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知识浩如烟海,马克思给你一把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跟随里马克思批判的目光,回顾和总结希腊、罗马的遗产,重读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思路,重新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
马克思带你读西方社会科学经典和西方思想史。
韩毓海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全世界到处都是它的用户。只有掌握这个程序,你才能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 书名 | 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 |
| 分类 | |
| 作者 | 韩毓海 |
| 出版社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方的知识浩如烟海,马克思给你一把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跟随里马克思批判的目光,回顾和总结希腊、罗马的遗产,重读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思路,重新理解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 马克思带你读西方社会科学经典和西方思想史。 韩毓海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告诉你,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系统的基本程序,全世界到处都是它的用户。只有掌握这个程序,你才能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 内容推荐 马克思是谁,他做了什么,他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是《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第2版)》要回答的问题。作者韩毓海以平实、诙谐但又激情澎湃的语言,结合马克思 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别开生面地、创造性地向青少年介绍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及马克思的个人成长轨迹。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展示的哲学、经济学思想,以及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问题所进行的精彩分析,作者给青少年展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马克思,给青少年展示了一部简明扼要的人类思想史。 目录 马克思 究竟是哪儿人呢? 为什么说马克思不是 因为“仇富”,才成了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 公民与市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追求知识? 世界上有直线运动吗? 蜜蜂的活动和人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爱情和独立思考的力量是怎样帮马克思摆脱痛苦的? 法应该建在“伦理”的基础上还是“公民道德”的基础上? 为什么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又反过来批判黑格尔呢 什么是共产主义呢?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吗? 为什么说苏联版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马克思预言革命将在中国取得成功? 为什么说《资本论》颠覆了经济学? 为什么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跋/李敬泽 试读章节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东欧在政治发展和工商业发展方面,都是远远落后于西欧的。而当时的普鲁士,更完全被炒钱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所绑架,走上了一条“军国”与“金融”、“炒钱”与“耍弹”相结合的畸形发展道路。当时,西欧与东欧之间的斗争,就突出地表现为拿破仑与“反法联盟”的斗争。 尽管在19世纪以降的东西方大博弈中,马克思主义炬火照亮的首先是东欧和东方世界,但马克思主义却是在西欧的思想、知识和社会谱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一生主要是在西欧(德国莱茵区和法国、比利时、英国)度过的。 值得一提的是,普鲁士对于莱茵的殖民统治在1848年终于得到了报应。那一年,特里尔城爆发起义,要求从普鲁士独立出来,直到占领军将大炮对准特里尔,威胁炸毁这座古城,起义才被镇压下去。而“先进的西部”与“落后的东部”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则贯穿于德意志建国的整个过程,一个重要例证就是:1895年,与马克思并称社会学奠基人的马克斯-韦伯,在弗赖堡大学。发表了题为“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的就职演讲。这篇著名演讲所探讨的,依旧还是德国西部与东部之间的矛盾问题。 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样,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代最初的理想其实是:欲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必先建立一个共和、统一的德意志,而这意味着以莱茵的工商业,去改造普鲁士那种“买空卖空、票据投机、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德国东西部的主要矛盾,就体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体现为发展实业的道路与“炒钱”、“耍弹”道路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最初的合作伙伴,正是一批志同道合的莱茵青年才俊,他们大都出身于经营工商业的犹太巨富之家,正是这些青年才俊构成了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的投资人。1848年,当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时,他们又一次团结在马克思周围。 正像毛泽东和他的许多战友都来自中国的湖南一样,莱茵也是马克思革命事业的根据地。实际上,与马克思类似,初出茅庐的毛泽东起初的政治理想,也并不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是“联省自治”和湖南独立。 正因为马克思最初的朋友圈是由莱茵工商业界青年巨子们构成的,所以,裁缝出身的威廉-魏特林。在与马克思争夺德国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时,就曾愤愤不平地指责马克思说:“他的影响力来自富人,富人让他当上了报纸编辑,就这么回事。” 魏特林的话并非刻意诽谤,更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没有谁一生下来注定就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实际上,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出身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马克思父亲因为经营酿酒业,年收入高达1500泰勒,跻身于特里尔首富行列)。而有人说马克思家境殷实,但谈不上富有,这是不了解马克思的母亲。马克思的母亲是荷兰人,马克思的父系有五代是犹太拉比o,而马克思的母系则不知道可以上溯到多少代——通通都是欧洲的大拉比。马克思的女儿说,很少有人注意到马克思有一半荷兰血统,正如大家很少注意到,马克思家的祖宗几乎都是犹太拉比。 …… P14-16 序言 “亢慕义斋”犹在,红楼钟声长鸣 ——代序 北京大学校史馆里,有一张令人感慨万千的照片:一群英俊的青年,以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为背景合影,其中个子高高的就是毛泽东。那是1920年1月侣日,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的合影。当时的毛泽东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而邓中夏则就读于北大的国学门,那时的他们,都是经历了时代的大浪淘沙、思想的勇猛精进,而刚刚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是中国和北大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在北大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份同样令我们感慨万千的《北大月刊》,就是这份94年前(1921年11月17日)的月刊,揭载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启事,研究会由李大钊组织发起,成员有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张国焘等19人。马克思学说的思想魅力,把这些来自北大不同学科的先驱者凝聚在一起,他们一起阅读马克思,努力地在学习与寻找中读懂马克思,他们还把一起研读的小屋命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取义于“communism(共产主义)”的译音,“亢慕义斋”,则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文明的典雅简洁地结合在一起, “红楼雪晴读书窗”,“亢慕义斋”这个名字,思之令人神往。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看到这份启事等文物资料时,十分感慨地说:“追根溯源,看来源头在这里啊!” “再回首,雄关千叠,曾记否,少年壮志读书夜。”这张照片、这则启事告诉我们:欲改造中国与世界,必先扫除思想、理论和知识的贫困状态。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丰厚的思想、理论和知识的沃土里,生活与生命之树才能常青,而这张照片、这则启事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年、一个新世界的成长,如同那棵蓬勃向上的大树。 “五四”时代,无疑是中国历史、北京大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解放时期,但也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它同时带来的却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彷徨与苦闷。既有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瓦解和崩溃,固然使人们获得了一时之自由,但若把“人类解放”混同于一无所有的“自由”,那不过是一种不能维持多久的少年轻狂。实际上,思想和知识崩溃所造成的泥沙俱下、一盘散沙的状态,远不是“解放”,而是另一种贫困的状态。 “红楼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五洲风雷,胸中昆仑月。”自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此结束了思想、理论和知识的贫乏状态,就此结束了思想、理论和知识上软弱无力、一盘散沙的状态,多少中国少年从此胸中有了灯塔,身心有了依托,奋斗和牺牲有了方向。“红楼飞雪,一时多少豪杰”,我们的前人正是从“亢慕义斋”的研读中走来,一步步地为百年中国,建立起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现代人类思想与知识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一次又一次回到经典原著、又从经典作品重新出发的过程,阅读马克思,是永无止境的事业。自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而百年北大,正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正是沿着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与世界一起前行的。 人类解放的事业,离不开深邃的思想、理论和知识,离不开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我们的北大前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伟大知识分子。 北京大学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基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基地,近百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北大优秀师生,就是第一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和播火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抚今追昔,今天的北大人,必须以勤奋的学习、扎实的工作,发扬这个传统,继承这个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要读懂马克思的伟大,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今天,北大的青年学者韩毓海教授写出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本书体现了新一代北大人成长的心路和思想历程,体现了北大人在学习、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学说时所作出的新的尝试、新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百年后的今天,这本书的出版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表明:北京大学的百年信念与追求没有变;它表明: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北大人前赴后继,初心不改。这本书的出版之所以具有标志性意义,更是因为它向世人表明:“亢慕义斋”犹在,红楼钟声长鸣。这本书,就是今天的北大人向时代和历史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这本书的阅读对象是青少年。而这本写给青少年的书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但在当下却经常被人忽略的真理: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老老实实读原著,“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阅读马克思,最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这就好比——只有当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一些人才放马后炮说“马克思的理论都应验了”,而一旦危机过后,同样的一些人,或许又会重弹他们“马克思早就过时了”的老调。韩毓海教授博学深思,富于才华,而他治学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脚跟立得住,路子走得正,不跟风、不摇摆、不心浮气躁、不朝三暮四,他以默默的、持续的工作,影响和带动了北大青年学生从阅读经典原著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迈稳了步子、夯实了根基。而这就是因为他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而我以为这就是教师的责任:以真理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的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马克思主义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马克思在写作《共产党宣言》时只有三十岁,而中国第一组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就发表在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其中就包括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当年,那些“一起来读马克思”的北大先驱者也不过是二三十岁的青年,而作为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北大精神的代表,正是90年前的他们,为阅读马克思作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和贡献,而今,北大杰出的学者再一次投入到和青年一起读马克思的工作,“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这令人感慨、令人激奋,也令人深思。 我很高兴地看到,《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本书,不仅在国内读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而且也输出到美国,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在国外成功发行。这一实绩,既体现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体现了当代中国出版人的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使命担当,更体现了今天的北京大学立足中国大地、面向世界一流的办学方针,体现了新一代北大学者追求真理、守正创新、严谨求实的卓越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一书所面对的读者主要是广大青少年,这本书也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而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得到年轻人喜爱更值得高兴的事情了;对于一个北大教师而言,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比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在传授知识中向青少年一代传播真理之火和进步向上的价值观更重要的了。 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物质空前丰富的时代,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个思想、理论和知识贫困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堕入到物质上丰富而精神上贫困的境地。人类的发展需要思想,社会的进步需要精神,英勇的探索需要理论,当代的青年需要抱负。“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就必须保持思想战略上的定力和坚定的信念。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光辉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它的磅礴力量在召唤着我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底气,什么是定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就是我们的底气和定力的源泉。 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发展一日千里。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与财富不断“任性”倾斜,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的市场化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广大青少年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而只有秉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学习探索精神,不断攀登马克思主义这座人类精神思想和人文价值的高峰,不断在学习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定力,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认清人类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人生大目标,攀登人类思想和精神的高峰,对于我们极为重要,而这就是“得其大者兼其小”。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的事业的理论基础。《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本书,对于引领青少年攀登思想、理论和精神的高峰,对于我们把握世界大势、人生方向这些大的方面,有独特的、重要的价值。因此,我倡议北京大学的在校学生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我也希望怀抱“中国梦”、“北大梦”的广大青少年,一起来读马克思,一起来读这本“北大人”写给“少年人”的关于马克思的著作。 借此机会,我真诚地期待越来越多的北大人,能够坚定自觉与自信,坚守信念和信仰,以扎扎实实的教学、研究和写作,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一在“五四运动”中形成的核心价值,镌刻在自己和青年学子的灵魂里,到学生中去,到青少年中去,到广大读者中去,做真理的播火者。 朱善璐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 后记 跋 一个中国人,他对马克思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标准像上那部雄狮般的胡子。中国传统中,长须是年高德劭的标志,所以,在我的少年印象里,马克思是老的,他生于将近两百年前,似乎他的胡须在这两百年间一直在茂盛生长。 到后来,读了马克思的书、对马克思有所了解之后,我忽然意识到,这里边有严重的错觉,马克思的确有一部大胡子,但是马克思不老,他永远不会老,因为他是人类青春激情的恒久象征和希望,他的生命和他的著作体现着青春焕发的理想:人应该而且能够去改造世界,以不屈的意志为公正美好的社会、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所以,过去一百多年来,无数青年成为了马克思的追随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获得钙、获得坚强的骨骼,在精神上挺立起来。 马克思的思想永不衰老,它不仅针对着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克思的书不是僵硬的经文,他指出了方向和道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面对自己的时代,不断思考和实践,正是在这种思考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证明着它永不枯竭的活力。 在韩毓海教授的这本《伟大也要有人懂》中,马克思的论述如同写在今天:在这个全球化、互联网、市场经济的时代,马克思依然如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们的世界。他何尝老去,他就在我们中间,他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依然是所有对人类的未来怀着美好梦想的人们之中最具智慧和洞见、说出了最有力的真理的那个人。 通向真理的路从来都是崎岖的,就像我们从这本书里所知道的,马克思毕生为探求真理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样,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书也是困难的。那毕竟是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那毕竟是汇集了人类思想最精深成果的著作,对任何一个读者来说,那都不是轻松愉快的风景,那是高山、是大海,是考验着人们知识、智力、意志的艰难跋涉。 我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我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时,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厚,立志要读《资本论》,而且在同学中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这一壮举的过程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最终结果是望而生畏、不了了之。 但是,如果在那时、在我的少年时代,读到了这本《伟大也要有人懂》,那又会怎样? 我想,在这晓畅明白读得懂的文字和道理中,我会更早、更充分地领略马克思的魅力,那是思想的强大魅力,将会吸引着、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终有一天,当我们足够强壮时,我们就会独自远行,会自己拿起那一本本大书,去直接攀登高山、越过大海,去认识马克思。 “伟大也要有人懂”,这是鲁迅的话。这句话中既包含着召唤,也包含着责任,那些伟大而精深的道理应该被人懂,也应该有人艰辛劳作,把通往真理的路修得相对平坦。响应这个召唤、承担这份责任,其实是很难的事。在这本书中,我时时能够感到,在清通易懂的表述背后,作者韩毓海教授付出了沉重的努力,每一个段落都包蕴着许许多多的书,都是对马克思浩瀚思想的提炼和把握。韩毓海教授所做的,不仅是把马克思的思想通俗化,更重要的,他是站在马克思的书中,与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的少年和青年对话。 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次热烈激越、充满启发和教益的贴心长谈。 我确信,在你们、在少年朋友们中间,许许多多的人会由此刻骨铭心地记住马克思,马克思的理想和事业会像过去一百多年一样,深刻地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他的道理和他的信念,会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指引着我们,像无数前辈那样行动起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亢慕义斋”犹在,红楼钟声长鸣 ——代序 北京大学校史馆里,有一张令人感慨万千的照片:一群英俊的青年,以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为背景合影,其中个子高高的就是毛泽东。那是1920年1月侣日,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的合影。当时的毛泽东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而邓中夏则就读于北大的国学门,那时的他们,都是经历了时代的大浪淘沙、思想的勇猛精进,而刚刚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也是中国和北大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在北大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份同样令我们感慨万千的《北大月刊》,就是这份94年前(1921年11月17日)的月刊,揭载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启事,研究会由李大钊组织发起,成员有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张国焘等19人。马克思学说的思想魅力,把这些来自北大不同学科的先驱者凝聚在一起,他们一起阅读马克思,努力地在学习与寻找中读懂马克思,他们还把一起研读的小屋命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取义于“communism(共产主义)”的译音,“亢慕义斋”,则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文明的典雅简洁地结合在一起, “红楼雪晴读书窗”,“亢慕义斋”这个名字,思之令人神往。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看到这份启事等文物资料时,十分感慨地说:“追根溯源,看来源头在这里啊!” “再回首,雄关千叠,曾记否,少年壮志读书夜。”这张照片、这则启事告诉我们:欲改造中国与世界,必先扫除思想、理论和知识的贫困状态。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丰厚的思想、理论和知识的沃土里,生活与生命之树才能常青,而这张照片、这则启事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年、一个新世界的成长,如同那棵蓬勃向上的大树。 “五四”时代,无疑是中国历史、北京大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解放时期,但也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它同时带来的却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彷徨与苦闷。既有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瓦解和崩溃,固然使人们获得了一时之自由,但若把“人类解放”混同于一无所有的“自由”,那不过是一种不能维持多久的少年轻狂。实际上,思想和知识崩溃所造成的泥沙俱下、一盘散沙的状态,远不是“解放”,而是另一种贫困的状态。 “红楼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五洲风雷,胸中昆仑月。”自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此结束了思想、理论和知识的贫乏状态,就此结束了思想、理论和知识上软弱无力、一盘散沙的状态,多少中国少年从此胸中有了灯塔,身心有了依托,奋斗和牺牲有了方向。“红楼飞雪,一时多少豪杰”,我们的前人正是从“亢慕义斋”的研读中走来,一步步地为百年中国,建立起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现代人类思想与知识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一次又一次回到经典原著、又从经典作品重新出发的过程,阅读马克思,是永无止境的事业。自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而百年北大,正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正是沿着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与世界一起前行的。 人类解放的事业,离不开深邃的思想、理论和知识,离不开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我们的北大前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伟大知识分子。 北京大学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基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基地,近百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北大优秀师生,就是第一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和播火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抚今追昔,今天的北大人,必须以勤奋的学习、扎实的工作,发扬这个传统,继承这个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要读懂马克思的伟大,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今天,北大的青年学者韩毓海教授写出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本书体现了新一代北大人成长的心路和思想历程,体现了北大人在学习、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学说时所作出的新的尝试、新的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百年后的今天,这本书的出版具有标志性意义,它表明:北京大学的百年信念与追求没有变;它表明: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北大人前赴后继,初心不改。这本书的出版之所以具有标志性意义,更是因为它向世人表明:“亢慕义斋”犹在,红楼钟声长鸣。这本书,就是今天的北大人向时代和历史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 这本书的阅读对象是青少年。而这本写给青少年的书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但在当下却经常被人忽略的真理: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老老实实读原著,“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阅读马克思,最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这就好比——只有当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一些人才放马后炮说“马克思的理论都应验了”,而一旦危机过后,同样的一些人,或许又会重弹他们“马克思早就过时了”的老调。韩毓海教授博学深思,富于才华,而他治学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脚跟立得住,路子走得正,不跟风、不摇摆、不心浮气躁、不朝三暮四,他以默默的、持续的工作,影响和带动了北大青年学生从阅读经典原著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迈稳了步子、夯实了根基。而这就是因为他懂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而我以为这就是教师的责任:以真理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的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马克思主义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马克思在写作《共产党宣言》时只有三十岁,而中国第一组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就发表在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其中就包括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它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当年,那些“一起来读马克思”的北大先驱者也不过是二三十岁的青年,而作为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北大精神的代表,正是90年前的他们,为阅读马克思作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和贡献,而今,北大杰出的学者再一次投入到和青年一起读马克思的工作,“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这令人感慨、令人激奋,也令人深思。 我很高兴地看到,《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本书,不仅在国内读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而且也输出到美国,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在国外成功发行。这一实绩,既体现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体现了当代中国出版人的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使命担当,更体现了今天的北京大学立足中国大地、面向世界一流的办学方针,体现了新一代北大学者追求真理、守正创新、严谨求实的卓越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一书所面对的读者主要是广大青少年,这本书也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而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得到年轻人喜爱更值得高兴的事情了;对于一个北大教师而言,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比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在传授知识中向青少年一代传播真理之火和进步向上的价值观更重要的了。 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物质空前丰富的时代,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个思想、理论和知识贫困的时代,我们更不能堕入到物质上丰富而精神上贫困的境地。人类的发展需要思想,社会的进步需要精神,英勇的探索需要理论,当代的青年需要抱负。“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就必须保持思想战略上的定力和坚定的信念。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光辉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它的磅礴力量在召唤着我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底气,什么是定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就是我们的底气和定力的源泉。 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发展一日千里。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与财富不断“任性”倾斜,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的市场化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广大青少年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而只有秉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学习探索精神,不断攀登马克思主义这座人类精神思想和人文价值的高峰,不断在学习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定力,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认清人类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人生大目标,攀登人类思想和精神的高峰,对于我们极为重要,而这就是“得其大者兼其小”。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的事业的理论基础。《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这本书,对于引领青少年攀登思想、理论和精神的高峰,对于我们把握世界大势、人生方向这些大的方面,有独特的、重要的价值。因此,我倡议北京大学的在校学生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我也希望怀抱“中国梦”、“北大梦”的广大青少年,一起来读马克思,一起来读这本“北大人”写给“少年人”的关于马克思的著作。 借此机会,我真诚地期待越来越多的北大人,能够坚定自觉与自信,坚守信念和信仰,以扎扎实实的教学、研究和写作,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一在“五四运动”中形成的核心价值,镌刻在自己和青年学子的灵魂里,到学生中去,到青少年中去,到广大读者中去,做真理的播火者。 朱善璐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 人类的伟大变革是从伟人及其思想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开始的。读罢本书我们便会明白,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发生了并还在发生着巨变。 ——于鸿君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读罢此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年北京大学的“五四”先驱者们、编辑《新青年》的那些年轻的教授们,就是这样向当时的年轻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的。当青年与真理相遇,中国和世界为之改变。 ——曹文轩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本书提醒大家一个普通的、但在当前却常常被人遗忘了的真理: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提供了一个框架:有了它,知识就能站起来;丢了它,就丢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曹天予 波士顿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我把这本书的出版看作一次坚韧而勇敢的接力,它既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北大“五四”前人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学生和新一代青少年的期许。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宽广,什么是博学,什么是思想,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友谊,什么足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蒋朗朗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