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学界和政策部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差距比较熟悉,且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即是按东中西部分别统计的。虽然国内学界对中国农村南中北方的差异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总体来讲,学界对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南中北方差异研究颇少,也不够深入,政策部门则基本上没有关注到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这种南中北方的区域差异,并因此对自上而下的各种政策、法律和制度在与不同结构村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制及结果的差异颇不敏感,相关方面的研究甚至还未起步。贺雪峰等著的《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精)》从家庭、人情、社会、治理四个方面,对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构成中国区域差异的原因很多,择要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种植结构、开发早晚、距权力中心远近等等,都是形成中国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而从现象上看,中国农村区域差异尤其表现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南中北方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上。
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差距早已进入学界与政策界的视野,并在政策上进行了诸多研讨与应对。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经过贺雪峰等诸多学者以脚丈量和著书立说,日渐明晰并引发讨论。在《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精)》中,作者贺雪峰等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和中部分散型村庄三种类型,构建出“农村区域差异”这一中层理论,并从家庭继替、分家模式、养老模式、面子观、人情、生育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