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岩著的《变态心理学》里介绍的都是逝去的怪人,有的人在艺术上自成一格,成了一代大师,如文森特·梵·高,有的人恣意妄为,以个人生命实践艺术理想,如奥斯卡·王尔德,有的人走在时代之前,敢言他人不敢言,行他人不敢行,如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些人值得心理学关注,因为他们具有特殊的心理气质,像躁狂抑郁症、像自恋型人格、像双性恋……大咖牛人们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不止在于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成就。打开这本书,看一看你熟悉的人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书名 | 变态心理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隋岩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隋岩著的《变态心理学》里介绍的都是逝去的怪人,有的人在艺术上自成一格,成了一代大师,如文森特·梵·高,有的人恣意妄为,以个人生命实践艺术理想,如奥斯卡·王尔德,有的人走在时代之前,敢言他人不敢言,行他人不敢行,如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些人值得心理学关注,因为他们具有特殊的心理气质,像躁狂抑郁症、像自恋型人格、像双性恋……大咖牛人们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不止在于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成就。打开这本书,看一看你熟悉的人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内容推荐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最有意思的分支,探究的是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本书是隋岩老师《变态心理学》系列图书第5部,与前面几部不同,本书更加关注人的命运。 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逝去的天才,也是众生眼中的疯子。有的人在艺术上自成一格,成了一代大师,如梵·高;有的人恣意妄为,以个人生命实践艺术理想,如王尔德;有的人走在时代之前,敢言他人不敢言,行他人不敢行,如波伏娃。这些人具有特殊的心理气质,像躁狂抑郁症、自恋型人格、双性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星空下的忧郁——梵·高 灰暗与明亮交织人生 夭折的文森特·梵·高 高更来了,高更走了 从阿尔勒到圣保罗 提奥:生死相依之人 第二章 与“母亲”的情爱纠葛——卢梭 四处游荡的少年 母亲般的贵妇人 恋母症与受虐癖 漫步在忏悔世界 第三章 自恋是浪漫的开始——奥斯卡·王尔德 着女装的都柏林男孩 十九世纪的段子手 为艺术而燃烧 道林·格雷的画像 自恋是一种疾病 第四章 或者瘦,或者死——卡伦·卡朋特 脆弱而美好的昨日 压抑顺从型乖乖女 光环之下的阴影 没有卡伦的卡朋特 完美主义生活方式 第五章 蒙娜丽莎的性密码——达·芬奇 人类史上第一全才 达·芬奇的童年记忆 蒙娜丽莎本尊是男人? 像达·芬奇那样睡觉 第六章 女人的双性气质——波伏瓦 女而男淫者古与今 波伏瓦的恋人们 给女人一个新定义 婚姻制度颠覆者 男人女人性自由 第七章 一树梨花压海棠——亨伯特之爱 亨伯特痴爱洛丽塔 挣扎于疾病与罪恶 日式小萝莉卡哇伊 大叔与萝莉的搭配 八十老翁十八娘 第八章 苦艾酒即绿色缪斯——波德莱尔 李白斗酒诗百篇 嗜苦艾酒的大家 酒精依赖这种病 幻觉体验大麻始 嗑药的艺术家们 第九章 患强迫症的富翁——霍华德·休斯 年少轻狂的继承者 富二代猎艳好莱坞 钟情于翱翔天空 隐居避世的后半生 强迫症与安全感 试读章节 灰暗与明亮交织人生 要问美术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画家是谁?文森特·威廉·梵·高当仁不让。自1890年,37岁的梵·高自杀去世以来,这位后印象派大师的作品风靡世界,并且创造了众多拍卖行的竞拍记录。回到一百多年前,又有谁知道,梵·高一生只卖出去一幅作品,在当时的艺术界谈不上出名,更不用说受人追捧。 关于梵·高,人们总会想到这两个关键词:穷和贵。前者形容他生前捉襟见肘的拮据生活,后者形容他去世后日益高涨的画作拍卖价。可是,梵·高和他的绘画并非“穷”和“贵”这两个词语能简单概括。半路出家的画家生涯,穷困潦倒的生活,割下左耳的暴烈举动,两次出入精神病院以及最终以开枪自杀的离世方式……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他灰暗与明亮交织的人生。 去世之前,邻居眼中的梵·高完全是一个疯子。他是一个浑身肮脏、衣着凌乱、令人心生厌恶的人,由于面貌丑陋、性格易怒易沮丧,吃得差,又爱喝高酒精浓度的苦艾酒,梵·高给人缺乏教养、行为粗俗无礼的印象。人们认定他的疯狂,以至于他都开始怀疑自己快疯了。实际上,在不到四十年的人生中,梵·高的确受制于病魔的困扰,有人说他遗传了家族癫痫病,有人说他罹患三期梅毒导致了精神病的发作,最新研究发现,梵·高其实是一位躁狂抑郁症患者。 受到躁狂抑郁症的困扰,梵·高一生性格冲动而较真,发怒起来难以自制,做事极端且偏执,日常生活则懒散、不修边幅,充满恶习,十年创作期间,梵·高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乃因他周期性的躁狂发作,创作受到情感高涨的驱使,早晨五点便外出写生,中午顶着烈日继续作画,精力充沛,思维奔逸,直到精神崩溃。抑郁发作时期,他则抑郁、自伤,尝试自杀。梵·高热爱大自然,痴迷创作,对生活和人生有着美好的愿望与追求,但是抑郁的周期发作导致他不止一次产生离开人世的想法,并且付诸行动。 看梵·高的画像——他的自画像如此之多,若活在二十一世纪,梵。高一定是个自拍狂魔——他是一个额头宽广,下巴厚实,看起来淳朴健康的小伙儿,不见得有艺术家的气质,但是足以胜任农民、马夫以及码头工人等工作。幸运的是,梵·高出生在一个新教牧师家庭,父亲性情呆板严厉,但是母亲慈爱温存。母亲喜欢画画,素描和水彩都尝试过,并且把画作装订成册,家庭环境中的艺术氛围培养了他的美术天分。这些潜意识的培养没有立刻改变梵·高的生活,但在多年以后成为他走上画家之路的助力。 童年时期,梵·高不是一个高颜值的小朋友,大多数情况下,他深沉不语,他自称童年时的自己“生活在忧郁荒凉的荒地中”,可以想见,小梵·高一定不是讨人喜欢的小孩儿,他孤独、沉默、不善社交,这些性格特质会导致一个致命的缺陷:情商低。情商低的人对他人和社会存有潜意识的抵触、防御情绪,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不受欢迎无伤大雅,并不会妨碍他人,但是在职业发展上,这些特质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年轻时,梵·高做过艺术经纪人(画廊销售)、传教士和教师——他懂得英语、法语和德语,但这些职业最终将他抛弃,原因很简单:他情商低。十六岁时,梵·高成为一名艺术经纪人,他不乖乖推销画作,而是与客人辩论作画的技法,尽管工作有升迁,他也凭借工作的机会拓宽了艺术视野,但他愈发知道,他对艺术的热爱不会停留在经营画廊上,况且,他心中还燃烧着对宗教的极大热情。受苦与救赎的个人信仰遏制了他成为一名成功艺术经纪人的道路,他说,“我要找一个跟宗教信仰有关的工作”。 担任传教士期间,梵·高以其纯真、热忱之心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他到英国最贫困的社区教书、布道,在教会不为他提供薪水、只为他提供吃住的情况下教工人和农民的孩子语文、算数,给穷人讲基督的训示。他破衣烂衫,与穷人打成一片,然而,他却因为失掉了神职人员的尊严而‘被开除。 赞美地讲,他的“情商低”可以成为纯真、热情的代名词,正如他的画作一般,纯真、浓烈、朴实、简单;不客气地说,梵·高过于天真、执拗,完全不懂得人情世故。艺术家总有一份赤子之心,用如同孩童般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梵·高的画作在他去世八年后逐渐引来世人关注,百年后仍然受人追捧的缘故吧。 在经历一系列的职业失败后,梵·高听从了内心的召唤。1880年,27岁的梵·高拿起了画笔,尝试以画画为生。在选择绘画道路后,由于他不愿意迎合出版商的意愿,不愿意举办画廊,致使他的作品长时间里无人问津,梵·高连做牧师时微薄的收入也赚不到。此后十多年里,他的生活费用和绘画费用全部是他弟弟提奥提供的。他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如是说:“在我看来,为金钱作画不是正路,相反,它欺骗了那些业余爱好者。真正的画家会用真诚对待艺术和大自然,会透过绘画本身让人们看见画面背后蕴含的内容。”提奥无力改变哥哥的“任性”,只好全力提供支持。P2-4 序言 心理学,记忆也好,神经症也好,性变态也好,归根结底是研究人,研究人的发展、成长,关注个体的命运和群体的规律。我的《变态心理学》系列图书写到现在,更进一步地关注人的命运。 人的世界有古人今人,有伟人和路人,有趣的是,古今路人千千万,创造、改变历史的往往都是怪人,或者说,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站在了历史的节点上,说了一句特别的话,或者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逝去的怪人,有的人在艺术上自成一格,成了一代大师,如文森特·梵·高;有的人恣意妄为,以个人生命实践艺术理想,如奥斯卡·王尔德;有的人走在时代之前,敢言他人不敢言,行他人不敢行,如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些人值得心理学关注,因为他们具有特殊的心理气质,像躁狂抑郁症、像自恋型人格、像双性恋……大咖牛人们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不止在于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成就。 或许你曾读过《道林·格雷的画像》,却没想过王尔德与格雷的关系是气质相通,还是一人多面;或许你曾听过《Yesterday Once More》这首歌,却不了解歌唱昨日重现的卡伦·卡朋特是一位厌食症患者;或许……或许你,亲爱的读者,应该打开这本书,看一看你熟悉的天才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