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孩子的心灵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晓瑜编著的《走进孩子的心灵》记录了发生在学校里的49个案例,每个案例都结合心理学上的心理效应进行解读。这本书既有心理效应理论方面的解析,又有身边真实的教育案例。

这本书分为“这样教育学生更有效”、“这样管理班级更轻松”、“这样对待孩子更成功”三个板块,将平实的想法和做法,真实的事件和情感,呈现给老师和家长。

内容推荐

刘晓瑜编著的《走进孩子的心灵》将心理效应原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研究中。全书将心理效应原理与孩子们的成长紧密结合,收集、归纳了孩子成长过程中49个心理效应。全书视域开阔,紧接地气,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考书,同时对于家长、教育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有一定的阅读借鉴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这样教育学生更有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登门槛效应

 期待背后有奇迹—一罗森塔尔效应

 竞争激发潜能——鲶鱼效应

 尊重个性,营造氛围——齐加尼克效应

 好的方法,神奇的记忆丸——系列位置效应

 晴雨藏心中——情绪效应

 播洒阳光,温暖心田——软化效应

 借我一对翅膀——通感效应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等待效应

 新袍子的价值——狄德罗效应

 兴趣和好奇心是探索事物的动力——禁果效应

 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

 巧妙运用先人为主——沉锚效应

 怒责之后莫忘安慰——近因效应

 教育的艺术在于留白——空白效应

 防微杜渐,亡羊补牢——多米诺骨牌效应

 给予希望,绽放奇迹——安慰剂效应

 让批评变得更可口——三明治效应

 找准目标,合理定位——成败效应

 顺其自然,柳却成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不求最好,只求适合——布利丹效应

 离成功一步之遥——半途效应

第二章 这样管理班级更轻松

 合理分工,分享成果——一搭便车效应

 赏识塑造美丽——霍桑效应

 人云亦云,三人成虎——从众效应

 秩序约束行为——破窗效应

 责任明确义务——责任分散效应

 甘为人梯——贝尔纳效应

 “适应”如歌——心理定势

 蹲下身子聆听——同体效应

 榜样作用不容忽视——光环效应

 以强促弱,精彩绽放——马太效应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木桶效应

 温暖胜于严寒——南风效应

 认清自我,展示才华——苏东坡效应

 充满教育心智,打开心灵之窗——巴奴姆效应

 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视网膜效应

第三章 这样对待孩子更成功

 环境决定成就——泡菜效应

 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不“画蛇添足”——贝勃定律

 别以为自己一无是处——瓦拉赫效应

 日月之光,相去甚远——月曜效应

 咸淡须适宜——食盐效应

 挫折是块垫脚石——淬火效应

 一只脚岂能踏两只船——手表效应

 给自己一个台阶——“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超限效应

 拉近心灵的距离——亲和效应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避雷针效应

 量身定做的奖赏最美丽——德西效应

后记

试读章节

播洒阳光,温暖心田

软化效应

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当她读一年级的时候,小小的身体里竟然长了肿瘤。经过化疗,她的头发全部掉光了。一个光秃秃的脑袋对于一个爱漂亮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她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面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怕他们笑话她,对她指手画脚。然而在苏珊返校之前,她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热情而郑重地对班里同学宣布:“从下星期开始,所有的学生都要戴着自己的帽子来学校上课,越新奇越好!”一个星期后,苏珊站在校门口却迟迟没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可是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

【解读】

软化效应是指能够创造一种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软化”是相对于“硬化”而言的。在管理学中,权力、制度作为管理者的手段,对人言行的约束确实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功效。但是,仅仅依靠权力和制度所创造的管理气氛显得冷冰冰、硬邦邦,可以称之为一种“硬化”的环境。而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则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造成一种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可称为“软化”环境。

【实验分析】

“软化”和“硬化”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效果有天壤之别。“硬化”的管理环境,往往导致专制,产生对立。诚然,专制可以营造鸦雀无声的氛围,可以养成学生服从的习惯。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很多班主任老师对此习以为常,甚至心安理得。实质上,这种教育氛围的营造和学生习惯的养成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曾以“心目中喜欢的老师”为题对九万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有十二种素质最受学生喜爱:友善的态度、尊重教室里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行、对个人关注、。勇于认错、宽容、颇有办法。,总括这十二条,不难发现,学生们希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能够民主一些,有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软化”的学习环境。“软化”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情绪上镇定、安静,意志上振作、向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偏激、冲动、生硬等行为,可以缓解学生心理的紧张度和烦躁感。

【教育应用】

刚当教师不久,年轻的王老师就听说“严师础高徒”。因此,为了学生好,也为了体现出师道尊严,王老师终日不苟言笑,一脸严肃正经。对于学生的错,比如不写作业、没戴红领巾、排队讲话、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她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大动肝火。轻则大呼小叫,重则狂轰滥炸,恨铁不成钢。然而,这单调粗暴的严厉,就像药一样,在刚用那一阵子,还是有点效用,学生慑于高压而屈服。然而时间长了,这味药便失去了药效,任凭你老师再怎么发威,他们已经是对风暴无动于衷,无所畏惧了。甚至对于有些学生而言,由于药品单一,药量过猛,而出现了副作用,对于班主任的批评产生厌烦心理。学生有的依旧我行我素,有的则一见教师就战战兢兢避之不及,有的甚至流露敌视的目光,全然没有了孩童的纯真可爱,师生关系非常沉闷。怎样才能让学生亲近?怎样才能还他们生动活泼的笑脸,并形成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呢?正当教师苦苦思索之际,来自学生的作文擦亮了她的眼睛。

那次习作课,孩子在作文里写下了他们的希望。一个学生写道:“假如老师微笑上课,我们一定能认真听讲。”另一个学生写道:“假如老师的笑容能像我铅笔盒上的小红花一样,一天天多起来,那该多好呀!”多么简单而又诚挚的愿望啊!它如电击般深深地震撼了王老师的心灵。霎时,她感悟到,教育的方法不仅仅只有严厉,而用严厉向学生传达爱、传达关怀更是一种错误的手段。宽容才是爱的精髓,教育的真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努力去实现孩子们那简单但诚挚的愿望,每天笑着迎接每一堂课。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错,她也是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着用温和的婉转的语气,表示理解他们所犯的错误,同时希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学生点滴的进步,从心底里表示欣喜与鼓励。坚持了一些日子,她欣喜地发现,孩子们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作业书写认真了,上课举手积极了,下课追逐疯打闹的少了,任课老师告状的少了,表扬多了……这种改变,让她对用宽容对待学生充满了信心。

宽容,如一缕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田;如一缕春风,滋润孩子的心田;如一粒爱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萌芽。

王老师的改变与成长,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味的约束和严格的管理并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甚至还可能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会泯灭学生最宝贵的“天性”——好奇心、探索欲望、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表里不一、口服心不服以及师生之间的对立。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学会用真情、宽容、爱来创建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在爱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P28-31

序言

心中永驻那一缕阳光

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夸赞,竞让一个原本落后的学生暗下决心、奋起直追;

教师无心的一个微笑,竞让一个原本讨厌学校生活的学生爱上了学习;

父母一次善意的比较,竞让原本优秀的孩子心生嫉妒、倔强执拗;

父母一句宽容的安慰,竞让原本失去希望的孩子重燃梦想;

……

人的心理变化非常微妙,很多人都觉得既神奇又高深莫测,要么敬而远之,要么猜测玩味。2009年,我有幸听了“知心姐姐”卢勤、芦咏莉、刘儒德、杨敏毅等教授的讲座,当神秘莫测的心理学以一种平民化的诠释入骨入髓的时候,我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年,我开始大量阅读教育心理学专著,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运用心理学。当我用心读书了,发现可以做的有很多;当我用心实践了,发现存在的问题比想象的要多;当我用心反思了,才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好方法。神奇的心理学,当你走近它,你就会发现,她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平易近人、易于沟通。

其实我们每个人现在的一切,都可以在童年里找到它的影子。每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他的一生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在学校里,在家里,一个人、一件事、一节课、一句话……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孩子缤纷的世界。

当了校长之后,我发现自己就是孩子们的“大家长”,我希望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家长能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语。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用稚嫩而天真的心灵感受着世间万物,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对所见与未见的一切均洋溢着热切的憧憬。同时,稚嫩纯真的世界也会有阴影,也会有不快,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太阳,让不同的小水滴都能折射出太阳七彩的光辉?

在思考之余,我意识到在高深莫测的心理学和微妙复杂的儿童教育之间,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桥梁和一个纽带。于是,我便有了写本书的构想,将平实的想法和做法,真实的事件和情感,呈现给老师和家长。在与我校领导班子团队、骨干教师、家长委员会部分家长和众多良师益友韵共同商榷反复探讨之下,全书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一个立意:让心理学更接地气。

一个核心:帮助教师和家长找到更实用的教育方法。

一个原则: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走进孩子的心灵》已经熠熠生辉。作为主编,我真诚邀请广大教育界同仁和家长抽出时间用心读一读这本书,或许您会有所收获。

敞开心扉,让身边的故事拉近彼此的距离;放飞心灵,让教育的智慧惠及每个蓓蕾;开启心路,让你我携手同行,心中永驻那一缕阳光。

刘晓瑜

2015年3月8日

后记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有机融合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必备之能。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为了让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教育的共赢,现将学校的经典案例、老师们的宝贵经验梳理成册,力求惠及更多的教师、家长和孩子。

本书共三个篇章,介绍了49个典型心理学效应,以通俗而形象的“故事”切入,是本书的特色。每个心理效应结合故事进行“理论解读”,通过“实验分析”深层次解析效应的本质,最后通过“教育应用”指导读者将心理效应应用于实践。既有案例的解析,也有理论的升华,更有行动的指南,理论性和实用性并存。

来自身边的原生态教育案例是本书的又一特色。本书力求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教师、家长准确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教育问题,应用心理效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孩子学习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孩子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帮助教师、家长巧用心理效应,正确分析、了解孩子,预测孩子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本书从筹划、汇编到成册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李霞、殷静、丛玉静、李朝霞、吕爱伟、刘晓静、王雪梅、宋萍、宋彩鹤、刘美丽等老师的帮助下,对原生态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辩证,并经数次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借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和家长表示感谢。此外,温勇、张云波、王刚等老师对本书编撰中若干不妥之处,予以适时的指正,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专业的编辑人员,则是本书出版的幕后功臣,在此一并致上最诚挚的谢意。

《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原生态的案例,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睿智,借研修专家的东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磨砺而成。我们已经尽最大的努力来展示心理学研究与日常教育及家庭生活的联系,用故事或案例展示在心理学家的实验室或诊所里发生的事情,从而解释或阐明儿童教育中的谜题。我们一直在努力使它更有趣、与读者关系更密切。我们期待心理知识与教育案例的融合,能为教师、家长的教育困惑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能够让读者豁然开朗,触类旁通。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有限,本书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欢迎您将意见和建议发送至liuxiaoyu6677@126.com,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刘晓瑜

2015年3月2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