国主义者一样。它支持过西班牙共和国、捷克,而且始终支持着中国。
而现在,国民大会党被宣布为非法,不许有任何的活动已经近两年了。国大党是在牢监里。它所选举出来的省议会议员们,这些议会的议长们,大会所属的卸任厅长们,市长们和市自治机关的主席们,都在牢监里。
就在那同时,正在进行的却是那为民主、为大西洋宪章、为四大自由的战争。(P6-9)
阿拉哈巴,1945年12月29日。
当1945年3、4月间,拘禁在亚马那加堡垒监狱中的国大党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们被分散并解到各自的原省去了。集中营监狱也告结束,大概是拨还给军事当局了。我们三个人——哥文·巴拉·潘特、纳仑德拉·德夫和我——于3月28日离开亚马那加堡垒,并被解到内尼中央监狱。在这里我们遇见许多旧同事,其中还有拉斐尔·艾罕默德·克德威。自从1942年8月被捕以来,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得到机会听见1942年发生过的一些事故的直接消息,因为有许多内尼监狱的人是在我们稍后才被捕的。从内尼,我们三个人又被解到离巴雷利不远的伊萨那加中央监狱。哥文·巴拉·潘德因病先被释放。我和纳仑德拉·德夫同住在这监狱的囚房里有两个多月。6月初,我们又被移送到阿尔摩拉的山区监狱,这是我在十年前极其熟悉的地方。6月15日我们两人都被释放了,也就是我们在1942年8月被捕后的第1041天。这样,也就结束了我第九次的而也是期限最长的监狱生活。
自此以后六个半月又过去了。我从监狱中的长期隔离又回到群众中,回到热烈的活动和继续不断的旅行里去了。我在家中只住了一夜,随即赶到孟买去参加国大党工作委员会的会议。随后又去参加由印度总督所召集的西姆拉会议。我发觉我自己对于这新的而又在变动中的环境有些难于适应而不易与之配合。虽然一切的东西都是熟悉的,而且和老朋友旧同事会面也是很愉快的,而我总觉得有些像陌生人和局外人,我的心灵总是神游于大山和雪峰之间。西姆拉会议刚一结束,我就赶到克什米尔。我没有在山谷中住下,而差不多立刻就开始向崇山峻岭出发。我在克什米尔住了一个月之后,又回到群众中和日常生活中的兴奋和繁琐的事务里了。
久而久之,过去三年中的某种景象在我的内心形成了。和别人一样,我发觉那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比起我们所想象的多得多。这三年曾经是我们人民难堪的阵痛时期,而且每一个我们所遇见的人面上都带着这种标志。印度已经改变了,在这像是平静的表面之下,存在着疑虑和惶惑,失望和愤怒,还有一种抑制着的热情。随着我们的释放和局势的转变,场面也大为改变了。光滑的平面起了波纹,而且显出了裂隙,慷慨激昂的浪潮横扫全国;受了三年的压制以后的人民冲破了藩篱了。我以前还没看见过这样的群众,这样疯狂的激动和民众方面为解放自己所抱的这种热烈切望。青年男女、少年男女都燃烧着有所作为的要求,虽然他们对于所应该做的是些什么事还不甚了了。
战争结束了,原子弹变为这新时代的象征。这种炸弹的使用和强权政治的不正当作风使得梦想进一步地幻灭了。旧的帝国主义仍在发挥作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支那的事件使前景更显得可怕。用以对付这两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印度军队给我们带来无可奈何的羞愧和一种持久的愤恨和辛酸,国内的激昂情绪还在继续上涨。
大战期中在缅甸和马来亚成立了印度国民军的消息突然地传遍了全国,激起惊人的热情。军事法庭的审理国民军某些军官引起了空前未有的激动,而这国民军就成为印度为自由而战的象征。它们也成为印度各宗教团体联合一致的象征,因为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和基督教徒都参加了这军队。他们这些宗教团体在自己之间已经解决了教派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们正当印度大选的前夕,万目睽睽都在注视。选举是不久就会过去的,然而以后呢?明年可能是暴风雨的、纷扰的、冲突的和动乱的一年。除非在自由的基础上,印度或其他各处都将不会有和平可言的。
中译本序言
序
第一章 亚马那加堡垒
一 二十个月
二 饥荒
三 争取民主的战争
四 在狱中对时间的感觉。对行动的要求
五 “过去”对于“现在”的关系
六 人生哲学
七 过去的负担
第二章 巴登外勒,洛桑
一 卡麦拉
二 结婚和婚后
三 人类的关系问题
四 一九三五年圣诞节
五 死亡
六 墨索里尼 回国
第三章 探索
一 印度历史的全景
二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三 印度的力量和弱点
四 寻找印度
五 印度母亲
六 印度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七 旅行全印度
八 大选
九 群众的文化
十 两种人生
第四章 印度的发现
一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二 亚利安人的到来
三 什么是印度教?
四 最古的记载 经典与神话
五 《吠陀》
六 人生的肯定与否定
七 合并与调整 种姓制度的开始
八 印度文化的持续性
九 《奥义书》
十 个人主义哲学的好处与坏处
十一 唯物主义
十二 史诗 历史、传说与神话
十三 《摩诃婆罗多》
十四 《薄伽梵歌》
十五 古代印度的生活和工作
十六 大雄和佛 种姓
十七 旃陀罗笈多王和阇那迦 孔雀王朝帝国的建立
十八 国家的组织
十九 佛的教义
二十 佛的故事
二一 阿育王
第五章 世世代代的回忆
一 在笈多王朝下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二 南印度
三 和平发展与作战方法
四 印度对自由的要求
五 进步与安定
六 印度与伊朗
七 印度与希腊
八 古代印度戏剧
九 梵文的生命力与持久性
十 佛教哲学
十一 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十二 印度教怎样同化佛教
十三 印度的哲学看法
十四 哲学的六大派别
十五 印度与中国
十六 在东南亚的印度殖民地和印度文化
十七 印度艺术在国外的影响
十八 古代印度艺术
十九 印度的国外贸易
二十 古代印度的数学
二一 发展与衰微
第六章 新的问题
一 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二 阿拉伯文化的繁盛及其与印度的接触
三 伽色尼的梦哈慕德和阿富汗人
四 印度-阿富汗人 印度南部 维查耶纳伽尔 巴卑尔 海权
五 混合文化的合成及成长 闺阃制度 迦比尔 师尊那纳克 艾密尔·胡斯鲁
六 印度的社会组织 集团的重要性
七 农村自治 苏克拉的“政术精华”
八 种姓制度的理论与实际 大家庭
九 巴卑尔与亚格伯 印度化的过程
十 亚洲及欧洲在机械进步及创造能力上的对比
十一 共同文化的发展
十二 奥朗则布开倒车 印度民族主义的滋长 西瓦吉
十三 马拉塔人和英国人的争夺霸权 英国人的胜利
十四 印度的落后以及英国人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优势
十五 兰杰·辛格和杰·辛格
十六 印度的经济背景 两个英国
第七章 最后阶段(一)英国统治的巩固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 帝国的思想意识 新的种姓
二 孟加拉的掠夺物帮助了英国工业革命
三 印度工业的摧毁和农业的衰败
四 印度初次成为另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附属体
五 印度土邦制度的成长
六 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矛盾 罗姆·摩罕·罗易 报纸 威廉·琼斯爵士 孟加拉的英国式教育
七 一八五七年的大起义 种族主义
八 英国统治的伎俩 均势与对称
九 工业的成长 各省不同之点
十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中的改革以及其他的运动
十一 凯末尔巴夏 亚洲的民族主义 伊克巴
十二 重工业的开始 提拉克和郭克雷 分别选举单位制
第八章 最后阶段(二)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一 中产阶级的束手无策 甘地出现
二 甘地领导下的国民大会党成为一个生气蓬勃的组织
三 各省的国大党政府
四 印度的动力与英国在印度的保守主义
五 少数派问题 伊斯兰联盟 穆·阿·真纳先生
六 国家计划委员会
七 国民大会党与工业 大工业与农村工业
八 政府阻碍了工业发展 战时生产是正常生产的转变
第九章 最后阶段(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 国民大会党拟定一种外交政策
二 国民大会党对战争的态度
三 对战争的反应
四 另一次国民大会党的提议和英政府的拒绝 温斯顿·丘吉尔先生
五 个别人们的和平抵抗
六 珍珠港事变以后 甘地与非暴力主义
七 紧张
八 克里浦斯爵士来到印度
九 挫败
十 挑战:退出印度的决议
第十章 还是亚马那加堡垒
一 一连串发生的事件
二 两种背景:印度和英国
三 群众的骚动和被镇压
四 国外的反应
五 印度的反应
六 印度的疾病 饥荒
七 印度的动力
八 印度发展受到阻挠
九 宗教、哲学和科学
十 民族观念的重要性 印度变革的必要性
十一 印度:分割的还是成为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或是超民族国家的中心?
十二 现实主义与地理政治学 世界的征服或世界的联合 美国与苏联
十三 自由与帝国
十四 人口问题 出生率的降低和民族的衰微
十五 理解旧问题的新途径
十六 结束语
后记
这本书是1944年4月到9月这五个月当中我在亚马那加堡垒监狱中写成的。原稿承监狱中几位同伴看过并且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意见。我在监狱中校订这本书的时候,我利用了这些意见,而作了一些补充。不消说得,没有一位同伴对我所写的负有责任或者一定要同意我所写的。但是我必须向在亚马那加堡垒里的狱中同伴表示我的深厚谢忱,因为他们和我的无数次交谈和讨论大大地帮助我澄清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各方面的看法。即使为时不多,监狱总非生活愉快的处所,何况是经年累月哩!不过,它对我却是一个荣幸,因为我借此能够在生活中亲密地接触这些具有卓越才能和修养的人们,他们还具备着广达人情的高瞻远瞩,纵然在情感激动的瞬间也不会懵懂不清。
在亚马那加堡垒中我的十一位朋友就是印度有趣的横剖面。他们在各自的方式上不仅代表着政治,而且代表着印度新旧的学术以及现代印度的各个方面。差不多主要通用的印度现代语文与曾经有力地影响着印度过去和印度现在的古典语文都有代表人物在场,而且往往是具有高深学术水平的人物。在古典语文中有梵语与巴利语,阿拉伯语与波斯语;近代语文有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马拉塔语、泰卢固语、信德语与奥里雅语。我拥有这一切的富藏可供取用,而唯一能限制我从中获得教益的是我个人的能力。虽然我对所有我的侣伴们都表示感谢,而我应该特别提出大毛拉艾卜勒·凯拉姆·阿萨德,他的渊博学识常常使我愉快,而有时简直使我折服;还有哥文·巴拉·潘特、纳命德拉·德夫与阿沙夫·阿里先生。
自从我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已经过了一年又三个月了,书中的某些部分已经多少有些陈旧过时,并且自我写成后又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一度很想加以增补与修订,但是我放弃了那种企图。实在说来,我是不得不如此的,因为出狱后的生活是个不同的境界,没有闲暇供思索或写作了。对我说来,要把我所写的重读一次是很困难的事。原稿是用手写成的;打成字却在我被释放之后。我不能够抽出时间来阅看这打就的原稿,而这本书的出版正在延搁之际,我的女儿英迪拉援救了我,解下了我肩头的负担。这本书保存着在狱中所写的原样,并无增添或修改,只是在书末加上一篇后记而已。
我不了解别的作者们对他们的作品持有怎样想法,可是当我读到我以前所写的作品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如果那部作品是完成于沉闷而反常的监狱气氛当中而后来阅读却在监狱以外,那种感觉就更增强了。那部作品我自然是认识的,可是又并不完全认识;好像是我正在读着另外一个人所写的为我所熟悉的作品,那位作者和我很接近而与我又有所不同。也许那就是一种衡量在我身上发生过的变化的尺度吧。
我对这本书也有这样的感觉。它是我的而又不完全是像今天那种性格的我所有的;它所代表的毋宁是某个过去的我——已经与许多其他前后相继的我连成一气,存在一刹那,寻又消逝了,留下来的仅仅是回忆而已。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于阿南德欢乐寓庐,阿拉哈巴;
1945年12月29日。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1921年至1945年他先后9次被捕,过了将近9年的铁窗生活。在狱中,他对印度的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梳理、思索和阐述,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追溯了自古代到中世纪的印度悠久历史,生动描绘了印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他冷静地回顾了近代印度壮阔的民族解放历程,并且热切而又不失理性地展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民族命运……
“中印关系”,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敏感话题。但这绝非是只言片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印度的基础之上。想要全面了解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的《印度的发现(上下)》不容错过!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的《印度的发现(上下)》不是一部印度的历史,也不是一部关于这个国家所发生过的事件的连续性记载。这本书仅仅企图了解它的悠久历史中的生活的某些方面,了解激动着它的思想和感情的某些方面。要真正了解一个古国的现在,对它过去的这样一种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希望读这本书可以使伟大的中国人民对印度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