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演出《玉堂春》那年,即1911年,也就是他18岁的时候,北京戏界举行了一次菊选。在经过专家评选、观众投票后,公布了菊榜,位列状元、榜眼、探花的分别是朱幼芬、王蕙芳、梅兰芳。显然,此时,梅兰芳的名声,还不及和他一起学戏的两个同学。不过,仅仅一两年之后,他后来者居上,声名鹊起,相当叫座了,不仅一度超越了朱、王二人,甚至大有盖过“伶界大王”谭鑫培和“国剧宗师’’杨小楼之势,甚至有人极端地说,老谭对小梅也望尘莫及了。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倒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一次,正乐育化会(戏界自治团体)附属小学育化小学为筹款,邀戏界名角在大栅栏广德楼演义务戏.当晚安排谭鑫培演大轴。因为依照习惯。大轴戏或压轴戏多由名角儿出演,因而除安排谭鑫培演大轴戏外,压轴戏由杨小楼担当。梅兰芳、王蕙芳的《樊江关》被安排在倒数第三出。
不凑巧那天梅兰芳另外还有三处堂会戏,赶不及广德楼的义务戏。当倒数第四出戏演完后,梅兰芳未能赶过来,杨小楼的戏便提前上演了。当时戏馆老板如此安排是以为有杨小楼、谭鑫培最后压阵,有没有梅兰芳都无听谓。谁料想,他们低估了梅兰芳在戏迷心目中的地位,当台下戏迷发现应该是梅兰芳出场而出来的却是杨小楼时,他们认为当时杨小楼的名气比梅兰芳大,杨小楼绝不会与梅兰芳调换演出顺序,从而让梅兰芳演压轴,由此推断梅兰芳是不会出场了,因此大为不满。戏馆里顿时人声嘈杂,乱成一团。
正乐育化会负责人赶紧上台向观众解释说:“梅兰芳因另外有三处堂会戏要唱,一时赶不过来,但倘若能赶回来他一定赶来。”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观众一阵接一阵的叫嚷声打断,他们高呼:“他非来不可,他不来我们要求退票。”
后来成为梅兰芳师友的齐如山因和育化小学校长项仲延是老友,所以当晚也被邀前去帮忙。他见台上那位负责人已无法稳定观众的情绪,便拉项仲延和育化小学的其他几位教师走下台来,来到观众席中,耐着性子向观众说好话:“今天的情形,实在是对不起大家,但今天之戏,是专为教育,诸君虽是来取乐,但对教育没有不热心的,望诸君看在维持学校的分儿上,容恕这一次,以后定当想法子找补。”他们态度诚恳,却仍不为观众所接受,有几位观众站起来大声说:“我们花钱就是来看梅兰芳的,没有他的戏就退票,用不着废话。”
正僵持之际,忽然有人宣布说梅兰芳已经来了,正在后台,等杨小楼的戏唱完,他立即上场。可怜杨小楼整出戏就在满场喧嚷声中草草收场。这个场面于他来说不啻一场侮辱和嘲弄,面子一时抹不开,下台后一句话也没说转脸就走了。谭鑫培见状似乎预感到自己也将有如此结果,其难过不减于杨小楼,但他心有所不甘,便早早地把行头穿好,脸彩揉好,只是没有戴网子。 正乐育化会的会长田际云见状悄悄对齐如山说:“谭老板要看兰芳的戏。”
“何以见得?”齐如山问。
“您看他都扮好了,只差戴网子了,他若不是想看戏,不会这么早就扮上的。”
果然如田际云所料,梅兰芳的整场戏,谭鑫培足足看了大半场,看时神情专注,像是非要找到梅兰芳所以受观众欢迎的原因。
……
P55-56
开篇
家世:生养在梨园世家
梅兰芳的家世背景清晰明了/孟小冬身世成谜/梅兰芳出
生于梨园旦行世家,三世唱旦/孟小冬成长于梨园生行世
家,三代唱生/“老佛爷”赐梅兰芳祖父“胖巧玲”/孟小
冬的祖父人称“老孟七”
出生:两人注定为戏中人
甲午战争那年,梅兰芳出世/孟小冬出生时,正逢国丧期/
梅家家道中落,梅兰芳十岁之前,“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
的野孩子”/孟小冬的童年单纯而快乐/梅兰芳4岁丧父、
14岁丧母/幼时的孟小冬常被母亲带着进庙烧香拜佛
初次登台:雏凤初啼不怯场
姑母说,少时的梅兰芳“言不出众,貌不惊人”/孟小冬学
戏从“拿大顶”开始/梅兰芳被师傅斥责“祖师爷没给你
饭吃”/青衣师傅吴菱仙被请进了梅家,为梅兰芳开蒙/孟
小冬被“写”给了姨父仇月祥/梅兰芳首次登台被抱上了
舞台/孟小冬首次登台唱的是堂会
学戏、唱戏:拜师苦学文武戏
少年梅兰芳师承名师,练功很刻苦/搭班“喜连成”,梅兰
芳和麒麟童成了同学/倒仓了,结婚了,养鸽子了/跪唱
《玉堂春》,梅兰芳初尝“红”滋味/孟小冬的三年学艺期
转瞬即过
走红:演尽古来英雄娇娥
京城菊榜,梅兰芳中了一次“探花”/谭老板倚老卖老,梅
兰芳大胆接招,机智应对/孟小冬6岁出外跑码头/梅兰
芳20岁时才第一次离开北京/孟小冬离开上海时,梅兰芳
南下到上海
跑码头(一):你也红了我也红了
在北京的梅兰芳“红”在上海/在上海的孟小冬“红”在
无锡/初到上海,梅兰芳只挂“二牌”/初到无锡,孟小冬
演大轴/王凤卿为梅兰芳争“压台”/孟小冬被视为天才
跑码头(二):江湖上浪阔水深
又赴上海,梅兰芳第一次遇险,险些被打断腿/排新戏,
“梅派”戏初露峥蝾/孟小冬在上海首次登台时,梅兰芳第
三次赴沪演出/孟小冬出师那年,梅兰芳第一次出国到日
本演出/又赴无锡,孟小冬在袁世凯女婿家唱堂会/1924
年,孟小冬第三次到无锡,梅兰芳第二次到日本
组班、搭班(一):金风玉露戏台擦肩
喜群社的班主是梅兰芳,梅兰芳在喜群社挂头牌/孟小冬
跟上海大世界签了一年合约/梅兰芳赴南通,和实业家张
謇交谊/孟小冬、孟鸿群父女同演一出戏/梅、孟同登上
海舞台/梅兰芳第一次拍电影,拍摄场景被称作“古今中
外荟萃的奇景”。/梅兰芳学画,拜师齐白石
组班、搭班(二):为了相逢的分离
孟小冬签约上海共舞台,改“孟筱冬”为“孟小冬”/梅兰
芳、杨小楼合组崇林社,排演《霸王别姬》/孟小冬赴南
洋小吕宋/梅兰芳组班承华社赴香港演出/孟小冬赴汉口,
和姚玉兰义结金兰
京城聚首:生旦颠倒的合演
梅兰芳又拍了五部电影/孟小冬搭班“白玉昆班”/“梅派”
新戏又增八出,每出都有新创造/孟小冬北上,抵济南,
险遭“狗肉将军”欺凌/梅兰芳请泰戈尔看戏,泰戈尔赠
纨扇/孟小冬过津门,初抵北京,一出《四郎探母》~炮
而红/梅孟同台
梅孟之恋:相恋在豆蔻梢头
孟小冬定居北京,拜师陈秀华/梅兰芳频繁接待外国友人,
梅宅成了“外交场所”/梅、孟合唱《游龙戏凤》/梅、孟
两情相悦,渐生情愫/梅兰芳有妻室,前有王明华,后有
福芝芳,还有无疾而终的刘喜奎/友人撮合,梅孟结合,
另择新屋而居
梅孟分手(一):东风且伴蔷薇住
反对徒儿成婚,仇月祥离京返沪/梅、孟新婚,甜蜜而温
馨/迁居新居,金屋藏娇/“四大名旦”称谓的来历/热热
闹闹的“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扑朔迷离的一桩
“血案”,凶手姓李?姓王?/梅、孟关系蒙上阴影
梅孟分手(二):呢喃声里暗颦眉
梅兰芳内忧外患/内,携妻赴天津,孟小冬心生不满/外,
《凤还巢》“禁演”风波/孟小冬不甘被“藏”匿金屋,也
赴天津,重登舞台/梅兰芳发妻王明华病故/孟小冬争宠/
梅兰芳冒破产危险赴美
梅孟分手(三):金风吹折桃花扇
赴美名单公布,没有福芝芳,也没有孟小冬/梅兰芳抵美,
第一场招待演出,观众“听不懂”/张彭春加盟梅剧团
“梅兰芳热”弥漫在美国本土/梅兰芳和范朋克,梅兰芳和
卓别林结下友谊/梅兰芳被授予博士荣誉学位/梅兰芳伯
母去世,引发“戴孝风波”/梅、孟终于分手/孟小冬公布
“紧要启事”
与杜月笙:忍见双飞劳燕
梅兰芳创办“国剧学会”/《戏剧月刊》为四大名旦排座次
盛大的杜家堂会/早在1925年,孟小冬结识杜月笙/婚姻
受挫,孟小冬拟绝食自尽/梅、孟分手,杜月笙从中调解
重新登台:霜风渐紧寒侵被 251
“九’一八”那天,“少帅”张学良正在看梅戏/孟小冬拜
师言菊朋、苏少卿/梅兰芳自平迁沪,创排抗日大戏《抗
金兵》和《生死恨》/孟小冬心灰意冷,皈依佛门,又重登
舞台,再拜师程君谋/梅兰芳第一次赴苏联,世界三大戏
剧理论体系形成
与余叔岩:翠袖改倚杜仲树
梅、孟参加杜月笙举办的“义赈会”,却失之交臂/梅兰芳
返回北平,和弟子程砚秋打对台/孟小冬南下上海,成了
杜月笙的又一个女人/“七七”事变后,梅兰芳拒绝登台/
孟小冬赴香港,和杜月笙、姚玉兰会面/梅兰芳赴香港,
从此滞留于此/孟小冬拜师余叔岩/梅兰芳曾经救赎余叔
岩,余叔岩誓言“甘愿为兰弟挎刀”
息演:云淡碧天如水
盂小冬求教余叔岩,甚少演出/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舞
台/抗战胜利,孟小冬参加电台播音/梅兰芳复出,在上
海演昆曲/杜月笙由港回沪,孟小冬再次入住杜公馆/梅
兰芳在上海,第二次和弟子程砚秋打对台/孟小冬参加杜
月笙庆寿演出,这是她最后一次登台
永远的分离:恨落天涯念孤旅
齐如山劝走,梅兰芳却留在了大陆/杜月笙劝走,孟小冬
先去上海,后离沪赴港/梅兰芳参政议政,做了政府官员,
却遭遇了一场政治风波/孟小冬嫁给杜月笙/梅兰芳重返
北京/杜月笙死,孟小冬搬出杜公馆/梅兰芳赴朝慰问/
有人劝说孟小冬回大陆,未果/梅兰芳入党,绝唱《穆桂
英挂帅》/1961年,梅兰芳去世/1967年,孟小冬迁居台
湾台北/十年后,冬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