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明茨伯格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建立在三个支柱上的:尊重政府的公共部门, 负责任的企业私营部门和强劲的自愿协会(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要达到人性化的平衡的社会,必须实现这三个部分的平衡。亨利·明茨伯格编著陆维东、鲁强编译的《社会再平衡》一书则为建立一个平衡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以及如何做的路线图。
| 书名 | 社会再平衡(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 作者 | (加)亨利·明茨伯格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亨利·明茨伯格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建立在三个支柱上的:尊重政府的公共部门, 负责任的企业私营部门和强劲的自愿协会(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要达到人性化的平衡的社会,必须实现这三个部分的平衡。亨利·明茨伯格编著陆维东、鲁强编译的《社会再平衡》一书则为建立一个平衡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以及如何做的路线图。 内容推荐 亨利·明茨伯格编著陆维东、鲁强编译的《社会再平衡》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关注身边的趋势:环境的恶化、民主的终结、自我诋毁以及像受到“崇高感召”般不断上涨的贪念。他指出,我们必须用更加开放的世界观来代替这个扭曲的教条,让我们能通过草根的行动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改变。很多人对这些现象忧心忡忡,但很少付诸行动。意愿是存在的,但对于目前发生了什么和怎么办却没有认识。我们深陷在各种不同的解释以及彼此不相关联的解决方案的泥沼之中。明茨伯格所做的就是把这些集齐到一个单独的框架中,为前路提供一个综合的方法。这也是本书的**贡献所在:提供了一个基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社会、政治、经济倾向的整合的框架,从而建议我们如何才能取得并保持社会的动态平衡。 目录 推荐序1 推荐序2 基本观点 第1章 非平衡的胜利 美国走向非平衡之路:1789—1989 思考的终结:1989—? 跨越界限:始于 1989 从市场经济到公司化社会 不止美国如此 对非平衡的大声责难,而不是反对商业 第2章 从攫取资源到探索我们的智谋 攫取资源的世界 一个探索自身智谋的世界 第3章 支持平衡社会的三根支柱 划清左右的后果 公共部门、私营部分与社群领域 欢迎来到社群领域 社群领域的衰落(与崛起?) 左右夹攻 超越粗鲁、愚钝与封闭 平衡社会有可能吗? 第4章 根本的革新 高尚的理想与低俗的交易 不是政府,也不是现在 不要期待“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奇迹 社群领域的运动与行动 即刻的反转 广泛的重建 后续的改革 走向平衡的民主 希望在前方? 第5章 动荡世界中的你、我和我们 睁开我们的眼睛 明确认识 艾琳问题 过体面的生活 重新改变世界 附录 在我们自己的水里煮着——对我们的非平衡状况的咆哮和一些变革的建议 以消费之名来消耗 企业法人与人力资源 公司的报业 被广告麻痹 几乎一切被商业化 政府的失威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 美国民主——25年后 全球的民主样板? 关于此次努力 References Index 试读章节 够了 ! 受够了社会的不平衡正在摧毁我们的民主、我们的地球和 我们自己。 受够了左派右派的钟摆式政治以及政治中立派的无能;受够了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伸出的有形的政治游说的魔爪;受够了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和地方社区的削弱。我们是不是 过于剥削了这个世界的资源,包括我们自己这些所谓的“人力资源”? 许多的人正在关注这些问题,但付诸行动的不多。人们的意愿已经有了,但对现状和解决方案的探究还远远不够。我们被互相冲突的解释和矛盾的方案所淹没,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在人类经验中前所未有的根本革新。这本书将展示一个整合性的框架以建议一条全面的前行之路。 非平衡的胜利 1989 年,当东欧政权开始崩溃时,西方的政论家就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解释——资本主义已经胜利 !他们大错特错了, 并且目前也被证明其后果非常严重。 其实是“平衡”在 1989 年取得了胜利。当那些东欧国家将如此之多的权力集中在公共部门,从而严重地偏离平衡的时候,西方一些成功的国家却在公共、私营和社群部分之间维持了足够的平衡。但从那以后,许多国家对这一点缺乏认识,对私营部分过于倚重,由此陷入了失衡的境地。 欢迎来到社群领域 社会由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而不是两个。那个人们最缺乏了解的部分被冠以一系列不恰当的名称,包括“非营利部门”、“第三部门”和“市民社会”。将之称为“社群领域”能帮助它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分并驾齐驱,同时表明该领域是由广泛的一系列人的社团组成。 所有那些社团既非公共亦非私营,也就是既不为国家所有,也不是私人投资者所有,比如基金会、礼拜的场所、工会、合作社、绿色和平组织、红十字会和许多有名的大学及医院。有 些被其会员所拥有,但绝大部分社团并不为任何人所有。包括那些为了抗议一些人所不能接受的事情而兴起的社会运动(正如近来我们在中东所看到的),以及通常由小型社区团体倡导的社会行动,用来引发一些人们认为必要的变革(比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尽管社群领域非常重要,但令人诧异的是它依旧那么默默无闻,长期以来被遗忘在政治左派和右派大量的争论之中。这 个领域不存在于另外两个部分之间的直线上,它有一个不同于公共及私营部分的位置,因此可以用坐在一张有着粗壮的三条腿的凳子上来描绘一个平衡的社会:一个拥有受人尊敬的政府的公共部门来给民众提供许多保护(比如治安及监管);一个拥 有负责任的企业的私营部分来供应我们所需的很多产品及服务; 还有一个源自强盛社区的社群领域,从中能找到许多我们的社会归属。 P1-3 序言 这本薄薄的小书,老先生写了至少十年。 以他的才华,几万字的小书,几天之内,一挥而就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他居然写了十年,前后十几次易其稿。因为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了?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十年来,苍云白狗,发生太多料所未及的事?也许皆而有之。而今,尘埃落定,这本小书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跟随他思游八极;另一方面,在老先生惊人的专业性、毅力和自制力面前,不由得又暗暗自惭。 核心思想很简单:一个国家的良性发展,需要公共、私营和社会三大部门的平衡发展,也就是说,要努力维持好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的崩溃是因为政府太强,企业和公益太弱,大约20年后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则是因为企业太强,政府和公益太弱。这其实也是福山在他最近推出的皇皇巨著《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得出的结论。在他列出的政治秩序三个支柱“强政府、法治、民主”中,“强政府”赫然位列第一。 政府、企业、公益三大部门,分别对应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博爱”三大价值观,也大致对应西方意义上的左派(Liberlal)、右派((~onser"vative或Libertarian)、中间派三大政治派别。从政治哲学上讲,这三个部门也分别对应西方三种主流理论:自由主义(Liberalism)、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和社群主义((~ommunitm·ianism)。学者们为了自己在学术江湖的地位,肯定是要强调其中一个角度,努力做其中一个派别的开山鼻祖或带头大哥,但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必定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相生相发、相辅相成,这应该是一个不难理解的学术和社会常识吧。 如果说美国的问题是私营部门太强,通过法人政治捐款、院外活动等机制,逐渐操纵了政府部门,中国的问题显然是完全相反:政府部门太强,对经济和企业的影响太大。政府不仅是超级裁判员,随时更改游戏规则,政府还是运动员,可以自己亲自下场踢球。如果不能在形成规则的规则(所谓“元规则”)上有所建树,中国经济层面、物质层面的成功,终究是沙上筑塔,根基不牢。美国人的补药,却往往是中国人的毒药。看了一本福山,就要在中国大力推广“强政府”,是要闹大笑话的。 政府与企业之间有一种奇妙的你消我涨的自我平衡机制。企业太强,大家争相控制政府,价码出得越来越高,政府的重要性自然增大;政府太强,企业努力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与官员建立共谋关系,其实也在以一种离奇的方式逐渐瓦解政府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需要太担心这两个部门的失衡,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第三部门。虽然名列第三,但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在社会底层发挥更大作用的往往是这个我们容易忽视的部门。 与欧美发达国家源远流长的公民社会、自治传统、公益习惯相比,中国的“第三部门”几乎还完全没有发展起来,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恢复起来。1949年以来实行的一竿子插到底的全能政府模式,最大的负面效应恐怕是把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自治和公益传统破坏殆尽。例如,网载世界上延续时问最长的基金会和民间慈善组织可能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历经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前后持续了900多年,最后居然消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果真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呀。 第三部门一般指由民间自组织的各类非政府(NG0)、非营利(Not—f0卜profit)单位。中国的全能政府的体制下,不用说管控最强的教育、医疗、学术类组织(传统的所谓“事业单位”),所有的基金会、协会、学会,甚至是文化、体育、科技类等民间组织,都必须找一个政府部门挂靠进行管理,所以其实并不算是真正的第三部门。最近情况有所缓解,一些地方的一些类型的民间公益组织放开登记了,但在税收等方面的具体政策的配合上,还是没有跟上。医疗领域最近改革的步子比较大,但教育领域仍是铁板一块,几乎完全成为了政府主导的权力体系的一部分。学术之死敌,莫过于官气。凡官气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独立思考、创新和创造都成了笑话,教育也成为绝大多数民众抱怨最多也最强烈的一个行业。 今日教育沉苛,当年忽视教育的第三部门性,盲目推行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上个世纪,学术界反思,为什么中国的“摸着石头过河”政策的效果远胜过芝加哥大学等美国名校培养出来的那一批经济学博士(所谓的whizkids)主导的南美和苏东转型。原因很简单: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这么一批口含天宪、指手画脚的经济学家(第一个回国的美国经济学博士林毅夫是在1987年)!而轮到要教育改革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日恢复给他们带来荣耀的平衡的境界。如果他往东看,对中国的情况有所了解,如上所述,他应该会同意,中国也许是比任何别的国家都更需要仔细审视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部门的平衡关系吧。西方国家的三个部门也许有所失衡,但从中世纪的城邦国家起,他们的市场、市政厅和教堂之间的铁三角关系就已逐渐成形,直到演进成今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之间的三角关系。三者的相对关系或者偶有起落,但正如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三者中任何一者无法完全压到其他两者的联合。像中国这样一“腿”独大,几乎所有的人都必须抱着权力的大腿讨生活的情况,应该是超出绝大多数西方人思维框架的事情吧。家丑可以不外扬,但我们的任重而道远,是谁也无法逃避的事。 书评(媒体评论) 明茨伯格身在加拿大,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很自然地往南看,把美国当作了他写《社会再平衡》的主要靶子,希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日恢复给他们带来荣耀的平衡的境界。如果他往东看,对中国的情况有所了解,如上所述,他应该会同意,中国也许是比任何别的国家都更需要仔细审视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部门的平衡关系吧。 ——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 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学院院长 肖知兴 素以叛逆性思考著称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并未放弃自己的独立观察与思考。在他看来,资本主义至少在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所谓的市场经济,已经变成了公司化社会。私营部门成为社会的主宰,甚至达到了任何现有政治活动无法驱逐的程度。 ——心理经管专家 陈禹安 亨利明茨伯格的新著《社会再平衡》,以商学院教授罕见的激烈“火力”,对近几十年来公司化、货币化、金融化的整个世界提出批判,指出要走出目前的能源、环境和社会困境,必须重视相对市场、政府而发生空前衰落的社会,用社群型企业的模式来改造唯利是图的私人企业。 ——著名书评人 郑渝川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