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简·爱(全译本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夏洛蒂·勃朗特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夏洛蒂·勃朗特著的《简·爱(全译本插图本)》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它是一部关于自由、尊严、爱情和幸福的浪漫传奇。

本书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内容推荐

《简·爱(全译本插图本)》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本书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Z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目录

译序

第三版附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夏洛蒂·勃朗特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译序

公元一八四六年,在英国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座牧师住宅二楼的窗前,坐着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在这座两层石屋的窗外,是一片了无生意的教堂墓地,墓地尽头是一望无际的长满石楠的荒原。窗前的姑娘正在奋笔疾书,用她的悲苦和怨愤、激情和想象,构建着一个既是内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观也是宏观的独特境界,叙述着一个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的故事,塑造着一个生而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强少女。一年后的一八四七年十月,姑娘写的这本书问世了。自那以后,一百多年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价值标准在改变,文学潮流在更迭,审美情趣在转移,批评理论在更新,而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部《简·爱》,却从未受到过冷落,依然在世界各地盛行不衰,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本不朽之作。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了几百种版本,发行了近亿册书籍,发表了上千种研究专著和文章,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现象。很显然,《简·爱》所以能经久盛行不衰,简·爱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无疑有它的独到之处,必然有它的魅力所在。

《简·爱》是一本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写的虽然不全是作者本人的生平,但其中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凝聚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生活和个性,她的喜怒哀乐和追求憧憬,大都包含在这部作品之中。正因为如此,使得《简·爱》以其真情实感博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同时也引得无数评论家和研究者热衷于通过简·爱来研究夏洛蒂,通过夏洛蒂来研究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1816—1855)于一八一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山区小镇桑顿,她是乡村牧师帕特里克·勃朗特的第三个孩子。在她出生后的四年中,她的弟弟勃兰威尔、妹妹艾米莉和安妮相继出世。一八二○年四月,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全家八口迁至约克郡凯利镇附近的偏僻山村哈沃斯。就在那座有八个房间的两层石砌牧师住宅里,夏洛蒂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迁到哈沃斯后的第二年,母亲便因病去世,五岁的夏洛蒂从此便失去了母爱。

三年后,八岁的夏洛蒂和大姐玛丽亚、二姐伊丽莎白、大妹艾米莉,相继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女儿的慈善学校——柯恩桥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简·爱》中洛伍德学校的原型。正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这儿的教育方法粗暴冷酷,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结果摧毁了孩子们的健康。四姐妹入学后的第二年,斑疹伤寒和肺结核在该校流行,十一岁的玛丽亚和十岁的伊丽莎白都染上了肺结核,接回家后不久,即相继离开了人间。两个亲爱的姐姐的去世,使夏洛蒂深受打击,《简·爱》中那个少年夭折的可爱小姑娘海伦·彭斯,写的就是她的大姐玛丽亚。做牧师的父亲生怕另两个女儿也落入死神之手,急忙把她们接回家中。

此后的五年中,姐妹兄弟四人就在姨妈和父亲的教养下学习、生活,在哈沃斯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相亲相爱,勤奋学习各种知识,但他们最爱好的还是写作:写诗,写小说,写剧本,还把自己的“作品”手抄成册,装订成“书”。据夏洛蒂十四岁时开列的个人“作品”目录,写下的即有二十二卷之多。虽然这些都是童年的习作,但也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才能,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技巧,为勃朗特三姐妹日后的创作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之余,她们三姐妹常去周围的荒原游玩,那一望无际的荒原,就成了她们酷爱的自由天地,荒原瘠土上那矮小、平常,但有顽强生命力的石楠,就成了她们姐妹三人风骨的象征。

一八三一年初,为了接受更正规的教育,夏洛蒂到离家六十英里的罗海德的伍勒小姐学校学习。这儿和柯恩桥学校完全不同,师生关系亲密,学习环境良好,夏洛蒂的学业进步很快,曾数次获奖。这段经历对她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简·爱》中的谭波儿小姐身上,就有着伍勒小姐的影子。第二年的五月,夏洛蒂离开伍勒小姐学校,回哈沃斯家中教育弟妹。三年后,她又回伍勒小姐学校担任教师,并把两个妹妹带到该校学习,直到一八三八年才离开伍勒小姐学校回家休养。此后的五年中,她曾两度去有钱人家担任家庭教师,可是生性孤傲的夏洛蒂很难适应这个和仆人相差无几的职务,最后决定放弃这一职业。《简·爱》中贵妇人、阔小姐们对家庭教师的刻薄讥讽,正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当时英国社会中等级偏见的生动写照。 为了照顾家庭,能在家乡谋生和自立,夏洛蒂决定和两个妹妹在哈沃斯办一所像伍勒小姐那样的学校。为此她和艾米莉在姨妈的资助下,于一八四二年初去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法语和德语。同年十一月,姨妈去世,姐妹俩回家奔丧。第二年年初,夏洛蒂又独自一人回布鲁塞尔继续学习并兼教英语。在这期间,夏洛蒂渐渐迷恋上自己的老师埃热先生。这位老师的思想、谈吐、才学和对她的关心,都使她如醉如痴。埃热夫人察觉了夏洛蒂对自己丈夫的感情,便设法不让他们两人接近。在沮丧绝望之余,夏洛蒂被迫于一八四四年元旦离开布鲁塞尔,回到哈沃斯。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给埃热先生写过一些表露感情甚至几近恳求的信。信中说埃热先生的回信“对我来说,生命攸关,你最后的信支持着我——六个月的营养”。“给我写信就是你做件好事。只要我相信你对我有好感,只要我有希望收到你的信,我就能安静下来,不太悲伤”。“当我一天天等待着你的来信,一天天的失望将我抛到难忍的痛苦之中……我就焦急——不想吃喝、失眠——日趋衰弱”。这种绝望的爱情给夏洛蒂已经不幸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此后夏洛蒂迟迟未嫁,也许和这段经历不无关系。埃热先生个性鲜明,聪明能干,博学多才,经历丰富,但极易激动。显然,《简·爱》中的罗切斯特身上,就有着他的影子;很有可能在疯女人的塑造上,也带有作者对埃热夫人的怨愤。

命运给夏洛蒂的打击并未就此罢休。她的办学计划因无人报名而归于失败,父亲的身体也变得愈来愈坏,患白内障的眼睛几近失明,做家庭教师的弟弟又因与东家太太发生感情纠葛被辞退回家,从此一蹶不振,染上酗酒吸毒恶习,精神和身体都趋于崩溃,从而更增加了夏洛蒂和她妹妹的负担。一八四五年秋,夏洛蒂偶然发现了艾米莉的一本诗稿,从童年时代……

P1-11

序言

公元一八四六年,在英国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座牧师住宅二楼的窗前,坐着一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姑娘。在这座两层石屋的窗外,是一片了无生意的教堂墓地,墓地尽头是一望无际的长满石楠的荒原。窗前的姑娘正在奋笔疾书,用她的悲苦和怨愤、激情和想象,构建着一个既是内心也是外界、既是微观也是宏观的独特境界,叙述着一个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的故事,塑造着一个生而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强少女。一年后的一八四七年十月,姑娘写的这本书问世了。自那以后,一百多年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价值标准在改变,文学潮流在更迭,审美情趣在转移,批评理论在更新,而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部《简.爱》,却从未受到过冷落,依然在世界各地盛行不衰,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本不朽之作。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了几百种版本,发行了近亿册书籍,发表了上千种研究专著和文章,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学现象。很显然,《简·爱》所以能经久盛行不衰,简·爱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无疑有它的独到之处,必然有它的魅力所在。

《简·爱》是一本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写的虽然不全是作者本人的生平,但其中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凝聚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生活和个性,她的喜怒哀乐和追求憧憬,大都包含在这部作品之中。正因为如此,使得《简·爱》以其真情实感博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同时也引得无数评论家和研究者热衷于通过筒·爱来研究夏洛蒂,通过夏洛蒂来研究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于一八一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山区小镇桑顿,她是乡村牧师帕特里克·勃朗特的第三个孩子。在她出生后的四年中,她的弟弟勃兰威尔、妹妹艾米莉和安妮相继出世。一八二。年四月,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全家八口迁至约克郡凯利镇附近的偏僻山村哈沃斯。就在那座有八个房间的两层石砌牧师住宅里,夏洛蒂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迁到哈沃斯后的第二年,母亲便因病去世,五岁的夏洛蒂从此便失去了母爱。

三年后,八岁的夏洛蒂和大姐玛丽亚、二姐伊丽莎白、大妹艾米莉,相继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女儿的慈善学校——柯恩桥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简·爱》中洛伍德学校的原型。正像小说中写的那样,这儿的教育方法粗暴冷酷,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结果摧毁了孩子们的健康。四姐妹入学后的第二年,斑疹伤寒和肺结核在该校流行,十一岁的玛丽亚和十岁的伊丽莎白都染上了肺结核,接回家后不久,即相继离开了人间。两个亲爱的姐姐的去世,使夏洛蒂深受打击,《简·爱》中那个少年夭折的可爱小姑娘海伦·彭斯,写的就是她的大姐玛丽亚。做牧师的父亲生怕另两个女儿也落入死神之手,急忙把她们接回家中。

此后的五年中,姐妹兄弟四人就在姨妈和父亲的教养下学习、生活,在哈沃斯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相亲相爱,勤奋学习各种知识,但他们最爱好的还是写作:写诗,写小说,写剧本,还把自己的“作品”手抄成册,装订成“书”。据夏洛蒂十四岁时开列的个人“作品”目录,写下的即有二十二卷之多。虽然这些都是童年的习作,但也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才能,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技巧,为勃朗特三姐妹日后的创作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之余,她们三姐妹常去周围的荒原游玩,那一望无际的荒原,就成了她们酷爱的自由天地,荒原瘠土上那矮小、平常,但有顽强生命力的石楠,就成了她们姐妹三人风骨的象征。

一八三一年初,为了接受更正规的教育,夏洛蒂到离家六十英里的罗海德的伍勒小姐学校学习。这儿和柯恩桥学校完全不同,师生关系亲密,学习环境良好,夏洛蒂的学业进步很快,曾数次获奖。这段经历对她的一严谨作风,既有情感进发,又有道德自律,既有自我发展,又有自我限制,既有抗议,又有顺从,既是火,又是冰……两者虽然矛盾,但作者使它们合于一体,从而使人物有了真正的生命,更加栩栩如生,更加真实可信,因为简·爱虽然是个坚强勇敢的知识女子,但毕竟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穷乡僻壤,多年的传统教育和宗教熏陶,时代、社会、家庭、教养、环境所给予她的影响,使她在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时常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这是不足为怪的。夏洛蒂笔下的景物,不管是沼泽、风暴、云景、星空,还是小鸟、古树、家具、帆船,都不是单纯的背景点缀,而是心理意识的外化物化和形象表现,它们是感情,是心境,是欢乐,是悲伤,是怨愤,是恐惧,是渴望,是追求,是作品的意蕴和内涵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早在一百多年前,夏洛蒂就能如此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交融和结合在一起,而且其表现手法中还包含着某些现代主义精神,这不能不说是她的独特和创新之处。《简·爱》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如此长盛不衰,所以有这么多读者,有速么多研究论著,简·爱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中间,看来和这种巧妙的交融结合的艺术技巧和多种的表现手法不无关系。不可讳言,夏洛蒂这种创作上的探索,依然还有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打扮吉卜赛老妇、表兄妹的巧遇等都明显留有融而未合的痕迹,让人感到不够真实。《简·爱》是一部丰富而复杂的作品。正因如此,一百六十多年来,它了众多学者考察研究的对象,也成了人们争辩讨论的话题。人们纷纷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弗伊德主义等观点对之进行解读和阐释,考察和研究,不断发掘出它潜藏意蕴和内涵,微妙的技巧和手法,与此同时也就不断赋予它以新的灵魂。而,也有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牵强附会、荒诞不经的论述也有所出现,作者的创作动机是“为了满足受压制的性饥渴”,对弟弟的感情是“心灵上的乱伦冲动”,以及书中的疯女人是作者的亡母等等,实在让人难以苟同。《简·爱》已经在全世界盛行了一百六十多年,看来它还将继续盛行不衰,新的读者还会源源不断,评论家也还会继续对它进行评述和研究,新的文章还会陆续问世。这一切,当年那个坐在窗前奋笔疾书的小女人,恐怕是料想不到的。

书评(媒体评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0: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