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著的《东北抗联女兵》首次以纪实手法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东北抗战全程中百余位抗联女兵的战斗、生活、奉献和牺牲,以群体的形象,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呈现了在民族遭受危难之时,中国女性自觉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 书名 | 东北抗联女兵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刘颖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颖著的《东北抗联女兵》首次以纪实手法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东北抗战全程中百余位抗联女兵的战斗、生活、奉献和牺牲,以群体的形象,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呈现了在民族遭受危难之时,中国女性自觉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内容推荐 东北沦陷十四年,生灵涂炭,国破家亡。 东北抗战十四年,艰苦卓绝,惊天泣地。 历史转折处,东北人民爱祖国,守故土,妇孺皆兵,不畏牺牲。刘颖著的《东北抗联女兵》即是这一时期东北人民家国命运的记录之一。 目录 第一章 烈女标芳 中华民族的自由女神 赵一曼 牺牲,仅隔一个月 李秋岳 东满、南满的女兵 朝鲜族女子英烈传 折翅的天使 金锦女 崔玉珠 乌斯浑河,水有殇 八女投江 你们在哪里 金碧荣 沈英信 金凤淑 张玉春 抗联大姐 裴成春 第二章 妇女园,向前进 没有建制的第五军妇女团 一朵早开的金达莱 林贞玉 冲锋陷阵 巾帼不让须眉 妇女团的骄傲 英烈千秋 可以死,投降不行 妇女团的六位女兵 妇女团里面的指导员 李志雄 冲出包围圈 徐云卿 险为“九女投江” 胡真一 第三章 被服厂,女兵的阵营 密营里面有女兵门 战斗在东满南满 第一军被服厂 长白雪,美人松 第二军被服厂 那里叫作糖梨川 第三军被服厂 舍弃孩子的母亲 第四军被服厂 战士们的感谢信 第五军被服厂 被焚毁的印记 第六军被服厂 “土顶子山”密营 第七军被服厂 鲜为人知 第八军被服厂 遗踪难觅 第九、第十、第十一军被服厂 一定要找到她们 朝阳山被服厂 第四章 战斗在隐蔽战线 黑夜里有你 张宗兰 宁折不弯是为“刚” 金成刚 行走在夜幕下的哈尔滨 薛雯 传奇的交通员 田仲樵 一匹烈马一杆枪 关丽华 抗联之母 梁树林 如此惨烈,如此悲壮 刘翠花 第五章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惰 女兵们的爱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 将领遗孀 那一场婚礼 十二载的守望 我心永恒 刘志敏 第六章 教导旅里的女兵们 异国他乡 等着我,我会归来 永不消逝的电波 陈玉华 开在远东上空的白莲花 中国第一批女空降兵 教导旅最高军衔的女兵 王一知 “马露霞”的电台联络是最出色的 李在德 她曾经有两个国籍 申连玉 真实的潜伏 冯淑艳 她扛着“小马盖子”走了 吴玉清 第七章幸存者的记忆 从东满到北满 金伯文 普通一兵 朴英善 舍不得孩子,怎么打鬼子 庄凤 从童养媳到机枪手 邢德范 军长的女儿 夏志清 部队里长大的孩子 李小凤 地主家的千金 李英根 三个孩子三个爹 金玉坤 抗联“一枝花” 吕庆芳 伪满监狱里的女囚 李桂兰 结语 从宜宾到依兰 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致谢 试读章节 遥远的莫斯科 1927年9月,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赵一曼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一次远行,又有一位男人走进了她的生命,这个男人带给她的是爱情和婚姻。 陈达邦,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户书香门第,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是一位政治上比较成熟的共产党员。 在去往莫斯科的轮船上,陈达邦见赵一曼身体瘦弱,还晕船呕吐,便一边安慰鼓励她,一边给她讲故事分散痛苦,百年修来的同船一渡,令年轻的姑娘心存感激。到学校后,赵一曼被编人相当中学水平的第六班,学生证号码为807号。她给自己起了个苏联姑娘的名字叫科斯玛秋娃。由于在国内没有学过外语,初进中山大学学俄语,不得要领,进步较慢,后在陈达邦的启发下,改变了学习方法,提高很快。 陈达邦大赵一曼五岁,儒雅而俊朗。在“红莓花儿开”的国度里,不缺的是浪漫,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和散步,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期许,二人成为一对红色恋人。 192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经党组织批准,二十三岁的赵一曼与二十八岁的陈达邦结为伉俪,并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不久赵一曼怀有身孕,那时的她,心应该是软软的。 由于赵一曼异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所以过于劳累,原有的肺病又复发加重了,但此时国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非常需要干部,特别是妇女干部。组织上决定让她提前回国。赵一曼坚决地服从组织的决定。而此时的陈达邦却难以放心患有重病、怀有身孕的妻子,他含泪为赵一曼打点行装。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他拿出结婚时的金戒指和手表,深情地望着妻子:“你带着,做纪念吧,也许在困难的时候可能会有帮助……” 对于这位既是丈夫又像兄长一样的爱人,一曼的内心得有多少的依恋与不舍?这一别,岂止相隔千山万水?他们想不到,这就是永诀。 赵一曼踏上了回国之路,可这条路并不平坦。已有五六个月身孕的她步步维艰,可谓历尽凶险,1928年11月辗转回到了上海。适逢党中央准备在湖北宜昌建立一个交通联络站,沟通四川和大西南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身体条件已十分不好的赵一曼硬是主动担负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她在宜昌一条狭窄、闹杂的街上租下一间木板屋,开始了新的工作。 1929年1月21日,赵一曼即将临产。可此时封建迷信的房东老太太却不准她把孩子生在家里。一月的宜昌,阴湿寒冷,赵一曼艰难地徘徊在租下的木板屋门前,十分的无助。邻居一位好心肠的搬运工人见状,和妻子商量把赵一曼接到了家中。就在这天晚上,赵一曼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宁儿。 旧社会女人生孩子是在过鬼门关,赵一曼那天是遇上了贵人,如果没有这位好心的工人,她们母子的境遇真是不堪设想。 生产后赵一曼一直住在这位工人师傅家里,师傅的妻子待她如亲人。为减轻这个家庭的困难,她忍痛将金戒指交给大嫂卖了钱。可这件事引起特务的怀疑:一个穷苦的女人哪来的金戒指?于是准备抓捕。赵一曼得到消息后,拖着虚弱的身子,抱着未曾满月的婴儿离开宜昌,乘上去往上海的客轮。到上海后向党组织汇报了情况,被安排留在中央机关工作。 同年9月,党组织又派赵一曼与一王姓的男同志去往南昌江西省委工作,他们假扮夫妻以作掩护。 深夜,风雪交加,匆匆传来情报,“有叛徒出卖,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十万火急之中,赵一曼没有片刻的犹豫,她抱紧宁儿急速离开机关回上海向党中央报告情况。不久,赵一曼在上海见到陈达邦的堂妹、任弼时同志的夫人陈琮英。 再也不能让孩子过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了,更何况,赵一曼的工作时刻充满变数和风险,大家最后商定把孩子送到武汉陈达邦哥哥陈岳云家里抚养。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想今夕何夕,天涯海角母子何时再能相见,赵一曼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惆怅。 这世间最深的情,莫过母与子,刚满周岁的孩童,就要寄养于人,让她情何以堪,不是一曼的心冷硬,是她心里装着天下孩子,天下百姓。 P5-7 序言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力量和启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英勇的东北人民奋起反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斗争。东北抗日联军作为抗击侵略的先锋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英勇不屈,百折不挠,前赴后继,不畏牺牲,与日寇浴血奋战十四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永垂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涌现出众多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不仅有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英勇豪迈的热血男儿,更有赵一曼、冷云、陈玉华、张宗兰、金凤英等侠骨柔情的巾帼英雄,这些抗联女战士以她们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筑就了中华民族杰出女性自强不息、勇赴国难的时代丰碑。 历史需要传承,更需要铭记。《东北抗联女兵》首次以纪实手法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东北抗战全程中百余位抗联女兵的战斗、生活、奉献和牺牲,以群体的形象,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呈现了在民族遭受危难之时,中国女性自觉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这其中许多人物事迹都是作者深入挖掘、首次披露的历史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歌颂抗联女兵的力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身为东北抗联女战士的女儿,刘颖女士以铁肩担起书写历史的使命和责任,以人性化、女性化的视角来阐述战争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女性的关系,关注战争中普通女兵、女性的生活、命运,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回首沧桑百年,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悲壮,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崛起,都已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到来之际,出版《东北抗联女兵》一书,对于继承和弘扬抗联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振荡民族血脉,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开创进取,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具有重要意义。衷心祝愿《东北抗联女兵》一书广为流传,为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贡献不竭之力。 2015年1月 后记 从宜宾到依兰 这部《东北抗联女兵》已经酝酿了多年,时紧时慢地收集着资料。 有的资料,梦里寻她千百度,有的资料却在那蓦然回首处。寻寻觅觅中我自己觉得差不多了。 不敢说这是一部信史,因为同一个故事有时就有好几个版本,为此也曾十分的纠结。但终究还是想明白了,岁月总有模糊的地方,我所要记述的是女兵们不畏强暴,为国为民献身的那种精神。而过程、时间和地点还可留待日后慢慢考证。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也不能遗忘的国殇。短短四个多月内,一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全部沦陷,三千多万东北父老乡亲置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而罪恶之门一经开启,一霎时“伏尸百万,流血漂卤”,无辜的民众陷入了空前的灾难。 时光荏苒,如今那场战争离开我们已七十年。 七十年,那么远,又这么近。 远的是,20世纪的一切都仿佛如一幅褪色的老照片,还有多少人能够想到那些抗战中的女兵?近的是,当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回望女兵们在战火中的身影,仍能听到她们的呐喊,她们的呼吸。 写作的过程中,也曾多次搁笔写不下去。我的脑海里时常幻化着,那血流成的河,那血染红的草地,那血洇湿的白雪,那被野狼啃噬的白骨…… 太多的青春、太多的美丽、太多的生命和太多的残酷,都交错在20世纪那场巨大的悲伤之中,怎能不令人仰天叹息,长歌当哭。我为山河破碎而哭,为抗联女兵用血写成的历史而哭。当一朵美丽的花,被一双罪恶的大手揉碎的时候,能不说成是悲剧?而制造悲剧的正是日本的侵略者发动的战争。 如何谴责战争对青春的毁灭?如何控诉战争对女性的伤害?如何祭奠战火中消失的英灵?这一问题多年来困扰着我,挥之不去。 战争、炮火、炼狱、酷刑本不应该与女人和孩子放在一起,可战争中最无助的正是她们。当孩子和女人都拿起了武器,那胜利必将属于正义。 或许因为我本身就是抗联女兵的女儿,从骨子里就带有某种情结,总是想把前辈们讲给我的告诉给世人。 为写这部《东北抗联女兵》,我从大东北跑到四川的宜宾,就为去看看赵一曼的家乡。她的美丽、她的魅力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从少年到晚年。 当我站在赵一曼烈士纪念馆前,看到广场上健身的市民和奔跑的儿童,我想赵一曼女士如果魂兮归来,将会是怎样的欣慰。 当我来到三江口,那一天亦是雨雾蒙蒙,看岷江、金沙江一起汇人长江,眼前不禁浮现出当年赵一曼抵制“仇油”的情景,那白衫黑裙的倩影,依稀还在雨中。 2014年初,我又一次去往北京,去看李在德妈妈,她是我母亲最亲密的战友,曾同一天在大山里面举行过集体婚礼。 在德妈妈今年变得爱哭了,看到我哭了,提起母亲李桂兰,更是老泪纵横。 所有健在的女兵,我都喊妈妈,妈妈们也都拿我当女儿。 在北京我拜访了李兆麟将军和金伯文阿姨的女儿张卓娅,卓娅大姐告诉我,她出生在前苏联的哈巴罗夫斯克,据为她接生的苏联军医说,她是当年在哈巴罗夫斯克出生的第二百个婴儿。 这次北京之行,王效明将军的后代王民大哥还告诉我“八女投江”中的李凤善烈士曾经是他的父亲王效明将军的初恋。 如此马不停蹄地奔跑,是因为我怕来不及。我今年已六十有余,妈妈们也都九十多岁的高龄,她们是那场战争剩余不多的亲历者,我怕她们不打招呼就走了。 果不其然,我的担心变成了现实,2014月11日,九十二岁的吴玉清妈妈真的走了。 吴玉清妈妈家住依兰,从认识吴妈妈那年起,就每年都去看她一次。第一年去看吴妈妈时,依兰县“五国城”门前的小桃红正开得如云似锦,而吴妈妈的笑脸比花儿还要灿烂。 第二次去看吴妈妈巧遇北京雷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摄制组,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正在赶拍《青春致敬青春》。镜头前的吴妈妈,虽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饱经风霜的双眼炯炯有神,朴素的上衣上缀满了中俄两国颁发奖章和纪念章。 第三次去看吴妈妈是朋友打来电话,说吴妈妈病重,正在佳木斯二院抢救。我怎么都不愿意相信,去年的她是那么硬朗,讲述往事时,声音是那样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吴妈妈怎么就病了呢? 圣达菲大吉普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的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第三师张凤岐团长之子张平。望着路两边若有若无的春色,我心中在暗暗地祈祷,吴妈妈挺住啊,那么多年的枪林弹雨你都过来了,这一次你也一定能挺过来。 等赶到吴妈妈的病榻前,看到弱小的妈妈已经不能说话了,唯有一双眼睛仍旧清澈得像个婴儿。虽是弥留之际,妈妈还认识我,她用眼神在问:“你,又来了?” 一霎时,我的眼泪仿佛决堤,我不敢站在她的床前,跑到走廊哭个够。 我为吴妈妈而哭,为一代女兵所剩无几而哭。 第二天,早上七点二十分,吴妈妈走了,她带走了又一部女兵的历史。 如今,那场战争中剩下的女兵更是寥寥。据传还有一位当年掉队的女兵也在依兰,但愿我能找到她。 当这部《东北抗联女兵》定稿时,我在想,明天无论如何要去看看申连玉妈妈,一年,又是一年没有见到她了…… 历史在更迭,今天我们可爱的祖国终于独立而富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前夕,唯愿此书能化为一滴清泪,一捧素洁的康乃馨,祭,永远的东北抗联女兵!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