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I 电影政治与选择的限度(1949—1976)
第一章 电影:火焰与政治(1949—1955)
第一节 影像、声音和国家
一、砥砺前行与身份的分野
二、国家电影管理、“东影”的历史传承与《桥》
三、向人民学习与“人民的电影”
四、虚实相生:美国和苏联电影
五、电影指导与电影审查
六、“停映”和修改:《内蒙春光》《荣誉属于谁》《胜利重逢》
第二节 新的现实:接受、理解与适应
一、不完整的完整
二、孙瑜的《武训传》及其批判
三、艺术家、历史与政治
四、从夏衍到沈浮
第三节 电影的想象与转折
一、成荫、汤晓丹执导影片《南征北战》:在战争的世界寻找意义
二、欲望与想象:史东山的自杀
三、电影创作和跃升
第二章 电影书写与介入(1956—1965)
第一节 他者的镜语
一、“百花时代”:多题材、类型创作和电影的讨论
二、巴金小说改编的影片《家》
三、吕班的系列“讽刺喜剧片”“拔白旗”和“歌颂性喜剧”
第二节 存在胜于电影
一、新的链条:从“反右”、石挥之死到“纪录性艺术片”
二、影坛两次“井喷”: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谢铁骊等人的创作
三、反特片、儿童片与美术片
第三节 电影:在寻找和共名之间
一、广受国内观众注目的22大明星
二、叩问电影之路:理论的探索
三、电影史经典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前因与后果
四、《红日》等片中的历史拟态
第三章 “文革”电影中的革命与影像(1966—1977)
第一节 电影的历史“向量”
一、革命的张力和“文革”的疯狂
二、电影的转折:“样板戏”的首亮相与“三突出”原则
三、《智取威虎山》的拍摄与谢铁骊
四、新闻纪录电影和洋为中用的《红色娘子军》
五、迷幻的激情
六、朱石麟与《清宫秘史》批判
第二节 重塑与激活
一、大师视角下的中国
二、第二批样板戏影片
三、“重拍片”和“文革”时期第一批故事片
四、故事电影《海霞》
五、一部电影引起一场政治风波
第三节 红色的视域与密码
一、《创业》事件:艺术与政治
二、江青如日中天之时
三、激发观众政治热情的电影《决裂》和《春苗》
四、在历史的通道上:“内参片”的意义
五、逝去的“英雄”:从《闪闪的红星》到《金光大道》
II 电影文化、国家话语与社会现实(1977—1999)
第四章 电影解放与观念解放(1977—1989)
第五章 找到出发点:不断开放的电影市场(1990—1999)
III 电影空间:电影艺术、社会与市场(2000年以来)
第六章 重建与重振:国营转向市场导向(2000—2009)
第七章 消费时代电影的生产与全球趋向(2010—2013)
第八章 电影中的历史与再生(2014—2017)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