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磷:追求中国风的原创性,把传统经典加以现代转化。这是我们—直为之努力的方向。刚开业时,我们就特别注意和长乐路上的其他品牌拉开差距,在面料、图案、款式和店面设计等方面推陈出新。带给客人完全不同的感受。2001年左右,我们较早地发掘了苏州缂丝工艺的设计价值,收购了一批出口日本腰带的缂丝料子,而这些面料以前都是一家苏卅l工厂的库存滞销品。开业两三年内集中推出了一批缂丝设计产品,每块面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市场反响非常热烈。但那时我们还没有版权意识。既没注册,也没召开发布会。于是当模仿者蜂拥而来时,我们就只能选择不做了。
2003年,我们还做过一款龙纹面料,用的是清代龙袍的基础图案。我们对此进行了重新配色与细节改良,从平面效果上看,一整块面料挂起来就是一幅作品。以前龙袍全是用刺绣,价格很贵,现在我们用80%真丝和20%的棉做成针织面料,价格适中,穿着舒服。2004年又首次开发了古典面料“罗”的设计。罗是一种真丝织物,古代的时候只有贵族才穿这种面料,夏天的光影效果特别好看,也很凉爽。我们从旧衣中恢复织法和工艺,把纹样打破再进行重新组合,这样做出来的产品给人的感觉焕然一新。面料的难点在于经纬纱的绞合,这种传统技艺已受到国家级非遗保护,我们与使用进口织机的厂家合作,做出来的花罗既保持了古典神韵,又提高了生产速度。这些都可算是收藏的果实。我们觉得设计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更进一步,面对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典,眼光和意匠都会得到磨练。
开发新品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插曲。长乐路上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一些同行不仅仿制样衣,甚至面料都模仿得一模一样,最后还搞价格恶性竞争。初级阶段只能是这样,我们也曾诉诸法律,版权纠纷还上了中央电视台,花了两三年时间才打赢官司。维权虽然牵扯了不少精力,但确实震慑了肆无忌惮的抄袭者。只有同行们都走原创设计的道路,这个市场才会越来越好。
郭玉军:长乐路上的旗袍店来来往往换了不少。总体来说,现在的款式和工艺受国外影响较大。过去的旗袍适合婚礼、红毯等正式场合,而郭许的定位更偏重酒会、晚宴等日常化的礼服,国外叫Cocktal_Dress。购买旗袍不同于奢侈品服饰消费,客人买的主要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情结和身份认同。比如在某些特定的外事场合,中国女性穿西式服装总会让人觉得有点奇怪,感觉是追着别人的品位在跑,难道中国就拿不出自己的好东西吗?随着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类似的传统文化消费在整个社会层面都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旗袍市场目前处于上升势头。从郭许的经营状况看,2005年是一个分界线。一开始的顾客以华裔华侨、驻华使节夫人等为主;国内客户近几年增长很快。尤其能明显地感觉到彭丽媛女士的着装风格对新中式服装流行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但旗袍的整体市场仍不算很大,所以考虑到个人发展空间的问题,真正愿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并不算多。
追求中国风的原创性
郭玉军:我们的客人以高端为主,几乎没有广告宣传,也从来没开过发布会,就是靠客人间的口口相传。很多知名客人其实都是逛街时撞进来的,比如我们开业后的第一位客人黄静洁女士。她当时正在逛街,一进来就说很漂亮。第二天就正式来做衣服了,就这样一直保持到现在,后来包括她的先生谭盾老师的衣服也是在我们店里做的。P27-28
2015年底,我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召集并主持了四场以“都市民艺”为主题的设计文化讲堂,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所以2016年初的时候,同济大学出版社编辑张翠女士就介绍故事会文化传媒公司副总编辑杨婷女士约我见面,并咨询关于民艺出版选题的一些事宜。当时,故事会文化传媒公司正致力于重点出版项目“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丛书的编撰工作,之前也曾出版过许多台湾汉声作品。她们想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针对当下'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民艺出版物。经过相互几番探讨,我们最后决定把方兴未艾的“手作”确定为选题方向。本书大约就缘起于此。
手作,或称手工、手造、手艺,既来源于人类原始的造物经验,也是近年来重获新生的文创概念。作为思想智慧、制作工艺和设计语言,手作在传统文化复兴和现代设计创新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在文化政策和商业资源的合力推动下,除了以此为业的手作匠人,还有许多设计师、艺术家、创意人和爱好者投身其间并积累了不少实践成果。
历史上的手工艺在诞生之初大都与日常生活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业化生产兴起以后,新的制造手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对手工艺传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以美为目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还是以实用为宗旨的日本民艺运动,都是对这种挑战的有力回应。而国内在s0年代以后,传统手工艺被以“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的名义限制在某种特定的语境内解读,逐渐变为了材珍艺绝的观赏品和收藏品,也就脱离了广泛和基本的生活需求。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花大力气发掘和振兴“非遗”项目,希望通过抢救、保护、传承、再造的种种举措,能够让这些沉淀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的超凡技艺重新回归到现代生活之中。
与这种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不同的是,本书更关注那些自下而上的乃至隐匿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作为。我们更愿意将这些个人化的、自发陛的手作形态看作是一颗颗坚韧的种子,以此来勾勒出一张以新兴民艺精神为导向的城市生活网络。所以本书的22个选例并不将历史价值和技艺水准作为唯一准绳,而是从更具都市特征的生活基本面入手,通过具有创新自觉和生活态度的品类和项目展现出真正鲜活的手作文化。
本书的编撰体例不同于一般的访谈记录。我们是在每个精选案例的多次采写过程基础之上,以第_人称的视角重新撰稿,并经访谈对象确认后才刊布于众。希望这样的做法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更为凝练、流畅和准确的阅读感受。
本书的编撰过程得到了许多师友的关心和帮助,尤其是担任推荐人的各位设计师、策展人、媒体人、艺术家和学者,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关键性的采访线索和极有见地的观点。研究生卫陷秀、董瀚丰、李瑁、郭梦远、董思雯、李睿畋、顾恒嘉、浦安原、谭新于、张静文承担了许多文字整理和图片摄影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当然,最应该衷心感谢的是故事会文化传媒公司的编辑团队。在富有书香的绍兴路上,与杨婷、汪冬梅和王睿等编辑朋友们一边午餐,一边讨论书稿的时光令人感到非常愉悦。可以说,没有她们的诚意、远见和耐心,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
张磊
2017年11月28日
《上海独立手作》是张磊和孙俐教授历时一年,走访上海地区22家手作店铺,与主理人深入对话的整理再现。这些手作人代表了上海作为“设计之都”的风范和水平,不仅有服装、鞋帽、皮具、家私、食品、花艺,更有刺绣、蜡染、锔瓷、漆艺、竹编、首饰、器乐等多种品类;既有高端的私人定制门店,亦有满足普罗大众需求的手作店铺;既有在时尚圈获得极高认可的品牌,亦有艺文、音乐等领域的跨界设计新秀。是一本能够代表上海手作美学和商业潮流的诚意之作。
《上海独立手作》的编撰体例不同于一般的访谈记录。张磊和孙俐教授是在每个精选案例的多次采写过程基础之上,以第_人称的视角重新撰稿,并经访谈对象确认后才刊布于众。希望这样的做法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更为凝练、流畅和准确的阅读感受。本书的22个选例并不将历史价值和技艺水准作为唯一准绳,而是从更具都市特征的生活基本面入手,通过具有创新自觉和生活态度的品类和项目展现出真正鲜活的手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