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一部长篇小说,萧红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首次出版。作者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家乡的生活画面和风土人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 书名 | 呼兰河传/全民阅读现代文学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萧红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是一部长篇小说,萧红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首次出版。作者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家乡的生活画面和风土人情,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回忆式小说,作者以童年的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县的许多的人和事,再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麻木、无知与冷漠。 《呼兰河传》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有生活落魄、性格古怪的有二伯,他和雀子说话,同黄狗谈天;有喜欢侍弄花草的祖父,给她讲故事,念诗词;有那可怜的团圆媳妇,只因爱笑而被折磨致死;还有那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冯歪嘴子,任凭世人奚落,只平静地过自己的生活。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试读章节 一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笤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上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地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梁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地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 P2-5 序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延莹,黑龙江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现代著名作家。她出生于一个士绅家族,生活却并不美好。经常打她甚至用石头砸她的母亲,贪婪而失掉人性的父亲,都注定了她童年的种种不幸。 长大后,她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去追逐爱情。本以为可以双宿双栖,却终被抛弃,一个人凄凉地在哈尔滨挣扎着求生。1932年与萧军相识,两人卖文为生,异常拮据。1934年从关外流亡到青岛,完成《生死场》的创作。1936年7月,在鲁迅的推荐下,她前往东京养病,背井离乡,过着孤寂封闭的生活。听闻鲁迅逝世的消息后,于次年1月回国。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起卢沟桥事变,战火蔓延到上海,二人又辗转于武昌、临汾和延安。1940年,萧红奔赴香港避难,于此年完成了短篇小说《后花园》,长篇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萧红于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逝世,年仅三十一岁。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回忆式小说,作者以童年的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县的许多的人和事,再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麻木、无知与冷漠。 《呼兰河传》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有生活落魄、性格古怪的有二伯,他和雀子说话,同黄狗谈天;有喜欢侍弄花草的祖父,给她讲故事,念诗词;有那可怜的团圆媳妇,只因爱笑而被折磨致死;还有那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冯歪嘴子,任凭世人奚落,只平静地过自己的生活。 凡此种种,一幅多彩的东北风土画跃然纸上。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同时也是愚昧无知的,他们的思想中没有过去和未来,有的只是现在和活着。 《呼兰河传》成书于1940年12月,1941年出版,至今为止被出版多次。本次出版的版本以原作为底本,对情节无删减。为保留当时语言特色,只对一些改变了用法的词语进行了修改,保持其词意不变,具体更改如下: 动词和形容词前面的“的”改为“地”,“叫做”改为“叫作”,部分地方“那里”改为“哪里”,“惟”改为“唯”,“希奇”改为“稀奇”,“不加思索”改为“不假思索”,“马官”“磨官”改为“马倌”“磨倌”,等等。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萧红,了解那个动荡不安却又伟大的年代。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不吝指正。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