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一直是经典长销书。
《美国手记(精)》是狄更斯游记的代表作。主要记录了1842年1月初到6月底狄更斯在美国的所见所感。《美国手记(精)》对深刻了解作者本人和了解19世纪美国社会风土人情都有重大参考意义。
| 书名 | 美国手记(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查尔斯·狄更斯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一直是经典长销书。 《美国手记(精)》是狄更斯游记的代表作。主要记录了1842年1月初到6月底狄更斯在美国的所见所感。《美国手记(精)》对深刻了解作者本人和了解19世纪美国社会风土人情都有重大参考意义。 内容推荐 《美国手记》是一本富有文学和历史价值的游记。从1842年1月初到6月底,查尔斯·狄更斯携夫人及朋友在美国进行了一次为期半年的访问,足迹所经之处既有华盛顿、纽约、费城、波士顿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有辛辛那提、哈特福德、伍斯特、西点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一些小城镇。他将当时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进这本游记中,这本游记是考察19世纪美国社会风土人情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出发 第二章 航程 第三章 波士顿 第四章 一条美国铁路洛厄尔城及其工厂制度 第五章 伍斯特 康涅狄格河 哈特福德 纽黑文 去纽约 第六章 纽约 第七章 费城和它的单人囚室 第八章 华盛顿 国会 总统府邸 第九章 波托马克河夜行 弗吉尼亚之路 黑人车夫 里士满 巴尔的摩 哈里斯堡邮政局 哈里斯堡一瞥 运河上的小船 第十章 运河船内部一览 船上乘客 穿过阿勒格尼山 匹兹堡 第十一章 乘坐西部的蒸汽船从匹兹堡赶往辛辛那提辛辛那提 第十二章 乘船从辛辛那提到路易斯维尔 乘船从路易斯维尔去圣路易斯 圣路易斯 第十三章 去卢肯格勒斯大牧场的远足 第十四章 回到辛辛那提 坐驿车从辛辛那提去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 从哥伦布去桑达斯基镇 从伊利湖去尼亚加拉瀑布 第十五章 在加拿大 多伦多 金斯敦 蒙特利尔 魁北克 圣约翰 再次回到美国 莱巴嫩 震颤村 西点 第十六章 归途 第十七章 结束语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出发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842年1月3日。那天上午,我推开“大不列颠”号蒸汽邮轮上通往特等舱的门,走进舱内的时候,既感到震惊,又觉得特别的滑稽。这艘汽轮的载重量是一千二百吨,当时它正载着女王陛下的邮件,准备出发赶往哈利法克斯和波士顿。 这间特等舱是特地为“查尔斯‘狄更斯先生及夫人”准备的,打扫得纤尘不染。让我觉得好笑的是,平整的棉被上用针别上了一张小纸条,特地提醒旅客这一点,纸条下面铺着一张薄薄的床单,就像是外科手术用的石膏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一样。如果查尔斯.狄更斯先生和夫人在未来至少四个月内,想要在这个舱里举行日宴和晚宴的话,这确实是再合适不过的地方了;查尔斯·狄更斯先生的预感能力很强,早就说过这里至少会有一个小沙发,而谦逊却具有非凡感知力的狄更斯夫人,一开始就知道这个舱的空间狭小,根本不可能将两个大旅行箱藏在视线以外的某个小角落里(现在旅行箱不用再被送到舱门口,更不要说偷运过去,这可能比把长颈鹿塞进花瓶里更困难)。这个并不实用、沉闷的、十分荒谬的包厢,就像是特地挂在伦敦某个代理商账房里涂过清漆的平版印刷的油画上那些装饰得朴素美观的卧室。简单地说,这间特等舱是为了增加吸引力和娱乐性而设置的,而不是为船长自娱自乐而设置的——这些都是事实,而我当时却无法完全理解这一点。房间里的座椅是铺着马毛的木板——也许叫栖木更恰当一点儿,房间里共有两张;我坐下来,面无表情地看着那些跟我们一起上船的朋友,他们还在费力地通过船上窄小的通道,试图进入船舱。乍看上去,他们的脸似乎都被挤变了形。 尽管我们平素乐观,随遇而安,但遇事还是要做最坏的打算。进入舱内之前,我想象设计者设计的下层的样子,他也许会在这美妙的作品中加上一座能欣赏远景的大厅,装饰风格正如罗宾斯先生说的那样,更具有东方特色,里面,三三两两的女士和先生们围坐在一起,非常享受这人生中最高级别的快活号喻悦。进入舱内,我们又感受了一次非凡的打击。我们穿过甲板,走进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房间,就像一辆两旁开着窗子的灵车,一头有一个黑沉沉的烤炉,三四个怕冷的船员正围在旁边烤手;另一头则摆着~张长长的桌子,桌子每一侧都框着铁架子,架子挂在低矮的天花板上,所有的玻璃杯和调味瓶都放在这铁架子上,这样便能让这些瓶瓶罐罐稳固不动,因为旅途中可能遇到恶劣天气,海洋变得波涛汹涌,它们就会被打翻打碎,随意放置可不好。唉,这个房间里的摆设和布置,我都不满意。而那时,还有一位替我们安排旅程的朋友,一进门就非常吃惊地后退了一步,撞到了他身后的朋友,不由自主地敲着自己的额头,低声叹道:“真不可思议!怎么会这样!”我现在已经记不太清当时他具体说什么了,但大概是这个意思。他努力控制好情绪,象征性地咳嗽了一两声,脸色苍白,微微一笑,我至今还能回忆起他的神情。他环顾周围的墙壁,喊道:“哈!这是个早餐室,乘务员——是吧?”我们都预感到他会得到什么回应,我们知道他所承受的痛苦。他经常提起沙龙,被自己幻想中的沙龙欺骗,一直沉浸在虚幻的想象之中。他私下里一直希望能让我们接受他的理念,从而培养对沙龙的正确观念。沙龙,应该像一个普通的客厅一样,但比客厅空间要大,家具也要更多,并且还要呈现出缥缈之感。被问的船员说:“这就是沙龙,先生。”这个回答无疑是冰冷的、坦率的、赤裸裸的真相,让他备受打击。 人们上岸以后,各奔东西,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将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绵延数千英里的屏障。这里随时可能风起云涌、大浪滔天,正因如此,他们才不愿在这短暂的欢乐的相聚之时投以阴云,哪怕是一点点失望和挫败的感情也不愿流露。这样的话,初次见面的惊奇和陌生就会化作真心的笑容。我就是其中之一,在别人跟我打招呼之前,我一直坐在栖木上,大笑不止,直到汽笛声再次响起。然后,在登船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我们都认为,这间特等舱是最舒适、最有趣的,也可能是船上最重要的地方,如果再大一英寸,就会让人觉得很糟糕,很失望。除此之外,我们还讨论着如何像蛇一样紧挨着门边,把那张小小的栖木座椅当作落脚点,成功的同时挤进四个人。我们相互提醒彼此,码头上多么通风;如果船上的舷窗能全天候开放(只要天气允许),那景色会有多壮观啊;我们谈论着镜子上方的大舷窗,刮胡子的时候可以顺便欣赏海上美景(只要船摇晃得不太剧烈)。 P1-3 序言 本书首印出版近八年了,我现在介绍的普及本内容没有更改,而我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也从未改变过。 我的读者们可以自己判断,我以前怀疑的存在于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倾向性是否有其真实性,它们并不是我单纯想象出来的。它们本身就能证明,美国政府在过去这八年里是否有什么改变,因为无论美国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种种迹象提醒着我们,这些影响力和倾向性是确实存在的。读者们找到了真相,就会对我做出评判。在任何一个我所描述的方面,如果他们找到了任何值得肯定的证据,他们就会认为,我这样写是有道理的;而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这样的证据,他们就会认为我弄错了。 我对美国有好感,却绝对不是因为偏见。踏足在美国的海岸上时,我对它的信任超过了任何其他旅客。 我特地放弃了细说这些信任。我没有什么需要防备的,也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事实就是事实,任何幼稚、荒谬、不切实际的反驳都无法改变它。就像虽然整个天主教会都拒绝承认,但地球仍然是围绕着太阳转的。 我有很多朋友在美国,我对这个国度有着浓厚的兴趣。说我对这个国家心怀恶意、冷漠无情、有偏见的人,这种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经常有人犯。这八年里,我一直为这些犯错的人感到羞耻,可能以后八十年里,我仍然要对他们持这种态度。 1850年6月22日,伦敦 后记 1868年4月18日,周六,美国各报社的两百位代表在纽约城里为我举行了一场晚宴。在这次晚宴上,我向他们做了如下的发言: “最近,我在这片大陆上发表了太多自己的言论,我应该感到满意,因为我不再会因自己的立场而给你们造成任何困扰。在这里,以及任何合适的场合,我都对在美国受到的第二次招待(狄更斯第一次访美是1842年),以及这个国家对我诚恳描述的宽宏大量而心怀感激。此外,我也描绘了我所见到的各种变化,包括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还有那些居住了人的土地上的变化,还有城市面貌的变化,几乎不为人知的老城的变化,生活舒适度的变化,报社的变化等等,报社如果没有进步,那其他地方也更不可能有什么改观,这些变化令我感到非常震惊。我也不能断言,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没有任何改变;我更不能说,我这次来这里没有任何收获,并且上一次来时我的某些极端看法没有得以纠正。正因如此,自去年十一月来美国后,我一直保持沉默,但是期间,有很多次我也曾有过打破这种沉默的想法。而在此告别之际,我表示完全地信任你们。提到报社,既然是人创办的,有的时候就难免犯错或者报道失实,我就宁愿希望有那么一两件关于我的报道是没有经过严格审查的。事实上,我经常对印在报纸上的关于自己的报道而感到惊讶。这比我在报纸上读到的其他消息而更令我惊讶。正因如此,看到过去数月我一直在收集资料,准备出版一部关于美国的作品的消息,我震惊不已。看来,我一直坚持的观念已经完全渗入了大西洋两岸我的出版商们的心中。但是,我原本的打算是,回到英格兰之后,在我自己的同胞中,在我们国家的报纸上,为了我们同胞的利益,来证实我今晚在这个国家所领略到的巨大变化。我还记录下了我所到的每一个地方,无论地方大小,我都受到了彬彬有礼的接待,而且人们都体贴入微,个性温和,有耐心,很热情。这些证词,只要我活着,只要我的后裔们对我的作品仍然有合法的权益,我都会让它们出现在再版的书中,附在我写的关于美国的两本书的后面。我这样做,并不是出于热爱和感激,而是因为,我认为这样的举动是公正且诚恳的。” 我以极度的热情发表了以上言论,也因同样的热情将这一段言论附在书后。只要本书得以流传,我希望这一段言辞也会成为本书的一部分,并希望读者们会真正认为,这是我对美国感想和印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查尔斯·狄更斯 1868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