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高度
任何一个学习哲学的人,要来到康德的哲学家园,都无法绕过康德。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尔斯,将康德与柏拉图和奥古斯汀并列称为世界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哲学巨人,他的一生却是依靠担任家庭教师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的。他深居简出,终身未娶,始终过着单调刻板的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也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竞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由于康德家境贫寒,以致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1740年康德进了柯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依,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得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雇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之后康德重返柯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
返回家乡后,康德开始设坛讲授哲学,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勉强可以维持。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 “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由于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而上学体系,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探讨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提出了以“二律背反”为核心的消极辩证法,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面如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柯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康德一生没有过固定的职业,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婚姻和家庭,也没有去过世界任何地方游历和交流,他就在自己出生的小镇上生活了一辈子。但是,这却丝毫没有影响他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丝毫没有影响他登上人类哲学世界的精神顶峰。
以我们今天很多人的价值观来说,康德的一生实在可怜得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可以这样说,正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今天那些自我标榜要为学术事业献身的人,才不会到达这样的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