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找到家的好感觉(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中村好文//竹原义二//伊礼智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Ⅰ 做住宅的“裁缝”

最近我们已经很少听到“裁缝”这个词了。不仅听不到,我甚至很少看到干这行的人。大家周围还有裁缝吗?我在一个海边小镇出生长大。地方虽小,却也有一家裁缝铺,玻璃橱窗上印有斜体的连笔英文单词“Tayler”。曾几何时,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趴在玻璃窗上,观察在店铺深处踩缝纫机的裁缝大叔。

九十年代初,长大成人的我为香港的市井气息倾倒,动不动就飞过去走走看看。我就是在那时对裁缝产生了亲切感。那时候香港有很多价格实惠的裁缝铺。连我这种还没多少项目可接的菜鸟建筑家,也能毫无负担地定制西装和衬衫。

说起香港的裁缝,我就想起那时从朋友那儿听来的“佳话”。朋友带着年迈的父亲入住香港的半岛酒店。他想送父亲一套定制西装,而酒店楼下有一层楼都是商铺,里头正好有一家裁缝铺,于是他把裁缝请上了楼。裁缝进屋后又是仔仔细细量尺寸,以便回去打版,又是拿着厚重的布料样本册,陪老人家挑选布料。两天后,裁缝就带着半成品来试衣了。他认真检查了每一个细节,临走时还轻声对我的朋友说:“我会把纽扣的扣眼做大一点的。”实不相瞒,老人家几年前突发脑溢血,右半边身子落下了后遗症。而裁缝在量尺寸的时候发现,“这位客人扣扣子一定很不方便”,这才有了把扣眼做大一点的主意。裁缝的观察与用心,就是这样反映在具体的细节上,多厉害啊。

此话就此打住,也是不折不扣的“佳话”了,但这个故事还有下文。两个多星期后,成品寄到了朋友家。老人家穿上一看,因为后遗症略往右歪的姿态都被西装矫正过来了,整个人显得特别精神。裁缝的周到让我的朋友感动不已,精湛的缝纫技术更是让他大开眼界。

这个故事让我深感佩服……不,是深受感动。故事中的裁缝有高超的观察力、洞察力与想象力,还通过西装将自己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不由得对裁缝这种职业产生了近乎憧憬的感情。正是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暗暗发誓,要做一个“住宅裁缝”。

Ⅱ 为“住宅”效劳

我们事务所在承接住宅设计工作时都会请客户列一份“要求清单”。但我们不会囫囵吞枣,完全按清单设计。因为我觉得那样不算是履行建筑家的职责,跟跑腿的杂工没什么区别。我们更需要从清单的字里行间读出客户对新居的潜在需求,在住宅这一载体上加以呈现。在我看来,这才是住宅建筑家最能大展身手的地方,也是住宅设计这份工作的精髓所在。自不用说,这也是只有住宅建筑家才能品尝到的乐趣之一。

客户的个性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以及独树一格的讲究与行事风格。

我认为,住宅建筑家绝不能忽视那些乍看之下不值一提的日常琐事,得抱着尊重这些琐事的态度去设计。说白了就是,你必须喜欢人、喜欢人的生活、喜欢人的住宅,否则是绝对干不好这份差事的。

话说,许多建筑家貌似习惯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称为“作品”,我总觉得这个词听起来怪怪的,感觉就像那些建筑出自建筑家一人之手似的。我是以专家的身份协助委托人造房子,而不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

再用服装行业打个比方,这样比较好懂。比起在巴黎时装周发布作品的新锐设计师,我对自己的定位更接近街角裁缝铺里为普通人缝制便服的师傅。如果一定要用作品这个词,那也应该是与客户的“联合作品”,以及与工匠们的“合作作品”。建筑绝非建筑家一己之力的产物,它离不开客户和负责施工的工匠们。光有建筑家,房子是造不起来的。

大家应该也发现了,我会有意识地用“客户”这个词,而不是日语中指代工程委托人的“施主”。

这倒不是因为英文比较洋气,只是“施主”的“施”有“施舍”之意,用这个词我心里有点不痛快罢了(笑)……说“客户”的话,我就会觉得我们不是在接受施舍,只是接受了委托,在替委托人办事。

如果硬要从建设住宅这件事里找出一个近似于施主的角色,那也应该是将要建成的住宅。

照理说,“施主”的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设计者,再往下是建筑公司,建筑公司下面还有工匠,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

但我觉得,在建设住宅的时候不应该有这样的上下关系。无论是客户、设计者还是工匠,都应该平起平坐,为自己要建设的住宅效劳,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P92-96)

后记

两年前,鹿儿岛建筑公司VEGA HOUSE的八幡秀树社长告诉我,他想把论坛的讨论内容(详见“序言”)归纳成书。从那一刻开始,我的思绪就无时无刻不同绕着三位住宅建筑家转。刚参加完论坛的时候,我还胸有成竹,心想:“把这些内容归纳成书一定很容易。”可到了要动笔的时候,我卡住了,时而沉思苦想,时而盖上“瓶盖”,让思路自行发酵……却迟迟都没有进展。现在想来,我只有短短十多年的编辑经验,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把三位老师多年积淀而成的住宅论与设计论归纳好?

就在我瞎磨蹭的时候,中村好文老师雪中送炭,又是提议“我们开个座谈会吧”,又是提议“我们做个参观会吧”。我觉得他应该不是为了帮我而帮我,而是纯粹在享受这次企划和编撰这本书的过程。而企划也的确因为三位老师的聚头迈出了一大步。竹原老师激情昂扬的建筑论把现场的气氛炒得火热。再加上伊礼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内容的宽度与深度都有了质的提升。于是采访过后,我的面前堆起了高高的听写稿……

之后,我埋头编辑,并与工作繁忙的老师们反复沟通。遣词用句、表现手法就不用说了,连联络方式都是三人三种不同的风格。编辑工作绝对称不上一帆风顺,但现在回过头来,站在住宅图书编辑的角度看,那着实是一段每天都有新收获的时光。在本书中,三位老师都与我们分享了让他们打定主意“要一直把这份工作干下去”的住宅——伊礼老师是九坪之家,竹原老师是目神山之家1,中村老师是芹泽山庄。对我而言,这本书也成了让我打定主意“一直把这份工作干下去”的作品。

住宅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书也是如此。构思了企划,牵头举办论坛,并将出书的重任交到我手上的八幡社长;与我一同采访、参加座谈会,将自由奔放的三位老师长达数小时的对话听写成稿的撰稿人杉本薰女士与金田麦子女士;在我对封面设计毫无头绪、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口答应绘制书名与插图,并在短短三天之后就交出了出色作品的望月通阳先生;还有面对大量的修改要求与无比紧张的日程,却没有皱一下眉头,陪着我共同完成本书的设计师川岛卓也先生……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大家致以由衷的谢意。

这三位住宅建筑家中村好文、竹原义二、伊礼智就是如此值得大家喜爱。希望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能被更多从事住宅建筑工作的人理解,也希望建设舒心住宅的心愿永远传递下去,直至五年后,十年后……

编辑 木藤阿由子

2016年2月16日

目录

序言

人物简介

第一章 竹原义二的住宅

访问101号屋

第二章 伊礼智的住宅

访问京都沙龙

第三章 中村好文的住宅

访问月屋

实地考察过三种风格的住宅后

第四章 三种不同的风格

 三位之间的关系

 成为建筑家的契机

 少年时代

 喜欢的体育运动

 选择“住宅设计”的理由

 建筑家的资质

 旅行建议

 喜欢的尺寸

 关于设计的标准化

 变老

 初次接触

 洽谈

 客户

 撞到的“墙”

 创作风格的变化与转机

 住宅与富足的关系

 今后

后记

序言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七日,鹿儿岛的建筑公司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打造住宅的工作有多美好”,特邀住宅建筑家中村好文、竹原义二与伊礼智举办了一场论坛。本书正是始于这项活动。

三位老师虽然早有私交,却是第一次共聚一堂分享交流。机会难得,会场坐满了来自日本各地的学生与建筑从业者。大家抛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为什么想成为建筑家?少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旅行目的地?……三位建筑家的回答各有千秋。他们都深爱着建筑,都以“住宅建筑"为主战场,抱着直面生活的态度耕耘不懈。通过“设计”这份工作积淀而成的住宅论,与三人各自不同的风格如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本书是对三位建筑家与观众的对话进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充实内容、集结而成。一场论坛并不尽兴——他们相互拜访对方的作品,以聚餐的名义进行了多次对谈,真心实意的观点与温暖而富有韵味的对话都呈现在了书中。大家如果能抱着与建筑家们交杯换盏、谈天说地的感觉阅读本书,那就再好不过了。

内容推荐

中村好文、竹原义二、伊礼智著的《找到家的好感觉(精)》是对三位建筑家与观众的对话进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充实内容、集结而成。一场论坛并不尽兴——他们相互拜访对方的作品,以聚餐的名义进行了多次对谈,真心实意的观点与温暖而富有韵味的对话都呈现在了书中。

编辑推荐

村上春树私宅设计师中村好文、日本建筑大奖得主竹原义二、《小而美的家》作者伊礼智,带领我们走访各自的住宅代表作感受如何用设计的力量,打造与时光一起成熟的美好之家《找到家的好感觉》。

让居住者爱上自己的家,是建筑家的工作。

16开双封精装,超感纸全彩印刷,大量精彩照片、设计图和手绘图,呈现精美、温暖、舒心的视觉感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