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贴近底线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牛撇捺
出版社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牛撇捺著的《贴近底线》中,最见功力的当属他创作于2016年后半年的十几篇研究评论,这些评论将收进《中国杂文百部》里若干作者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水准洋洋洒洒地铺展开来。

他对知名杂文家下笔温吞却有失厚道地讥讽“小人物”多有诟病,对较年轻的杂文家狄马的“世界视野”、传统文化底蕴、忧患意识与社会批判精神不吝笔墨地大加赞赏,对“没有太高学历”的苏中杰杂文之广博、苏中杰杂文中的知识分子从势还是从道等走“重大问题的路子”激赏不已,还有对鄢烈山的“公民写作”倡导民主、阮直杂文的“文化问题”“为官僚体制把脉”、李庚辰出身部队“以笔为枪”“与腐朽文化与黑暗势力战斗”、王春瑜的史学札记等的鉴别评介都能取舍有度,鞭辟入里。

内容推荐

牛撇捺著的《贴近底线》收录了作者近两年评论随笔作品五十余篇。这些文章题材紧密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围绕《中国杂文百部》展开一系列相关杂谈。有个人入选感受,有通篇揄扬和个别指摘,依然少不了对杂文文体本身的研讨,也真实再现了杂文家朱铁志离去后杂文界的一场尖锐争鸣。他秉持几十年的坦诚胸襟,绝不做人云亦云的溢美,秉笔直言、客观中肯地以杂文家的笔法来研究杂文作家作品,毫不回避地彰显自己的杂文观,亦即作者追求的“不违常识,守住底线”。

目录

微觉此生未整人

不要把外逃官员想得那么可怜

一阕青年工人的“水调歌头”

说“做官如唱戏”

“脚手架上的工作”

多一些思维的角度

希望有人写《党史》

“文革”笔法之标本

什么样的官员让人讨厌以至痛恨?

不要让“精神”成灾

王实味该死

越南在搞修正主义?

时事杂议

“公民写作”与“不自由撰稿人”

干部无我也正常

 ——入选“百部”的感受

“庸人政治”是“贼人政治

“血火文章意不平”

统统“错”在独立思考

《中国杂文百部》断想

什么样的杂文算好杂文

杂文不可能是美文

杂文与中国人的血性

关于“选粹”

《中国杂文百部·朱铁志集》拾零

丙申杂记

关于朱铁志

翻身得解放之后

 ——读《中国杂文百部·黄一龙集》

站起来干什么

 ——读《中国杂文百部·狄马集》

说苏中杰的杂文

度尽劫波思想在

 ——读《中国杂文百部·何满子集》

思想的风景

 ——读《中国杂文百部·朱正集》

古今勾连,中西通识

 ——读《中国杂文百部·牧惠集》

平淡中的深刻

 ——读《中国杂文百部·鄢烈山集》

温文尔雅的批判

 ——读《中国杂文百部·阮直集》

鲁迅精神的自然传承

 ——读《中国杂文百部·王乾荣集》

“将军”本色写杂文

 ——读《中国杂文百部·李庚辰集》

考证式杂文感觉

 ——读《中国杂文百部·王春瑜集》

“回望农民”的新闻学博士

 ——读《中国杂文百部·当代合集》焦国标杂文

《中国杂文百部·当代合集之一》拾珠

说张贤亮的随笔

还好意思抱怨

 ——读肖复兴杂文《没有青春》

侃陈丹燕的杂文

乐秀良感慨《日记何罪!》

吴有恒写了《(东方红)这个歌》

读廖冰兄《预立遗嘱放言》

读李兴濂《马克思的言论自由》

下辈子不想当知识分子

 ——读《中国杂文百部·当代合集之四》季羡林杂文

书生之梦甚高尚

 ——读《中国杂文百部·沙叶新集》

王岩森《1978—1982年中国杂文档案》序

作家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王涂鸦杂文新集《找不到北》谈屑

《心声》序

范二水《列兵诗文》序

刘天锡《福宁诗文》序

踏花归去马蹄香

 ——《贴近底线》编后记 田燕

试读章节

微觉此生未整人

杂文大家曾彦修(笔名严秀)以九十六岁高龄驾鹤西去,著名杂文家王春瑜先生写了《忆曾老》,曾老的友人张建智先生写了《一个扪心无愧的人——怀念我的姨夫曾彦修先生》。

张建智先生的文章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曾彦修是出版界排名第一的右派分子;是第一个上《人民日报》的党内右派分子。“不过最为奇特的是,这时他是人民出版社五人小组的组长,正在主持本单位的反右派斗争。他这个右派分子是他自己决定要划的。”(张建智引朱正语)。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曾彦修为什么将自己划为右派?忖度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其一,自认为自己1957年前后的思想、著述与行为确实够不上钦定的“左派,,标准,在很多方面显得落后,自己与自由知识分子,与那些所谓的右派大右派在许多方面认识是一致的,因此,作为一个从延安时期参加革命,三十岁即做到华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南方日报》社长、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州教育局局长、行政八级的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觉得有必要自己惩戒自己,将自己打为右派,投入地狱,然后奋力改造,走向新生。其二,可能他对所谓的“引蛇出洞”之类的“阳谋”不予认同,对以反右为名整治大批的知识分子不予赞同,他以自打右派的方式与反右的策划者与操作者们撇开关系,划清界限。就如后来的邓拓服毒、田家英上吊,不伺候,俺走了!其三,不想整人,自己丢弃整人的权力。曾彦修说:“身而为一个负责人,在1957年能够免于去打他人为‘右派’,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在‘打人’与‘被打’之间,无意中得到了后者,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我想,在三个原因中,第一个有可能拔高了曾彦修,或者糟蹋了他。第二、第三两个原因大概比较靠谱。曾彦修所谓的“大幸”,是以承受被一撸到底,失去政治前途、人身自由,家破人亡为代价的。但是,他保全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知识分子的清白。我读王岩森先生的《香花与毒草——1952一1957年杂文档案》时,每每看到三五十个知识界的名人在围攻一个“胡风分子”,或者“右派”,他们为了自保,为了享受整人的快感,失去了道德与理性的底线,在无限上纲上线,在罗织罪名,在肆意推演,在辱骂恐吓、人身攻击。看那一串串名字,直觉得书页上爬满了苍蝇,让人十二分的恶心。从一个角度看,这些人是幸运的,保住了官位,保住了名声,保住了家庭,可他们的所作所为,已将他们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上帝也救不了他们。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又是极其不幸的,是被历史戏耍过的一群小丑,虽然他们曾是著名的这个家那个家。

二十多年的右派生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以用“炼狱”去形容。支撑曾彦修从容面对苦难的,是信念。张建智先生说:“有时我总想,曾老为何能在逆境中如此洒脱?包括后来他在奉贤的劳动。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在《九十自励》诗中,自己所道:‘碌碌庸庸度此生,八千里路月和云。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因为没有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去出卖、检举揭发、诬陷别人,没有网织罪名,无中生有、以笔为刀,致人死地,所以问心无愧。没有良心的亏欠,没有道德的、心理的压力,自然地生活得从容、淡定。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老资格的共产党人习仲勋。习仲勋是陕甘宁边区的创建者,三十多岁即是中共西北局的书记,四十多岁就任国务院副总理。但他因《刘志丹》一书遭受牵连,蒙冤也近二十年。他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他从没有犯过左的错误。说的通俗一点,他一生没有整过人。曾彦修的人生感悟“微觉此生未整人”与习老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5.05.25(P1-3)

后记

杂文在式微。

《杂文报》停刊,《杂文选刊》瘦身,发杂文的报刊越来越少。

写杂文的人相应地也在减少。

有人专心去搞研究,有人更多地致力小说散文,有人以写时评、随笔为业。有人在思考、观望,有人永久性搁笔,与杂文、与写作、与思想作了了断、诀别。

表面上,杂文进入萧条期、休眠期,但实际上,杂文的地火很旺。很多的网文、段子、笑话、评论,是在纸质媒体上看不到或者说难以看到的有思想、有见地、有个性,有看点的杂文,是能够提供材料、消除盲区、启迪思维、松弛神经、宣泄情绪、引人向上的优秀杂文。杂文的英魂不死!

老夫于学界,算一个边缘人。面对当前的形势,做不了大学问,搞不了纯文学,改不了行,只好情愿与不情愿地,体面与不体面地待在原地,继续经营着杂文。虽然“生意”很惨淡,但还比较淡然、达观.还挺得住。

我曾经特别羡慕民国时期的文人,羡慕他们的自由、豁达,羡慕他们的交流、交锋,羡慕他们取得的成果。中国的学术界、杂文界,很长一个时期都没有真正的学术交锋,因此也缺少青春、活泼、开放、进取的精神与氛围。不期2016年的6月,因杂文家朱铁志的非正常离世,我遇上了交流交锋的微小而短暂的机遇。在一个杂文人的微信群里,我发表了对朱铁志先生不那么尊敬与崇拜的言论,遭到了朱粉、门客们的严厉斥责与批评。由此,激发了我的“邪性”,调动了我写作的积极性。于是,有了眼前这本小册子。我切身的感受是,有批评有交流有交锋,学术才能繁荣,杂文才能兴盛,社会才能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主要的是关于《中国杂文百部》作者与作品的评介。原本的意图是,感觉朱铁志的杂文在社会批判方面显得比较苍白,为了求证这一印象,看看其他杂文家的作品,进行必要的横向的比较,以坐实自己的判断。本着这样的精神,漓漓拉拉,就有了以上的文字。

我的这些评介性文字,只能算读书笔记,算直观的看法,算感性情绪的记录,算不得真正的杂文评论。这些文字,没有丰富的学养支撑,没有系统的杂文理论涵养,没有正规的评论文体铺垫,没有深刻的文艺思想与社会思想浇灌。只是一些平淡、朴实的认知与表述。我说好的未必好,我说差的未必差,见仁见智而已。《中国杂文百部》是一部很大的书,涉及作者三四百位,我所涉及的,十不及一。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部书,关注这个杂文群体。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隔了行而去操弄专家的事情,效果差是自然而然的。

这本小册子之所以取名《贴近底线》,意在从常识性的角度与层面看待社会,看待杂文家,看待杂文。我不追求高大上,不追求伟光正,我只追求守住底线,不违常识。在不太讲常识的年代,常识比什么都重要。

感谢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及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在编辑、出版方面提供的支持,感谢刘亭岚女士工作之余为我打印书稿,感谢编辑田燕女士的辛勤工作。

今年是我的花甲之年,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但希望杂文写作在人生失去许多羁绊之后,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能有些许进步。

希望我们的国家民主、自由、进步、繁荣,人民平等、和谐、平安、幸福!

2017.03.0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