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帝还累的守望者
2011年8月6日
这两日,电视上播出了一档节目《河北上百高尔夫球场偷采地下水,恢复水层需万年》。
又是一桩公地效应事件!
所谓公地,即公众公有的土地。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是公地效应:有一个村子,生活在那里的人都养羊,而且都有自己家的草原。这时,如果村子里有一块公共的草原(公地),那么大家就都会优先考虑到公地上去放牧,因此,这块草地上的草会最先被吃完。与此相反,私地由于受到私人很好的照看,会更多地得到保护。
显然,如果没有任何限制,公地的资源会被最先耗尽。如果这块公地足够大,不仅会产生资源上的问题,甚至会带来生态危机等更严重的问题。
这些年,一些不法之徒疯狂掠夺和使用公共资源。向公共空间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和固体废弃物等的事件偶见报端。今天报道出来的,不过是无数此类事件中的其中一件。
这种疯狂掠夺和侵占公共资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子孙将不再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不再有洁净的空气、水和土地。
我们的社会有一块硕大无比的公地——公共利益,政府成了这块公地唯一的守望者。要有效地履行公地守望者的职责,要让自己不被累死,政府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执行法律的制度。
当下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使得更多的人把眼光投向公地。人们把眼光和举动投向公地上的那些资源,实际上是一种试探和检验,试探和检验我们的法律制度是否足够完善、执法力度是否足够强大。
为了应对这些试探和检验,似乎公地的守望者——政府部门就需要不断壮大,而这种壮大的最终结果一定是行政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降低。
连上帝都要在第七天休息,何况是血肉之躯的凡人?
看着精疲力竭的、比上帝还累的公地守望者们,不禁发问:真的没有更好的解决之策吗?
生活在现代丛林
2011年9月6日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两则让我深受触动的报道:
公交车驾驶员出手救助老妇人,结果被反诬是开车撞伤老妇人的肇事者。
晨练老人扶醉汉,结果被醉汉当成小偷打成重伤。
这个世界怎么了?
闲暇的时候我会看看电视,比较喜欢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和人类有时假大空的世界相比,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真实而荒蛮的世界里,所有的生物都遵从着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任何其他生物,包括自己的同类,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都是自己的敌人。除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之外,都必须消灭或赶走。
人类走出丛林之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建立起了有别于丛林法则的社会规则,建立起了人类社会的秩序。具有平等、博爱等的精神就成了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正是有了这些精神,人类才建立起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法律,从而建立起了人类社会有别于动物世界的秩序,才有了人类的持续发展。
上面的两则报道,让人想起了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我们不能说这些事情的当事人没有人性,但是他们的行为,的的确确背离了人性常理,无异于让自己彻底回归了一次野生动物的本性,远离了人类的基本准则,彻头彻尾地扮演了一次野兽的角色。
试想一下,如果把你一个人丢在非洲大草原上,你的感受如何?
可想而知,在一个人孤独地面对野生动物世界时,会感到怎样的恐惧。
如果丛林法则充斥于当下的世界,还有谁会不恐惧?(P16-19)
荒漠里一块刻着岩画的石头
一
人们在荒漠中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来到了一块岩石的前面。猛然间,有人发现,那古老的岩石上分明刻画有什么东西,有人、有动物,也有各种生活场景,笔画粗犷古朴。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岩画,人们很难想象出这里曾经有过人类居住,更不知道这里曾经还有这样一些动物。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早已见不到这样一些动物,就连它们的化石也无处找寻。
是谁刻画了它们?
刻画它们的人去了哪里?
岩画给人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这些岩画虽然粗糙简陋,却记录了远古时代这里的自然、人类及社会。这些岩画,是那个时期人类社会留下的痕迹。尽管它能提供给人们的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它还是为今天的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自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蛛丝马迹。
二
《路上的萌动》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她收录了我在2010~2011年内所写的部分“作品”,那是我尝试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时早期的足迹。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文字是那么的笨拙和生涩,如果说是作品,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习作了,这就是我在作品二字上加上引号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给本书起名为《萌动》。
2012年,我曾经试图将这些文字整理出版,当时也联系了一家国内著名的出版社。和编辑面谈后,她除了在文字上给了我一些建议之外,还向我推荐了一家她认为更适合本书出版的出版社。编辑的意思是希望我的文字更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书籍有更好的市场反响,我相信她是真诚的,是为我着想的。我阅读了一些她推荐的书籍之后就灰心了,因为,模仿他人是我做不到、也不桐街的喜情。
和她推荐的那家出版社联系了几次,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的回音,再加上工作和生活中琐事繁多,《萌动》就被悄悄地锁进了“抽屉”里。这一“锁”,就让原本应该是我的处女作的《萌动》“出生”在了其姊妹篇《路上的沉思》之后。
今天翻开它,看到一些小文的题目时,竟然一下子想不起来其中的内容了,亲切感中夹杂了一丝陌生感。阅读起来,也会感觉到文字中时常会散发出青涩的味道,尽管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早已不年轻了。
三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自从走进大学的大门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即使是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也是如此。我所经历的这个时代,无论是中国的大学还是社会,都处于一个发生着剧烈、深刻变革的时期。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我是幸运的。我的所思所想必定会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印记或是那古老岩画上的一笔,或是那古老岩画中的一幅。
和出版社的编辑谈完之后,我意识到,一个处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中的出版人,是多么希望作者能够尽量向着表征着时代潮流的市场靠拢。但对于这一点,我做不到,也没想那么做。因为我一直记得对这本书及我的其他小书的期待——希望它是荒漠里一块刻着岩画的石头,只要它存在就好。
本书的出版,自然少不了众多朋友的帮助。在此,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智慧、信心、勇气和力量。最后,我还要感谢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李晴女士和刘永超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关宏志
2017年9月25日
于北京
关宏志著的《路上的萌动》是作者多年的从教、从业、生活、游历的随笔小书,记录了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一本面向全行业全读者的文学作品。与《路上的沉思》《路上的徘徊》《路上的追寻》合为一套,以时间排序行文而成。
关宏志著的《路上的萌动》收录了作者在2010~2011年内所写的部分“作品”,那是作者尝试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时早期的足迹。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文字是那么的笨拙和生涩,也是作者给书起名《萌动》的原因。
本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当前社会的思考,对教育的思考,旅游见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