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立著的《历史的细节(Ⅱ最新修订纪念版)(精)》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特文本,它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其诸多人类不平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有诚意有良知的关于人类文明谱系中不同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读本。
| 书名 | 历史的细节(Ⅱ最新修订纪念版)(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杜君立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杜君立著的《历史的细节(Ⅱ最新修订纪念版)(精)》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特文本,它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其诸多人类不平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有诚意有良知的关于人类文明谱系中不同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读本。 内容推荐 人类是生而自由的,但奴役无所不在,那么征服与统治是如何起源的?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总是野蛮征服文明?农耕中国为什么可以击溃游牧民族匈奴?“上帝的鞭子”如何用马镫轻易地改写了欧洲史?民主又何以出现在欧洲?为什么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避免失败?为什么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发现新大陆?崖山之后,中国为什么会走向文明滑落?为什么中国发明了轮子,却盛行轿子?轮子和火药如何成为现代文明的起源?主导现代世界的为什么是西方而不是东方? 在这部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作品——《历史的细节(Ⅱ最新修订纪念版)(精)》中,作者杜君立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气势恢宏,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通过对细节碎片的爬梳,揭示了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技术与物质动因。作为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特文本,本书信息量大,且不乏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跳出了传统权谋史观的窠臼,激赏文明与进步,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这是一部献给草根阅读者的枕边读本,体现的是历史民主时代的分享精神。在热销三年之后,作者勘误校正,去芜存菁,重加修订,特此推出精装纪念版,供热心读者阅读和收藏。 目录 第四章 火药的革命 战争与杀人 战争的能量 火药时代 兵临城下 宋朝的战争 钓鱼之城 上帝的鞭子 野蛮的终结 中国雪 最后的罗马 西方的兴起 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 中世纪的终结 火药的革命 扬州炮祸 佛郎机 铁炮与鸟铳 壬辰战争 红夷大炮 最后的汉奸 红衣大将军 被禁止的火器 武器的批判 天朝的巫术 最后的八旗 火器即权力 大众的反叛 战争的革命 诺贝尔的战争 战争的终结 人为什么打仗 第五章 船上的世界 历史的起源 诺亚方舟 从亚特兰蒂斯到复活节岛 独木成舟与并木为筏 浮舟之国 桨帆时代 天生一个地中海 拯救欧洲的海战 中国之舟 海上丝绸之路 运河上的帝国 万斛神舟 最后的中国 朝贡贸易 三保太监 指南针 帝国的宝船 郑和之后无郑和 海禁时代 维京海盗 风帆时代 大航海 哥伦布的错误 地球是圆的 全球化 海盗许可证 日不落帝国 海上马车夫 发现台湾 东方海盗 两个世界的碰撞 五月花号 一个理想国 最后的幕府 黑船来航 明治维新 甲午海战 东方的崛起 历史的旗帜 后记 历史的轮子 附录 大事年表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 在8世纪的世界史上,阿拉伯帝国无疑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在不长的时间内,它就从一个原始部落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在东方战场攻人中国西域的同时,狂热的阿拉伯战士从非洲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一举征服了西班牙。随着十字军运动的兴起,伊比利亚半岛陷入一场持续几个世纪的西班牙再征服运动。1212年成为这场宗教战争的转折点,由卡斯提尔、法国、葡萄牙和阿拉贡等国基督教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大破60万哈里发军队。从此以后,在伊比利亚半岛上,阿拉伯势力日渐消磨。 1479年,卡斯蒂亚女王伊莎贝拉与阿拉贡国王费迪南结为秦晋之好,两国合并成为统一的西班牙王国。与法国的路易十一类似,伊莎贝拉和费迪南依靠装备了火器的常备军,以及教会支持的宗教裁判所,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君主专制体制。贵族的城堡和骑士被国王的火炮摧毁,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任何反对者都被以“异端”的罪名活活烧死。对新兴的西班牙来说,异教徒的格拉纳达就成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除而后快。 由北非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一面临海,其他三面都已经被西班牙包围。25万人口的首都格拉纳达依山傍海,与君士坦丁堡一样,也是一个著名的要塞。如果在冷兵器时代,格拉纳达绝对可称是固若金汤,但不幸的是火药来了。 毫无疑问,攻取格拉纳达只能依靠火药的力量。伊莎贝拉以强大的炮兵代替了传统的重骑兵,并招募了大量的英国人、瑞士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精锐的步兵和工兵;同时还专门组织了补给部队,以保证火药和子弹的供应。她甚至还创办了世界历史上首个野战医院。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伊莎贝拉女王就从欧洲大陆重金延请火药和火器专家,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火器兵工厂。有了大量火炮和弹药,刚刚诞生的西班牙就拥有了一支堪称欧洲最强大的炮兵队伍。西班牙的火炮口径最大达到35厘米,可发射铁弹、石弹和火球。 与格拉纳达王国的战争从1485年开始,占据人力、财力和火力优势的西班牙稳操胜券,但并不急于求成。被西班牙火炮团团围困的格拉纳达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只能与直布罗陀海峡对面的非洲大陆相看泪眼。格拉纳达人在饥饿中度过了漫长的2年。 1492年的第二天,阿布达拉国王宣布向西班牙投降,长达8个世纪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美貌多才的伊莎贝拉女王亲吻了格拉纳达的土地,与她的丈夫费迪南国王一起进入阿尔罕布拉宫。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君士坦丁堡陷落39年之后,基督徒还以颜色,攻陷了格拉纳达。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火药成为这场欧洲宗教战争中最耀眼的主角。火药结束了阿拉伯人对格拉纳达781年的统治,并将其赶出了西欧。当一切都定格为历史,只有那古老宁静的阿尔罕布拉宫,犹可勾起后人关于一个摩尔帝国的回忆。 从西班牙诞生的那一天开始,火药就成为他们的立国之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火药创造了一个席卷半个地球的西班牙帝国。西班牙人开创性地将火绳枪与步兵阵列结合起来。这支强大的火枪步兵所建立的暴力优势,一直保持到后来的“三十年战争”。在骄傲的100多年中,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火药时代的西班牙成为地球的新霸主。他们比蒙古人更凶恶、更狂妄,也更加不可战胜。 P48-49 后记 历史的轮子 我在四十岁的时候,意外地写了一本书,就是《职业人格》。 从20岁踏入社会,独自谋生,我先后从事过许多职业,如电焊工、机修工、个体户和包工头,也开过广告公司和工程公司,做过外企的白领,也干了几年“农民工”。就这样辗转漂泊了大半个中国,等青春耗尽,人却还是百无聊赖,心无所依。写《职业人格》,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人生打量。等到书写完,我突然发现自己有写作的倾向和特长,除此之外,好像还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感到持久的满足。 人就怕有梦想。没有梦想,人可以安生地过日子,循规蹈矩,风雨不惊;有了梦想,人就被梦想折磨,感觉其他一切都失去意义。就这样,我拿出所有的积蓄(其实就几万元),然后闭门写作。我知道,再不写,以后大概就不会再有这种梦想和冲动了。一年下来,坐吃山空,等到床头金尽,终于在一台10寸的“神舟”上网本上写完《历史的细节》。 这就是眼前这本书的由来。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阅读。应该承认,在此之前,真正激发我写作的是《枪炮、病菌与钢铁》。作为人类学家,戴蒙德用轮子、文字、弓箭、钢铁、火药、病菌、气候、家畜等细节因素,解释了世界历史的演化过程——现代世界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本书中并没有什么趣味的故事,但诸多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这完全不同于以往我所以为的那种“历史”——要不就是人物+年代+事件,要不就是帝王将相各种没有底线的宫廷权谋。 一朝尝鲜,胃口大开。《枪炮、病菌与钢铁》让我意犹未尽,可当我去寻找类似的历史书时,却大失所望。原来这样的书并不多,我找到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等,这些书都不错,但只是这些西方历史学家似乎很少关注到中国——在世界历史中,中国几乎是缺席的,正如在中国历史中,世界不存在一样。 其实,轮子、文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钢铁、家畜等技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样巨大,甚至很多发明就出自中国。 既然找不到这样的历史专著,我就只好从一些历史的缝隙和边缘中寻找这类信息,慢慢搜集得多了,就有将这些杂乱信息加以整理的想法,以至于不这样做都不行。写作大概都源自于强迫症。据说英语中“history(历史)”一词,源自希腊语“historia”,其意是指“一个人的调查记录”。《历史的细节》就是我一个人的调查记录——我自不量力,以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斗胆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做了极其业余的调查和记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年,买书、读书、写书,这种纯粹的“自得其乐”完美得近乎一种梦想。我对历史纯属外行,但阅读完全打破了这种界限。值得庆幸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图书既丰富又廉价、信息极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而用电脑处理大量碎片化的文字信息要远比手写便捷得多。 对我来说,正式写作虽然很晚,但阅读和写作真的带来一种“甜蜜的报偿”。这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茨威格就承认:“我认为好的书籍胜过最好的大学,这个爱默生的公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我至今仍然坚信:尽管一个人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他仍然可以成为一名杰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法学家或其他什么家。我在实际生活中曾发现过无数这样的事实:一个旧书店的店员对于书的了解常常胜过有关的教授;一些经营艺术品的商人总是比研究艺术的学者更懂艺术;各种领域里的大部分重要建议和发现通常是由外行人提出来的。”① 写作《历史的细节》,我并没有想成为什么家(包括作家),甚至没有想写给谁看,只是想写出来,哪怕给自己看,看自己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有了什么新思想。我从十几岁就写日记,写了十几年。实际上,这是我之前唯一实施过的写作和写作训练,而这些发黄的日记就是完全写给自己的。 《历史的细节》完成后,最早发在网上,后来才出版。谁都没想到,竟然会有那么多读者喜欢,这让我倍感欣慰。但作为一次尝试之作,书中仍遗留了许多错误和硬伤,书越是传播得广,越是带给我不安。因此,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几乎没有写什么新作品,一直在对原书进行修订。目前出版的《历史的细节》和《现代的历程》就是这次修订的初步结果。 修订后的《历史的细节》保留了原稿中的轮子、马镫、弓箭、火药和船等五个章节,将较长的“机器”一章单独作为《现代的历程》出版。准确地说,《现代的历程》其实是一本新书,从内容和主题上,已经完全不同于原稿。在这本新书中,我详细剖析了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些关键的技术和文化现象,如时间与钟表、文字与印刷、纺织与钢铁、蒸汽与电力、电脑与互联网等。现在回头去看,这次修订性写作,其实是一次倾尽想象力且充满野心的“探险”,好在时间比较充裕,写作难得这么从容。我伏案整整两年后,总算可以轻松地设计封面了。我相信,新版的《历史的细节》和《现代的历程》一定能带给旧雨新知们许多惊喜。 对于历史,人们一直习惯于宏大叙事,但对读者来说,这样的历史却让人产生距离感,甚至使人无所适从。因此,我认为历史应该回到普通人的层面,从细节中寻找真相和启示。没有细节,任何历史都是可疑的。福柯曾经引用过一段话:“虽然那些关注细节的人被视为凡夫俗子,但在我看来,这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基础。不懂得它的原理,就不可能建起一座大厦或建立一种方法。仅仅喜爱建筑学是不够的,人们还应该懂得土木技术。”福柯接着说,“任何细节都是重要的,因为在上帝眼中,再大的东西也大不过一个细节,再小的东西也要受到他的某种意愿的支配。”① 这次新版《历史的细节》采用合集形式,将轮子作为全书的起点。在写作轮子这一章时,我几乎没有找到多少可用的资料,更没有发现什么关于轮子历史的专著,但谁都不能否认,轮子几乎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轮子是如此重要,但我们却对它知之甚少。 事实就是如此,越深入历史本身,就越发现,历史就是一只轮子,拨动它转动的是上帝之手,那些独夫民贼的所谓大人物,其实也不只过是爬在轮子上的蚂蚁,或者挡在轮子前的螳螂。他们常常宣称自己推动了历史、改变了历史。当人们将那些蚂蚁和螳螂们当成历史,而忘却轮子的存在,这无异是对历史最大的误读。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的大变局,往往是从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开始的。这是一本向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等经典致敬的著作。 ——历史学者吴钩 细节使历史鲜活可扪,引人入胜;细节如窗如镜,让人因小见大;爬梳历史的细节,胜过文学的想象,足见作者的学术功底。 ——杂文作家鄢烈山 《历史的细节》,有着当下社会少有的理想和激情。它多少代表了当下汉语的血脉。 ——文化学者余世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