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儒,教授,男,1943年生,广西忻城县人,壮族。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1982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民族医药报社社长,壮医硕士研究生导师。陆敏珠著的这本《壮医带头人黄汉儒》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成才轨迹,弘扬了大医精诚的精神。全书文字优美流畅,可读性强。
| 书名 | 壮医带头人黄汉儒/桂派名老中医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陆敏珠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汉儒,教授,男,1943年生,广西忻城县人,壮族。196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1982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民族医药报社社长,壮医硕士研究生导师。陆敏珠著的这本《壮医带头人黄汉儒》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成才轨迹,弘扬了大医精诚的精神。全书文字优美流畅,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壮医带头人黄汉儒》是我国著名壮医药专家黄汉儒的个人传记,为《桂派名老中医·传记卷》的一个分册,由著名的传记作家陆敏珠女士撰写。全书分为生命朝辉、亲情呵护、学而不倦、闪光的心、无悔的爱、壮志酬年华 丹心系壮医、传承壮医药创新、守望着50年的红土地8篇。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了解黄汉儒,了解壮族,了解壮医,使壮医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得以弘扬,惠及四方。 目录 一、生命朝辉篇 1.儒风盛兴的村庄 2.旺族世家 二、亲情呵护篇 1.人间处处有真情 2.睿智的母亲 3.继父的呵护 4.叔侄情深 三、学而不倦篇 1.刻苦学习,初露峥嵘 2.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3.砺志“杏林” 4.师生情深,溢于言表 四、闪光的心篇 1.恒与爱心的坚守 2.虚心好学勤为首 3.梦寐已久如愿入团 4.一片丹心情系村民 五、无悔的爱篇 1.仫佬山乡13年 2.在龙岸乡卫生院 3.“三线”建设见功业 4.自强不息,京都深造 5.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守望 六、壮志酬年华丹心系壮医篇 1.挥手辞“皇城”,志归红水河 2.几度艰辛几度愁 3.用智慧揭开了壮医千年的密码 4.壮药的特色 七、传承壮医药创新篇 1.贡禹弹冠的“君臣” 2.遂师徒的情缘 3.伟人们的寄语 八、守望着50年的红土地篇 1.“玄德”欣誉全国人民的楷模 2.淡泊名利,情系壮医 3.夕阳余晖再创辉煌 后记 试读章节 1993年秋的一天,黄汉儒应广西中医学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团委邀请,回到母校向同学们作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报告,题为《成长经历》。黄汉儒的《成长经历》报告,折射出他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来已久的向往和对团组织无怨无悔的追寻,他的“坚守”精神,赢得了到会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1965年,黄汉儒大学毕业。毕业后他便跟随时代潮流,投身于“四清”运动当中,这是黄汉儒有生以来亲身经历的第一次“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四清”运动即1963~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在城市中是“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 工作一开始,黄汉儒被分派到一个背靠大山、面向龙江河的有三十多户人家的生产队,宜山市流河区纸币乡坝头大队上林场生产队独立工作。这是一个宜山市出了名的穷村。村民基本上都是从都安、大化的山弄里搬迁过来的。全村的房子绝大部分是用茅草盖的。黄汉儒被安排在一位50多岁的姓韦老贫农家中。韦老为人忠厚善良,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韦永山,年龄比黄汉儒稍小一些,韦永山是这个家的主要劳动力。小儿子名叫韦永双,年仅十四五岁,正在宜山中学读初三。按照当时工作队的习惯称呼,韦家的孩子都称黄汉儒为“老黄”。其实当时的黄汉儒只不过是刚满21岁的小伙子。 黄汉儒从此开始了在农村的“四清”生活。有一点黄汉儒一直记在心上,那就是在校四年仍未能加入共青团,这次参加“四清”工作队是个极好的机会。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尽早成为一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当时“四清”有一条硬的验收标准,“四清”工作人员主要是看所在村屯的粮食收成,也就是稻谷增产还是减产问题。这是在考察工作队的工作能力。 黄汉儒初出茅庐,认真负责,敢承担责任,这也是他从小就养成的良好习惯。他到纸币乡坝头大队上林场生产队后,除了每天辛勤地劳动外,还将自己累积的常识告知村民们,与他们共同奋进,以尽快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黄汉儒时时刻刻都在琢磨,怎样才能让这个村的粮食增产。这对于初出茅庐的黄汉儒来说的确是个“胆大包天”的想法。在堡流村老家,黄汉儒虽干过一些农活,继父也曾教过他几招有关耕作的方法,但眼下要他指导和带领一个生产队,摆脱贫穷,这对他来说压力无疑是很大的。黄汉儒开始寻找一些能借鉴的资料,大量阅读有关书籍,另外他虚心向当地老农学习取经,到县城买一些相关书籍来读,这一下子打开了黄汉儒的思路,换来了纸币乡坝头大队上林场生产队的全新变化。 P59-61 序言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全国唯一同时沿海、沿边、沿江的省区,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广西中草药资源丰富,中草药品种居全国第二位。广西是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的世居地,其中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壮汉等各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药材资源,孕育了“桂派中医”这一独特的中医流派,在全国中医行业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地区也具有广泛影响。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西中医药、广西民族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名医辈出,涌现了以“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代表的一大批“桂派中医”名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桂派名老中医”是“桂派中医”的代表人物,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们逐渐摸索总结出具有广西特色的一整套方法和经验,为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为弘扬“桂派名老中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奉献精神,大力营造名医辈出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实施了“国医大师”班秀文等老中医药民族医药专家宣传工程,《桂派名老中医》丛书就是该工程的成果之一。丛书分为学术卷和传记卷。学术卷在发掘、整理“桂派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筛选出第一批名老专家,将他们数十年的临床体会和经典医案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旨在全面总结他们的医学成就,为繁荣中药学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传记卷由专业作家撰写,主要记录“桂派名老中医”的人生经历和成才轨迹,弘扬他们大医精诚的精神,希望能借此探索中医名家的成长成才规律,为在新形势下构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体系提供借鉴。 由于时间紧迫,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12月 后记 华夏民族医药的腾飞,凭借的是自身的垂天之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遥远的上古,哲人庄子便想象着化为神奇的鲲鹏,然而这个理想不会太遥远了。壮族这个拥有华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医药学的真正崛起就在今天。 壮族的先民们曾失去了医学的原始积累机会,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壮医药学的“智慧”不会再失去为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而服务的机会。人类的共同奋斗,终将建成一个“民族医药”的大世界。壮医药学将自己的“智慧”奉献于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今天公正的医学“法官们”给予了这个民族客观的评价与审视,壮医药学将怀着感激之情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人性之美。 日月催人老,天地隐玄幽。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探索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未知世界是无限的,人类对于未知的医学世界的探索也是无限的。高尔基曾经颇为遗憾地说:“我们成年人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将留给我们子孙们的是一份可怜的遗产。”因此,珍惜人的生命,珍惜人的健康,珍惜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对于我们,对于子孙后代,对于这个世界都是十分有益的。诚然,许多探索成果在问世的时候,与社会大众的普遍意识常常存在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在未来的岁月中,有些探索成果需要在实验室被证实,还有些探索成果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有些探索成果在此地不能被证明,但在彼地将会证明。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智慧,需要理性去沉淀。 壮医药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华夏民族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壮医药的崛起与发展,正在被国人乃至西方的专家们所重视。民族医药的“大一统”是中国今后民族医药的“灵魂”。如果把它丢失了,民族医药就不能成为中国的“医药学国魂”了。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族医药,经过数百年的改革,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化路上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壮医药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这些成就表明:壮医药的崛起与弘扬,需要更多像黄汉儒这样的壮医药学专家不断发掘、总结、分析、整理,使壮医药得到更好的传承。正是经过黄汉儒等大师们的不断努力,壮医药才能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产生对今后有指导作用的壮医巨著——《壮族医学史》和《中国壮医学》,它标志着壮医药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了壮医药的治疗方法,为壮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黄汉儒教授研究壮医药从1984年算起,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30多年来,他和一批民族医药的捍卫者,为壮医药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取得无数骄人的成绩。目前,广西正从人才、科研、药物种植、药品生产和壮医临床等对壮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每当谈到对壮医药未来发展的看法时,黄汉儒这位备受尊敬的老教授则表现得无比自信。他说:“我认为,民族医药前景光明,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壮乡这块热土给了黄汉儒教授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许多的关爱,也留下了他辛劳的足迹。这片红土地是黄汉儒教授奔波、奋斗、悲欢、眷恋过,融人生命和全部情感的地—疗。 …… 50多年来,黄汉儒用他的青春与热血浇灌了民族医药,为壮医药的崛起“把脉问诊”,为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保驾护航”。他可以自豪地说,他没有辜负研究生导师对他的指导与期望,壮族也因为有这样的好儿子而倍感骄傲。笔者有幸为黄汉儒教授献上拙墨一笔,既可兴,又担心。可兴的事,我能从黄汉儒教授身上学到很多壮医药学知识,感受他对民族医药的那份热爱。着笔之前,我对壮医药是个“门外汉”,采访黄汉儒教授时,让我震撼的有两件事:一是黄汉儒教授放弃在北京工作和高薪待遇,回到经济欠发达的广西进行壮医药研究。二是黄汉儒教授为了发掘壮医药,放弃“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且不止一次。这不得不让笔者为他的人品和学养而动容,于是决定为他撰写此书。然壮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为了写好这部书,我对黄汉儒教授进行了多次采访,从零开始阅读有关中医、壮医乃至西医方面的书,遇到不懂之时就向黄教授请教。我还通读了一些中医经典和壮医药手抄本,并到实地调查讨教,拜师学习。尽管仍不系统和扎实,但使我学到了很多。撰稿期间,除得到黄汉儒教授的悉心指导外,我还援引了一些医学名著、中医名人的观点,以使这部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在此笔者对那些名医专家们表示由衷的谢意,若有不妥还望海涵。 笔者特别感谢黄汉儒的太太林茵女士能够接受采访,感谢黄汉儒教授百忙中对我的悉心指导。从黄汉儒教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大学课堂上没能学到的东西。由于学识、资历尚浅,拙笔局限,差错之处难免,望请大家海涵。 感谢著名的“壮学泰斗”梁庭望为该书作序。感谢关心和关注本书的领导、专家、老师和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宋燕婕同学,她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为本书进行了校对。 2015年冬于北大燕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