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飞向太空港(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鸣生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一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

卫星、卫星、卫星。车站上,公路边,饭馆里,小摊旁,人们都神神秘秘地谈论着卫星、卫星、卫星。

一对青年夫妇,领着一个大约五岁的小女孩,急匆匆地朝我走来。

“同志,请问去卫星发射基地咋走?”

“问这干什么?”

“听说要发射美国的卫星,孩子和我们都想来看看。”

“你们从哪儿来?”

“遵义。”

“是国防工厂的吗?”

“不是,我们是个……个体户。”

“叔叔,”小女孩突然拉住了我的手,“发射卫星,能让小孩看吗?”

“能,肯定能。”我忙蹲下去,双手捧起小女孩的脸,在她的额头轻轻留下一吻。

西昌,我的第二故乡。

十六年前,当命运的列车轻轻一颠,便将我抛在了这块荒凉的土地上时,我的心远比严冬的大凉山还要凉。我仿佛一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情,甚至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一个人应该得到的一切。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这片被上帝遗弃的土地上,日后还会升起什么“亚洲一号”卫星。

然而今天,当我踏上这片亲切而又陌生的土地时,一下子便深切地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冲动和热能,有一种大树的根须抓住了泥土样的恋情,在反复折磨着我的心。眼前沸沸腾腾的情景,似乎在向苍天昭示着什么。我不知道也无法知道,这次发射是幸运还是倒霉,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我却分明看见,过去的一切正在逝去。在原始与现代、文明与愚昧、东方与西方美好而残酷的碰撞中,一个红扑扑的如同朝阳般的希望正在悄然跃起。我仿佛不是回来采访,而是回来寻找——寻找我的青春曾经留下的脚印,寻找我的日子曾经苦恋过的梦想,寻找我的热情曾经燃烧过的希冀,寻找我的生命曾经拥有过的月亮和太阳!

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扼成都、昆明两大旅游区之要冲。北上成都五百七十七公里,南下昆明五百四十三公里。从成都搭乘去昆明或金江的列车,十二小时便可到达;若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只需四十五分钟。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为全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征,全年日照时间长达三百二十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九点四摄氏度;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二十二点五摄氏度;而年平均气温,则只有十七摄氏度。故“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享有“小春城”之美称。而且这儿空气透明度特别好,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可见到月亮。尤其是在晴朗的夏夜,当静静地置身于星空之下时,便会看到一轮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更为硕大明亮、圆润清澈的月亮。故西昌又被称为美丽的“月亮城”。

西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除汉族外,这儿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壮族、傣族、傈傈族、布依族、纳西族等十余个民族。彝族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待人热忱,十分好客。假如你有机会走进彝家山寨,主人定会十分高兴地留你做客,并为你奉上颇具彝家风味的“坛坛酒”和“坨坨肉”。

“坛坛酒”是用玉米、高梁和荞麦等杂粮为原料,再配以十余种草药装进瓦罐里酿制而成。这种酒喝起来香甜爽口,却并不醉人。“坨坨肉”一般是用一种叫“仔猪”的肉烹制而成。由于这种猪长年散放于山坡野林之中,活动自由,觅食丰富,能长就一身紧肉,故吃起来细嫩糯软,香而不腻。待你吃饱道别时,主人还会将一条猪腿或半个猪脸送你带走,以示对客人的尊重。P3-5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报告文学坐标上,李鸣生独领风骚,自由翱翔在航天王国里,用文学穿越历史,让诗意敞开心扉。每一部科技题材作品,都葆有认识高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难能可贵。“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这一称谓,当之无愧!

一一报告文学家刘亚洲

目录

序章 本文参考消息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第三章 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第四章 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

第五章 我们都是地球人

第六章 跨越国界的飞行

尾声 走向新大陆

附录

星空乡愁与航天文学——序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壮哉!中国的航天画卷——评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

序言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代自序

我要说的,是天空。

先做一个假想: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坍塌,世界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消失,人类又会是怎样的惊慌?

也许,人类真的有过天空坍塌的日子,不然怎么会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也许,世界真的有过没有天空的岁月,要不怎么会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究竟熬过了多少世纪,而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帝也装聋扮瞎。于是可怜的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郁闷、痛苦的病根。

好在后来有了天空。

有了天空,人,才从天地间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抬起了头,睁开了眼,迈开了步,从此得以顶天立地,结束了如动物般爬行的历史。

于是,因了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我第一次见到天空,是三岁。

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叫“漆黑”的夜晚。我想吃奶了,便独自跑到路口,望着黑色的远方苦苦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后来我睡着了,再后来又醒了,这才发现自己歪倒在地上,小屁股下竟长出一朵朵野花和一棵棵小草。就在这时,我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的世界:迷迷茫茫的夜空,像个好大好大的锅盖;一颗颗挂在上面的星星,就像母亲的奶头。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第一个想象,也是我对星空刻骨铭心的初恋。从此,我与星空便有了不解之缘。所谓“情结”这东西,便在我的心底根深蒂固地埋藏了下来。

我的童年,便是在天空的引诱下度过的。那时的我,最喜欢看的便是天空;而我能够和可以看到的,亦只有天空。因为天空慷慨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儿时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像本童话,一有空闲我就会抓紧阅读。虽说这本“童话”于我只是一种兴趣、一种依恋,但感觉还是有的。比如,早上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清新,中午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温暖,晚上的天空我读到的则是梦幻。至于天空那些变幻莫测的传奇、稀奇古怪的故事,我就怎么也读不出来了。

许是上帝的意思,我刚刚告别少年,便穿上军装,神使鬼差地闯进了而今闻名天下的中国卫星城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天空,离我似乎一下近了。

但,那时的西昌发射场还是一片原始的荒凉。我年轻的生命在那原始的荒凉中熬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在那十五个孤独苦闷、苦不堪言的春夏秋冬里,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的,便是天空。

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

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不时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然而,地球每天自转一圈,对人类来说相当于每天行程四万公里;同时地球又以每秒约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陌旋转,对人类来说又相当于每天行程二百六十万公里;而太阳系又以每秒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想想看,载着人类的地球如此匆匆不停地旋转下去,有谁知道,这个既没出生证明又无固定住址的“宇宙流浪儿”,有一天会把人类抛到哪个角落?

幸好我们的头顶还有天空。天空中还有别的星球。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敢向陌生、敢向无知、敢向神秘、敢向任何不可能进发的领域进发;就在于敢用智慧和力量去寻找、创造一个新的家园;而寻找、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当初上帝把地球交给人类时,没有文件。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而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恰好证实了爱因斯坦那句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向人类展现的,已不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

因此,从区域文明到地球文明,从地球文明到星际文明,从星际文明再到地球文明,应该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航天时代带来的宇宙意识,导致了人类认识的飞跃,从而把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引升到一个辽远而广阔的大境界。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完全有可能在太空开拓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当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最终达到沟通与融合后,人类的脚步会荡遍整个宇宙!

到那时,我想人与自然已复归本体,宇宙文明的时代已经降临,航天飞机不过是人们手上的小玩具。人类已从自我设计制造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将那些写进现代哲学课本里的“孤独”“忧郁”“痛苦”“无聊”等,统统一扫而尽。也许,宇宙公民们还会从各自的星球走来,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欢聚一堂,嬉笑打闹,谈天说地。而地球人回忆的话题一定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如何艰难、痛苦地挣扎在地球上。

可见,开拓天疆,走向宇宙,是人类再聪明不过的选择。这不仅是为今天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亦为后辈儿孙们留下了能继续生存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通向宇宙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1992年夏于北京平安里

内容推荐

1990年2月22日,法国“阿里亚娜-4”运载火箭升空不到两分钟爆炸;1990年2月28日,美国“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施放的一颖卫星在空中解体;1990年3月14日,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未能按预定时间同第二级火箭分离;1990年,被西方人称为世界航天史的“灾星年”。然而就在此时。中国却成功地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一举打开了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李鸣生著的《飞向太空港》,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史”,让我们循着航天人的脚印,开启这场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

编辑推荐

在中国报告文学坐标上,李鸣生独领风骚,自由翱翔在航天王国里,用文学穿越历史,让诗意敞开心扉。每一部科技题材作品,都葆有认识高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难能可贵。“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这一称谓,当之无愧!《飞向太空港(精)》是该作品之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