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命运使然,又或许是从小的目标,后来的向警予确实走上了一条革命道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洒下最后一滴鲜血,将自己的名字载人了史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烁。有的人死了,但她依旧活在干干万万中国人的心中,向警予就是这样的伟大的女性。
1920年,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时局极不稳定,无数的革命志士在为中国的未来出路而不断奔波,其中就有向警予,只是当时的她并不在国内,而是在法国。
1918年,国内爆发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浪潮。在湖南,蔡和森首先发起了赴法留学运动,得到当时很多进步青年的拥护。1919年10月,在蔡和森的鼓励下,向警予在周南女校组织成立勤工俭学会。两个月后,向警予、蔡和森等人在上海的杨树浦码头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开始了漫长的赴法旅程,这段为了同一个梦想的旅程,终于收获了理想与爱情。
望着一碧如洗的大海,心中激情澎湃,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对革命道路的深沉思索,让这两人不由得在船上合写了一首名为《向上同盟》的诗,后来这首诗在两人的婚礼上被朗诵了出来,宣誓着两人共同的革命情怀和信仰。
蔚蓝的大海时而平静,时而翻滚。两人靠在桅杆上,望着云卷云舒,身在异乡的日子,让他们成了彼此的依靠。蔡和森的陪伴冲淡了向警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到达法国后,他们很快就投入了革命事业中。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向警予已经成了一名成熟稳重的革命战士,她聪慧热烈,果敢坚毅,但无论何时,在家人面前她永远都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思念亲人的孩子。在赴法之前,向警予曾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寻求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虽然父母不忍心女儿独自一人去冒险,但是仍然支持她。
大年除夕之日,她一人独自在京,给家乡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道: “旧历年关己届,佳节思亲,曷胜怅惘!”思家之心,溢于言表。而一年后,她果真远渡重洋,离开祖国,远赴法国留学。此后,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望着天上的明月,遥寄自己的思念。
碧波荡漾的海水犹如那滔滔不尽的思乡之情,东流直下,奔腾着向东方那古老的国度,回到自己的来处。思家念家,心中牵挂,只能用这薄薄的纸张寄托着无限的深情,让它来到双亲的身边,告诉他们自己一切安好,然后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初到法国的向警予法语不是很好,为此,她只能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语。在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后,向警予开始广泛的阅读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读完了法语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并深入地接触了法国的工人阶级,受到了巴黎公社斗争传统的影响。与此同时,虽然远在重洋,但她依旧对国内的形势高度关注。
为推动国内妇女的进一步解放,她在李大钊的《少年中国》上发表了题为《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的文章,将社会的改造和妇女的解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1922年向警予回国后,积极地投入到了妇女解放的运动中。
作为一个在旧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新式女性,向警予在开明的家庭里并没有受到旧式太过教条的对待,她从小就读书识字,是当地县城里第一个入学的女孩子。对于家人,她充满了感恩,如果不是他们的宽容和开明,或许自己会像其他的女性一样依旧被牢牢地束缚在封建旧式的家庭里,过着没有自主的生活,更不用说接触民主革命,走上属于自己的快意人生,也不会有勇气去冲破旧式包办婚姻的传统,远赴法国并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谱写出一段“向蔡同盟”的爱情佳话。
但她并没有仅仅只是满足自己的自由,她看到了更多在黑暗中被禁锢住的中国女性,她们在挣扎,却苦于没有出路。她愤怒了,沸腾了,她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妇女的解放,心怀着革命理想的信念,燃尽血肉之躯只为在黑暗中点燃一盏亮灯,为后来人照亮前路。
P4-6
亲情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母亲的唠叨,习惯了趴在父亲略显佝偻的脊梁,习惯了那一丝丝剪不断的牵挂,然后把所有的习惯变成了习以为常。
亲情是流淌在人身上的血液,它安静地存在却又是必不可少的。词条对亲情的解释为“特指亲属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这种特殊的感情绝不以利益为存在根基,亲情有很多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情,子女对父母报恩之情,兄弟姐妹之情。这些感情都是血脉相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平淡而质朴的亲情,不似爱情般轰轰烈烈,不似友情般出生入死。它更多的是成全,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千里送行,只为多看几眼。
民国时期通讯不便,人们更多的是用书信来交流,用没有感情的文字来拼凑感情,这是多么的无奈。而战争常常使人分隔两地,甚至终身不见。萧红和弟弟之间的书信被外界阻隔,不知道对方生死的心情,又是多么痛苦。
亲情的相伴后来终于转变成了牵挂,那双布满双茧的手,颤抖地托起信纸,眼里泛着泪光。一封封信传递着子女的平安和成就,算是对两地分隔的一种慰藉。那时候的感情是淳朴的,儿女知道感恩,并把这种对父母的感恩转化成一种动力去报效国家。所以一个国家的胜利,就是许多个家的胜利。
亲情是不需要被歌颂的,它很平凡,以至于生活中处处可见。当母亲为即将离家的孩子点着一盏油灯缝补衣物时,跳动的火苗印在她的眼里,那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不舍。当熬夜苦读时,母亲蹑手蹑脚地端来消夜,轻轻地放在桌上,又悄然离去的背影;父亲把钱折好放进孩子的口袋,再无多言的黯然。这种爱就是成全,默默陪伴,毫不干涉你的人生。
少年无知,终无法参透父母之情,而匆忙行走于自己的人生。直到有一天为人父母,才知道曾经的顽劣费了父母不少心思。在外漂泊,感受人世冷暖时才知道亲情最无私。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予的最佳礼物”,丰子恺曾和子女约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报恩全凭自己安心。在这个和平年代,或许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常回家看看。
亲情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消失,它依旧被祭奠、被珍存,它是一个人曾在这个世界走过的最好的证明和最美的回忆。
当我们第一次感受到父母老了,仿佛一夜间长大。时光匆匆,再也找不回逝去的那些年华,不由得叹一声时间都去哪儿了?
门前的老树一年年开花、凋落,却只能叹着“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物是人非。那一双双望向远方的眼眸,仿佛在期待,仿佛在哀叹,皱纹爬满的面庞,青丝换作了白发。
民国时期,烽火硝烟。一曲别离,两相生死,语言已经无法丈量疏远的距离。那一封封家书,寄托着无限的牵挂。一个个温暖的文字,似乎也被赋予了生命,将两颗心紧紧地牵在一起,带走了人世间的冷漠,冲刷了旅途中的尘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民国时期不少著名文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在一个时代中铸就了传奇,但是当面对子女时,所有遥远的光环被亲情剥落,他们只是平凡的父母。为子女的教育,殚精竭虑,倾尽所有。
历史上的民国,充满着破碎与变革,却也充盈着灿烂的色彩。正是在这个时代,人才辈出,家风家学也是源远流长。
亲情会让人收起锋芒,变得柔软。像六月里的一阵凉风,吹走了盛夏的炎热,带来舒适和清凉。“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梁漱溟被外界定义成固执傲慢,可谁知道他也是一位温和的父亲,他从不用严厉的话语责罚子女,从不计较得失,他赐予了孩子们完整的翅膀,任由他们翱翔。
丰子恺说, “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亲情的柔软,其实就是陪伴,就是你的生活里总有我悄悄投下的身影。
可温暖而无私的亲情常常伴随着遗憾,亲情里的遗憾之处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许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减轻他们的牵挂。郭沫若对父母说“父母爱男,望勿时以男为念”,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已是不孝,怎敢再平添父母更多的牵挂。
人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理想,背上行囊,远离故乡。在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思想得到净化的文人,怎么可能苟且眼前的生活?“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闻一多似乎很好地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他将对父母的恩情全部投向国家,可是多少独在异乡的日夜不曾思念远方的爹娘?陶行知将为母亲祝寿的钱投入教育,而为母亲做了一碗长寿面。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盼就是有所作为,不虚度时日,他们做到了,便是尽孝。
也许亲情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成全。纵然有干般不舍,也会铺平你前进的道路。亲情不同于爱情,它不需要苦心经营,它常常默默地陪伴在人们身边。萧红一生是凄苦的,年幼失母,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尝遍人世冷暖。可是弟弟似乎成了她生命中的一缕暖色,在她病重时,心中还有小小的牵挂,等待着弟弟的来信,一等就是四年。“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残酷的战争,隔断了多少人家。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书信,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亲情,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传承着血脉相通的隽永。翻开这些书信,拾回那些不小心被搁下的亲情吧!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残酷的战争,隔断了多少人家。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书信,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亲情,它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传承着血脉相通的隽永。翻开刘仕杰著的《欲作家书意万重/信封里的民国系列》中这些书信,拾回那些不小心被搁下的亲情吧!
刘仕杰著的《欲作家书意万重/信封里的民国系列》以亲情为主线,对一些名家书信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封信件所涉及的亲人之间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轶事、趣事进行了温情而细致的叙述,结合人物生平的小传,使读者能够对书信有一个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