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传新主编的《滁州散文集》从滁州各地推荐的300余篇散文中,精心选汇了80余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淮水情》《儒乡韵》和《文苑风》。其中《淮水情》主要收录了滁州市作家在2017年7月,在省文联“大淮河”主题采风创作中推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家通过实地采风,以手中的笔讲述淮河故事,反映真实发展,感世事人情,抒喜怒欢忧。山水家园、乡音乡情尽于文中。这些作品题材丰富,意蕴宽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滁州市近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从不同视野展示了滁州近年来深化改革、冲刺全省第三的美好诗篇。作者们在自然风景里感受辽阔磅礴、淳真美丽,于人生闲歇处抚今追昔、情随意动,临社会现场中观察审视、经历体悟,透过文字还心灵真情倾诉,给思想深刻参悟。人是同乡,文各千秋,共著滁州人文新篇章。
路传新主编的《滁州散文集》为一本散文集,选取了2010年1月1日以后,滁州籍和常年在滁州工作、生活的作者在国家正规出版物出版或发表的散文作品,优美感人,文学性强。分为《淮水情》《儒乡韵》《文苑风》三个主题,以多种角度,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美好滁州的社会发展实践,寄寓了人民的情怀理想,是生动的皖东风俗生活长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滁州散文家的整体实力和散文创作的综合水平。
陈友田
柳巷鼓书侠
盛夏7月,我参加了“大淮河”滁州文艺界志愿服务、采风行活动。
14日下午,我们到明光市柳巷镇浮山村采风。浮山村位于淮河南岸,本来是一个乡,后来撤乡并镇,并入了柳巷镇。之所以名字叫浮山,是因为村西边有一座小山伸在淮河中,据说山下水边有个洞,淮河泛滥,洞就升高,水位下降,洞就下降,好像山浮在水上一样。这里地势险要,浮山渡口是淮河中古渡口之一,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乘坐大巴车行驶在深绿色的淮河平原上,一个小时后,车子到达浮山村的淮河岸边。我们步行上了淮河大堤,透过白杨防护林带,隐约看到白亮亮的河水自西向东横在眼前,河上几条驳船,悄无声息地向两端驶去。
顺着大堤走了200多米,我们看到渡口边的空地上聚满了人,还听到了锣鼓喧闹的声音,原来村民正在这儿举行民间文艺演出。
参加演出的都是当地民间艺人,他们在演出中没有刻意化妆打扮,只穿着平时的衣服,或许他们觉得给乡亲们演出就要原汁原味。
一番锣鼓热场后,女声独唱《洪湖水浪打浪》,给村民送上一道甜甜的点心,接下来的民间小调算是正餐,有板有眼的演唱让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演出开始后,还有村民闻声赶来,他们停下电动车,下得大堤,加入了围观的人群。站在后面的人看不到了,干脆蹲在大堤上远远地看。还有一些老年人坐在不远处的树荫下,他们不看演出的人,听一听也觉得很过瘾。
民间小调唱完,一个大叔上场,他表演的是快板《胡大吹》,说一个人爱吹牛,最后吹得不能自圆其说,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快板说完,观众们很开心,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会心的微笑。
接下来大鼓书上场,书名叫《侠义传》。说书的是一个中年人,清瘦而有精神。他一手敲鼓,一手夹板,表情丰富,动作干脆,说书快而口齿清楚,大家精神为之一振。
《侠义传》讲一个侠士,身体结实,武艺高强,敢于伸张正义。说书人三言两语就把那位侠士描绘得活灵活现,大家眼前仿佛真有这么一个赤胆忠心的大侠。正听得入神,大鼓书戛然而止,书头已经说完,说书人下场了。
后面的独唱、小调虽然也很好听。但我一直没有从关于侠士的想象中回过神来。
说书人走到一边,收起竹竿做的鼓架,装入一只布袋,把大鼓搁在一边的青草上,安静地坐下来,听接下来的节目。
我走上前,与说书人攀谈起来。
说书人名叫张柳华,是柳巷镇人,今年50多岁,至今单身一人,没有子女,一生只与大鼓为伴。
张柳华打小就喜欢大鼓书,14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说书。他说他会的书很多,五天五夜都说不完。
张柳华年轻时走南闯北,到过泗县、五河、凤阳、定远等很多地方。每到秋冬农闲时,他就与合得来的同伴一道外出说书。到了集市,他们摆开场子,大鼓一敲,说起书来。农村人爱听书,只要鼓一响,场子周边就围得密不透风。人越多,张柳华说得越带劲。他说得越有劲,听的人就越舍不得离开,有的人甚至听得忘了把菜拿回家,以致耽误了做午饭。
那时候,说一场大书能赚一两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一两百元,这在当时算是相当高的收入了。一冬一春下来,他们的收获很丰厚,家里过得相当滋润。
有时候他们也会被当地人请到村子里唱,但唱资不是钱,而是由请的人或村子里有威望的人挨家挨户起一些粮食。
最近一些年,随着电视、网络和唱戏机的流行,街头卖艺很少有人看了。张柳华在农闲时就与同村人一道,到城里的建筑工地做瓦工。晚上闲得无聊的时候,他就拿出大鼓和夹板,说起书来。可惜听者寥寥,年轻人要么到歌厅唱歌,要么抱着手机玩,只有几个同龄人散坐在旁边,带听不听的,说书基本上就成了自娱自乐。
不过,每到过年的时候,张柳华他们就能“红火”一阵子。他与村里能说会唱的人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本领,到镇上、社区、村里表演,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说到大鼓艺术的传承,张柳华说,像他这样的说书艺人和说唱艺人整个明光市才70多人,这些人年龄偏大,而现在的年轻人有打工的,有做生意的,都不想学这个,这项艺术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正说话间,演出结束了。张柳华没有和那些唱歌的、表演的一道合影,而是默默地拎起装架子的布袋,背起大鼓,和我告个别,就顺着大堤朝村里走去。
远远望去,他就像他说的那个侠士,一个人仗剑天涯,向着心中的那份追求走去……
P12-13
滁州,古称涂中、清流、新昌。因滁河(涂水)经此流过而得名滁州。
滁州自古群英荟萃,文脉昌盛。出自滁州的《滁州西涧》《醉翁亭记》《儒林外史》等名篇名著,文誉华夏、千古流芳。
滁州又是一个充满生机、厚积薄发的新兴城市。近年来,滁州市文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全神贯注地致力于滁州文艺事业的发展和复兴,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滁州文艺事业发展的文艺家,创作出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文艺作品。
此次散文集的编选,是继诗歌集刊印后的又一举措,既是对近年来滁州文学事业欣欣向荣之发展的有力佐证,又是对滁州文学家辛勤耕耘之成果的一种集中展示。
散文是血。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它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等特点,是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最喜爱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它语言优美,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经常读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次从滁州各地推荐的300余篇散文中,精心选汇了80余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淮水情》《儒乡韵》和《文苑风》。其中《淮水情》主要收录了滁州市作家在2017年7月,在省文联“大淮河”主题采风创作中推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家通过实地采风,以手中的笔讲述淮河故事,反映真实发展,感世事人情,抒喜怒欢忧。山水家园、乡音乡情尽于文中。这些作品题材丰富,意蕴宽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滁州市近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从不同视野展示了滁州近年来深化改革、冲刺全省第三的美好诗篇。作者们在自然风景里感受辽阔磅礴、淳真美丽,于人生闲歇处抚今追昔、情随意动,临社会现场中观察审视、经历体悟,透过文字还心灵真情倾诉,给思想深刻参悟。人是同乡,文各千秋,共著滁州人文新篇章。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我们倡导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滁州,山清水秀,改革奋进,充满了蓬勃生机。滁州文学更需要从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表现题材、表现体裁、表现手法等多方面丰富发展,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用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谱写精彩华章,共绘美丽滁州。与滁州散文家们共勉!
近年,滁州文学创作欣欣向荣,人才辈出,佳作不断。为收录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展示滁州文学的全新面貌,继《滁州诗歌集》之后,滁州市文联推出了这部《滁州散文集》,希望借此更好地宣传滁州文学,推介滁州作家。
自征稿以来。各县(市、区)文联、作协积极响应,组织申报,各地散文作者精选佳作,踊跃投稿。结合“大淮河”主题采风创作,我们共收到作品300余篇。为优选精品,滁州市文联组织专家对作品进行了初评和复评,最终收录了85篇作品。
这些作品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地展示了美好滁州的社会发展实践,寄寓了人民的情怀理想,共同绘就了滁州的山蔚水秀和魅力人文,是生动的皖东风俗生活长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滁州散文家的整体实力和散文创作的综合水平。
本书编印过程中,得到了滁州市各级文联、作协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作家的热情参与,得到了关心滁州文学事业的相关单位和同志的倾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下,滁州散文作者较多,优秀作品不可胜数,因篇幅有限,不免有遗珠之憾。且由于时间匆促,条件有限,编辑中难免存在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