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行色》是两位女记者(彭澎、陈星),两进墨脱,36天穿越原始森林,46天寻访莲花圣地,人均负重30斤,深入喜马拉雅山脉,走访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20个村庄,采访近110人,积累大量一手素材而写成的。
死亡雪山、传奇猎人、马帮少年、讨活背夫、原始风俗、宗教信仰、溜索渡江、世代通路、世外桃源、贫困之乡、烈酒欢歌、徒步天堂……皆是隐秘圣地墨脱!
| 书名 | 墨脱行色/西藏行走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彭澎//陈星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墨脱行色》是两位女记者(彭澎、陈星),两进墨脱,36天穿越原始森林,46天寻访莲花圣地,人均负重30斤,深入喜马拉雅山脉,走访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20个村庄,采访近110人,积累大量一手素材而写成的。 死亡雪山、传奇猎人、马帮少年、讨活背夫、原始风俗、宗教信仰、溜索渡江、世代通路、世外桃源、贫困之乡、烈酒欢歌、徒步天堂……皆是隐秘圣地墨脱! 内容推荐 《墨脱行色》以轻松、有故事的散文风格写作,以时间为推进点,试图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来解读墨脱人文。西藏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绚烂的一笔,文化之丰富让人目不暇接。作者彭澎、陈星计划写出一套以行走为交通工具,趣读西藏人文的系列图书——人文西藏行走系列。墨脱正是该系列的第一本。 目录 Chapte 1 归来,白玛归 爱完青春在离开之前 在路上 无关远行 如此,缘来一梦 不忘却的人 不懂,梅朵 雨季如山 黄昏问 再见,旺姆 夜来朗玛 她在极光处 Chapte 2 莲花密说 山水心程 那是仓央嘉措 莲花密说上:风是江岸吹 哎,这女子 孤岸之路 久久在风景 秋蝉夏尾 新蓝之午,醒不来 猎人的密林静悄悄 情歌唱了,我醉了 抚慰晚来人 雨动 断程 莲花密说下:中央路口 几许云端 若兰 夜灯旅人 女神的肚脐 南方边雾 点灯僧 失黑山 她说得真好 长路,更长路 Chapte 3 祖先的牧场 呵,顺风 不远他乡 出走雪山雾林 归秋 猎而歌 陪伴烟虹 祖先的牧场 高地流金 心虎 大房子 小背夫 买马卖马 桃花落 黑梦 走 一村 三人景 向晚晾江风 上三乡黎明 Chapte 4 多情岭 穿过飞石的他的背 和蓝天白云吹牛 冷冷愁 夜半三更哟 山雨忍怀 秋黄点兵 一晌贪路 忽溜江 尘埃寂静 歌拌饭 岭人出山 度枪 听雨及饮酒 大海山田 念念 我在雪的故乡 醉爱舞凌乱 甜美的梦呀 雨客 转心路 少年对面识 过悬门 Chapte 5 马诗 断岸 一宿之痒 诵别 水山环 君饮 半天讨水 转角流苏 太阳出时,袈裟上走 一群人的野兽 小顽童 马乡失笑 误访记 别送光 东拉嘎布下雪了 Chapte 6 雪山迷藏 等待如水 问桥 晚村主人 情藏 男儿心事 人背医疗 赶家 我的故乡甘登 校运会 卓玛的晚饭 芍药居 寻隐者不归 行散秋风 柔软 红藤镯 心灯 他从天上来 白寺尘蒙 淡忘风云 吾若小僧人 夜伤 哦呀,抽烟 神仙窝 静处独修 秘香 天色晚乡 雪呀 不翻隧拉山,何言走墨脱 日上长 喂!阿凡提 早,芳香 再见 今天,贡拉嘎布 你是一片土 孤独英雄 试读章节 那是仓央嘉措 29日上午,一窗热闹,闹醒沉睡一屋的女子。 推窗。街上闲庭散步的人儿悠闲自得,林立的店铺也迎来一天的营业时间。 远处,挂在青山间飘逸的云朵,不管雅江的风浪,自顾云卷云舒。低到触手可及的轻雾惹得人心花怒放。 一日三餐规律的王静静,张罗着到街上吃早点。 昨日,风尘仆仆。今日,已回到故里。 从热闹的街角回落到起伏的金黄稻田,轻轻低首的云雾搔首弄姿般萦绕着这片金黄。 如此安静的莲花圣地墨脱,在没有正式编年史之前,这里是珞巴人的猎场。 窥过远山,越过丛林。数十个珞巴族部落中的翘楚,达额木、巴达姆部落奉行古老的部落生活:以弓箭和套子猎杀熊、獐子等动物,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飞走在祖先牧场中。身穿熊皮衣帽、腰佩长短刀和弓箭。赤脚丛林的他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来自太阳,相信老虎是自己的兄弟。 一个世纪后,门隅地区的门巴族无法忍受农奴制度的苛捐杂税。 被珞巴族这片由金刚亥姆女神(一位女性神祗,藏名是多吉帕姆)化身的无苛税的乐土以及“河中流淌的都是牛奶,树上所结的都是糌粑”的传说吸引着,门巴人穿过密林逶迤而来。 从最初6户东迁到后来数百人的涌入。乐土也不再安静。关于牧场权益的纷争最终在1780年点燃:门巴人欲在墨脱的核心修建仁钦崩寺,却遭到珞巴人的强烈反对。 密林中的门巴、珞巴的纷争,引起了远在南迦巴瓦峰北面波密王尼玛杰布的关注。敏锐的他,开始了对这片世外桃源的进攻。 为胜利收官。波密王巧妙地设计杀珞巴头人,一方与门巴联手进军珞巴,最终赢取了仰桑河以上的管辖权。 如飘过的盏盏心莲。 三百年间的沉浮又归于宁静。 县城。走过东布路,墨脱第一商人唐斌,依然穿着初次采访他的那身带褶的蓝色衬衣,卷起裤脚踏着大拖鞋,背着手站在他的诚信超市门口。 落寂、悠长。身影在莲花圣地浅浅回转。 本想与他打个招呼。感谢他在初次采访时豪爽地拿王老吉招待我们,那个在当时算奢侈的饮料。 可,脚步就这样溜走。次日已是中秋,紧接是国庆节。 沿坡。来到传说中莲花生大士脚印的县政府所在地,一座有树林的小山。 我们的到来很不是时候,很多部门已下乡,就连央宗也到了八一。等待,总是有些漫长。从宣传部干事那里取了各乡乡长、书记的联系电话。 转身。与院子里摇转经筒诵经的莫拉(藏语奶奶)告别时,她眼中流露着离别的愁绪。如仓央嘉措所唱: 那一天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不为来生 只为你的温暖 路过回时路,云雾依然缭绕。 与反扣鸭舌帽、围碎花围裙打稻谷男子打招呼,轻盈回应的他又投入到下一把稻谷中。 劳作的少年挥舞着镰刀,那种收获的喜悦溢于脸上。今年的雨季影响了收获,但影响不了他们收获的心情。 细步,观景。 举着网兜、圆领白帽、蓝色冲锋衣的年轻女子,闯入了丰收的画面,惊起纷纷飞蝶。 无需言语,她应是刘春香的学生,王野影。 我信心十足地大胆地喊她的名字,安静走路的她突然止步,惊讶地看着我们。 未等她开口,我们问她老师何时到,她应答下午4点。与她告别后,我们散步回宾馆。 不时穿梭而过的小车,惊扰着翩翩起舞的精灵。 袖珍的县城常住人口2000余人,整个县总人口1万余人,辖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达木珞巴民族乡、格当乡、帮辛乡、加热萨乡、甘登乡。 门巴族、珞巴族如洒落在林间的绿松石。部分来自青海、昌都地区到此朝圣留下的藏族为之点缀着。 总是不时地遇到帅气的门巴族男子,总以为那就是仓央嘉措。 路过紧闭卷闸门的邮局。不由想起6月,由此寄往北京北新桥胡同的一张南迦巴瓦峰明信片。75k大桥的阻断,朋友将近8月份才收到这一处风景。 走过紧挨着的德阳酒楼,四川人唐冬林兄弟在三层酒楼里忙得不可开交。 翻雪山进墨脱的唐氏兄弟与唐斌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一次火灾,那些年的心血葬送在灰烬中,他们仍能重振旗鼓开了现在的酒楼。不言败,也许是川商的最大特点吧。 快6时终于等来刘春香电话。 奔赴她们落脚的墨脱大酒店。这位失踪一天的姐姐跑到楼下的浴室洗澡去了。直至我们离开,刘春香仍未回来。 在墨脱大酒店楼下的小店,挑了一个大玩具作杰增旺堆女儿的4岁生日礼物。 溜达回圣地宾馆。杰增旺堆电话说,晚宴在宾馆旁边的酒店唐冬林兄弟的酒楼。 若说,回到墨脱是一场美丽的归途。那么,那晚便是一个美丽夜晚。 杰增旺堆几乎包了整个专场。 他人缘极好,来的朋友几乎遍布各乡。在晚宴上,出奇地遇到6月份到格当乡采访时的乡干部罗布。他说,现在通往乡里的路还没修好,乡里已准备好小猪一头,欢迎我们再去格当。 见到罗布后,我神游的思绪早已从热闹的宴会中飞回那个有古老马帮故事的格当乡。 6月的格当乡有些风轻云淡。越野车驶过乡里刚通车的大桥,那片瓦蓝瓦蓝的晴空照着群山与牧场,青稞草地的香味飘过格当寺的金顶。 熟透了的高原红与高举的哈达,如金珠曲的河水包围着我们。 那夜,高悬的明月撤满平均海拔1900米的小乡镇。欢歌踏舞的他们,吟唱着藏族祖先的神曲。 来,喝酒!不知是谁低沉地吼了一声,此时,关于格当乡的回忆从宴会里偷偷溜走。 干杯!觥筹交错的兴致从浓浓的《墨脱情》里被唤醒,这首无数乡干部深情相唱的歌曲一路相随。也许,萦绕心头那缕挥之不去的东西就是浅浅乡音。 席间,德兴乡副书记白玛占堆盛情邀请,有机会到乡里做客。 有些朋友就是如此,不管多麻烦都会回应并支持。 宴散。杰增旺堆提议去唱歌,有采访任务在身的我们,心早已飞到了德兴乡。 P47-50 序言 在墨脱,发现了自己的墨脱 多年来,局促不安一直伴随着我,除去成长环境外,更多的是职业所带给我的焦虑与急迫。从大学毕业开始,我从事的是新闻调查工作,像所有的调查记者一样,心揣着那个年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仗剑走天涯。走着走着,在将正义之笔指向人间不平,社会不公时,渐渐的愈发内心的惶恐与笔端的无力:我们不是救世主。在压抑惶恐中,许多同行开始转行,而我也在寻找我的出口。 兜兜转转,深爱着这个行业的我,在迷茫的路口,割舍不了那份情怀。在自我的疗伤中,西藏如那淡淡的阳光照亮了我抑郁的内心。墨脱的出现,她如莲花般清洗着我那斑驳的心。是的,我需要一次墨脱之旅,来拯救我那颗已失去热度与乐观的疲惫的心。 2012年5月末,在老搭档冯帅一个从墨脱打来的电话中,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邀约一起做墨脱专题。紧接着订进藏的火车票,就这样,带着欢愉与期待在离藏三年后的我又以如此的方式回藏了。没有行囊,只有笔记本电脑一台,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佛珠一串,就这样轻松地回藏。 能顺利进墨脱,我要感谢我的爱人黄先生。在北京我决定要去墨脱的时候,他很支持我,一到拉萨后,他放下手中的工作,陪我去购置我进墨脱的装备。黄先生并没有多留我在家中多待些时日,他是了解我的,知道我的心已飞到800公里外的墨脱了。尽管当时我内心对他是满满的歉意,可要去墨脱的前所未有的兴奋充斥着我那颗已有些热度的心。正因有他的支持,我才走那么远。 出发了,带着爱人和众亲友的嘱咐。一路坎坷地到了圣地墨脱。那时是5月末,肆虐的雨水冲垮了进墨脱的道路、桥,也是有惊无险地与冯帅会师了。半个月的时间,只要未断路的乡镇,越野车能到的地方,县干部陪同我们一一地探访了离墨脱县城较近的墨脱镇、仁钦崩寺、达木珞巴民族乡、格当乡。了解了久远的珞巴族古老故事、悠悠的马帮岁月及墨脱现代经济,还有农业、文教、医疗卫生的发展。 那半个月,内心原本局促的我渐渐安静下来。墨脱浓郁的门珞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采访之余,听乡干部讲墨脱的各种见闻,他们提得最多的是,如果时间宽裕、路好,建议我们多走些地方。而朋友陈星也建议,我们应该去一次上三乡(墨脱未通车)路的最北的三个乡:帮辛乡、加热萨乡、甘登乡。或许在条件艰苦的上三乡我们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从那时起,我心里悄悄地埋了颗要去上三乡的种子。 林芝地区(现林芝市)旅游局驻加热萨乡工作组的龙军说加热萨的马帮如何如何的时候,我看到冯帅的眼睛里泛着亮光。冯帅问我要不要等路通了和龙军一起去加热萨乡,我还没回复去否,她自己又说蚂蟥太多了不去了云云。我也没有想着去,或许仁钦崩的蚂蟥奇遇已给我内心留下阴影,抑或我和上三乡的缘分没有到,总之,这个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第一次去墨脱,就这样我们俩结束了行程,除了仁钦崩短暂的徒步外,在这个堪称国内有名的徒步天堂,我却没有太多的体验。又有惊无险地回到了拉萨,然后就是不断地写墨脱。写着写着,我发现,墨脱越来越精彩,总觉得我们去的时间太短、太仓促,没有真正地好好了解墨脱。那时,我的心有了前所未有的萌动,就是要再次去探秘墨脱。 在大昭寺广场,许多次我不断地问自己。如果还有如果,我还想再去墨脱。想再听听达木乡扎西唱的珞巴歌,扎西巴老人的打猎故事,还有尚未探寻的门巴族。一个人只能走得快,想走得远的一群人,我想到了陈星,这个湖南姑娘也喜欢传统文化,在墨脱我告诉她遇到的种种神奇与故事,她也期待着能走一次墨脱。于是,我们再进墨脱的团队雏形出来了,就我们俩人。 8月的拉萨,阳光静好。在拉萨等来了从北京远道而来的陈星,一路“高反”的陈星仍不放弃去墨脱的决定。在那个晴朗的9月,我们出发了。从林芝的鲁朗镇开始我们一路开启了徒步模式,为真正的徒步墨脱热身。当时,为了更好地感受当年墨脱知青修扎墨公路(墨脱公路)的艰辛,我们决定徒步进墨脱。 而再次的墨脱之行,我体验到了第一次所体验不到的惊险:多处的塌方、泥石流。再度徒步仁钦崩,四十余处的塌方和泥石流让我们至今回忆仍有些后怕。而在惊险里,我们这个二人团队也渐渐磨合出默契来。直至走上三乡时,每天徒步遇到惊险及新的状况时,都能轻轻松松地解决。 回想起来,2012年5-11月,在墨脱连续的雨季里,我们两度进入墨脱,46天寻访莲花圣地,36天徒步130公里,穿越墨脱最北且尚未通车的三个乡,每天人均负重30斤,深入喜马拉雅山脉、走访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20个村庄,采访近110人。在帮辛乡雅江对岸的溜索村庄岗玉村,我们找回了丢失的自我。 最后,我们翻雪山离开墨脱。随拉山,20世纪50年代末十八军翻越的死亡雪山,海拔超过4500米,是甘登、加热萨百姓去往波密的必经关隘。11月大雪封山季节,我们仍然执意翻随拉山,出墨脱。两名背夫做向导,四天三晚穿过原始森林、雪山牧场,翻越随拉山到达波密巴卡村。 我们不仅记录了当下的墨脱、挖掘了过往的墨脱,亦触摸了行走中内心观想的脉络。 而在墨脱,我们都发现了自己的墨脱:空灵、祥和、宁静。翻雪山的那会儿,有几次我不小心踏空,若不是陈星在前面引导,我早已跌落悬崖。那时想着,如果能活着回来,我要组建我们的团队,更好地记录、传承传统文化。 离开虽已四年,但时常梦回墨脱。墨脱的兄弟姐妹也常问我们,何时回来?我想,我们很快就会回去了。 彭澎 2016年3月于南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游记只有亲临其境才能写出来,只有付出许多许多才能写出来。两位女同志在令人生畏的大峡谷中冒着生命危险采风、“淘金”、体验,用心血写出了这本脍炙人口的著作,内容令人喜爱,更可佳的是她俩的革命精神,一股做事业的恒心和一种不怕苦、不怕死的老西藏精神。 ——十八军老战士冀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