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蒋介石的“大起”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出生,21岁时加入同盟会,31岁时任粤军作战科主任,37岁时任黄埔军校校长,40岁组建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仅仅19年,一个山区农村小农后代,成了一国之君。即使在习惯于“造反、起义、革命”登基的中华文化圈内,也不能不说是火箭速度,不能不说是仕途奇迹。
建立南京政府后,登上权力顶峰。有人曾在抗战后期统计过他的职务,主要有: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行政院长,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海陆空军大元帅,中国战场最高统帅,中央计划委员会主任,中央训练团团长,中央干部训练团团长,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主席,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委员长,宪政促进委员会主席,全国精神总动员委员会主席,航空委员会委员长,中国航空协会主席,中央青年干部训练团团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主席,国立中央大学名誉校长,陆军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校长,中央军官学校校长,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空军学校校长,中央宪兵学校校长,骑兵学校校长,炮兵学校校长,工兵学校校长,军需学校校长,机械化部队学校校长,通讯兵学校校长,辎重学校校长,兵工技术学校校长,军医学校校长,兽医学校校长,测理学校校长,宪兵训练学校校长,西北特别武装联合学校分校校长,特别武装干部训练团团长,干部特别训练班主任,西北游击干部训练团团长,西南游击干部团团长,华侨捐款保管委员会委员长,四行联合总办事处主席,中国童子军协会名誉会长,革命先烈遗族学校校长,全国滑翔协会主席……(香港广角镜出版社:《蒋介石》第91页)管中窥豹,蒋介石的独裁之甚和权力之大从中可见一斑。问题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蒋介石设想的政治轨道运行,他越是独裁,越要失败;权力越大,失败越惨。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在群雄奋起的年代里,蒋介石得以崛起并组建南京政府,确有其特殊背景和独到之处。
(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20世纪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一百年,前50年是变革,后50年是发展。在变革过程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与清朝、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进行了较量,再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南京政府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结束,从此中国进入发展时期。
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各种政治势力必然会充分地表现自己,必然会推出各自的代表人物。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封建主义势力、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未占据主流地位的资本主义势力、正在觊觎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利用社会变革的机会,必然会推出代理人,图谋主导中国的变革,阻碍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的发展。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各种政治人物必然会充分地表现自己。他们利用社会动乱,或以政治,或以军事,或以经济,或以文化的方式。寻找各自的政治舞台和立足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当时中国的政治人物、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不是在考虑如何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而是在思考由谁来取代北京古都内的遗老遗少统治中国。自1916年袁世凯死后至南京政府成立,这一场“更换统治者”的政治游戏进行了11年。在这11年中,社会处于大动荡之中,国无法治,军无限制,政无规范,民不聊生,只要有实力或得到实力派支持的政治人物,都可以进行充分的表演。当时,北洋军阀名存实亡,各地军阀迅速兴起,北有奉系张作霖,直系曹锟、吴佩孚,正在壮大的西北系冯玉祥;南方广东、广西、湖南、I~)rl、云南、贵州等省均有实力派割据;国民党组织的护法战争也在兴起,在粤、闽、湘、川等地区已经形成颇有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一政治背景中,参加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蒋介石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有拥兵自重、实力割据的条件,不等于能够成功,蒋介石在相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能够最后成为统治者,与其他军阀相比,有其特殊性:蒋介石依靠孙中山,有了正义的招牌;依靠正义的招牌,能够迅速发展自己的实力;有了必要的实力,又具备超常的权谋。
(二)“总理”的信任和重用
蒋介石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国民党的领导权,是因为他曾经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孙中山的接班人”。作为国民党的缔造者、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不仅是中国国民党永远的“总理”,在中国历史、尤其是社会变革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威望。蒋介石于1906年初赴日本留学,以后通过陈其美介绍,参加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他以特有的政治敏感性,意识到孙中山的事业在中国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从此“孙中山”和“三民主义”成为他一生口头上的旗帜。正处于逆境中奋斗的孙中山,对于当时从外表到内心都表示有志于“反清、建立共和”的蒋介石,十分欣赏,在用人之际,一再重用蒋介石。蒋介石是靠军事起家,给予蒋介石指挥正规军队机会、施展军事才华舞台的是孙中山。护法北伐之初,孙中山任命正在上海、宁波一带活动的蒋介石担任粤军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对蒋介石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黄埔军校校长”一职,也是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亲自任命的。蒋介石依靠孙中山任命的各类职务,使得组建自己的班底和扩大实力活动得以合法化。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凭借与孙中山的关系,并以“孙中山接班人”自居,占据国民党内的正统地位,既可打击党内反对派,排斥异己,又可名正言顺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和权力,最终成为国民党的领导人。
(三)必要的军队和实力
在国民党内,获得孙中山信任和重用的人很多,他们不仅没有成功不说,而且后来不是被蒋介石整垮,就是被蒋介石收编,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蒋介石拥有自己的军队,拥有压服他人所需要的实力。在20世纪初期,从军成为不少青年人的主要选择,蒋介石也不例外,先后进入保定军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辛亥革命至国民大革命的13年问,参加过一系列孙中山领导的军事行动。最为关键的是,1924年初他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在国民党实际控制的第一所军官学校里,作为校长的蒋介石,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培训工作。同时,在蒋介石的指挥下,以黄埔子弟为核心的黄埔校军,在巩固两广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战场上,利用人民大众的支持发展迅速,蒋介石本人也因此成为国民党内最大的实力派……
P2-4
一、台湾“复兴”,强化一党专制
国民党当局退台后,在经历“二二八事件”的台湾地区,为维持和巩固统治,实施“戡乱戒严体制”,实行特务统治,严格监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活动,全岛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同时全面移植南京时期的政治体制,曾出任“总统”9个月、下台14个月的蒋介石于1950年3月“复职总统”“行政院”“立法院”“考试院”“司法院”“监察院”“五院”恢复行使职权,同时无限期地延长原为“任期制”的“三大中央民意代表”的任期。为维持和巩固统治,蒋介石对在大陆的失败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省,对国民党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造,为国民党维持在台湾地区的统治打下必要的政治基础。
(一)仓促撤退,台湾立足
在面临失败之际,蒋介石作出了“东撤台湾”的决定,把祖国的台湾地区作为国民党当局的新基地。在离开大陆之际,蒋介石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向家乡的山山水水告别。同时,为应付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失败,蒋介石东奔西走,安排退台事宜。
台湾——国民党的新基地
在放眼无际、碧波荡漾的祖国东海上,有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岛屿,这就是台湾岛。台湾本岛南北长有394公里,东西宽有144公里,N N~80余个岛屿环绕,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一大岛。
把台湾这块土地从大陆推出140公里的是中更新世的地壳运动,把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了90米深的海峡的是大海。地壳运动使得台湾和福建分开,但一水之隔的两地却是多么的相似:地形上,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及分布,平原和丘陵的安排,几乎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设计图的复制品;气候上,同受亚热带海洋季风的控制,年温度变化、降水量、冬夏季风的光临,又是多么的相仿;植被上,黄、红棕土,冲积土,灰化土及盐土等土壤,海岸林群、热带雨林群、暖冷温带山地针叶树林群、亚高山针叶树林群等植物,水稻、茶和果品等农作物,如此的相同和一致并非人类的创造力所能及。
虽然大自然的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40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1969年1月4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和地质系的专家们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三处海蚀洞穴中,挖掘出粗、细石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这批类同于福建清流、漳州一带旧石器时期文物的珍贵的石、骨器,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追溯到旧石器时期。
台湾新石器文化更清楚地把中原和台湾在文化上的同质性表现出来。台湾新石器中期文化代表台北圆山遗址和分布整个西部地区的后期文化代表黑陶文化,皆起源于山东龙山、浙江良渚、福建良平文化层,它们的基本类型和制作技巧是相同的。在台湾大小不一的上千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可以看出两岸源于共同的传统文化,同供一个佛、同信一种教、同拜一个庙,则更不用说。同一文化的力量将台湾和大陆连在一起。
中国人发明的纸,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的辛勤和努力。
战国初期的《禹贡》一书中,就有了台湾岛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称呼“岛夷”。
1700多年以前,吴国人沈莹在他的《临海水土志》一书中,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
在此前后,吴国君主孙权也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1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也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自唐代起,福建泉州、漳州地区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流向台澎,这是大陆民间形成的第一次向台湾的移民潮。明代末叶到清代中期,大陆往台湾的移民进入高潮。后来主政台湾的李登辉的祖先就是在此后期从福建永定迁居台湾桃园龙潭的。中原移民的进岛,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技术以及勤劳、勇敢的品质,他们与当地民众一起,共同建设宝岛。
南宋时,澎湖被列入福建晋江县版图,这在台湾开发史上是第一次。
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这一机构的编制有限、级别不高,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
15世纪后,为打击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政府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岛内驻扎军队,保卫海防。
在万历年间,明朝的公文上正式使用“台湾”这一名称。
高雄凤山有特产“三宝姜”,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台湾时留下的,郑和舰队是中原到达台湾的第一支大规模的商队。 在“巡检司”设立550年之后,1 885年五月初五,清朝光绪皇帝发布诏书,同意钦差大臣左宗棠和刑部左侍郎袁保恒的奏请,第一次在不久前胜利阻止英军上岸的台湾地区设省,从此台湾成为中国的行省,刘铭传成为第一位台湾巡抚。同时,与大陆洋务运动同步,台湾地区开始兴办各种实业,开矿、电报、铁路、造船、学校出现在古老的土地上。1891年10月,当清廷皇族为铁路是否坏风水、冲祖脉争论不休时,中国第一条铁路在台北至基隆运行。 大海向我们诉说的这些“第一”,不仅仅是时间先后的意义,而且包含着多少开拓者的艰辛,先行者的勇气,远行人的牺牲;包含着多少台湾对中原腹地的向往,多少中原人民对台胞的关怀。同样也告诉我们,正是在这种延绵千年的交往中,中华文化浸透了台湾;台湾人民则在连续持久的中华文化的陶冶下,成为这一令世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文化的创造群体之一。
作为特定的政治人物,蒋介石在历史上的痕迹是抹不掉的,也不需要抹掉。拙作就是要把60余年间曾在中国呼风唤雨的蒋介石的兴衰史,相对集中地展现于广大读者面前。
蒋介石活动时间段是20世纪的前、中期,也是旧中国由衰而变、由变而乱,新中国由乱而治、由治而强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胜利者,也出现了以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的领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失败者。笔者只是想从“兴衰”的角度, “录下”历史的必然性: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任何政党和政治人物就能成为胜利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就是这样!只要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任何政党和政治人物只能走向失败,清廷、北洋军阀、南京政府和蒋介石就是这样!
观察蒋介石,在早期从事政治活动的17年间,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中迅速崛起;在控制南京政府后的22年间,经历了有过政治顶峰、有过迅速衰败的不正常过程;在走下坡路的年龄段却在建设台湾方面有所成就,总算让自己的政治命运有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结局。对于这样一位十分复杂而又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在分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海峡两岸间,任何传记都很难做到令各方满意。拙作只能是为民国史、现代史和蒋介石研究做一点补充而已。
《蒋介石大传》2001年2月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在团结出版社出版后,加印过多次(每次加印数千册,其中2005年间重新设计封面和版式),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如此厚爱,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民国史研究、蒋介石研究和传记文学领域的“票友”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
我的本职工作是高校教学,学科方向是政治学类的台湾问题研究,接触过许多关于民国史、蒋家的资料,再加上在南京大学历史系77级学习时对于中国现代史的爱好,所以在十多年前创作并出版了《蒋介石大传》。前不久,出版社要重新修订出版此书,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年龄近六十、将要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学者来说,无疑是好事和鼓励。
近一时期以来,以“蒋介石日记”为代表的有关蒋介石研究的史料大量出现,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和不同资料等状况,肯定会影响到对于特定历史人物研究的深入程度,但不应影响到对于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研究历史人物,自然史料越多越好,但更需要的是研究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对于蒋介石来说,有关他追随孙中山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参加国民革命投身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上“反共”组建南京政府,主张抗日参加第二次国共合作,发动“反共”内战导致其建立22年的政权在大陆被推翻,以及他退踞台湾及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建设,所有这一切,均应在史料史实基础上,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按照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和历史的进步等标准,如实记述、论述和评述。经过十多年的观察,当年撰写本书时的思考和注意点,至今看来还是令自己满意的。
以“蒋介石日记”为代表的大量研究资料的出现,也成为我继续关注蒋介石研究的主要动因。接到出版社的通知后,笔者参考有关蒋介石研究的新史料,结合自己10多年来新的研究体会,与责任编辑商定了修改的基调,在基本保持全书内容、结构、观点和论述的前提下,增加、删除和调整一些内容。基本用意是作为蒋介石的传记,要尽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读者的推敲。
关于自己的稿子,篇幅多、人物多、评述多固然是特点,也有一些独到的地方。比如,与人物研究相比,本书对性质、过程和影响的论述多一些;与民国史研究相比,本书关于人物的内容多一些;与传记文学相比,本书关于背景、历史和政治的篇幅多一些。因此种种,带来的特点还不少,如讲的面要比人物研究宽一些,写的史要比历史研究活一些,对人物特性的描述要比传记文学专业性强一些。因此,一方面这些尝试看来已经得到一些读者朋友们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尝试在书中发挥得还不理想。
衷心感谢为拙稿新版出力的团结出版社!
衷心欢迎读者、同行的批评和指正!
刘红
2014年8月
刘红著的《蒋介石全传(共4册)》翔实生动地记录了蒋介石从出生到病逝的整个人生历程。再现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及台湾“第一家庭”生活、工作、娱乐的实情,其晚辈目前各自的境遇等。在中国现代史上,对中国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很多,蒋介石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受到各界长期关注的人物很多,蒋介石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引起两极评价的人很多,蒋介石是其中之一。观其一生演绎出了多少成败荣辱、多少人生感叹!
团结出版社民国人物全传系列:《蒋介石全传》《蒋经国全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蔼龄全传》《何应钦全传》《宋子文全传》《孔祥熙全传》《孙立人全传》《胡宗南全传》《汤恩伯全传》《卫立煌全传》《张学良全传》《汪精卫传》《陈立夫全传》《白崇禧全传》。刘红著的这本书是其中一本,介绍了蒋介石从出生到病逝的整个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