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桃源》是一部亦文亦史的散文著作,是作者在丰厚的文物遗存和珍贵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地探访和感悟写成的关于古代容美土司地区(今湖北鹤峰、五峰)的一系列作品集萃。
作者龚光美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激情的文字语言,讲述和展示了这个地方的山水面貌、风俗人情、历史传说,讴歌了这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表达了对鹤峰人文历史和容美民族文化的挚爱和自豪,以及对容美土家民族文化的敬畏。它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历史,追溯、探寻故乡的神秘和美丽,是一项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科学普及推广工作。
| 书名 | 发现古桃源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龚光美 |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发现古桃源》是一部亦文亦史的散文著作,是作者在丰厚的文物遗存和珍贵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地探访和感悟写成的关于古代容美土司地区(今湖北鹤峰、五峰)的一系列作品集萃。 作者龚光美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激情的文字语言,讲述和展示了这个地方的山水面貌、风俗人情、历史传说,讴歌了这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表达了对鹤峰人文历史和容美民族文化的挚爱和自豪,以及对容美土家民族文化的敬畏。它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历史,追溯、探寻故乡的神秘和美丽,是一项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科学普及推广工作。 内容推荐 鹤峰,古称容美,地处武陵山东段北纬30°、东经110°交叉点上,巴人后裔容米部落繁衍地,因山深路险、与世隔绝、民风淳朴、风景秀丽而闻名,被誉为“容美古桃源”“人类最后的秘境”。 中国著名戏剧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断言:“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龚光美著的《发现古桃源》以此为题,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和探究她的生态地理、民族源流、图腾信仰、文化习俗、文物古迹,记述各重要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俗,介绍诗人、戏剧家、旅行家顾彩的容美“古桃源”之旅,以及作者本人从事历史、民族文化、旅游景观研究的经历与感受。 本书以容美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描写对象,资料丰富,视角独特,观点新颖,集散文、随笔、文学评论、人文杂忆60余篇。题材亦文亦史,语言亦庄亦谐,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堪称一部鹤峰历史文化小百科,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旅行指南。 目录 秘境探源 发现古桃源 开篇:走近“容米” 天上飞来毕方鸟 容米,土家人的爱神 酋长本姓“天” 女神的花园 容米洞里说“洞蛮” 猎神之子 刀耕火种总相宜 公母山的传说 “风化”的语言 毕兹卡人的生命之歌 戏剧,巫诞,还是调情 从河图洛书说起 历史无“禁区” 十二珠楼不动尘 结语:山高水长 史迹寻踪 湮灭的辉煌 寻根篇 洞穴篇 崛起篇 爱国篇 文化篇 风情篇 开发篇 寻访神秘的土司王国 诗人土司·《桃花扇》·古桃源 白果树·大隘关·三路口·五里坪 读书台土司宴·山家乐·李虎坡 中府·溇水·百斯庵·八峰山 紫草山·相国墓·土王陵·铜关调 细柳城·云来庄·万人洞·九峰桥 平山·铁锁桥·爵府·万全洞 容阳五峰行 风流百顺桥 神话锁金山 “烽火”鹿耳庄 古风湾潭镇 《新改荒路记》 石梁五峰城 采花白溢寨 茶马古道汉阳桥 寻找古枝江县署 重上大隘关 古镇三路口 顾彩玩月记 小客店轶事 “改土归流”第一桥 平民百姓的功德碑 民间武学堂 乡村烈士墓 老茶号“周鹤泰” 关岩洞猜想 八峰山志 芭蕉河纪行 左角寺怀想 神树传奇 山水情韵 溇水漂流散记 舟发平山 十里长潭 咕噜溪的故事 马头山的老阿妈 一个通航的梦想 “高峡平湖”江坪河 “神门鬼隔”历险记 鱼山风情 “溇中蛮”的故乡 “江口文化” 话说平山 远古漂来一只船 古代土家神话的摇篮 容美土家族的历史“博物馆” 打造“天上人间” 文苑漫步 《鹤之峰》的故乡情 一道看不够的风景 读书,生活,思索,而后写作 生命轨迹,乡村史诗 献给鄂西民族的恋歌 品味溇水 “小人物”的自由王国 梨园悲欢赤子心 一部民族语境下的乡村史诗 苦心孤诣为言志 旧世界的挽歌 灵感的火焰 人性异化史,当代“风月鉴” 邂逅作家汪曾祺 《闲墨吟》小序 夜深闲共说相思 人文杂录 鹤峰地名趣谈 过去的岁月 雾中的小路 崇山怀古话欢兜 共工的传说与龚氏族源 从坝坪溪到秀华山馆 风雨荷花池 迟到的忏悔 一则苦涩的新闻 文学“大撤退” 贫困的“贵族” 戏剧人生 珍藏爱情 登望江楼记 飘散在春风中的记忆 绿色的梦 深山寄母情 难忘东流水 神秘流浪女 林中小木屋 清风阁琐记 后记 试读章节 诗人笔下的容美是山峦重叠,险关重重,容美土司的中府(今鹤峰县城容美镇)、南府(今鹤峰县五里乡的南村)、北府(今鹤峰县的北佳乡北佳坪)、西府(今鹤峰县容美镇二哥坪村西坪府寨)、爵府(今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以及天泉、白溢、水源、石梁司、椒山司、五峰、石堡等等,都是地势险要之所。其中平山爵府尤为突出。 平山周围峭壁千仞,深沟巨峡,峡谷中溪流环绕,密林蔽日,深不可测,方圆近百里,南北长、东西窄,北高南低,海拔高处达1900多米,低处仅有700多米,内有90多座山峰,自高至低,依次分上平山、中平山、下平山,形如神话中的一艘巨船,航行在大海巨浪般的万山丛中。进平山自古三条路:南曰铁锁桥(古称天心桥),桥悬两崖之间,“下临七十仞深涧”;北曰“七丈五”,两崖之间仅宽约7丈5尺的山梁相连;西曰挂板岩,路在悬岩缝隙里,陡峭异常,人行其上,如同挂在板壁上。爵府就建在下平山和中平山之间,顾彩在爵府居住游览了13天,深知平山之险,他在《容美纪游》中发出惊叹:“呜呼!蜀道难其难,未必如平山!”平山在容美,可以说又是山中之山,国中之国。 土司时期的容美尚且如此险要、美丽,我们有更多理由认为,在这些描述之前几百年的容米,当是更原始的自然景色,更险要的道路,更富有刺激性的“沿溪入洞”的历程。桃花、溪流、渔人、洞穴、森林、珍禽异兽,构成了亚当夏娃时代的原始图景。与世隔绝,勤劳淳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居民,或旅游考察,或躲避战乱的文人学子,汉官旧吏,隐士侠客,僧道游人,共同拥有了容米古桃源的四季美景,构成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古代的容米,实在就是一个女神的花园,是一个古代知识分子藏匿心灵的理想世界。 自孔尚任开始,有多少人在讨论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是否有一个“原型”。甚至还有人列出了许多“桃花源”原型候选地名单,这其中除了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以外,还有:陕西上洛郡的上洛县;河南弘农郡弘农县;江西庐山康王谷;福建永春县;山东曹县;浙江天台;等等。 加上容米,这个“候选”名单已达10处之多! 笔者认为,我们在认真探讨“古桃源”原型存在与否的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构成陶翁“桃花源”原型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撇开陶渊明这位大诗人和散文家虚构、夸张、借喻、创作的因素不谈,仅以《桃花源记》原文所示,就有4个方面: 一、必须在武陵山区的内地而不是它的外围,是一位普通的武陵渔人就能发现并进人的地方;二、必须是一个隐蔽而且长期封闭,可以躲避“秦乱”战祸的地方;三、必须是一个有农田、有桑麻、多桃花,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地方;四、必须是一个民风淳朴,无盗劫犯罪、无强徒滋扰,无背叛出卖行径,社会安定的地方。 在上述4项中,前两项是决定性的条件。 不言而喻,全部具备这四个基础条件者,非容米莫属! 仅以第一条衡量,就可以淘汰七八个“候选”地。至少,一个普通的武陵渔民,不可能驾着一叶扁舟,跑到陕西、山东、江浙一带去捕鱼吧? 而且作为最早“原型”的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经专家考证,亦不免也有附会之嫌,最主要的两个理由是:它在秦代至晋代是一个“兵马要冲”,历史上战事频仍,不仅不能“避秦”,而且在它附近不远的沅陵就是秦朝大军的据点。其次从地理条件上考虑,小小的桃源山高不过百米,且在平原地带,虽然地属武陵却不在武陵山中,无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其余的条件就不必多作讨论了。 笔者80年代到湖南桃源去参观时,曾在桃源山上小憩,当时就有~种想法,如果真把此地当作了大作家笔下的桃花源,真是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至少觉得太有点小家子气了。不过,我从内心佩服当初那个在桃源县开发“桃花源”的官员或“企业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他们能够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借尺寸之地,创千秋大业,真心诚意弘扬历史文化,将~座小小的桃源山,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想想这个结果,我们这些“古桃源”的居民会不会有一些启发呢?于此,我想到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博士说过的一句话:“古城的灵魂,不在小桥,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于这一民族中的文化。”我们的容米“古桃源”,也是不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 P25-26 序言 中国古典文学中,诗人作家们创造了无以数计的“典型环境”,却没有哪一个能像“桃花源”这样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 当下,“桃花源”一词,一个是地理名词,另一个是文艺名词。陶潜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灵光一闪虚构出的这一理想国,给后世的社会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旅行家、地方官员们以无穷想象。据说,中国现在有模有样的“桃花源”已有几十处。但《桃花源记》中明明说:“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可见说的是武陵渔人的故事,因此,“武陵”之外的“桃花源”就有些牵强附会了。 言归正传。龚光美在本书中所“寻找”的“古桃源”,指的是明清时期容美土司地区。容美土司属地主要在今之湖北鹤峰、五峰两县,地处武陵无疑。最早说鹤峰、五峰是“古桃源”的人是明朝容美土司诗人田子寿,他在诗中多处描绘自己的故乡即是桃花源。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说:“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南明相国文安之,诗人、戏剧家、旅行家顾彩,民国湖北通志馆馆长、著名方志学者李书城等人的著述中均有精辟赞誉,他们异口同声,极道“容美山水之秀,主人之贤”。将容美称为“古桃源”,既表明容美地僻山深、与世隔绝的地理特征,又显示容美地方民风古朴、山民好客的美德。 土家族世居武陵。容美土家自部落至土司,自土司自治至改土归流,其司主田氏号称“自汉历唐,世守容阳”,历时900余年。即使自元至大元年(1308年)中央政府授予墨施什用官职始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田氏土司也经历了23代427年。更值得称道的是,容美土司能主动接受汉文化,臣服中原王朝,纳税献贡,响应征召,积极参与平内乱御外侮的战争,且战功赫赫。明朝崇祯、清朝康熙两个皇帝先后敕授田楚产、田玄两代土司为“宣武将军”,从而“开西南未封之先荒”。容美土司其政治、军事动向都让朝廷不敢轻视。如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十一日,雍正在四川提督黄廷贵、巡抚宪德的奏章上写下朱批谕旨:“楚蜀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见朱批谕旨第59册) 正因为容美土司与朝廷的这种高层级的时而紧密时而疏离的复杂关系,容美土司备受朝廷关注,也受到史家关注,并成为中原历代文化人向往的一方秘境。在那个交通极为困难的时代,竟然有很多文化人冒险前往。凡到过容美的官员或文人,无不认为容美“即古桃源也”,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容美土司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作为容美土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本书作者龚光美称,仅鹤峰一地,不仅有数十万字的《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及其《续集》,还有流播甚广的清人顾彩的经典之作《容美纪游》和逾百篇文史学者专著、文章。2003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家族卷》湖北鹤峰部分,就收录了102条。其中文书类63条,书籍类17条,铭刻类17条,讲唱类5条。这是一批正式载入国家文献编目的重要文物史料,不可谓不丰富。 说到地面遗存,至今在鹤峰、五峰两县境内,就有包括容美三洞(万人洞、万全洞、情田洞,实际上还有藏军洞、燕喜洞)六府(容美中府、白溢寨北府、五里南府、平山爵府、五峰帅府、七泉西平府),外加细柳城、中坝水寨、天泉山关寨、百顺桥通塔坪长官司署(白鹿堂)、小昆仑九峰读书台等众多土司遗址遗迹。这些洞府、遗址,都有碑铭、摩崖石刻等文字,赫然在目,历历可辨。还有城墙遗迹、桥梁、炮台、祭台(烽火台)、地牢、水牢、水井、坟墓、“梳妆台”、“望水楼”等多处。至于民间传说、故事、歌谣、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存,那就更多了。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5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拥有5l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2015年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会议投票决定中国永顺老司城、咸丰唐崖土司城、遵义海龙屯三处土司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呼声很高的容美土司遗址失之交臂。 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从“申遗”的角度与条件来看,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土司遗址,容美土司遗址是层级最高、分布最广、存量最丰富,代表性最强的一个。从文物、建筑群、遗址三个方面看,容美土司列入“世遗”的候选名单都是当之无愧的。也可能正是因为其分布太广,存量太丰富,一个山区贫困县要在较短时间内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达到世界级专家们的要求,要下这个决心并付诸实施,这既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胆识与气魄。 但是,容美土司历史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深远影响,不会因此而湮灭和消失。我们过去所作的许多工作和努力也没有白费。近闻又有“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十三五”规划的消息,这个机遇令人鼓舞。 20世纪80年代,鹤峰一批文化人、文物工作者开始征集、研究土司文化而掀起波澜,获得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成果和征编成果,从而使容美文化现身于世。在文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包括了史料的征集和研究,包括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取得成功。另外一个成果是在文物考古、史料研究之外的文学创作,从诗论《远去的诗魂》,长篇小说《虎钮金印劫》,传记文学《土司王田舜年》,到长篇小说《容美天娇》《容米桃花》,到土司人物系列长篇历史小说《武陵王》,有关容美土司的文学创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揭开了21世纪创作高潮的序幕,使更多读者对土司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关于容美土家族历史、文化、民族特征的探讨和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本县历届党政官员中一批有识之士的认知和推动,加上县内外一批文史学者的努力,“古桃源”这个主题不断被揭示,被珍视,以至成为鹤峰经济建设和文化领域、旅游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标志。直接参与、全程经历了这项工作的龚光美先生,必然会对“容美古桃源”有着比一般人更加深入更具热诚的投入,倾其精力与创作热情,认真打磨出了这部文化散文集《发现古桃源》。 《发现古桃源》就正是在容美丰富的文物遗存、大量的珍贵史料基础上写出来的。其中谈及“古桃源”的部分,虽然不是专业性的考察报告,却能以田野考察的视角,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容美历史文化的苦难与辉煌。这无疑也是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普及工作。我认为,这正是本书重新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我在《长江文艺》编辑部工作时,龚光美曾数次参加恩施笔会,我主编《今古传奇》时,发表过他的中长篇小说《凤凰俦》和《美人赠我金错刀》。 光美是我小学的学兄。三路口是容美土司疆域“四关四口”之南面关口——大隘关、三路口。他家坐落在茶马古道旁,屋旁那座石拱桥是很多历史名人多次走过的,最早没有修石拱桥的时候,这里仅有一座大树搭建的桥,还曾是田土王、顾彩走过的。现在的老屋后面不远,就是顾彩夜宿过的“戍堡空房”!我们的小学离他家不到500米,课间,我曾到过他家。见过他的祖母,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地扫得一尘不染,一双半裹脚,走路说话,斯文得很。光美后来的言谈举止总是透露出这种家庭教育的效果。参加工作后的光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服装整洁,温良恭俭让,谦谦君子也。他既是一位忠诚、敬业、作风严谨的史志编辑,又是一位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所以他的文章具有引人注目的特点。 在这部书中,作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鹤峰人文历史和容美土家族文化的挚爱和自豪。他把表达这种挚爱和自豪称为“不可抗拒的诱惑”,同时又十分虔诚地表达自己对容美土家族文化的敬畏。他认为用文学的形式反映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力求情感的真诚,因为面对历史、面对读者这个‘上帝’,必须要怀着十分的虔诚才能落笔的。”(见作者原作《代跋》)。他坦诚地剖白自己编著《发现古桃源》时的想法:“我们生活在这个可以称为‘古桃源’的地方。这里山川锦绣,人文荟萃,这里民风淳朴,英雄辈出,美丽而神秘,是一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而我们有幸成为这些辉煌和苦难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这也是一种让历史文化走进人民大众的途径,它还能帮助读者克服深奥的学术语汇造成的阅读困难,可以在他们和普通读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或者在他们之间充当一个临时‘翻译’,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历史,追溯、探寻故乡的隐秘。”据我看来,作者的这个目的是已经达到了的。 本书作者对容美的山川有着特殊的故土情怀,他的“山水情韵”文章表述较充分。漂漤水,上平山,徒步考察南渡江,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依恋之情,也充满了探索的激情。他在旅行途中注重了解风土民情,了解历史文化,既增长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他的其他著作如《爱你山高水长》和《鹤峰纪事》中同样有很多游记,足迹所及如木林子、云蒙山、凤凰寨,更有容美的“四关四口”,他也涉足大江南北,写香山的红叶、故宫的古树、峨嵋的红椿、苏州的园林、庐山的迷雾等等。他的山水游记从不忘记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探寻,甚至梦中也会出现历史人物的行踪,如小昆仑上的田使君,茅眼洞里的徐三溪,每一次的探访,就像他那副深度近视眼镜总能将物象放大,总会有些不平淡的感悟与“发现”。他最爱引用的一句话,就是田舜年的“不仅人有知遇,而山川与人更有知遇也”。我想,这本书就是一部本土作者同本土人文山水的“知遇”之作。 本书中的文章往往会给予读者许多的民族民俗知识和真实生活细节的情趣享受,还有浪漫的联想与发乎奇幻的咏叹。在“秘境探源”一辑中,作者引领读者遨游在容美古桃源里,从容美土家的图腾信仰、女神系列、姓氏来源,到容美人的洞穴文化、生活习俗、民间传说、语言特色、戏剧音乐等等,无不涉猎,而且总有些独特见解。亦文亦史的语言文字,亦庄亦谐的幽默风格,将某些本来枯燥的事件,讲得轻松自如,颇有情趣,是作者过去的文章中并不常见的。所以这辑文章很值得一读。 本书中“文苑漫步”一辑文章,全是写给本土作家的书评。而且很容易发现,他最喜欢评论的,往往都是写容美山水、土家人物、奇风异俗的作品。他在作品的评论之外,还特别关注作者的生存状态、创作特点和价值取向。他几乎给所有出过书的本土作者都写过评论,还包括部分作者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内。他的评论不仅仅是出于对作者的友情,更重要的是对作者写作的一种关注,也是对这些作者积极反映容美历史文化的一种肯定与赞赏。作家为什么常常以“群”的方式出现?领军人物的出现,热心伯乐的凝聚,文艺沙龙的激荡,缺一不可。 我注意到《发现古桃源》一书中“人文杂录”编选和增补的文章中出现了多篇反映故乡历史、古村镇家族文化及家风传承的内容,这也是作者在散文写作中一种内容上的开拓,如共工的传说,欢兜的遭遇,老屋的沿革,父辈乡贤的品德、人生,无不真实感人。作者在其中发掘的,正是与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吻合的传统文化和古村镇德孝并重、“耕读传家”的思想理念。作者坦言,他写这些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崇善立德的良好家风,记住乡愁,不忘初心,把祖宗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因为作者兼具作家、编辑的双重身份,《发现古桃源》部分文章的语言表述,就难免存在某些缺憾。作者一旦侧重对史料、文物的研究时,过于专业的论证和分析,就冲淡了文学语境的流畅自如,妨碍文学的艺术营构。有时需要文学性的有激情的表达、描述时,又舍不得史料的裁剪,担心削弱考证、议事的严肃性和准确性。这是一对矛盾,也是这类文化散文著述中较难把握和做到两全的难题。另一点不足,就是写鹤峰之外的不多。“古容美”也好,“古桃源’’也好,它涵盖的主要区域是今之鹤峰、五峰,本书中如果能多几篇写五峰等地文史遗存的作品,当会更加完备。 总之,我们从《发现古桃源》这本书中所能体味到的,首先是容美土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物遗存的丰厚和珍贵,也不仅仅是容美的山水之美,更有容美土家人崇教重文、耕读为本的传统之美。掩卷沉思,不管作者发现的“古桃源”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还是一种文学的营构,都不再重要,而真正重要、值得珍惜的,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历经磨难、含辛茹苦、长期坚守的对家乡故土的爱。或许,这才是本书作者倾力打造、苦心耕耘、不吐不快的初衷吧! 听说,通往鹤峰的高速公路已经动工。还听说,已经有几家大公司正在考察鹤峰、五峰的旅游资源。当今世界,有资金的欲诱,有科技的支撑,更有游乐之需求,说不定什么时候造出一个更像“桃花源”的桃花源来,恐怕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2016年6月于三书舫 后记 源于孔尚任、顾彩、文安之数百年前的“容美古桃源”之说,赋予容美这个古老土家部落以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众多文化人的共同记忆,激发他们对故乡一份悠远绵长的文化乡愁。因题材的价值,在大旅游时代到来之际,本书的出版,成为一件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感谢鹤峰县旅游局,将《发现古桃源》列入鹤峰旅游文化丛书并资助出版。局长周红霞及副局长赵志华、谭丛毅等同志敬畏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推动本县旅游事业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和鼓舞,促使我克服病痛与视力下降的困难,全力投入本书的修订再版。 感谢原省文联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李传锋先生,原州委宣传部长程远斌先生,原州作协主席王月圣先生为本书作序。 感谢《中华文学》执行主编池的先生、特邀编辑王仙芳、美编高颖等审阅、校订图文书稿并积极推介、联系出版。 感谢团结出版社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感谢责任编辑陈婧为本书付出的辛劳。 本书的写作,始于2003年,曾得到时任州长周先旺,恩施日报社社长傅瑞满,时任鹤峰县长吴红娅,以及余克臻、覃腊秀、钟以耘、张真炎、周学荐、夏浚川等同志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湖北省作协创联部和省民宗委推荐,著名作家、学者王又平、樊星、刘川鄂等对本书稿给予了积极评价和鼓励,并因此获湖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 本书图片的征编,得到本县旅游局、史志办、博物馆等单位的支持,选用了赵志华、彭涛、王开学、罗建峰、赵平国、覃进之、向端生、李诗宙、王业如、黄生文和五峰龚伟华、向宏进、杨如梅、季卫明、周敬华、陈清阶等同志提供的摄影作品。杨如梅女士还专程前往白溢寨,为我补拍藏军洞土司遗址照片。 在长达数月的图文录入、打印、反复校改过程中,始终得到天鹤电脑印务梁功涛、谭晓芸夫妇的热心支持和优质服务。 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写作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在本书的写作、修改过程中,凡涉及民族历史、文化问题时,我都比较注重吸纳和反映原容美地区民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参阅了州内外部分民族文化学者如祝光强、向国平、高润身、赵平国、邓斌、向宏理、向端生、叶德书、林河、邓和平、戴楚洲等先生的相关著述,颇多启发。 虽然是散文、随笔、评论,但其核心内容和历史背景仍然是容美范围内重要旅游景点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意义,既非单纯旅行见闻的文学描绘,亦非专业的田野考察报告。而是兼具二者的艺术表达,反映了我在本土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感悟与反思,认知与敬畏。亦包含了我对容美“古桃源”这个特殊文化符号进行探索研究的心得与收获。我不仅自己确信,同时也希望读者相信,一个拥有如此美丽山水,如此独特、丰厚文化遗存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容美,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文化多样性的杰出代表,乃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旅游目的地,都是当之无愧的。 因为自己职业和爱好的契合,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里,一种阅读、考察、研究、写作紧密交织的状态,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些发自内心的感悟,时常自然地流诸笔端,日积月累,渐成规模。能将这些亦文亦史的篇章、短柬结集出版,既是对自己生活、思考的一个小结,也是对所有关心支持我写作的朋友们一个真诚的汇报。只是由于自己学识的浅薄,艺术功底的欠缺,一定存在许多的不足甚至错误,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谨此为记。 龚光美 2016年10月22日于清风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