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县烟墩镇、广东中山市烟墩山、安徽南陵县烟墩镇、山东荣成烟墩角、浙江慈溪桥头镇烟墩村……中国究竟有多少烟墩?恐怕连最资深的地理学家也要去翻翻地图数一数,才能给出一个不那么精准的答案。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墩?这个问题却不难回答:“烟墩”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多年。据考证,因明代防倭寇侵袭,在一些村旁山顶或者高墩之地设立烽燧,习称“烟墩”。“烟墩”相当于简易的烽火台,如遇敌情,“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借以传递情报;而“烟墩”附近的村落镇子,则或根据地势称为“烟墩山”“烟墩角”,或根据人口多寡称为“烟墩镇”“烟墩村”……对外人来说,烟墩只是一个相似的地名;对祖祖辈辈居住在烟墩的人们而言,烟墩是村口山顶的高台,是口口相传的抗倭故事,是再熟悉不过的家乡。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余梦伦,就出生在浙江慈溪(原余姚)桥头镇烟墩村。
1936年11月8日,烟墩村桥头路49弄66号,平日里安静的老宅子此刻却特别热闹:年轻女人压抑而痛苦的呻吟声,跑进跑出的人们急匆匆的脚步声,炉子上的水烧开了,发出“噗嗤”“噗嗤”的响声,蒸汽消散在氤氲的雨雾里。
江南的秋天多阴雨,常常十来天见不到太阳,这样的天气被人们形象地称作“阴雨寡照天”。尽管气温不低,屋里却阴森潮湿,人的骨头缝儿里都是冰凉的。20岁的蒋学忍此刻却是又燥又热、又急又痛,都说头胎最难生,她可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坐镇指挥的接生婆临危不乱、声音威严,不断地提醒她:使劲儿、深呼吸、使劲儿……她想使劲儿,却痛得手脚发软、没有一点儿力气。母亲在一旁心疼又着急地捏着她的手,却爱莫能助。不知道过了多久,婴儿响亮的啼哭声终于响起,压过了房前屋后的嘈杂和喧闹,仿佛向这个世界大声地宣告着新生命的到来。
“恭喜恭喜!是个带把儿的!小毛头!”见惯了这场面的接生婆,声音里竟也透着喜悦,这可是阴雨天儿里难得的阳光!
蒋学忍满头都是细密的汗珠,嘴唇上一排浅浅的牙印,手指骨节也因为太用力而发白。可当母亲把用小被子包好的男婴放在她的身边时,看着婴儿熟睡的小脸,她没有血色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是的,她做母亲了,这是她和丈夫余佩卿的第一个孩子,还是个男孩儿!
丈夫。想到丈夫,蒋学忍的脸色黯淡了一下,可很快又舒展了眉头:丈夫此时在上海给人做学徒,不能和她一起迎接孩子的到来,实在可惜;可丈夫和她一样,期待这个孩子的诞生,他们说好,如果是男孩就取名“梦伦”,女孩就取名“梦燕”——身边这个襁褓里的婴孩,当然就叫余梦伦。
自余梦伦始,母亲的使命一直没有停歇。三年一个,三年一个,蒋学忍又生了四个孩子:大妹妹自然叫余梦燕,之后是二妹妹和三妹妹梦霞和梦飞,还有小弟弟梦麟。兄妹五人里,只有余梦伦生在老家:烟墩。
小梦伦呱呱落地的时候,余姚还是余姚,慈溪还是慈溪;解放后,余姚划到宁波,桥头镇划归慈溪。
慈溪是江南古镇,古居、古回廊、古埠头、古戏台,古老的河流、古老的拱桥、古老的寺庙、古老的风俗,古镇的每一条街巷仿佛都能飘出一个个历史故事。
桥头镇,位于慈溪市中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虽名为“桥头”,并不见桥,抑或以前曾经有桥。桥头镇很小,镇中心挤在一条两三米宽的小巷和一百米长的横街上。往外走几步,就到了郊外,菜花开的时候,一片金黄;桃花开的时候,一片淡粉;杨梅熟的时候,一片紫红。一阵风吹过,带着花的香味、果实的甜味,还有海水的腥味——桥头是依山傍海、有河有湖的,风景极好。
而烟墩村位于桥头镇东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之所以以“烟墩”为名,自然是因为在桥头镇境内,建有一个占地半亩的“烟墩”。遥想当年,抗倭英雄戚继光英姿勃发,抵御外寇的土城墙上旌旗猎猎,将士们日夜注视着四通八达的水陆要道,若发现倭寇来犯,立即点燃烽火,发出警报,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可歌可泣!(P2-4)
在和余院士接触之前,我看了近百份资料:读过关于他的新闻报道、看过他写的回忆文章,特别去研究了一下他的工作内容——火箭弹道设计究竟要做些什么?以前,功课做得越多,对被访者越了解,我的心里越踏实,采访越从容不迫;这次却不一样,对余院士和他的工作了解得越多,我的心里越是诚惶诚恐:余院士确确实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伟大的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采访对象。
曾经有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余梦伦和“余梦伦班组”的成员,摄像机架好了,话筒也调试完了,采到的内容却让记者们很无奈:怎么引导,都没有得到他们所期待的选秀式的煽情故事,近八十岁的老人和80后的班组成员关注的都是枯燥的技术细节;摄像更是郁闷,余梦伦的工作大多是坐在桌前写写算算,“总不能让全国人民看五分钟的埋头计算吧!”——他们期待的,是和火箭发射一样震撼、和中国航天的发展史一样辉煌的镜头和故事,这样才有收视率嘛!
如果是以前,听到这个故事,我会像听个段子一样,一笑置之;也许还会觉得这帮同行太实用主义,记者怎么可以挑采访对象呢?能和不同的采访对象有效沟通,是作为一个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如今,听说了同行们的“滑铁卢”,我心里的小鼓敲得越来越响:从掌握的资料上看,余院士性格内向、低调,尤其不善言辞,如何沟通?余院士的工作——弹道设计复杂难懂,“全国人民”连“看五分钟”都不愿意的“埋头计算”,如何写成一本具有可读性的传记?最重要的是,谦虚的余院士是不愿意写传记的,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介布衣,无甚可写,经过组织上不断地劝说,他才勉强点了头——采访对象“不合作”,可是记者的大难题。
放弃吧,不甘心:我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记者,这是我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是难得的机会,也是不能辜负的宝贵信任;而且,我是一名来自航天的记者,从毕业就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宣传部门工作,我为自己是一名航天人而骄傲和自豪,能为我们的航天人、航天史留下些只言片语,是我的荣幸,也是神圣的责任。
接下任务吧,我又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万一采访不顺利呢?万一人物形象立不起来呢?万一写得很乏味呢……那么多的“万一”在脑海里打转,其实最怕的是辜负组织的信任,以及不能真实、生动地记录余院士看似平凡实则波澜壮阔的一生。
然而,在2013年11月24日第一次见到余院士的那天,我的顾虑就通通打消了。
余院士性格温和、善解人意,脸上一直带着灿烂的微笑,尽显仁者风范;他的语速较慢,从容而舒缓,回答问题的时候娓娓道来,答疑解惑的时候耐心十足。从寥寥数语中,就可以感到,他对自己的工作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大概也是因此,听他讲弹道设计,无论是原理还是应用,都充满了乐趣,丝毫不显枯燥。
从这一次起,我的职业生涯中最快乐的访问正式拉开了序幕。三个月里,我对余院士进行了25次采访,采访录音长达35万字——尽管他一开始并不愿意为自己作传,但只要是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他都会毫不含糊、保质保量地完成。因此,对我提出的问题,余院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他的家乡、父辈和成长经历,就像爷爷给孙女讲故事一样,绘声绘色;谈他的工作,就像老师对学生一样,无论我这个弹道外行提出多么幼稚的问题,他都耐心解答;有时候,我们也会“跑题”,就一些新鲜发生的事情分享彼此的见解,就像默契的老朋友……因为余院士工作繁忙、身体欠佳,为了不让他太辛苦,每次采访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我常常在不得不结束的时候还意犹未尽,这是我在开始采访前绝对没有想到的。
为了更完整、客观地还原余院士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我还陪同余院士一起去了他的老家慈溪,回到了他的母校上海南洋中学、上海虹口中学,采访了余院士的亲人、大学同学、同事、朋友和学生共三十余人,整理采访录音18万字。每个人和他的交集都不同,发生的故事也不尽相同,但评价却惊人地相似:余梦伦是一个一辈子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黄牛般的人物;他取得的成绩都名副其实,没有高估;相反,他太低调、太谦虚,和他的付出相比,他得到的远远不够。
有幸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这个伟大的人的一生,我感到难能可贵、特别幸运。最没想到的是,在与余院士和他的同事、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亲历了很多电视记者们求而不得的“选秀式的煽情故事”:年轻同事结婚,他不仅专程去精品店挑选了精美的红包,还把粉色的纸裁得整整齐齐,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祝福;他去医院看病,坚持要坐公交车,不肯多花公家一分钱,而他的学生出门办事,他却担心天太热,自掏腰包让学生打车前往;在慈溪老家,偶遇当年抱过他的老人,他当即翻遍衣袋凑出所有的钱,帮老人们改善生活;即使是和他相处时间不长的我,也深深感受他的细心和温暖,采访时咳嗽了几声,下午他就默默给我买了一整盒草珊瑚含片……
他的细心、体贴、温情和关怀,无处不在,反而让很多人觉得习以为常、都是小事,想不起来告诉记者;他的不善言辞、低调内敛,则常会让人误会他不擅社交、沉闷寡趣,他倒乐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钻研弹道设计。他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采访对象;我相信,他也是世界上最好的采访对象之一。
感谢余院士和我分享他的人生,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感谢接受我采访的余院士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你们的讲述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余院士传记的联络人李虹,是你选择了我,并一直坚定地信任我,这个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感谢我的母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有时候写作是件极孤独的事,而你就是我的人生之船在遭遇暗夜和风雨时,远方若隐若现却一直闪烁的灯塔。最后,感谢读到这里的读者,这不一定是一本畅销书,却是一本用心写就的作品,希望余院士的故事能够打动您,希望您能够记住这位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航天人的名字:余梦伦。
宋瑶
2016年3月18日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余梦伦院士是中国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我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及总体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宋瑶著的《余梦伦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余梦伦院士成长经历、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余梦伦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为新一代航天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启迪和激励新一代航天人崇尚科学,献身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内的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宋瑶著的《余梦伦院士传记》全面反映了余梦伦院士的学术成就、科学作风和思想品格,有助于航天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