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老味道(郑逸梅谈吃)(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逸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郑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民国老味道(郑逸梅谈吃)(精)》是该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郑逸梅著的《民国老味道(郑逸梅谈吃)(精)》共分四个部分,即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乡情溢满烟火气珍馐至味在人间,品馔也是读书治大国若烹小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所在时代的饮食文化。既有特色小吃,又有饮食掌故;既介绍了作者自己的饮食习惯,又描写了部分名人的饮食嗜好,对读者了解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颇有帮助。

目录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豚蹄小谈

 说说大闸蟹

 食品漫谈

 苏州的著名食品

 啖蟹

 谈山家十八熟

 吃在香港

 人是否能断食

 胆结石禁忌的食品

 我个人的进食

 我家的饮食生活

 我的起居注

 《康居笔记》所谈的饮食

 长寿的传说

 饮与食

 各家的饮食

乡情溢满烟火气珍馐至味在人间

 徐卓呆啖豆饼

 吃年夜饭

 儿时的食品回忆

 零食

 董糖、韩糖和茶花女糖

 吴稚晖喜吃锅贴

 王季欢之啖蟹趣史

 杨士骧喜啖羊肉

 上海沦陷时期的食粮

 姑嫂饼别饶风味

 陶诒孙嗜吃薄脆饼

 农劲孙的养生术

 末代皇帝的伙食账

品馔也是读书治大国若烹小鲜

 饭会与粥会

 南社的几次聚餐

 最后的一次宴会

 养生之道

 养生赘谈

 朵颐快语

 饮食话旧

 饮食小掌故

 吃饭掌故

 盘餐摭谈

 喜阅《食德新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甘蔗

 荸荠

 枣

 龙眼

 银杏

 胡桃

 苹果

 樱桃

 梅

 杏

 桃

 李

 梨

 杨梅

 枇杷

 荔枝

 芡实

 无花果

 瓜

 西瓜

 南瓜

 葡萄

 石榴

 菠萝蜜

 槟榔

 椰子

 藕

 菱

 柿

 文旦

 木瓜

 香橼

 金柑

 橙

 红豆

 香蕉

 栗

 桔

 橄榄

 葫芦

试读章节

谈山家十八熟

在香港,大凡中产阶级的人士,是十分讲究饮食的。广东人喜欢喝汤,香港人亦然,每餐必备一汤。为了增加汤质营养,除了放置鸡、香菇等鲜美食品外,还投入人参一支。人参与荤食煮汤,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但港人习以为常,食之果然甘香味美,别具风味。港人生活节奏紧张,在事业上竞争激烈,没有强健体魄、坚韧毅力、一技之长,兼能应付各方,是很难出人头地的。因之,他们特别注意饮食。随着近代医药各种新观点,有损健康的食物,似乎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有钱的人,唯恐自己不能长寿,对进食范围自我限制更严。他们忌食肉皮(美国总统布什最爱吃炸猪肉皮,其私人医生似并未对其极力规劝)、蹄筋、蛋类,对肥肉及动物内脏更是绝不入口(在香港,肥肉是不卖钱的,主妇如果需要,可向肉铺讨一点),过甜过咸之食不进,烟熏腌腊食品也视为可能致癌,从不吃咸肉咸鸭之类食品,平时经常就医查身体,以恐体内有所早期病变(在国外,防癌保险是费用最高的),种种措施,不一而足。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却是如此严密忌食措施,有钱人并非都能长寿。以国内而言,“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不成定论,今年四月,获全国老人荣誉证书的本市共四人:108岁的书法家苏局仙、98岁的画家朱屺瞻、95岁的我、94岁的画家刘海粟,年岁都在九十以上,且都思维健全,能作书绘画。我十分偏食,却不忌食,港人上述所谓有害食品,我却件件爱吃、常吃,可见吃与长寿并无绝对关系。他们如此讲究饮食,按说平均寿命当大大超过内地,然却未必。同样,世界上最富裕之美国,其人民的平均寿命却低于欧洲的瑞典,所以,究长寿之道,安定平静的生活、愉快乐观的情绪,是起决定作用的。友朋间有时闲聊,有朝一日假使浩劫再度来临,老命必然全部送终。

香港的人口密度,绝不亚于本市,所以港人在星期天或假日,为了做些户外活动,常与家人一起,带了食品,乘船离开香港本岛,至就近海面其他小岛进行烧烤野餐。岛上并无景色,但备有专供烧烤的炉子及铁架,其烧烤方式与前来本市的新疆烤羊肉串相仿,在火上烧烤,不断涂以调料,反复熏炙。烧烤食品及各种调料不用自己逐项准备,商店内有专门配套出售,供三人食、五人食等等,十分方便。

香港虽是一个高消费的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但在吃的方面,却可各取所需,按本人消费水平自行选择,有高达数万元一桌的满汉全席,低至仅花数元购汉堡包以果腹。香港是一弹丸之地,人口稠密,然每年接纳世界各地游客却有数百万,大大超过来我国全年的外宾旅游数。从风景名胜而言,香港少得可怜,以苏州一地即可压倒而绰绰有余。但是为何香港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各国旅客?可见优良的服务设施,给人以种种方便,旅客得到尊重,丰富多彩的饭食等等,这些是分不开的。我国如欲发展旅游事业,当在这方面好好改进。

香港的中上阶层家庭,尤其是一些老广东,在烹饪方式上与我们大相径庭。儿子、媳妇住的那位港大教授家,他们是不大会烧菜的,平时雇佣一个菲律宾籍的女佣,某回,其主妇想吃上海菜,究竟是什么味,请我儿媳掌勺。儿媳平时在家,能烧一些好菜的,于是就为其烧了糖醋排骨、什锦炒面等几样典型的上海菜点。但在厨房内部却找不到味精、辣酱油、淀粉之类物品,乃请菲籍女佣去买,一会儿备齐了。然而,出于意外,烧好后他们很不习惯进食如此浓味的菜肴,又酸又甜的糖醋,辣酱油、番茄沙司浇淋于炒面之上,其味也够刺激的了。他们非常坦率地说:上海菜吃不惯。儿媳接着再为他们炒了一只虾仁,用火腿丝、鸡丝、香菇丝烧了一例汤,均以清淡为主,他们大加赞赏。P28-33

序言

我的小天地

一般旧文人,喜弄玄虚,总是题了许多斋馆堂轩的名儿,似乎他们的生活是很优越雅致的,实则不是这样一回事,这些斋馆堂轩,都是空的,无非建筑在纸上罢了。我的“纸帐铜瓶室”,却有这么一间。我从苏州搬来上海,住到哪里,那“纸帐铜瓶室”的榜额就挂到哪里,成为流动性的,直至寓居长寿路的养和村,才固定了四十多个年头。“纸帐铜瓶室”,也就是老牌子了。

我的生活很朴素,但却不简单,小小的一间,堆满了书籍图册以及杂志报刊,几乎床榻左右,层层叠叠都是精神慰藉品,恐怕陆放翁的“书巢”,也许胜我不多吧!不料好事无常,遭逢十年内乱,这些爱好的东西,硬生生地都被掠夺,当时装载七辆车子而去,没有片帙只页的留存,我就对朋友作自夸语:“学富五车,无书不读。”所谓“五车”,那是七车自打折扣的客气话,所谓“无书不读”,就是手头没有书,无从读起了。一自拨雾见天,被车去的,总算还了我十之一二。我积习难除,补购了许多工具书和阅读书,朋友们如周迪前等乐善好施,馈赠了我若干诗文笔记,才得遮眼摊饭,也就慰情聊胜了。“文革”后期,街头巷末,往往有些搭着篷帐,出售杂品的。我沙里淘金。买得了些零星文物,在小室点缀着,朋友来访,不是称“古色古香”,就是为我解嘲说:“室雅无须大。”人们称说古雅,我也腼然自以为古雅了。究属怎样古雅,那是不值一笑的。

我喜梅花,壁上悬些梅花画幅,如吴湖帆、陶冷月为我画的《纸帐铜瓶室图》,画中梅花绕屋,构成一个清幽境界。又前人钱箨石的《一帘疏影》,那是淡墨画梅,很为秀逸。朱大可因此见贻一方印章,刻文为“人在梅花中”,我常钤用着。床侧一副小楹联,是周星诒写的,句云:“如南山之寿,居东海之滨”,也很贴切。案头置列元杨铁压自植松的小枯枝,秦阿房宫的瓦当,黄小松所藏三国吴主孙皓的建衡砖砚,计谵石的端溪蕉叶白砚,胡澎手琢的竹节式砖砚。又周芷岩刻的竹臂搁,张燕昌书钱梅溪刻的文镇,罗两峰夫人方白莲的印章,黄秋岳集宋词的双铜尺,秋岳为人虽属奸佞,但从文物角度来看,也是足以欣赏的。架上杂乱无章堆着王芑孙曹墨琴夫妇合作的诗册,叶小莺眉子砚拓本,吴谷人手书何检讨词稿,梁闻山的格言卷,林子有的《蛰园勘词图》,张大千等二十一家墨妙。又杨吉人、杨龙石、钱叔盖、黄素川、毛意香、金西压等镌刻的竹扇骨,薛佛影的细雕象牙片等,这一系列的东西,几乎把架子充塞得满满了。我偃蹇其中,摩挲再摩挲,自以为乐趣无穷。

图书文物,这些都是陈的死的,倘室中没有一些生香活色,那就不毋遗憾。我便在雨花台卵石盆瓷中,蓄着一棵剑麻,终年抽茁着碧绿的叶子,读书写作之余,向它凝赏一番,对于目力的调剂和护养,是有相当益处的。而无独有偶,忽然友人又送了我一盆水竹,生活气息更浓厚了。我发着奇想,想到民初有个大总统徐世昌,别署水竹村人,那么我居住养和村,有了一盆水竹,岂不道道地地做了水竹村人,不让徐世昌一人占美了。又想到我所局居的小室,叫做亭子间,我逍遥亭中,那就可称亭长,汉代刘邦位居九五之尊,起基是泗上亭长,我既为村人,又兼亭长,岂不足以自傲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