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今之变(精)/长河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葛剑雄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迁都:历史与现实,需要与可能

近年来,不时有人提出中国是否应该迁都,迁到哪里这样的话题,有的还有很具体的理由和规划。最近又有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认为中国应认真考虑迁都,建议将首都迁往长江中下游华东某中小城市”。

兹事体大,不妨先看看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迁都,成败如何,对当时和此后的历史产生过什么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无论是传说中的黄帝,还是夏朝、商朝,迁移是生存和发展的经常性措施,也是对付天灾人祸的有效手段,所以迁移和迁都相当频繁。其中见于明确的记载、影响最大的一次迁都应为商朝的盘庚迁殷。大约在公元前18世纪,商朝的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殷墟一带)。

关于盘庚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作过种种推测,不外乎躲避黄河水患、土地肥力减少、通过迁都“去奢行俭”保持一种比较节俭的生活方式,或者是作为游牧民族的残余的习惯性措施。从迁都后盘庚发表的训词看,迁都之举曾引起贵族们的反对和恐慌,经过盘庚强有力的劝告和镇压才在新都安定下来。但此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再未迁移,以往那种不时迁都的历史从此结束。

公元前880年,周朝的首都由镐京(今西安市一带)迁至洛邑(今洛阳市)。这是因为镐京一度被犬戎攻陷,都城受到很大破坏,而且由于周天子势力衰落,此后也难抗御犬戎的入侵,只能东迁至相对安全的地方。这类因在军事上处于弱势,不得不以迁都寻求一时安全的办法以后还多次出现。如战国时楚国的都城由郢(今湖北荆州江陵)迁至陈(今河南淮阳),又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面对蒙古军队的入侵,金朝的首都由燕京(今北京)迁往开封(今开封),末年又迁至蔡州(今河南汝南)。更严重的是,因国土沦丧,原有的都城已为敌方所占,要继续存在,自然只能迁都。如东晋建立时,西晋的首都洛阳已非晋朝所有,只能迁都于建康(今南京)。南宋建立时,北宋的首都开封也已被敌方控制,只能以杭州为“行在所”(临时首都),一直“临时”了一百多年。

另一种情况,是权臣或军阀为了进一步掌握政权,迫使皇帝将首都迁至自己易于控制的地点。如东汉末年,董卓强迫汉献帝由洛阳迁往长安,以后又迁至曹操控制的许(今河南许昌)。北魏末年,高欢逼朝廷由洛阳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唐朝末年,朱温迫唐昭宗由长安东迁洛阳。这类迁都,完全是夺取政权的先声,不惜以破坏摧毁原有首都为手段,造成巨大损失。

在和平时期的迁都则主要考虑国家的安定和某一方面发展的需要。如秦国的首都从平阳(今陕西宝鸡东)迁至雍(今凤翔),又迁至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北),最后迁至咸阳(今咸阳市西北),适应了东向扩张发展的战略。汉高祖刘邦已定都洛阳,听了张良和娄敬的建议后,立即迁都关中,并新建长安城作为首都。光武帝刘秀恢复汉朝(东汉)后,为了就近得到粮食和物资的供应,便于得到自己的政治基础南阳地区的支持,定都于洛阳,而不是恢复西汉的首都长安。北魏孝文帝为了从根本上实行汉化,将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南迁至洛阳,使政治中心深入华夏文化的中心,将鲜卑人的主体置于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明成祖朱棣在拥兵南下篡夺政权后,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虽然有巩固自己根据地的考虑,但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对抗蒙古的威胁——将首都置于接近边疆的险地,使国家不得不保证前线的军事实力。而清朝由沈阳迁都北京,完全是顺应了由边疆区域性政权向全国性政权的转变。

由于古代没有机械交通工具,运输相当困难,而首都又不可能完全服从经济布局,粮食和物资的运输始终是一大难题。由于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关东和东南地区,为了便于运输,首都的位置不得不逐渐东移,由长安至洛阳,至开封。元朝定都北京后,打通南北大运河,维护运河漕运,就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此后明、清两代能在北京建都,都离不开大运河输送粮食的作用。

不顾地理条件和实际可能,盲目定都或迁都,不仅劳民伤财,最终也会以失败而告终。朱元璋由南方起兵,以应天府(今南京)为根据地,全国统一后,南京自然而然成了全国首都。朱元璋深知南京在全国的位置过于偏南,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地点。他曾考虑过西安,但西安和关中残破贫穷;他考察过开封,又见连接东南的河道水浅沙淤,无法满足漕运之需。最后他决定在故乡凤阳建中都,规模比南京城还大。但在新都即将建成时,朱元璋又下令停建,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成功的迁都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为国家提供上百年、数百年的安定。即便如此,迁都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国力强盛时才能应付自如。而且也可能引发政治分歧,甚至形成反抗或动乱。北魏孝文帝的南迁计划一开始只得到个别大臣的支持,只能以“南伐”为名造成既成事实,才勉强为大臣所接受。反对势力企图发动政变,连他的儿子也因公然逃出新都而被处死。而失败的迁都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甚至越迁越弱,越迁越乱,以至覆灭。

那么中国是否到了应该主动迁都的时候?北京是否到了非迁出不可的地步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在现代化条件下考虑首都的合适位置,不同于传统的“天下之中”。北京尽管不处于地理上的中心,但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手段,距离的远近已影响不大。何况全国的资源、人口、城市、产业等基本要素的分布,也是严重不均衡的,自然形成的中心或重心与地理中心或重心并不一致。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北京也是优劣兼具,至少不比“长江中下游华东某中小城市”差。

就自然环境而言,有人担心沙尘暴会愈演愈烈,环境污染和缺水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不过,据各项统计数字全面评估,北京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并未出现明显的不利变化。如沙尘暴并非近年来的产物,也不存在愈演愈烈的规律。环境污染和缺水主要是人为原因,是产业分布不合理,不注意环保和节约用水的结果。通过工厂外迁,污染源治理,调水节水等措施,自然环境可以得到相应改善。

的确,近年来北京人口数量迅速膨胀、交通堵塞、房价高攀、古都风貌近于消失。但究其原因,有些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通病,并非首都特有;有的则与高度集权的体制有关。例如,政府虽一再精简,实际上机构还是越来越庞大,事权越来越集中,不仅本身的人员越来越多,还使来首都办事的人也越来越多。大量本来可以通过信息传输解决的问题,非得有大批人员、多次来往才能解决,光各地、各单位的“驻京办”就有很多人,动用很多资源。如果这样的体制和事权不改变,首都迁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新的“北京”。而如果按这样的体制和规模迁都,新都的建设和旧都的搬迁都会需要太高的成本。

在体制改革、精简事权的同时,不妨适当分散首都的功能,将有些本来应该在首都举行的会议和活动分散到地方上举行,本来应该设立在首都的机构或设施建在合适的外地。如现在的全运会轮流在各省市开,既减轻了北京的压力,也促进了各地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的发展。这类活动还应再增加。又如,可以将拟议中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建成“文化副都”,行使一部分首都的文化功能。再如,有些中央或全国性机构可以临时或长期设在外地,如管理少数民族的部门不妨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轮流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办公,以促进地区发展。

采取这些措施,至少可以使北京的规模得到控制,并逐渐有所缩小,各种设施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维持数十年时间。到那时国力更强盛,再为一个比较小规模的首都选择最合适的地点,就比较从容了。

P74-78

目录

第一章 疆域与版图

 世界史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

中国的形成

从天下到世界

中国与世界

 大一统王朝疆界的形成与变迁:秦汉唐元清

六合归一统:秦朝的疆域

大风扬四海:西汉的疆域

“中兴”和动荡:东汉的疆界变迁

舟车万里同:唐前期疆域图

四海混一,远逾汉唐:元朝疆域的形成

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统一:清朝的疆域

 王朝都城

唐朝的长安和洛阳

大汗之城,中国首都:大都

 行政区划与历史疆域

尊重历史,立足现实

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叙述应该严格按照历史事实

 地图浅谈

古地图何以绝迹

地图是谁用的

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来自外国的制图知识

第二章 地理与环境

 从古至今的都市

中国迁都:历史与现实,需要与可能

南北分界标志:意义和现实

更改地名之忧

撤市(县)建区的另一面

中国的城市在哪里

区是城市吗

你是哪里人

 环境变迁

从历史地理看环境变迁

全球变暖与环境

由自然灾难想到的

北极可游否

由北极想到南极

民勤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吗

第三章 节日与传承

 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

传统节日要有新的内容才会有生命力

增列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应积极而慎重

 从过“年”到保卫“春节”

从“年”到“春节”

春节,保卫什么,如何保卫?

 清明节、端午节与中秋节

如果清明节成为国定假

端午节:传统与现实

节日的创新和创新节日:我们如何过中秋

第四章 遗迹与旅游

 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利用、改造与普及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造、利用、普及不能代替保护

真正的遗产是无法普及的

文化遗产靠大家保护,也靠大家创造

 量力申遗与实事求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量力而行

申遗过程中也应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

 五岳的来历

 大运河的“恢复”与长城的修复

遗产应保护,“恢复”须慎重

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被刻画损坏的长城砖不必修复

 圆明园的管理及其历史

圆明园该由谁管

圆明园之争,历史不能缺席

 江南园林本姓私

 水下古城的“发现”与宏泰坊的去留

莫名其妙的炒作:所谓千岛湖水下古城的“发现”

宏泰坊的去留:历史、文化与旅游的综合思考

 保护老房子与古桥的命运

保护老房子为什么那么不容易

古桥的命运

 开放老建筑与名人故居的利用

世界博物馆日开放老建筑的意义

关键在于合法、适度、规范:胡雪岩故居能否开餐饮

 南京历史文化的流失与建设

 传统工艺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吗?

传统工艺和能工巧匠留得住吗?

苏州手艺的奥秘

第五章 移民与文化

 移民与区域文化

盘庚迁殷,国都奠定

自古长安不易居

上海、广州移民文化

移民的前景与隐忧

以上海的高度“看”深圳

“闯关东”的来历和贡献

移民史研究视角下的绥远地区移民

 文化掠影

文化遗产是什么

文物保护和发掘

积极探索,慎言“改写”

光绪死因的确定:历史介于科学与人文之间

为什么只有“四大美女”

上海年景的变迁

看“影响世界的十本书”的不同回答

第六章 社会与自然

 有墙无墙皆为院

 改善西部自然环境

 荒原永恒的魅力

 也谈“何时有了沙尘暴”

 发展型移民的伟力

 唐山地震三十年

序言

2006年间,我将从2001年7月后写的数百篇文章分别结集出版,其中文史方面的评论、散文、杂文、随笔交中华书局,经祝安顺兄悉心编辑,至2007年出了《人在时空之间》。大概还受读者欢迎,安顺兄又嘱我出续集,于是将此后两年内写的同类文章收集起来,由安顺兄与责编按同样体例编辑,在2010年初出了《人在时空之间》二集。

近年来,梁由之先生一直垂注拙著,已帮我出了好几本新著旧作,询得此两书交中华书局的版权期已过,而中华未要求续约,遂力荐交九州出版社再版,我自欣然从命。

由于两书原来是先后结集的,所收文章写成于数年之间,且非同时编辑,所以同一主题的文章有时会出现于两处,栏目虽同一,内容却分为二。一集所收为四年间所作,二集所收不足二年,自然不如一集充实。由之与黎明建议将两书篇目重新编排,新设栏目,同类文章按内容重组,分为两册。结果不仅两书篇幅均衡,自成体系,且排列有序,面目一新。

至此,由之与黎明建议不再沿用《人在时空之间》原名,分别命名为《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我虽赞赏二位的创意,感谢他们的盛情,却颇有顾虑。要是厚爱我的读者看到后以为是我的新作,买去后却发现与原来两书内容相同,我岂能辞其咎!但另一方面,经由之先生与黎明先生这番努力,并赐予新名,这两书的确并非简单的重版。于是我请求二位同意署编者之名,一则使名实相符,一则少减我未沿用旧名之责。

葛剑雄,2017年11月30日

内容推荐

《古今之变(精)》是葛剑雄先生的历史随笔集。作者立足当下,审视古代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变迁,探寻地理与环境的演化,纵论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思考移民与文化、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其专业的视角,呈现历史沧桑、古今之变。

编辑推荐

当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葛剑雄先生随笔集,细说历史上王朝的统一与分裂,回望地理与文化的古今变迁。

《古今之变(精)》作者葛剑雄站在当下,关注千年的时空转变,他,谈世界史中的中国,也谈王朝疆界、都城和行政区划的变迁;他,用随笔来说人论事,更有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深思。他,从社会与自然来谈文化遗产,并用自由的双脚游览天下,他,深深追忆故去的师友,并在如烟的岁月中刻画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这就是一个历史地理学者写在时空缝隙里的感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