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逝世后,胡走了下坡路,蒋则冉冉升起
广州革命政府平定商团叛乱之后,北方的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24年10月25日,原属于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并取得了成功,控制了北京政府。冯玉祥举行政治军事会议,邀请孙中山北上决定国事。11月11曰,孙中山启程北上。孙中山行前,将大元帅职权再次交由胡汉民代行,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冶会议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总理后方事务。
孙中山北上之后,北伐军谭延闿部和朱培德部在江西吃了败仗,而驻在广州附近的滇桂军态度不够明朗。在这种形势下,盘踞在广东东江一带的叛军陈炯明,认为有机可乘,马上纠集叛军各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进攻广州事宜。随后,陈炯明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网罗土匪,号称拥兵十万,他18任“援粤军总司令”,于1925年1月7日下令进攻广州。1月27日,陈逆叛军向虎门要塞发起进攻。
陈炯明的进攻,使广东革命政府再次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东征陈炯明已成为革命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胡汉民自然不敢怠慢,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对策。1924年12月24日,胡汉民与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杨希闵组成军事委员会,聘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加伦为军事委员会顾问。军事委员会在胡汉民的主持下多次召开会议,商讨东征计划。1925年1月15日,胡汉民以广东革命政府的名义发出东征令,决定组成东征军,由许崇智任总司令,以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和教导团为主力,准备兵分三路,东征陈炯明。2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布总动员令,第一次东征由此开始。
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在这次东征战斗中,表现英勇,斗志昂扬。加上军纪严明,不拉佚,不骚扰百姓,深得群众的拥戴,所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一路上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先后攻下淡水、平山、海丰,又在棉湖重创叛军主力,奠定了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基础。陈炯明军队只好败退到闽赣一带。苏联顾问罗加诺夫随军出征,看到黄埔学生军如此英勇拼搏,称赞此精神足以与苏联红军相媲美。
胡汉民看到东征军取得胜利,非常高兴,派廖仲恺代表革命政府及孙中山到前线劳军,慰勉将士。但在北京病中的孙中山未能看见东征彻底胜利,便于1925年3月12日与世长辞了。
孙中山的辞世,对胡汉民和蒋介石二人影响很大。胡汉民对孙中山的感情很深,孙中山也很信任胡汉民,几次出征都让胡汉民代行其职权。孙中山在世时,胡汉民几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幕僚。孙中山很器重蒋介石,特别是经过陈炯明叛乱的考验,以及蒋在多次上书中所论及的军事方略,显露出军事才能。但是,孙中山始终没有让其参与党务,仅以军事方面的高级幕僚、参谋视之。孙中山逝世后,胡、蒋二人在党政军方面的地位呈动态相反的变化,一降一升,相映明显。
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和蒋介石二人分别有誓词。胡汉民的誓词是:
“汉民等仍敬谨赓续孙大元帅成规,戮力同心并期有以发扬光大,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
蒋介石同黄埔军校全体师生宣誓,誓词为:“我陆军军官学校全体党员,敬遵总理遗嘱,继续总理之志,实行国民革命,至死不渝。”
孙中山在世时,广东革命政府内部慑于其威望,尚能戮力一心对敌。而孙中山的英灵尚未走远,革命政府内部的变乱就已发生了。首先是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起兵谋叛。桂系军阀刘震寰与滇系军阀杨希闵,曾在驱逐陈炯明出广州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刘震寰还在驱陈战斗中负伤。因此,刘、杨二人在孙中山再次回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后地位很高,孙中山称刘震寰为“刘大活菩萨”。可是,他们二人并非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驱逐陈炯明出广州,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名望声势扩张自己的地盘。待孙中山逝世后,刘、杨二人加紧与陈炯明、唐继尧及北方军阀联系……
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