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在孔子那里十分明确。孔子认为,我们之所以要有礼,要有乐,就因为人们有爱心。爱心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的方式就是礼和乐。比方说,父母去世,要披麻戴孝,守丧三年,就是为了表达爱心。为此,孔子和宰予,还曾经有过一次不愉快的辩论。
宰予,前面说过,就是因为白天睡觉被孔子痛骂,却又极其崇拜孔子的那个学生(见第一章第六节)。此人在孔子门下属言语科,大约是能言善辩的。但观点往往与先生不同,还爱较劲,因此不大招孔子待见。不过宰予好像也不在乎,该问还问,该说还说,甚至刁难老师。据《论语·雍也》,宰予也曾向孔子问仁。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问,而是出了个假设题。宰予问:假设告诉仁者(仁者,虽告之日),说有个好人掉到井里去了,他也跟着跳下去吗(其从之也)?虽,就是假设。这种假设题都不好回答。比如许多女人都喜欢问:我和你妈掉水里去了,你先救谁?就怎么回答都不是。宰予这个“虽告之日,井有仁焉”也一样。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怎么会这样呢(何为其然也)?意思就是:怎么可以这样假设呢?孔子接着说:对于君子,可以要求,不能陷害(可逝也,不可陷也);可以欺骗,不能愚弄(可欺也,不可罔也)。当真有人掉进井里,君子肯定要救。但你不能故意弄个人到井里,然后把君子也弄进去。这就是陷害。你也不能哄骗君子,说井里有人。等他下去了,你又看他笑话。这就是愚弄。再说了,救人也未必一定要跳井,还可以有别的办法嘛!总之,对君子,你只能实事求是,不能设套。这一次辩论,孔子赢了。
关于三年之丧的辩论,则谁也没能说服谁,不欢而散。据《论语·阳货》,有一次宰予跑去对孔子说:三年之丧,这时间也太长了吧?照学生看来,有一年也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年呢?因为陈米吃完(旧谷既没),新粮登场(新谷既升),就是一年。打火用的燧木,春夏秋冬,各取一种。一个轮回(钻燧改火),也正好一年。所以一年合适。
这无疑是对礼乐制度的直接挑战。但宰予不愧是言语科的学生,话说得理直气壮。宰予说,为什么要反对守丧三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礼坏乐崩一词即出典于此)。三年之丧既然会导致礼坏乐崩,当然应该改革。
宰予的话说得有理有据,孔子无法正面批驳,便问: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细粮穿丝绸,心里好过吗?宰予说,好过呀(安)!这下子孔子无话可说了,只能气呼呼地对宰予说:“女(汝)安则为之!”你心安理得,你就那样做好了!孔子接着说:一个君子,在他居丧的时候,因为悲痛万分,食不甘味,寝不安眠,听音乐不觉得快乐,这才要披麻衣、吃粗粮、住草庐。你既然心里好过,你就吃你的细粮,穿你的丝绸,听你的音乐好了!
听了孔子的话,宰予一声不吭就出去了。这时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呀(予之不仁也)!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父母亲才不抱他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宰予这人“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最后这句话,也有各种翻译。一种是生气的口吻:宰予难道就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之爱吗?意思就是:他怎么可以批评三年之丧?第二种是惋惜的口吻:宰予不也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之爱吗?意思就是:他怎么会去批评三年之丧?第三种是同情的口吻:宰予恐怕是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之爱吧?意思就是:要不然怎么会批评三年之丧?但不管哪种解释,“三年之丧”都源于“三年之爱”。
P72-73
重读诸子歌并注
武王伐纣开基业,周公摄政德治国。
亲疏嫡庶次第封,乐统和同礼辨别。
未料君恩五世泽,礼坏乐崩天下裂。
兄弟相逢弯弓月,郊原遍洒男儿血。
纷纷诸子来献策,老子冷峻孟子热。
墨护草根杨爱身,孔慕商周庄梦蝶。
荀卿解蔽终难结,天下滔滔人恻恻。
始皇一剑定乾坤,商韩简在帝王侧。
汉武尊儒罢百家,唐宗宋祖继相接。
金殿不闻仗马鸣,但见童生头飞雪。
半部论语任忽悠,兵临城下签条约。
狼烟滚滚国门开,先生却姓赛与德。
痛定思痛问前哲,正道沧桑谁省得?
海能为大在兼容,百花杀尽非春色。
洗心再读诸子书,千丝万缕从头说。
重整山河待轻装,历史当翻新一页。
注:
武王伐纣开基业:武王领导的革命战争及其胜利,不但意味着一个政权替代了另一个政权,更意味着一种文化替代了另一种文化,一种制度替代了另一种制度。中华文化的基础,其实主要是周人奠定的。
周公摄政德治国:周公的施政纲领,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亲疏嫡庶次第封,乐统和同礼辨别:周公创立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封建、礼乐的“三位一体”。宗法制分亲疏嫡庶,封建制行封土建国,礼乐制讲乐统和同,礼辨异别。
未料君恩五世泽:《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礼坏乐崩天下裂:《论语》云“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兄弟相逢弯弓月,郊原遍洒男儿血: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纷纷诸子来献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系因解决当时问题而起。(以上均请参看本书第五章)
老子冷峻孟子热:老子尚无为,冷静理智;孟子讲仁义,古道热肠。
墨护草根杨爱身:墨子关心劳动人民,杨朱维护个人权益。
孔慕商周庄梦蝶: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谓之“吾从周”;庄子主张真实自由的生活,谓之“逍遥游”。
苟卿解蔽终难结:《苟子》一书有《解蔽》《非十二子》等篇,意欲终结百家争鸣。
天下滔滔人恻恻:《论语》云“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
始皇一剑定乾坤,商韩简在帝王侧:秦兼天下,系实行商鞅、韩非之主张,后又以法家学说为国家意识形态。
汉武尊儒罢百家,唐宗宋祖继相接:此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隋唐后之科举制,从此百家争鸣不复存在矣!
金殿不闻仗马鸣,但见童生头飞雪:《新唐书·李林甫传》云“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半部论语任忽悠,兵临城下签条约:历代统治阶级鼓吹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自欺欺人。鸦片战争二声炮响,则无可欺矣。
重整山河待轻装,历史当翻新一页: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到只有科学、民主与法治,才是强国之道;也认识到只有海纳百川,多样统一,才是和谐之道。在此前提下重读先秦诸子,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参看本书第六章)
易中天
2008年11月28日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诸子争鸣,岂能淡忘?
但,我们该说些什么,又从哪里说起呢?
也许,我们要先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孔子。
易中天著的《先秦诸子》是先秦时代的历史总结和思想浓缩,以儒墨道法为大主线,详尽阐释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跨越三百多年的大辩论。
孔子说:这世界有救吗?最后根本没有人继承我的遗志!
庄子说:天子剑还是庶人剑?世界有救吗?不救才有救!
墨子说:正义和公平才是重要的,为行义,不管活见鬼。
韩非说:人性本恶,不要指望道德教化,人是靠不住的。
一场持续三百年的大辩论,没有答案,却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先秦诸子》原名《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易中天阐释儒墨道法救世之道的一本普及类图书。作者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将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名各家的主要人物及主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内容涉及先秦诸子第一人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以及今人能从中得到的领悟。全书条理清晰,平添一种与考据无关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