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才
以前在奉天,有一位姓刘的老先生,在他还没有发迹之前,原来也是个大户人家的子弟,从小性格就放荡不羁,喜欢交友。因此,他家门前常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都很羡慕刘老先生交友遍天下,每天有这么多的人拜访他。
有一天,有一个自称是崔元素的人,送来名帖想要拜会刘老先生。刘老先生见到崔元素之后,上下打量着他,觉得此人仪表堂堂,气宇轩昂,便仔细问起他的情况:“公子一看就是读书人,听口音不像本地人,不知公子的家在什么地方?”
崔元素拱了拱手说: “我的家乡在山东临朐,我自幼苦读诗书,也算是个秀才,本来打算考取功名,做一番事业。可是时运不济屡次落榜,只好在京城住下一边读书一边等待下次考试。前几年,传来消息,家乡发瘟疫,我的父母已经病亡。我就这样兜兜转转地在京城待了二十年。考取功名未果,无颜见家乡父老。听说老先生乐善好施,喜欢交友,我最近生活拮据,只得来求老先生赏碗饭吃。”说到动容之处,眼里竟含着泪水……
刘老先生听了他对自己的赞扬很是高兴,义同情他的时运不济,屡次落榜的遭遇,再加被崔元素的气质、言谈所吸引,于是开始同他交往,为了改变他的窘迫的生活,刘老先生时常会送给他一些银钱。从此之后,崔元素差不多十几天就会来刘府一次,每次来都会伸手借钱。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刘家的人全都有些看不起他,甚至开始讨厌他。可是刘老先生却丝毫没有嫌弃之意,崔元素每次拜访,他都会热情款待,临别时无论什么要求总是会尽量去满足他。
不知不觉就这样两年过去了。在这两年中,刘老先生遇到骗子,家中财产被骗走大半,为此他也生了一场大病,家人遍寻名医,才保住刘老先生的命,可是.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家产。刘府已无往日的风光,几乎没有人再来拜访,真可谓门可罗雀呀!
时光荏苒,又三年过去了,刘家的日子每况愈下,到了后来更是穷得叮当响。刘老先生自视清高,觉得唯有科考中举才是自己的出路,为此他勤学苦读,但因为年幼时过于贪玩,对所读书籍一知半解,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参加数次科考均名落孙山。亲戚、朋友看到他现在的处境,不但用白眼看他,他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会遭到亲戚、朋友的埋怨,甚至有人还会在背后嘲笑他、讥讽他。渐渐地,亲朋都不同他往来了,更有甚者看到他都会躲得远远的。家中的奴仆更是接二连三地离开,有的走时还会顺手偷走家里一些稍微值钱的东西。有的故意做错事情或者言语不敬,让刘老先生把自己辞退掉。就这样,奴仆们走的走,跑的跑。只剩下一个老仆人,虽然老仆家里还有老婆、闺女和儿子要养活,但是仍然对刘老先生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到了年末时,家里一点银钱都没有了,全家人只能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衫。米缸里的米眼看也要见底了,这年是没办法过了。天黑了,一家人围着唯一的油灯取暖。这时他的女儿开玩笑地道: “过年了,我给大家吟首诗吧。”说完便念道, “闷杀连朝雨雪天,教人何处觅黄棉。岁除不比逢寒食,底事厨中也禁烟?”
刘老先生一听就笑了,说: “我肩膀子上冻得起鸡皮疙瘩,就像小米粒似的,如果能煮着吃,准能吃个饱。今天听了你这首诗,能不叫人害臊吗?”于是也做了一首诗:“今年犹戴昔年天,昔日轻裘今破棉。寄语东风休报信,春来无力出厨烟。”
妻子看着他笑呵呵的样子,怒气冲冲地瞪了他一眼说: “从前,你对那些亲朋好友是有求必应。今天这个要酒喝,明天那个要银钱接济,如今你落难了,到年关了,吃的穿的一样没有。你是一家之主还不想点儿办法,找点吃的喝的,让孩子们暖暖肚子,还有闲情逸致跟孩子推敲诗句,也不知道害臊。难道你是知道我们要被饿死了,这是提前给我们作挽歌吗?”
听了妻子的话,刘老先生不由觉得悲凉,无奈地说: “我一介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我有什么办法?难道你要我去做贼吗?”
妻子不依不饶地说: “做贼也不错!至少老婆孩子不饿肚子。只怕你老先生连做贼的能耐也没有。”妻子叹口气继续说,“我记得顺城门外的朱知县和你是好朋友。当年他落魄的时候,经常来我们家拜访,你也不时地给他银钱。最近听说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了,正好在家守孝。他现在当官了,手里肯定挺富裕的,你就不能给他写封信,诉诉苦,让他救救急,帮助我们渡过这个难关?”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