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书”是套集心理学最新理论、心理咨询专业知识、自我治疗方法于一体的通识课级别的心理自助类书。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弗朗索瓦·勒洛尔著的《恰如其分的自尊》在法国亚马逊同类书稳居前列,深受法国读者喜爱,这本书版权已售韩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巴西、西班牙等十个国家,在全球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
自尊不能解释一切现象,但可以廓清人的很多行为动机和某些行为偏差:不喜欢自己的样子——总是羡慕别人的美艳脱俗、风流倜傥;看不起自己的出身——想不通自己的投胎技术怎么跟投球技术一样差;不满意自己的表现——现身在朋友圈便能让气氛瞬降冰点的本事貌似无人能及;不接纳自己的现状——从小到大一直有要模仿的榜样,追到吐血却忽略自己的独一无二。于是,各种情绪病、抑郁症、酗酒、心理创伤……纷纷找上门来,日子在缓缓流逝,不开心却从来不肯远离……亲爱的,你的自尊生病了!好在,这种病,有药可医……
相信自己、喜爱自己、信赖自己,这些方面统一构成了我们人格中最为基础的维度之一:自尊感。当一个人没有自尊心,幸福无从谈起。当一个人总是怀疑自己,很难做出好决定。相反,自尊心太强,又会经常感到受伤。好在,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弗朗索瓦·勒洛尔著的《恰如其分的自尊》教读者科学地为自己的自尊心做专业全面的自我体检,告诉读者从童年到青少年自尊心如何形成,以及情感生活,伴侣生活,职业生活如何给自尊心带来重大影响。
除此之外,《恰如其分的自尊》还就如何建立自尊?如何完善自尊?自尊调适过程中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评估自尊……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丰富真实的案例,科学到位的分析、大量名著名片精彩桥段的援引,为这本专业的心理自助书增色不少。
自我观
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根有据,这是自尊的第二大支柱。这不仅仅指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实际情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价,认为自己有哪些潜力和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观性占绝对优势。旁人很难观察,也不容易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就是说自尊心很弱的人)经常会让他周围的人感到迷惑不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人所自认为的那些缺点。某位妈妈谈到她的长女时这么说道:“很显然,我们看待她的眼光跟她看待自己的眼光完全不一样。她总是觉得自己长得难看,可是我觉得我16岁的女儿聪明又漂亮,我们的朋友也这么认为。我们想跟她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似乎我们在说着不同的语言,根本无法沟通。”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是积极的,它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经受住挫折考验,达成最高目标。戴高乐将军当年就是凭着极强的自尊,于1940年6月18日在伦敦发出宣言,号召法国人民抵抗法西斯,而当时法国已经被德国侵略者占领。戴高乐将军对自己个人命运的远大期望与他对“法国的想法”一致,这是幸事。反过来,如果缺乏自尊,对自己的评价颇为消极,会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玛丽安娜的情况就是如此,这位45岁的时尚造型师说道:“一想到自己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去学医就非常懊恼,我本身非常讨厌学这个,只是在我父亲的强烈建议之下才去学的。其实我知道我不喜欢学医,我的兴趣在艺术领域,但我不太确定自己有能力在艺术领域成功,害怕去尝试。”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为他制定的发展目标。有时候,某些孩子无意识地肩负着重任,替父母完成他们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被称之为“肩负重任的孩子”。极度缺钱的母亲会激励女儿只与富家子弟来往,曾经学业极差的父亲会要求他的儿子考入名校。这些目标也没有错,但是前提是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并且要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愿望和能力。否则,这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孩子会因为无力达成父母所期待的远大理想而十分痛苦。无视孩子的疑虑和不安将使他日后在自尊心方面极易受到打击。21岁的大学生让.巴蒂斯特说:“我总是害怕令我的父母失望。我的父亲没有念过大学,原因我也不太清楚,但他的兄弟姐妹都有很好的学历。我父亲因此总想让我在任何方面都超过别人,在学校成绩第一,在运动场上也是第一,还要学弹钢琴。他对我要求很高,好像我有无限的潜能。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支持和激励。我从小表现优异,被人欣赏。这让我父亲高兴,所以我也觉得高兴。但是这也使我非常焦虑,害怕失败。直到今天我还是始终担心令我父亲失望。因为感觉他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确信我配得上最好的东西。我现在就读于名校,交往的女朋友都是漂亮的富家女孩。我认为自己将来可以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影响我对失败心存极大恐惧。我非常敏感,一旦得不到我想要的,我就会发狂。心底里,我感激父亲给了我这种一切都要最好而我也有能力做到最好的信念,但是我缺乏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面对挫折心平气和的气度。我仍不敢肯定我已经达到了父亲对我的全部希望。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能做到?”
相反,自我观令人对他人产生依赖。这样的人能与他人建立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但仅满足于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很难建立和执行自己的计划。50岁的皮埃尔说:“我的父母很爱我,给了我全部的爱,但他们一定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从来不敢做我自己。我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在跟随着别人,等着别人示意,告诉我:这条路是畅通的,没有问题,你可以走。比如大学时,我跟高中时最好的朋友学了同一个专业,他刚跟女友分手,我就和那个女生交往,假如他离婚,我很有可能会娶他的前妻。说到大学,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我本该学工程专业,可我不敢。我选择了商业技术,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害怕失败。在工作上也差不多,我的上司批评我缺乏野心,没有长远目光,尽管我很优秀。想到这一点,我的父母也是如此。我父亲干着非常无趣的工作,耗了一辈子。母亲为了照顾我们兄弟几个做了全职主妇,牺牲了自己喜欢的小学教员的工作。”(p006-009)
”我不爱我自己……
“小时候,我梦想成为另外一个人。我不喜欢我自己的样子,不喜欢我拥有的一切。我想要别人的头发、别人的父母,想生活在另外一个地方。我总觉得别的孩子都比我好,比我漂亮,比我有天赋,比我受欢迎,更得老师的宠爱。我知道有比我更差的人。当我偶尔向我母亲倾诉时,她是这么告诉我的:“你不是最不幸的人,也不是最没有天赋的人。”在我看来,这根本算不上安慰。此外,当我感到难过时——我经常会感到难过——我根本不相信一切会好起来。我觉得自己是全人类中最无用的那一个。我的青春期一塌糊涂。我常常认为自己很丑,样子太难看,心里充满了各种障碍。慢慢地情况变得好了一点,但今天一旦有个男人爱上我,我知道一定是出了什么错。我想是他看走了眼。他爱上的是一个假象,一个我好不容易打造的假象。他爱上的绝对不是我,不是真正的我。如果我喜欢这个男人,我会感到非常恐惧。如果我们交往,他一定会发现我是个冒牌货,发现我的各种缺陷,很快就会像我嫌弃自己一样嫌弃我,然后抛弃我。而我却不能抛弃自己。我被困在我的身体,讨厌我自己,却不得不与自己孤老终身。
“我的工作也不能给我带来安慰。其实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不相信我自己,做着一个我不太喜欢、远远低于我的能力水平又根本不感兴趣的工作,日渐麻木。”
“我不爱我自己。”这个年轻的女人已经向我倾诉了半个小时。尽管我当时经验尚浅,刚完成我的精神治疗论文答辩,我直觉不能急于问她各种问题或者说几句安慰的话。她说着说着就哭起来,然后道歉,擦干眼泪又继续说。我一边听她说,一边在脑子里回顾各种不同的抑郁症症状。也许她是患上了抑郁症。可是她的症状都对不上。这位年轻女性并不是抑郁,并非得了真正的抑郁症。那么她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吗?我完全不能肯定。她的痛苦在我看来似乎更加深重,源于她的过去,深深扎根于她的内心深处。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这位病人其实是另外一种心理障碍。她聪明貌美,就像人们说的那样,拥有一切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件东西:一点点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