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礼(典藏版)(精)/国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吕友仁、李正辉、孙新梅注译的《周礼(典藏版)(精)/国学经典》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包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周礼》作为一部治国纲领,成为历代政治家取法的楷模。古人言必称三代,三代之英在周。古人笃信《周礼》出自周公,书中完善的官制体系和丰富的治国思想,成为帝王、文人取之不尽的人文。

内容推荐

吕友仁//李正辉//孙新梅注译的《周礼(典藏版)(精)/国学经典》,亦称《周官》、《周官经》、《周官礼》,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的一部经典,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涉及古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可谓研究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目录

天官冢宰第一

 大宰

 小宰

 宰夫

 宫正

 宫伯

 膳夫

 庖人

 内饔

 外饔

 亨人

 甸师

 兽人

 渔人

 鳖人

 腊人

 医师

 食医

 疾医

 疡医

 兽医

 酒正

 酒人

 浆人

 凌人

 笾人

 醢人

 醯入

 盐人

 幂人

 官人

 掌舍

 幕人

 掌次

 大府

 玉府

 内府

 外府

 司会

 司书

 职内

 职岁

 职币

 司裘

 掌皮

 内宰

 内小臣

 阍人

 寺人

 内竖

 九嫔

 世妇

 女御

 女祝

 女史

 典妇

 典丝

 典臬

 内司服

 缝人

 染人

 追师

 屦人

 夏采

地官司徒第二

 大司徒

 小司徒

 乡师

 乡大夫

 州长

 党正

 族师

 间胥

 比长

 封人

 鼓人

 舞师

 牧人

 牛人

 充人

 载师

 闾师

 县师

 遗人

 均人

 师氏

 保氏

 司谏

 司救

 调人

 媒氏

 司市

 质人

 廛入

 胥师

 贾师

 司暴

 司稽

 胥

 肆长

 泉府

 司门

 司关

 掌节

 遂人

 遂师

 遂大夫

 县正

 鄙师

 郴长

 里宰

 邻长

 旅师

 稍人

 委人

 土均

 草入

 稻人

 土训

 诵训

 山虞

 林衡

 川衡

 泽虞

 迹人

 矿人

 角人

 羽人

 掌葛

 掌染草

 掌炭

 掌荼

 掌蜃

 囿人

 场人

 廪人

 舍人

 —台人

 司禄(阙)

 司稼

 舂人

 信入

 橐人

春官宗伯第三

 大宗伯

 小宗伯

 肆师

 郁人

 鬯人

 鸡人

 司尊彝

 司几筵

 天府

 典瑞

 典命

 司服

 典祀

 守祧

 世妇

 内宗

 外宗

 冢人

 墓大夫

 职丧

 大司乐

 乐师

 大胥

 小胥

 大师

 小师

 瞽嚎

 视嘹

 典同

 磬师

 钟师

 笙师

 锝师

 棘师

 旄人

 符师

 箐章

 辗鞍氏

 典庸器

 司千

 大卜

 卜师

 龟人

 萎氏

 占人

 筮人

 占梦

 视稷

 大祝

 小祝

 丧祝

 甸祝

 诅祝

 司巫

 男巫

 女巫

 大史

 小史

 冯相氏

 保章氏

 内史

 外史

 御史

 巾车

 典路

 车仆

 司常

 都宗人

 家宗人

 神仕

夏官司马第四

 大司马

 小司马

 军司马(阙)

 舆司马(阙)

 行司马(阙)

 司勋

 马质

 量人

 小子

 羊人

 司耀

 掌固

 司险

 掌疆(阙)

 候人

 环人

 挈壶氏

 射人

 服不氏

 射鸟氏

 罗氏

 掌畜

 司士

 诸子

 司右

 虎贲氏

 旅贲氏

 节服氏

 方相氏

 大仆

 小臣

 祭仆

 御仆

 隶仆

 弁师

 司甲(阙)

 司兵

 司戈盾

 司弓矢

 缮人

 橐人

 戎右

 齐右

 道右

 大驭

 戎仆

 齐仆

 道仆

 田仆

 驭夫

 校人

 趣马

 巫马

 牧师

 废人

 圉师

 圉人

 职方氏

 土方氏

 怀方氏

 合方氏

 训方氏

 形方氏

 山师

 川师

 原师

 匡人

 挥人

 都司马

 家司马

秋官司寇第五

 大司寇

 小司寇

 士师

 乡士

 遂士

 县士

 方士

 讶士

 朝士

 司民

 司刑

 司刺

 司约

 司盟

 职金

 司厉

 犬人

 司圜

 掌囚

 掌戮

 司隶

 罪隶

 蛮隶

 闽隶

 夷隶

 貉隶

 布宪

 禁杀戮

 禁暴氏

 野庐氏

 蜡氏

 雍氏

 萍氏

 司寤氏

 司炬氏

 条狼氏

 修间氏

 冥氏

 庶氏

 穴氏

 霆氏

 柞氏

 难氏

 誓蔟氏

 翦氏

 赤友氏

 蝈氏

 壶涿氏

 庭氏

 衔枚氏

 伊耆氏

 大行人

 小行人

 司仪

 行夫

 环人

 象胥

 掌客

 掌讶

 掌交

 掌察(阙)

 掌货贿(阙)

 朝大夫

 都则(阙)

 都士(阙)

 家士(阙)

冬官考工记第六

 轮人

 舆人

 辅人

 筑氏

 冶氏

 桃氏

 凫氏

 栗氏

 段氏(阙)

 函人

 鲍人

 辑人

 韦氏(阙)

 裘氏(阙)

 画绩

 钟氏

 筐人(阙)

 慌氏

 玉人

 柳人(阙)

 雕人(阙)

 磬氏

 矢人

 陶人

 瓶人

 梓人

 庐人

 匠人

 车人

 弓人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用八法来管理官府:第一是官属,借以使治理王邦的机构、人员齐备;第二是官职,借以使各个官府职责明确;第三是官联,借以使有关官府联合起来,协力完成国家大事;第四是官常,借以使。各个官府做好本职工作;第五是官成,借以使上级了解下级的工作;第六是官法,借以使百官知所遵循,不可乱来;第七是官刑,借以督察百官,使之尽心王事;第八是官计,借以考核百官,从而作出赏罚的决断。

用八则来治理都鄙:第一是祭祀,借以控制其所供奉的神祗的尊卑多少;第二是法则,借以控制其所设官吏是否僭上逾等;第三是废置,借以控制其对所设官吏的随意升降任免;第四是禄位,借以控制其对有道德、有学问者的随意任用;第五是赋贡,借以控制其财政税收;第六是礼俗,借以控制其对民众的不良影响;第七是刑赏,借以控制其擅自作威作福;第八是田役,借以控制其对民众的随意征调役使。

以八柄辅佐天子驾驭群臣:第一是爵位,借以使得到爵位者知道是谁使他变得尊贵;第二是俸禄,借以使得到俸禄者知道是谁使他变得富有;第三是赐予,借以使得到赐予者知道是谁使他受到宠幸;第四是提拔使用,借以使得到提拔者知道如何砥砺品行;第五是赦其死罪,借以使得到赦免者知道是谁使他活了下来;第六是抄没家产,借以使被抄家者知道是谁使他一贫如洗;第七是削职为民,借以使被削职者知道是谁使他得罪;第八是处以死刑,借以使被处死者知道是谁使他大祸临头。

以八统辅佐天子管理臣民:第一是亲近九族,第二是敬重故旧,第三是举荐有善行的人,第四是任用多才多艺的人,第五是奖励有功的人,第六是尊敬有声望有地位的人,第七是察举勤劳的小吏,第八是礼貌接待来朝的诸侯。

用九种职业来任使天下百姓:第一是三农,让他们生产各种谷物;第二是园圃,让他们培育各种瓜果蔬菜;第三是虞衡,让他们开发山林川泽的资源;第四是薮牧,让他们养育繁殖鸟兽;第五是百工,让他们对珍珠、象牙、玉料、石料、木料、金属、兽革、鸟羽进行加工并制成成品;第六是商贾,让他们繁荣市场和流通货物;第七是妇女,让她们缫丝绩麻,织造布帛;第八是臣妾,让他们采集野生草木的果实;第九是闲民,没有固定的职业,到处流动,给人家打工。

通过征收九种土地税来筹措经费:第一是王城之内的土地税.第二是四郊之内的土地税,第三是邦甸之内的土地税,第四是家削之内的土地税,第五是邦县之内的土地税,第六是邦都之内的土地税,第七是由司关、司市负责征收的赋税,第八是山林川泽的土地税,第九是官府每年结余的经费。

用九种使用经费的法规来平衡和节制财政支出:第一是祭祀使用经费的法规,第二是接待宾客使用经费的法规,第三是办理丧事和荒年赈灾使用经费的法规,第四是置备天子的饮食、衣服、仪仗使用经费的法规,第五是各种工匠制造器物使用经费的法规,第六是置备聘问所用礼品使用经费的法规,第七是饲养牛马所需草料使用经费的法规,第八是天子给臣下分发俸禄、稍食和惯例性赐予使用经费的法规,第九是天子随心所欲地赏赐使用经费的法规。

用九种纳贡方法使各诸侯国向天子进献物品:第一是让他们进献祭祀所需的物品,第二是让他们进献接待宾客所需的物品,第三是让他们进献宗庙所需的礼器,第四是让他们进献聘问时所需的馈赠物品,第五是让他们进献各种木材,第六是让他们进献金玉龟贝之类的物品,第七是让他们进献缝制礼服所需的布料,第八是让他们进献有玩赏价值的物品,第九是让他们进献本地特产。

P36-37

序言

《周礼》最初的名字叫做《周官》,《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周官经》六篇、《周官传》四篇,是其证。《周官》这个名称本来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讲设官分职的书嘛,好端端地为什么要改称《周礼》呢?是谁改的呢?苟悦《汉纪·成帝篇》说:“刘歆以《周官经》六篇为《周礼》,王莽时,歆奏以为礼经,置博士。”这就是说,是刘歆改的。后来的学者也都认可此说。为什么要改呢?据孙诒让《周礼正义》说,这是因为,《尚书》中也有一篇《周官》,也是讲官制的,刘歆担心此《周官》与彼《周官》混淆,所以将此《周官》改名《周礼》。从此以后,尽管《周官》、《周礼》这两个名字并行不悖,但学者以称《周礼》为常。

《周礼》的作者,有的人说是周公。首倡此说者是西汉刘歆。刘歆的理由是什么,他自己没说。倒是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马融《周官传序》说,古文《周官》被发现以后,在今文博士的一片排斥反对声中,只有刘歆独具只眼,看出来“周公致太平之迹”全在此书。我们知道,西汉末年,王莽托古改制,《周礼》是其改制的一个主要理论根据,而刘歆则是王莽改制的谋士,被封为国师。从这些事实来看,说刘歆把《周礼》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之书,并非无根之谈。到了东汉末年郑玄为《周礼》作注时,就把刘歆的这个观点给坐实了。郑玄在注释《周礼》的第一句话“睢王建国”时明确地说:“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礼,谓之《周礼》。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郑玄是礼学权威,一言九鼎,从此以后,周公作《周礼》的说法,差不多就成为定论。至少也是一种代表主流的意见。时至今日,坚持这种说法的已经不多了。

《周礼》的作者,有的人说是刘歆。首倡此说的是南宋的胡安国、胡宏父子,他们认为《周礼》是“王莽令刘歆撰”的①。此端一开.后继者不绝如缕。而真正坐实此说的是清末的康有为,康氏为此专门写了一部《新学伪经考》,其中有云:“《周官经》六篇,盖刘歆所伪撰也。歆欲附成莽业而为此书,其伪群经,乃以证《周官》者。故歆之伪学,此书为首②。”意思是说,刘歆伪造了许多经书,《周礼》是这些伪经中的最要害的一部,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汉。《四库全书·周礼注疏提要》反驳“刘歆伪造”说时有下列一段话:“使其作伪,何不全伪六官,而必阙其一,至以千金购之不得哉?且作伪者必剽取旧文,借真者以实赝,《古文尚书》是也;刘歆宗《左传》,而《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于《周礼》;《仪礼》十七篇,皆在《七略》所载古《经》十七篇中;《礼记》四十九篇.亦在刘向所录二百十四篇中。而《仪礼·聘礼》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簋簋之实,铡壶鼎瓮之列,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 《礼记·杂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歆果赝托周公为此书,又何难牵就其文,使与经传相合,以相证验,而必留此异同,以启后人之攻击。然《周礼》一书,不尽原文,而非出依托,可概睹矣。”《提要》的这段反驳。应该说是有相当说服力的。但是且慢,康氏并没有被此反诘难倒.他还有话可说:“其缀辑诸书,皆与原文少异,或增或漏,故示阙略。凡此,皆作伪者之伎俩,欲使人疑信参半,则其术售矣③。”呜呼.康氏可谓善辩矣!

时至今日,多数学者认为,《周礼》一书,既非周公本人所作.亦非刘歆冒名伪造,其作者很难指实。在这方面继续纠缠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于是,学者们转而把注意力投向了对《周礼》产生时代的研究。而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从分析《周礼》的内容人手。分析其思想,分析其制度,分析其语言文字,从中找出其时代特征。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迄无定论。钱穆《(周官)著作时代考》一文④,论证《周礼》成书于战国晚世:郭沫若《(周官)质疑》一文,论证“作《周官》者乃周末人也”.且说:“余谓《周官》一书,盖赵人荀卿子之弟子所为,袭其师‘爵名从周’之意,纂集遗闻佚志,参以己见而成一家言⑤。”杨尚奎《(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制作时代》一文,论证《周礼》出自齐国有儒家气息的法家之手⑥;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一文,认为《周礼》“是一部战国时的法家著作”,甚至“敢断定是齐国人所作”⑦;朱谦之《(周礼)的主要思想》一文,论定《周礼》为西周宣王中兴时代之书⑧;洪诚《读(周礼正义)》一文,在朱谦之说的基础上,论定:“此书实起于周初,历二三百年之损益积累而成,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⑨。”陈连庆《周礼成书年代的新探索》一文,认为:“《周礼》成书年代的最大可能,是在秦始皇帝之世。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都与《周礼》所反映的情况相符合,许多不易解释的矛盾,放在这个历史时期,基本都可以解决。尤其是秦始皇焚书以前,国典朝章灿然十卷。所谓“疏”者,即不但要诠释经文,而且要疏通注文。在唐人所作经疏中,贾疏可列上乘。难怪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八十六说:“《五经》中,《周礼疏》最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疏是对六朝人的义疏作了一次总结。清末孙诒让写成《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是对两千年来《周礼》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其成就远在郑注、贾疏之上。章太炎《孙诒让传》说:“古今言“周礼”者,莫能先也。”洪诚《读(周礼正义)》说:“孙先生以郑注简奥,贾疏疏略,难以尽通,乃竭数十年之力,重为新疏,姬汉以下之文,淹贯网罗,恢张密织,既精既博,蔑以加矣。余初学此书,未能窥其涯涣。寻其大端,厥有数善⑩。”洪氏所说的“数善”,一日“无宗派之见”,二日“博稽约取,义例精纯”,三日“析义精微平实”,四日“以实物证经”,五日“依据详明,不攘人之善”,六日“全书组织严密”。笔者近年来研习《周礼》,案头所置的最重要的参考书,就是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对孙氏《正义》的上述优点深有体会,拜读之余,深表折服。其书纵有小疵,难掩大德。《周礼》中涉及典章、制度、名物的内容极多,而清代朴学昌盛,有关典章、制度、名物考证的著作既多且精,其绝大部分已收入《清经解》和《清经解续编》中,此为众所周知之事,毋庸笔者烦言也。

四、有关注译的几点说明

笔者注译《周礼》,是以孙诒让《周礼正义》中的经文作为底本。之所以采用孙氏《正义》的经文为底本,而不采用通行的阮元校勘的《周礼注疏》的经文作底本,是因为经过比较,觉得孙氏《正义》更佳。这样做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文通字顺,可以少出一些校勘记。例如,《地官·乡大夫》“各宪之于其所治”句,阮本作“各宪之于其所治之”,衍一“之”字。如果采用阮本,那就必须出一条校勘记;采用孙书,就不必了。诸如此类者甚多。

《周礼》经文中有不少古字,郑玄在作注时,是采取经文古字仍其旧,注文则改作当时通行文字的做法。这次译注,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把经文中的古字都改成了今天的通用字。改动的情况如下所示(每一对字中,在前者为古字,在后者为今天的通用字):瀵法、颁班、致考、示祗、眠视、衰邪、裁灾、熊鲜、阜罪、狸埋、副刮、蔬暴、鬏核、嫩美、蜊姻、匿柩、藉艰、敏叩、疆强、暮筮、飙风、鬻煮、哮呼、露雷、欲吹、遽原、猢杀、北矿、胞脆。

《周礼》博大精深,涉及的名物、典章、制度尤多。而笔者浅学,译注之事,谈何容易。以注文之简明准确求之,以译文之信达雅求之,自愧弗能。大雅君子,苟有赐教,则笔者必拜而领之,是非独笔者之福,尤为此书之幸也。

注译者

2017年7月暑热之中

书评(媒体评论)

《周》、《仪》二礼,并周公所制。三礼次第,《周》为本,《仪》为末。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

《周礼》一书好看,广大精密,周家法度在里。《周礼》一书也是做得缜密,真个盛水不漏。

——《朱子语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