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家庭生活回忆
20世纪50—60年代,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是家中的长女。
我妹妹出生那年,我正好10岁,便和我爸分工洗尿布。那时没有洗衣机,洗床单、蚊帐就在大浴缸里用脚踩。至于扫地,我不但扫家里,还扫门外的枯树叶。
人民公社成立后,有了食堂。我经常去食堂排队买全家人的熟食。晚上,我负责去指定地点取瓶装牛奶。因为怕黑,所以,我一路走,一路放声歌唱。
也许是从小做家务的缘故,我在后来的生活中,不论在人生哪个阶段,都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做好每一件负责的事情。例如,下乡时,插秧,翻泥地,洒石灰,挑重担;在农场时,拿锄头,挥砍刀,拉大锯,撬石头,挑泥砖,打井,几乎什么重活都像男人一样干。
也许是从小做家务的缘故,我在学习上、工作上总是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对手里的活精益求精,没有丝毫的怠慢和拖延,更不会得过且过。事实证明,我的学习在同龄人当中不算差,我的工作在同事中不落后。
凭票购物的记忆
20世纪5070年代,国内物质匮乏,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市民购买什么都要凭“人头分配票”,例如粮票、油票、肉票、鱼票、副食品票、布票、煤票等等;只要是每人每天都必须要消费的食品和用品,不仅要凭限量的票证,还要早早去排队购买,运送回家。
我记得小时候,清晨帮家里排队买肉、买鱼,有时候排到我时当天的货品已经全卖完了。
后来去了海南岛五指山下的农场,要想买到连队食堂不供应的食品,就要跋山涉水到20公里外的小商店购买。
1981年,我已经回到中山大学安家。即使在怀孕7个月时,我还要骑自行车去校园外的市场买菜。我父母从哈佛大学讲学回来,看到我这么大胆,还警告我:“你不撞人,别人撞你就麻烦大了。”现在想想,当时所考虑的正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的底层需求,即生存需求。为了基本的营养,为了填饱肚子,为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得到有限的物质分配,我和我的上中下三代共同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腾飞崛起,全方位实现了真正利国利民的“大跃进”。
美国2016年有新闻报道:“中国微信功能强大,成为世界超级APP,购物付款方便快捷,网上预约送餐用车省时省工。”如今的中国的确处于互联网时代,进人电子服务功能社会,手机在手,不出家门,什么服务都能“买到”。 镜像5闲谈中的发现 国内的家长和中小学越来越重视成绩和“升学率”“重点学校录取率”,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是家长为学龄儿童加量、加压、加料的疯狂期。孩子们课外要进行各种补习以拿奖获证,把这些作为有专长、有特长、有竞争力的加分资本。
12~15岁的孩子背负着家长满满的期望,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从校内到校外,他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那些心疼自己孩子的家长、有教育理念的家长、抵制分数奴隶的家长也都纷纷顶不住潮流和现实,“狠心”地“为了孩子的未来”当上了“虎妈狼爸”。
某日,我与时任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屈琼斐闲谈时,问起她的孩子,引出一系列育儿叙事,成为我的“课堂拾偶”非常珍贵的素材。我发现她是一位明智的家长。
这位“70后”的母亲不但有教育理念,还有教育方法。在儿子的小学与初中阶段,她成功地实践了“不要成绩,更要成长”,因为成绩靠脑力,成长靠经历。
她和丈夫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家里很少过问孩子的成绩,在饭桌上保持贴心对话、平等交流。她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去增长见识。首先是利用所在大学校园的资源。例如,她把还是小学生的儿子带进中山大学图书馆,“寄存”在那儿,让他自由地接触自己喜爱的书籍;结果,他爱上了图文并茂的“建筑”。又如,她把孩子交给植物学的研究生,让他们带着孩子游走校园,认识校园植物的物种表征与特性。中山大学校园一共有800多种植物,他认识了1/4以上,这让他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再如,她要求孩子晚饭前高效完成功课,晚饭后到室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果,他去校园随便旁听各种“优秀文化讲座”,开阔了知识视野。这和大部分家长不惜花高价和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去读各种辅导班有本质的区别。
屈琼斐实行“给孩子选择权,自己保住掌控权”的家长作风。例如,孩童都喜欢打电子游戏。她允许儿子玩,但引导他选择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或用英语对白的游戏种类,让他在玩耍中学习了历史和英语。对儿子不成熟的爱好、兴趣、志向,她不当杀手,不强迫他,而是有意识地提供选择。例如,当儿子爱上了建筑设计,她会说:“你再想想,还有其他学科也很有意义的,例如你爸爸从事的是材料科学,制备纳米材料,比肉眼能看到的建筑设计更高大上,是微观的高科技设计,对人类贡献更大。”结果,儿子又决心以父亲为榜样,梦想当个科学家。为了培养体育爱好并打下体育基础,她告诉儿子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在场地、对手、运动损伤度、要求等方面的区别,告诉他哪些体育项目入门门槛高且值得从小打基础,让他自己做出选择。
由于教子有方,屈琼斐早早地收获了孩子的感恩回报。儿子在小学时就主动拿出自己积攒的“利是”,为与父母一道出行新加坡订房出把力。儿子平时谈起自己的梦想,总是会补上一句“妈,会有你一份的”。
我赞赏这样的育儿方略。我佩服这样的家长,他们有胆识、有策略、有定力,不随波逐流,不独裁强迫。
事实证明,屈琼斐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学业成绩考上省内名牌中学。在初中期间,她和儿子仍然不在乎成绩,小孩自己还学习了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游泳项目,达到接近二级运动员水平,还喜欢拉奏二胡。
面临着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他们全家非常坦然。屈琼斐夫妇都认为,即使孩子进入普通学校,他也会是最棒的;即使孩子进不了名牌大学,他也会成才的。这是如今中国多么稀罕的家长境界。
P18-20
我与课堂心相印:“课痴”的“恋情录”
世上有一种“痴文化”,指那些对自己所钟情的、热爱的、投身的工作、事业或艺术沉醉其中且精益求精的人文现象。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课痴”,钟情教育,爱恋教育,投身教育,思考教育,探索教育。自然,我也是受益于教育的人。
我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对教学一往情深”的人,是教育思想的舞者、教育情怀的歌手、教育情节的恋人、教育生态的园丁、教育大厦的建筑工、教育接力赛的起跑者,是人才新星的推手、学术人成长的隐形翅膀、课堂的导演、学生的导师、课程的设计师。当然,我也得益于教学相长。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收入眼中的都是课”。天象地貌、植物生态、男女老少、行为举止、社会现象、学科特征、学者讲座、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凡此种种,都可以成为我触类旁通的“刺激物”,进而成为我眼中、耳中、脑中、口中、心中的“课程”。
说真的,“备课”“上课”“研课”“观课”“评课”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爱教学,对它如痴如醉;我爱学生,把他们视如己出;我爱课堂,使之生机盎然;我爱我师,将其精神发扬光大;我爱教育,将其自始至终放在第一位。因为爱,我的教师人生变得精彩。
我相信,课堂有恋情。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过:“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真的很爱恋我的学生,不是人们以为的异性相吸的师生恋,而是教与学之间那种互利双赢、共生共建的依恋。
我相信,课堂有生态。人们对教师的身份认同最熟悉不过的是“园丁”。园丁用智慧来浇灌,专业地耕作,欣赏种子发芽、苗木开花、果实成长的过程,从中体验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相信,课堂有心灵。教育界把教师功能定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里有人与人的思想、情感、知识、经验、技能、感悟、认知的交流,是心智的灵动,也是生命质量的所在地。
我还相信,课堂有味道。那里充满了青少年的青春气息、课本的书香,要品尝就要会咀嚼。课堂有长度,师生可以通过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把课堂无限延伸。课堂有宽度,师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视角,超越一本教材、一位老师、一种思维。课堂也有深度和维度,研究型教学能够引导审辩式和创新性思维,将学习引向素养培育和发展。
总之,我与课堂有情结,有情怀,有经历,有见闻,有感触,有收获,有许多想与人分享的感悟。看山,山有意境;看水,水有心境;看花,花有语境;看人,人有情境。有了享受课堂的心情,就能将世间万物看成认知与学习的对象,触类旁通,获得无限乐趣。 我这辈子从18岁开始在山间从教,到2018年结束任教合同,有近50年的教育生涯,心系课堂,钟情课堂,痴迷课堂,爱恋课堂,情牵课堂,思索课堂,享受课堂,对教育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有所托。
我这辈子近70年的课堂人生,从家庭课堂到学校课堂、社会课堂,受到的教育是天道酬勤、事在人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耕耘必有收获,收获在于过程。英雄不问出处,没有骄人的学历,就靠脚踏实地地努力和打拼出来的实力。
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曾经帮扶提携过自己的人;同时,也感谢那些曾经轻视和压制自己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不服输的反冲力。受恩不忘报,施恩却不望报。
做学者要耐得住寂寞。自在不成才,成才不自在。读书不为他人忙,写作研究苦中乐。别人度假寻欢时,恰是鄙人奋笔时。
可以说,我是一个“bom teacher”:有教师梦,也是教师料;有学生缘,也是好学生。我对教育事业以情相许。从做梦到追梦、寻梦、筑梦、圆梦,轨迹清晰,足迹踏实。现在,这一切都开始如同运用蒙太奇手法的电影,渐渐淡出。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用“痴”情、“痴”意、“痴”精神写完了这本“课堂恋情录”。其中的“恋”有恋课、恋师、恋生、恋事、恋物、恋景,其中的“情”有生情、共情、心情,其中的“录”有回忆录、观感录、自叹录、随想录、访谈录、发言录、反思录。
作为关注教育研究的学者,本书也可以算是一种教育叙事的创新尝试。话语方式多种多样,集“自传、叙事、对话、散文、文学创作”为“杂烩”,呈现独特经历的方式也富有个性化色彩。正逢“教育研究叙事转向”的时机,本书可以为人文社科性质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素材。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表现学生语言的原汁原味,本书对摘选刊载的学生反馈部分的内容尽量不做文字润色,因此这部分的行文可能会有明显瑕疵,特此说明。如果有教师同行或研究生想利用学生反馈文字语料做研究分析,笔者也无任欢迎,愿做“供料人”。
实话相告,我是“捆着腰带”、站着打字完成这本教育人生叙事书籍的。因为我的腰不争气,年轻时下乡落下了腰肌劳损,年老后因肾亏气虚而不能久坐。
尽管这样,我仍为自己的“痴”性点赞。这本书权当献给自己的精神礼物,也希望能对教师、学生和那些爱学习、爱思考、爱生活的人有一点点有益的启示。书中涉及的现象与思考仅对事,不对人,特此声明。
夏纪梅
2017年8月
中山大学康乐园
我与课堂不了情:写作动机与过程
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父亲夏书章97岁出版《论实干兴邦》之时。他的学术精神和写作劲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写作用的是电脑,父亲写作用的是钢笔和稿纸。我们父女俩都是在教育情怀的驱使下书写自己钟爱的专业生涯和人生理想。但愿我的“心著”能够成为父亲迈入百岁的贺礼,成为我自己将要来临的70岁生日的精神礼品。
我这辈子与“课堂”结下了不了情。“课堂”是我眼中的“情人”。情人眼里出西施,眼中的情人是美丽动人的,更是魅力无限的。我对课堂情有独钟,我对学生爱恋至深。恋离不开爱,爱离不开情,情离不开感,感离不开心,心离不开想,想离不开悟。于是,我在从教了50年后的当下有了写作这位“情人”的冲动。
我这辈子经历的“课堂”很大,很广,很长,很宽,很深,很多,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课堂里的“课”无所不有,包括经历、见识、经验、教训、反思、认知、感悟、习得等等。
我写这本书的动机始于2004年中山大学电视台安排学生采访我的为师理想。这次采访勾起了我关于读书和教学的回忆。2012年,那是我行将结束中山大学教学岗位而进入退休阶段的节点年;学生闻讯纷纷来信,表达对我的依依不舍,我更坚定了撰写课堂人生回忆录的决心。2007—2010年,我接连接受了好几个“专题访谈”。教育部委派我指导的国内访问学者一个接一个以不同的关注点对我进行访谈,有关于我的职业发展的,有关于我的教师培训的,有关于我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指导的最后一届研究生中,有个叫孟玲的优秀学生准备出国读博,我极力推荐她采用教育叙事的范式选题,结果她选择我作为中国外语教师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代表案例。因为我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教育的变迁,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变革中,我是比较积极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也是有故事并且有感悟的人。无论是人生故事,还是教学故事,都既有民族的共性,也有我的个性,可以从中挖掘和研究一些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交替的表征。与孟玲讨论读博申报计划,引发了我对自己教育生涯的全面回忆和思考,发现许多值得撰写和分享的足迹与心声。
我开始动笔时,想到过的书名全部不离“课堂”。因为我的教学生涯几乎百分之九十在课堂度过,还有10%虽然在课堂之外,但我也在为课堂质量尽心尽力。
实际上,我想叙述的“课堂”远不止学校课堂,还有家庭课堂。另外,我还将形形色色的人生际遇均视为“课堂”,从中学习、反思、领悟人生的多种命题。
因为想写的东西太多,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纠结于书名的选择,有“人生课堂与课堂人生”“人生课堂一百问”“课堂人生扫描”“课堂人生际遇”“课堂人生感悟”“课堂恋情录”“课堂畅想篇”“课堂里的那些事”“风情万种的课堂”“谈学论教悟人生”“师情话意”等等。
为了使书名和内容与写作风格相匹配,我曾多次在睡眠中从床上爬起来,记下一闪而过的念头;我曾多次在读书听讲时触类旁通,思路豁然开朗;我曾反复推敲,几易版本,对每个版本都爱不释手,难以取舍。我知道,不同的书名会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写法会对内容有不同的处理,真可谓费尽心思。
2016年10月,当我正式和中山大学出版社嵇春霞副编审、营销中心领导等讨论切磋时,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即“我的人生故事伴随着家国的历史轨迹,我的课堂故事富含我对教育的价值理解”,具有出版价值;并将书名定为“人生处处是课堂”,以我的课堂人生为缩影。
我想让这本书的读者尽量广泛,有我的同龄人,使他们在阅读中引发回忆;有我的下一代,使他们在阅读中引发思考;有我的孙辈,使他们在阅读中引发兴趣。我理解现代人不喜欢“忆苦思甜”,不接受“九斤老太”,不愿听“干巴说教”,没时间“阅读长篇大论”。所以,我运用的写作手法有独白、对话、叙述、阐释、描写、比喻、比较、反思、自省、悟道等等。所有的章节尽量短小精干,小标题富有答疑和感悟的吸引力。
于是,我在写写停停、写写想想、写写看看、写写改改的艰难过程中不断取舍,不断换版,不断努力,终于迎来成书的一刻。
60多年的人生足迹,有道路、有思路、有心路、有学路、有教路,也有山路、有水路、有靓路、有烂路、有明路、有暗路,还有没有路的路。我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今天,此书算作镜头回放吧。
夏纪梅(曾用名:夏纪美)
2017年8月中山大学康乐园
《人生处处是课堂——我的课堂人生缩影》中的课堂,既有广义的社会课堂,也有狭义的家庭课堂,学校课堂与领教课堂,合成即为人生课堂。全书共三章。第一章“课堂意识与认知”,作者提出人生课堂里有十多种课程,都和课堂意识与认知相关;第二章“课堂经历与成长”,作者记叙了她的家庭课堂、学校课堂、社会课堂与领教课堂,特别侧重的是她受教、执教、支教和领教的二十几种正规与非正规的课堂;第三章“课堂言值与课值”,收录了作者在中山大学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的发言、在高校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上的专题讲座、作为赛事评委的点评,以及她的学生对她开设的课程的反馈、她指导的青年教师对她的著作和课程的评价与对她的专业发展进行的专题访谈,等等。
作者夏纪梅相信“经历是财富”。书中那些“走过的路,睡过的床,‘用过的厕所,读过的书,遇到过的人和事”,描写得别有情趣;书中那些随社会变迁所经历的幸福的小学、特殊的中学、奇异的大学、奋力的自学以及钟情的教学的“课堂”之路记录了作者上学、失学、复学、自学、教学的历程,这是特殊年代与特殊教育的原始素材。本书对人生课堂的解读,不失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叙事范式的学术研究,对读者具有探究人生、励志成长和了解历史的作用。
《人生处处是课堂——我的课堂人生缩影》是夏纪梅教授人生故事的结集,生动而深刻地记叙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所遭遇的挫折、艰苦卓绝的奋斗、背后影响她的重要他者,以及各种珍贵的历史、难以想象的际遇和她发自内心的反思……
这本书的阅读将会是一场丰富的精神洗礼、一次心灵震荡的成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