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我去小便
有人曾经对我说:“给机器加上人字旁后再工作。”那是四十八年前,我刚成为一家町工厂。的见习工后不久的事。我听了这话,一时摸不着头脑。
和大工厂培养专业技术工的方式不同,小型町工厂没有针对见习工的特殊技能培训。见习工,顾名思义就是在实践中学习。负责指导见习工的师父们战前就已进入工厂,那时还盛行师徒制度。他们在工厂磨炼了七八年,终于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职人。战争结束后,师徒制度瓦解。然而在我当见习工的昭和。二十六年,町工厂里还残留着诸多老派作风。
“你们生活在这民主主义时代真是好啊!边拿工资边学习技术,上哪儿去找这么好的事?”
因此早上上班前我比师父们先到工厂,给师父们当天要用的机器注上油。到了傍晚,要负责烧水,水烧好后端到洗手问,以便让师父们清洗沾满油污的双手。见习工要打扫完师父们使用的机器周边后,再用剩下的变温的水洗手。
那段时间,我作为见习工干过各种杂活,诸如搬运重材料、给打铁车间生火、被职人支使去抡大锤、把加工好的零件用油清洗后装箱……有时还会被派去干点私活,比如骑着自行车去买烟。
“小伙子,能帮我去办点事吗?”
“好嘞。”
有时也会被开这样的玩笑:“不想去小便,你替我去吧!”
战争刚结束的那段时期,町工厂里的见习工还只是“杂役”啊。
车床这种机器
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幸运地分到了一台车床。当时这种机器很旧,运作起来会发出嘎嗒嘎嗒的响声,所以也被称为“嘎嗒车床”。
车床跟能削出圆木人偶、棒球棒等圆柱形物体的机器相仿。都是用夹头夹住铁料,使之旋转,再用车刀将材料削成圆弧状。车刀削一圈就能削出圆木人偶、棒球棒,也能削出盘子、臼之类的物件。总之,车床是使材料旋转并将之削成圆弧状的一种机器。小到手表调节指针快慢的转柄,大到大炮的炮身、火车车轮这类东西,都可以用车床削。车床尺寸很多,大大小小应有尽有。
这四十八年来,直径从两毫米到两米、重量从一克到数吨的物体我都削过。
说起嘎嗒车床,见习工若是有一台自己专用的,那简直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我在当“杂役”期间忙里偷闲,有样学样,将堆砌在工厂角落里的边角料放在车床上试削,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自己亲手削铁,则缘于从职人师父那里拿到一把用旧了的车刀,我把它装在车床上,战战兢兢地操作起来。车刀旋转着靠近铁料,一瞬间刀刃就将其完全吞没。削铁的触感顺着操作柄传递到手上,我感觉到了铁的回应。刨花一样的铁屑就像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在刀刃之下生长出来,咻咻地不断涌出。
我狂喜不已,喉咙一阵干渴。第一次削铁的瞬间,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传递到手上的触感让我禁不住感慨,铁也是有生命的东西啊。
我那份激动的心情或许师父能够理解。他站到我的背后,而我早已满脸通红。他慢慢地握住我的要害,问我“你没事吧”,想让我冷静下来。
这件事千真万确。在之后漫长的车工生涯中,我曾有过几次类似的体验,都是在挑战极难的、其他工厂做不了的工作的时候。我身心紧绷,精神高度集中,待到终于车削完毕,回过神来才发现裤裆湿了。我觉得很羞耻,从来不曾对人提起。
有一天,一档电视访谈节目里提到当时将棋界段位最高的十段米长邦雄先生在博弈中射精的事。米长先生心中暗忖“自己生病了吗”,带着这份不安去问了中原名人,得到的回应是中原名人也一样。米长先生听后放下心来,我也一样。
就这样,我成了车床的俘虏。这家町工厂只有三名职工,还有一台共用的嘎嗒车床。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P3-6)
相比于优越的环境,人在困境中更能产生智慧,激发潜能。我看见、听说过许多这样的故事。有时候我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人就应该在困境中生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济泡沫破灭以后,町工厂的工人们意识到不能再浑浑噩噩地度日了,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创造出新产品。他们的身影令我感动不已。
不仅是制造业,各行各业都在强烈呼吁经济复苏。但是,复苏的目的不是再回到泡沫经济时代。那时候造物职人充分理解这点,认为必须要做点什么。物欲横流的社会已经受够了。
造物职人一边反省,一边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踏踏实实地在工作中创造成果。这样下去日本的社会就会日益成熟吧。
随着町工厂第二代、第三代年轻人的到来,制造行业迎来了一缕春风。神奈川县川崎市有一个叫“下野毛町”的地方,町工厂颇多。在那里工作的约十名町工厂二代工人于三年前建立了“造物共和国”。副总统兼外交部长佐佐木政仁先生说:“从前的町工厂都是在与世隔绝的条件下运营的。拥挤的小小厂房里,如“3K”这个词般死气沉沉。因此我们共和国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明朗的制造业,跟年轻一代分享造物的乐趣。”
去年,他们召集起当地小学五年级的二十个学生开办了造物体验课程,学生的父母、祖父母等也参与进来,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学校和家长呼吁他们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并且要召集全校的学生参加。
接着,他们通过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呼吁此事,有超过一百五十人加入,共和国进一步扩大了规模。类似的活动还有京都机器金属中小企业青年联络会、长野工业网站等等。
年轻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起全新的城市,乃至国家。
本书的目的,就是向年轻人展现工厂造物职人的生活和工作面貌。姑且也算作我的自传吧,我把有限的经历和见解呈现给大家,至于一些事例,之前曾在文章和发言中反复提到过,在这本书中我尽可能补充了那些人物近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多去一些町工厂学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少数几家町工厂长期地工作、学习下去。读完本书,若能让读者对町工厂产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町工厂的事情,町工厂的工人们一定会非常开心。我坚信着这一点,写下了这本书。
小关智弘
一九九九年四月
小关智弘著的《造物的人》是一部打动人心的散文随笔,可以点燃工作热情。作者小关智弘记述自己在工厂削铁50年的有趣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职人、什么叫造物,出版15年间连续加印17次,感动了不同年龄层的读者。
世上没有无聊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干得无聊的人。车床工人小关先生在工厂削了五十年的铁,包括直径从两毫米到两米、重量从一克到数吨的各种东西。在他看来,铁也有生命。只要穿上工作服,看着铁屑像刨花一样从车刀下咻咻地生长出来,心中的烦恼就能一扫而空。
这本书还讲述了其他职人的造物故事:制作超高精度的标准原器的大师、获得慕尼黑国际工匠技艺博览会金奖的日本刀铸造师、制作新型活动人偶的第八代人偶师、当选为“现代名工”的江户切子制作师。这些职人们以匠心造物,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还收获了有意义的人生。
一个人在工厂削铁50年是什么体验?小关智弘著的《造物的人》告诉大家,这工作不光不无聊,简直太好玩太有意思了!只要穿上工作服,看着铁屑像刨花一样从车刀下咻咻地生长出来,心中的烦恼就能一扫而空。初次削铁的瞬间,“我”竟激动地晕倒了?一颗小小的螺丝也有个性和艺术感?铸刀时,女人抡大铁锤,男人却用小铁锤?
作者用亲身经历将职人的工匠精神娓娓道来。出版15年来不断加印,感动了不同年龄层的读者。
他是造物的人,他用双手在时光中将初心打磨成匠心。他的经历生动地展现出,这世上没有无聊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干得无聊的人。反正一天要工作八个小时,与其憋屈着,倒不如开心点!
本书让我们明白:无论结果如何,用心工作的过程都极其重要。不仅是造物,所有的工作都是这样。满怀骄傲辛勤工作的人们,一定会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