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云南社科普及系列丛书》的过程中,一是力求体现云南科普读物的特点,侧重于云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相关知识的普及;二是力求体现时代性、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结合,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重在介绍和阐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普及推广、提高人们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之目的。我们希望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共同努力,使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读物达到种类齐全、普及到位、大众喜爱的水平。杨绍军编著的《西南联大人物故事集》是该丛书之一。
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和编著者的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2014年《云南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系列丛书》一套7本,分别是《西南联大人物故事集》《云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指南》《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云南民族建筑》《云南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惠农政策解读》《云陶》,由云南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本书为《西南联大人物故事集》(由杨绍军编著)。
联大常委蒋梦麟
蒋梦麟是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过去的八十多年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中国大陆知道他名字的人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他的《西潮》和《新潮》在大陆发行不同的版本后,人们对他的认识逐渐深入,认识到他对中国现代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建者之一,他“在中国首先倡导进化社会的人格教育,以高等学术作教育的基础,培养活泼的、能生产的个人,以为家庭增资产,为国家求富强”(马勇:《蒋梦麟传》)为目标,几十年里始终不懈地为此而进行努力奋斗。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他是西南联大的3位常委之一,在边陲城市,他和他的同仁在西南联大艰苦的条件下弦歌不辍、鸡鸣不已,为中国文化和科技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常务委员,杨振声为秘书主任。在长沙临大进入筹备阶段时,蒋梦麟抽空回到浙江余姚老家,那时他的父亲还健在,他意识到在战争结束前可能没有任何时间和机会再回到故乡,因此,临行前他郑重地对父亲说:中国将在火光血海中获得新生。他的父亲问:这是为什么?他说,抗日战争将是长期的,千千万万的房屋将化为灰烬,千千万万的百姓将死于非命,这就是火光血海,但是中国将赢取最后的抗战胜利。在抗战爆发两年后,他的父亲在故乡去世,作为儿子的蒋梦麟没有出现在父亲灵前。在故乡作短暂停留后,他立即回到南京,乘船赴汉口,再改乘火车到达长沙。在长沙,临大常委共同主持校务,由蒋梦麟兼任总务长、梅贻琦兼任教务长、张伯苓兼任建设长,一起共赴国难,推进长沙临大的建设和发展。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告急,长沙多次遭到日寇敌机轰炸,经过长沙临大第36次常委会议决:“请蒋梦麟先生与政府接洽以下各项事件:1.本校学生志愿对国防服务者甚众,除分别向各机关介绍外,将来学校至不能维持时,希望政府能将学生全体加以组织,使其能为国家服务,成其志愿。2.女生无家可归者亦请将来加以组织使能为国服务。3.学校在绝对必要时,希望对于交通问题政府能予以帮助(本校学生多数来自平津,疏散较为困难,望政府特予注意)。”于是,蒋梦麟受托飞赴武汉,拜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与他商谈联大继续迁往内地等诸多事宜,但陈立夫不赞成联大迁来迁去,无奈蒋梦麟直接面见国民政府最高统帅蒋介石,得到蒋的支持,决定长沙临大西迁昆明。
1938年1月,长沙临大在昆明设置办事处,蒋梦麟任主任,秦瓒为副主任。他与秦瓒、杨石先等教授先期到达昆明,积极协调解决联大师生的校舍问题。为此,除先期租到的江西旅滇同乡会等几处会馆外,蒋梦麟又与张伯苓等联名致函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商借昆华工、农、师范三校部分房舍,并会晤云南省主席龙云,得到龙云和云南地方当局的大力支持。云南省教育厅奉龙云主席条谕发出训令,要求昆华三校“于文到后三日之内,将上述指定房屋腾空,移交临大筹备处借用”。但昆明校舍仍不敷用,蒋梦麟又亲往滇南蒙自进行考察,3月14日返回昆明。次日下午,他在四川旅社召集张伯苓、周炳琳、施嘉炀、吴有训、郑天挺等开会,决定将联大文、法商学院设在蒙自,理、工学院设在昆明,由北大、清华、南开各派一人到蒙自筹设分校。
长沙临大西迁昆明并更名为西南联大后,仍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组成常委会主持工作。常委会每周二召开会议讨论校务。后来,各院、处长也列席会议。常委会逐步形成“北大校长蒋梦麟负责对外,清华校长梅贻琦负责对内,处理日常事务”的办事格局。1938年8月,西南联大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成立师范学院,蒋梦麟代表常委会找到南开大学原教务长黄钰生谈话,希望他能出任联大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欣然接受任命。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同年底,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开学,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新设的8个师范学院之一。P11-13
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在现实生活当中,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人类社会,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激活人类文明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思想工具,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和社会的发育完善程度。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广大干部群众迫切需要一批科学规范、通俗易懂、实用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科普读物来认识社会和指导实践。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向广大民众有效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普及与传播,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使命,同时也是有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要求,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科普体系,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读物作为支撑。我们希望通过实施“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搭建科普读物创作、编写平台,凝聚全省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激发社科专家创作编写科普读物的积极性,逐步推出一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独具特色的优秀社科普及读物。
云南虽然是一个边疆多民族省份,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丰厚而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特色和优势正在不断彰显和加强,已经成为云南文化符号中认知度较高的重要品牌。遗憾的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独特的学科性质,以及长期以来学术界同仁中重学术、轻普及的观念较为浓厚,也由于科普专家匮乏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使哲学社会科学普及难以走出学府、走出书斋,没有形成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成果。
就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的编写在云南社科界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家写小文,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通俗的普及读物,达到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文学性的有机结合,还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科普项目的大多数承担者在如何面向大众需求特点、认知特点、阅读特点来编写科普读物上认识还不到位、技能还不娴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尽快组织出版一批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科普读物,以发挥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和编著者的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2014年《云南社会科学普及读物系列丛书》一套7本,分别是《西南联大人物故事集》《云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指南》《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云南民族建筑》《云南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惠农政策解读》《云陶》,由云南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
我们在编辑这套丛书时,一是力求体现云南科普读物的特点,侧重于云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相关知识的普及;二是力求体现时代性、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结合,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重在介绍和阐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普及推广、提高人们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之目的。我们希望通过10年左右时间的共同努力,使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读物达到种类齐全、普及到位、大众喜爱的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离不开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丛书的出版既是对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的有益探索,也标志着云南哲学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大家、名家积极主动地投入科普读物的创作,形成一种将最新研究成果、最高学术水平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充分予以展示的科普读物创作、编写氛围,使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真正走向大众。
这是笔者编撰有关西南联大的第三本书籍,对笔者而言,文中的每个字都凝聚着心血,感谢所有关注西南联大研究的朋友们,感谢所有在本书写作时给予关注和重视的朋友:袁国友、左安嵩、阮凤平、谢青松、史允、李官诸君。
杨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