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豆白麦(精)/文学高地新疆60年文学精品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董立勃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董立勃著的《白豆白麦》为“文学高地新疆60年文学精品丛书”之一,讲述了在下野地充满野性美的土地上女性的婚恋悲剧和人性美丽。女主人公经历了被权力支配和束缚后,在生活的磨难中因秉持最基本的人的尊严而渐对权力怀疑、抗争和疏离,从而在那种宏大的政治语境中真正作为一个人有了自我之觉醒。

内容推荐

《白豆白麦》由董立勃著。

两个同样年轻的姑娘,好得像亲姐妹,只因长相不同,命运就完全不一样。走进荒野里的白豆,男人们的你争我抢让她身心撕裂,磨难痛苦中获得的爱情却像太阳放射光芒;留在都市中的白麦,体面的日子藏着难言的寂寞,欲望带来的冲动使青春受伤。胡杨林的野合孕育了新的生命,不肯囚禁的反抗带来了杀身之祸。艰难岁月中,女人挺起了温柔的胸膛,动乱年代里更显出善良、勇敢和坚强。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风雨雷电,送走寒黑,迎来暖阳。一部永恒的人性凄美的交响组曲,在天山流下的雪水河两岸永远回荡。

目录

第一章 风吹树叶沙沙响

第二章 黄土块黑泥巴

第三章 雪水河向西流

第四章 路上有尘烟飞扬

第五章 纸剪的喜字

第六章 玉米地青纱帐

第七章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第八章 向日葵随着日头转

第九章 酒话里的秘密

第十章 一天比一天凉了

第十一章 什么花这么香

第十二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十三章 沙尘暴像一条龙卷过

第十四章 大风过后乱云飞

第十五章 有一种哭声像阳光一样

第十六章 风中弥漫着干草味

第十七章 石头也会被水冲走

第十八章 半个月亮慢慢在爬

第十九章 清水河里有泥沙

第二十章 旗子像火一样飘

第二十一章 秋风不知落叶多少

第二十二章 大风过后又下大雨

第二十三章 正午的太阳有些毒

第二十四章 穿过纱一样的雾

第二十五章 枯了的芨芨草不会死

第二十六章 再硬的玉石有时也会碎

第二十七章 寒雪中有一片暖阳

第二十八章 再黑的天也会变亮

创作年表

相关评论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风吹树叶沙沙响

这一年的夏天,在下野地,先是有两个男人想娶白豆当老婆,后来又有一个男人也想娶白豆当老婆。这并不是说,白豆是个漂亮的女人。

尽管从1951年开始不断有内地的女人以参军和支边的名义来到下野地。但在下野地仍然是男人多女人少。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不算太丑的女人,身后总有一个或几个追逐者。

说白豆不漂亮,也不是说在下野地,还有些比白豆长得漂亮的女人。准确点说,在下野地没有可用漂亮来形容的女人。漂亮的女人到不了下野地。

和白豆坐一趟火车来的女人有上万。从乌鲁木齐到下野地要经过司令部、师部、团部、场部,每经过一个地方就会有好多穿军装的人来看她们,说这些人全是为革命立过大功的首长。每回有人来看过她们后,她们中就会有几个人从白豆身边离开。离开的女人看上去总是比白豆好看些。

这些漂亮的女人只有一个白豆叫得出名字。她是和白豆一个村子的,也姓白,叫白麦。本来她们约好了走到天边也不分开,没想到一下火车就分开了。她们不想分开,可她们说了不算。她们也穿着军装,只要穿着军装就得服从命令。服从了命令,白豆和白麦全哭了,扯着手说一定要抽空写信。

一到下野地,自豆就给白麦写了信。

和白麦一样,沾老解放区的光,她们都读了三四年的书。能写简单的信,也能看简单的信。

白麦长得好看,留在了城里。白豆没有白麦长得好看,只能坐上车,继续往西走,一直走到下野地。

没有了白麦,白豆也不会孤单。

一起到下野地的还有好多女人。白豆马上和一个叫翠莲的女孩子好上了。

她们住在同一间地窝子里。像是亲姐妹,影子不离影子,一块儿跟着大伙儿到地里干活,一块儿到水渠边洗衣服,一块儿躺在床上透过天窗看星星月亮,说着女人之间的悄悄话。

没想到和翠莲这样的好法也没能坚持多久。好像半年时间还不到,翠莲就调走了。从五队调到了六队。五队和六队隔得不远,只有五六里地,走路半个小时就到了。

从白豆的地窝子里搬出去,翠莲不过是住进了六队的另一间地窝子。调动本是件平常的事,可白豆还是表现出了吃惊的样子。因为调到了六队的翠莲,不再是和一个女人住一间地窝子,也不是一个人住一间地窝子。一块儿搬进那间地窝子的还有一个人——一个看起来很粗野很可怕的男人。

白豆想劝阻翠莲不要搬到那个男人的屋子里去,可翠莲说她不想搬也得搬。白豆问她为什么。翠莲说,这是吴大姐做的媒。白豆说。不管谁做媒,也得婚姻自主啊。翠莲说,吴大姐说了,这是组织的意思。白豆说,可他的样子一点儿也不可爱。翠莲说,吴大姐说,老牛这个人是个战斗英雄。白豆问翠莲,那你真愿意了?翠莲说,啥愿意不愿意,女人早晚得嫁人,嫁给谁还不一样?

翠莲大白豆一岁多,有些事自然比白豆懂得多。白豆也知道是女人就得嫁人,可白豆总觉得女人嫁给谁不嫁给谁是不一样的。

不管白豆对翠莲的婚事怎么看,在下野地大家还是把这个事当喜事来办理。炊事班做了好多平常吃不到的饭菜。开荒营大大小小的官全来了。拜天地时双方父母亲都不在,就对着墙上的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连鞠了三个躬,还放了鞭炮贴了喜字,还有喜烟和喜糖。

吃着那块喜糖,白豆觉得不那么甜。

P16-18

序言

经多方努力,“文学高地——新疆60年文学精品丛书”以维吾尔文、汉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6种文字顺利出版,如期同各族读者见面了。这是新疆图书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令新疆各族作家深感振奋与鼓舞的一件盛事。

新疆广大、神奇,是令人心醉神迷的地方。高天阔地和充沛的阳光造就了这里迥别他处的独特气质。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的新疆,有着多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新疆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丰富的。地处亚欧大陆核心地带的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来,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洲城市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

60年来,新疆文学创作事业几度繁盛,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高度探索精神的各族优秀作家及作品,树立了新疆文学在全国文学界的良好形象,引导并推动了新疆社会文化事业大发展,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纵观新疆文学发展,从“新边塞诗”代表人物杨牧、周涛、章德益在中国诗坛奏响的犷悍悲慷、激越雄浑的新号角,到今天“新疆新生代诗群”的异军突起;从早年各族作家在新疆大地撒下的文学种子,到如今以赵光呜、董立勃、沈苇、刘亮程、阿布都哈力克·维吾尔、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祖尔东·沙比尔等优秀作家为代表的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颇具影响的文学大家,新疆的文学高地日渐隆起,文学艺术海拔不断升高。

当下,新疆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风头正健,不断给全国文坛以冲击与惊喜,呈现出生机勃勃、后劲十足的大发展格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繁荣发展,佳作不断,精品迭出,达到新的文学高度,为我国当代文学,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各族读者对新疆文学的未来充满期待。

作家是社会与时代的良心。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代表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精神高度及精神风貌,是精神坐标和文明标尺。文学艺术作品对人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能力所具有的渗透力及影响力毋庸置疑。

因此,在全疆各族人民隆重纪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适时出版“文学高地——新疆60年文学精品丛书”,既是对60年新疆文学艺术事业的一次全景式梳理、检阅和总结,又是立体构建新疆精神大厦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建树,对新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非凡。

自2014年初始,我们就将酝酿、策划本套丛书的出版事宜放进议事日程。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人民性以及公益性是本套丛书的编选原则。经反复论证,我们确定了拟选作家及作品。经报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列入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之中。由于此次出版时间紧迫,工作量大,为确保出版质量并按期出版,经编委会研究,决定分期出版。

首批出版的文学体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剧本和纪实文学等种类。主要作家有王蒙、周涛、沈苇、赵光鸣、董立勃、樟楠、丰收、李健、阿布都哈力克·维吾尔、阿布都热依木·乌铁库尔、祖尔东·沙比尔、祖农·哈迪尔、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加拉力丁·巴合拉木、帕尔哈提·吉兰、艾合买提·伊敏、艾合塔木·吾买尔、米尔扎依提·克里木、阿斯哈尔·塔塔乃、夏肯·沃阿勒拜耶夫、哈尼·萨尔江、哈德勒别克·阿德力拜、巴哈提汗·布哈提汗、浩·巴岱、道·乃岱、吐尔汗拜·克里其别克、买买提吐尔逊·玛坦、贺元福等。他们是新疆60年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疆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此外,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展示新疆文学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体现广泛性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我们决定选编三部多人作品集。特别邀请新疆诗人李东海主编《西部盛典——新疆60年诗歌精品》,青年小说家卢一萍主编《爱弥拉姑娘的爱情——新疆60年短篇小说精品》,新疆剧作家程万里主编《真爱——新疆60年戏剧影视文学剧本精品》。我们信任他们的选择眼光与尺度,将不负各族读者的期待与检阅。

这套大型丛书所选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均立足新疆,坚持以各族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歌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咏唱新疆山水,讲述新疆故事,树立新疆形象,弘扬新疆精神,将一个奋斗进取的新疆、美丽和谐的新疆、文明富裕的新疆立体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扇明亮之窗,带来情感的愉悦和心灵的涤荡与升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些作品是心血与智慧之结晶,是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之精品,是新疆文学60年的典型代表,达到了新疆文学史上的新高度。历史终将证明,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些作品必将历久弥新,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和愈发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本次未能整体出版的其他优秀作家的作品,我们计划今后陆续推出。希望读者朋友与我们一起期待。

现在,这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体现新疆文学的精神气质与高度,并能代表新疆60年文学艺术创作丰硕成果的优秀作品,带着墨香款款来到了我们面前。这套丛书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作家们个人的作品,而是新疆乃至人类在精神领域创造力的具体呈现,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每个新疆人生活、经历、梦想及灵魂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我们衷心期望新疆各民族作家,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回馈广大读者,回馈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

同时,由衷期盼更多的优秀作家加入到我们的优秀图书出版行列中。希望“文学高地——新疆60年文学精品丛书”为作家和读者搭建起一座心灵桥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新疆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为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张新泰

2016年5月10日

后记

2002年写的《白豆》,在《当代》发表后,进入了中国年度小说排行榜。引起了反响。四年后,写了它的下部《白麦》,也在《当代》发表了,获得了当期的拉力赛冠军。两部小说发表后,马上在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心里一直有个愿望。能把这两部小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长篇重新出版。没有太多想法,主要是因为这两部小说,虽然不是一口气完成的,但实际上,主要人物没变,主要故事情节没变,要表达的主题没变,叙述风格没变。也就是说,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只是分成了两次把它完成了而已。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不一次完成呢,一气呵成不是更好吗?确实是这个道理。可我为什么没有选择一次完成呢?说起来,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开始写《白豆》时,正处在人生低谷。四十六了,还是一事无成。没有钱,住一间小房子。干不了别的,只能埋头写作。可对写出的东西,能不能发表,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写的时候,就想着不要写得太长。顶多十三四万字,就收笔。怕写长了。发表不了,付出的心血太多。其实整个故事,心里边已经有了。没有一下子全部写出来,主要是怕失败。于是,就先写了一个《白豆》,拿出去试试。如果行,继续往下写,要是不行,就再也不写了。从这一点看,在作家里,我属于不大自信一类。

《白豆》能在《当代》发表,有偶然性。写好以后,感觉还行,可《当代》那样的大刊名刊,没敢去想。正好搞一个活动,遇到上海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就给了出去。只想着,能变成铅字,没有白辛苦。再多的,没指望。等了很久,大概有两三个月。没有消息。不好意思问。人家没有回复,肯定是不行了。写作以来,直到现在有个习惯,投出的稿子,从来不问。要是好,人家认可了,肯定会和你联系。不联系。说明人家没看上,没有必要再去麻烦别人。又给了一家,这次回信了,很客气,夸了几句,说稿子太多,怕误了我,让我另投别处。写作的人,不能怕退稿。怕了,就写不下去了。从20世纪80年代爱文学,退稿这事经历多了,早不当个事了。会有些打击,可往往会越挫越勇。我这点还不错,退稿了,不生别人的气,只从自身找原因。

两次退稿,有些灰心,可不甘心。想了想,有一个人,曾经见过面。那是1989年,他到新疆来,在一个小房子里,一块聊过文学,喝过酒。他就是《当代》的编辑周昌义。稿子寄给他,只是想让他帮着推荐一下。北京出版社多,随便一家就行,没有条件,只要人家愿意出,不要稿费都成。那会儿,还没有邮箱。打印了,到邮局去寄。寄出去后,不再多想。十多年了,没有联系过了。很有可能,人家早就不记得我了。这个时候。后面的故事,偶尔也在脑子里闪过。只是闪一下,不会让它停下来。《白豆》不能问世,后边的故事,就会难见天日。后来看,这部小说对我来说。确实重要。什么事都不再干了,一心写作。写不成了,整个人生也就失败了。可我压力不大,最坏的结果,已经想到。写不成,大不了,就不写了,和多数人一样,在单位上班,到年纪了,就退休。能成作家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文青,只有回忆。成功的喜悦,只出现在梦里。

记得很清楚,那一年中秋节,跟着单位去富蕴县参加活动。吃晚饭时,刚坐下,手机响了。起身离座去接电话,周昌义打来的。电话里,他在不停地说《白豆》,说的都是问题。说了有一个小时,说完了,问了他一句,是不是要让我改?他说,不让你改,给你说这么多干吗?我又问,那改了以后呢?周昌义有些不耐烦了,说,我们已经决定用了,明年第一期。放下电话,我是什么心情,可想而知了。抬头看月亮,又大又圆。过了多少个中秋节,这个月亮分明是最亮的。到来年元月,还有三个多月。中间一段时间,没有消息,担心是不是有了变化。忍不住打了个电话,周昌义说,已经送到工厂了。过了元旦,进入了严冬。那些天,天天往解放路邮局跑。终于在一个下雪天,在书报摊上,看到了2003《当代》第一期,中间有一个篮子的图案。图案上方,印着目录。第一行字,是《白豆》和我的名字。站在飘落的雪花中,我有些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

从小喜欢文学,为文学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最终,文学给了我回报。都说,一本书、一部作品会改变命运,可怎么能改变,终于体会到了。当年去上了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去食堂吃饭时,大师傅拿了一张《北京青年报》给我,说你上报纸了。很大的标题,还有照片。下了课,被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请到了酒楼,边吃饭边约稿。多少年写的中短篇小说,不停地朝外发。不但发了,还被各种选刊转载。原来做梦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来得全不费力气。与《当代》的编辑们,去爬野长城,周昌义说,现在可以说,你一炮走红了。可我知道,如果不是他,我这只哑炮,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炸响。好多人问我成功的经验,我想了想,说,别想太多,只要想着讲一个好故事,把一个好故事讲好就行了。不过,运气也很重要。如果书稿不是落到了周昌义的手里,天知道结局又会是如何。

写《白豆》时,想法简单,反而写得顺畅。开始写《白麦》,倒有些难了。有《白豆》立着,写《白麦》时,憋着一股劲,想更上一层楼。想着容易,做起来难,什么事都一样。文学和感觉有关,用劲大了,会生硬,失真。用力不够,又会单薄,含混不清。只有恰如其分,才能让作品从里到外透出层次丰富的美。故事推进,每前进一步,都面临选择。无数个可能中,只有一个细节和情节是最恰当的。要把它找出来,需要想象力、判断力和感受力。写《白豆》,只用了一个多月。写《白麦》,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周昌义是当今少有的编辑,要求之苛刻,出语之直接,一般人难以承受。说《白麦》是我们一块创作出来的,并不过分。其中,他付出的心血,只有我知道。现在,他已经升任《当代》主编,再过两年,就会退休。文坛不少作家,与他相识,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大家一起时,每每说到他,无不对他深怀敬意。尤其于我,在此不能不说,若没有他的扶持,难有这部《白豆白麦》。没有《白豆白麦》,也就没有了我的今天。

人这一生,最终的命运,总与一件或几件事相关。《白豆白麦》之后,生活与工作,不再离开文学。这种转折之所以发生,别人看到的,只是发表的作品。只有自己知道,先前的观念更新,意识变化,也是极其关键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停了笔,一直在思考,要怎么去写。渐渐明白,以往的写作,过于追求深刻,过于注重文本,概念化与形式化,使作品空洞苍白,缺了血肉,少了生命气息。文学是人学,把人性人情表现出来,任务就完成了。人在哪里?只能在故事里。头一次,把讲故事放在了第一位。这么多年,有人问我,是什么让你的文学人生发生了转折,我说是故事。让我传授创作经验,我还是说。讲自己想讲的故事。故事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家也因为创造故事而获得了公认的社会价值。讲故事,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作家。可要成为优秀作家,必须要讲故事,会讲故事。《白豆白麦》取胜的,首先是故事。故事并不复杂,几百字可以说清楚。但读进去了,那种体味,却是千言万语说不明,道不白,只能用心去感受。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要出一套书。新疆人民出版社让选一部长篇。我想了想,以为这些年,尽管前前后后发表出版的长篇小说有16部之多。但要说最有代表性的。自己最看重的,还是这部历时五六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的《白豆白麦》。此次交付书稿时,再次进行了润色修改,使之更加精炼和流畅,更少一些遗憾。我想,分别看过《白豆》和《白麦》的读者,在拿到这部《白豆白麦》并进行阅读时,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触动。当然,我更愿意把这部作品作为一份礼物,献给生我养我的这片辽阔富饶的大地。

董立勃

2015年9月19日 写于乌鲁木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