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
1951年初夏,三千里锦绣江山为夏季季风所笼罩。伴随着闷热的高温天气,绵延不绝的夏雨悄然降临,朝鲜战场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的殊死搏杀,至是年6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歼敌23万余人,把“联合国军”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一直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这时,交战双方整体作战力量趋于平衡,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相持局面,并且都开始认识到他们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强硬对手,这场战争的结局注定不可能在短期内见分晓。
在武力取胜无望的情况下,西方阵营进一步分化,英国首相艾德里再三提醒美国总统杜鲁门:不要忘记我们的主要敌人苏联——它还四平八稳地安然坐在克里姆林宫,一根毫毛都没动。
仗打到这个份上,美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景却十分渺茫。美军陆军副参谋长魏德迈哀叹:“朝鲜战争是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胜利的希望。”
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终于认识到:中国是决心把朝鲜战争进行下去,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面对人力资源无比丰富的中国,朝鲜战争注定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既然不想深陷朝鲜战争的泥潭里,那就只有同中国人谈判,寻求“光荣的停战”了。但当时中美两国所有的联系渠道都已彻底闭塞。经过多方试探,美国政府最终通过中立国和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向北京传递信息:美国准备以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人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朝鲜局势的判断实际而又客观:志愿军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把“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地区,但以中国现有的实力,要一口吃掉敌人几个师,一下子打到釜山,把美国人彻底赶出朝鲜半岛,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树立长期持久作战的思想,逐渐削弱敌人,不断增强我军装备,从打小歼灭战过渡过打大歼灭战,以争取最终的胜利。既然如此,和谈无疑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发表演说,建议朝鲜交战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把军队撤离“三八线”作为解决朝鲜武装冲突的第一步。当天,杜鲁门在美国田纳西州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登了马立克发表广播演说的新闻和题为《朝鲜战争的一年》的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这是给予美国的又一次考验,看它是否接受已往的教训,是否愿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30日,日本和南朝鲜电台都广播了“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的停战谈判声明: 本人以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的资格,奉命与贵军谈判下列事项:因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停战会议,以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获得贵方对本文的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一切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我更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P1-3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在武装斗争中,成长于浴血奋战里,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
这支历经磨难、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军队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战胜了一个个强悍凶恶的敌人,创造了无数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上演了一场场气势恢宏的英雄活剧。众所周知,我军所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是极其曲折和无比艰辛的。其间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充满着鲜血与泪水。八十八年来,我军历经大大小小成千上万次战役战斗,既有陆战、海战、空战,也有山地战、平原战、丛林战;既有敌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也有大兵团围歼战、追击战、攻坚战;既有进攻战、伏击战、奇袭战,也有防御战、遭遇战、突围战;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经典传奇,也有英勇果敢、以柔克刚的战争奇观;既有酣畅淋漓的大胜,也有刻骨铭心的失利……这一次次战役战斗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世人叹为观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运筹,强调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军人以打赢而荣耀。当前,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勠力同心追寻强军兴军的光荣梦想。这也正是编写《战典》丛书的初衷。
本丛书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撷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各支部队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近300个战例,力求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那幅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画卷和不朽传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走过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革命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英雄本色,揭示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
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李涛
2015年3月
李涛著的《战典(14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下)》记述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天德山防御战、马良山战斗、文登里地区反坦克战、朝鲜西海岸岛屿登陆作战、正洞西山反击战、开城保卫战、反细菌战、志愿军空战、反“绞杀战”、“冷枪冷炮”活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马踏里东山战斗、金城战役、奇袭白虎团等十八场战斗。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而组成的志愿入朝参战的部队。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当局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并侵入台湾海峡,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世界上拥有最先进武器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较量。在这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以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大无畏气概,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威风和尊严。云山战斗,重创美军“开国元勋师”;三所里、龙源里战斗,“万岁军”美名扬;冰血长津湖,杀得美军王牌陆战师丢盔弃甲;雪马里围歼战,全歼英国皇家陆军双徽营;反“绞杀”战,铸就“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上甘岭战役,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胜强,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为稳定朝鲜局势、保卫中国大陆安全、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为李涛著的《战典(14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