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哲学通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宋志明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宋志明所著的《中国古代哲学通史(精)》抛弃教条主义“两军对战”式的剪裁,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实际,呈现中国古代哲学的真实情况,反映中国古代哲学的独到精神和韵味。

舍弃“拿来主义”多重史料的堆砌,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体现中国古代哲人的问题意识,反映中国古代哲人的独特方法和智慧。

放弃“一揽子”式的人物选择,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体现中国古代哲人的批判继承,反映中国古代哲学的“元亨利贞”。

内容推荐

宋志明所著的《中国古代哲学通史(精)》结构层次分明,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从春秋末年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的中国古代哲学。

本书的创新性在于,作者力图克服以往中国哲学史教材不够中国、不够哲学、不够历史的缺憾,写出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见的有个性、有见识的中国哲学史教材,里面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和理论;除此之外,书稿以问题域的方式展开每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利于读者对该思想的深入反思和认识。

目录

自序 中国哲学史应当重写

总论

第一章 中国特有的哲学

 第一节 哲学三义

 第二节 哲学三性

 第三节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发展前景

第二章 基本问题

 第一节 回到中国哲学自身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三节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总体格局

 第二节 发展阶段

先秦的奠基期:百家争鸣

汉唐的展开期:三教并立

从宋到清的高峰期:理学行世

 第三节 主要问题

两一关系问题

知行关系问题

义利关系问题

 第四节 儒家哲学概述

 第五节 道家哲学概述

 第六节 佛教哲学概述

第四章 精神韵味

 第一节 自强不息

 第二节 实事求是

 第三节 辩证逻辑

 第四节 以人为本

 第五节 内在超越

 第六节 有容乃大

奠基期:百家争鸣

第五章 奠基期概况

 第一节 哲学产生的语境

由于经济的发展,哲学产生成为可能

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哲学产生成为可能

由于文化的积累,哲学产生成为可能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起步

 第三节 主要话题

 第四节 主要学派

第六章 道家天道学

 第一节 老子发其端

其人其书

如何以道释物?

如何以道看人?

如何辩证思维?

如何以道救世?

 第二节 庄子集大成

其人其书

怎样看待道与物同在?

道对人的价值何在?

怎样以道应世?

第七章 儒家人道学

 第一节 孔子发其端

其人其书

如何从天道转向人道?

如何从“无知之行”转向“有知之行”?

什么是人道学的内涵?

如何把握中庸之道?

理想社会何在?

 第二节 孟子论仁学

其人其书

何谓理想之治?

怎样看待人性?

性善的根据何在?

自我怎样完善?

 第三节 荀子论礼学

其人其书

如何以礼治国?

为何施行教化?

天人关系怎样?

物理何以可知?

第八章 墨家的人天学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

 第二节 何谓人的本质?

 第三节 如何看待人际关系?

 第四节 人格的担保何在?

 第五节 知识何以可能?

第九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活跃

 第二节 惠施怎样看待同异?

其人其书

历物十事

 第三节 公孙龙怎样看待坚白?

其人其书

白马论

坚白论

指物论

第十章 法家治道学

 第一节 早期法家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理论

其人其书

如何以理解道?

人与人的现实关系怎样?

法术势如何结合?

展开期:三教并立

第十一章 展开期概况

 第一节 语境的变化

汉初的选择

魏晋的转型

唐代的定格

 第二节 文本的整理

经学的文本

玄学的文本

佛教的文本

道教的文本

 第三节 话题的转换

天人关系

体用关系

此岸彼岸关系

第十二章 经学的建构与解构

 第一节 儒学的经学形态

经学的形成

今文经学

谶纬思潮

古文经学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学说

其人其书

如何以天论人?

如何以天论政?

如何制约君权?

 第三节 王充的天人学说

其人其书

天在人上还是在人外?

天是自然的还是神秘的?

认知的途径何在?

福德是否一致?

第十三章 玄学与体用之辨

 第一节 玄学简述

玄学的兴起

主要问题

主要派系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其人其书

名教根基何在?

何为万有的本体?

如何把握本体?

 第三节 裴的崇有论

其人其书

何为终极之道?

如何以儒解老?

 第四节 郭象的独化论

其人其书

如何回应有无之辩?

本体如何为人所用?

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关系?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哲学

 第一节 佛教中国化

宗旨要义

精神需求

理解诠释

综合创新

 第二节 华严宗的般若学

法藏与宗密其人其书

如何化解学术差异?

彼岸与此岸如何统一?

 第三节 禅宗的解脱学

慧能其人其书

如何看待佛性?

如何领悟佛性?

第十五章 道教哲学

 第一节 道教简述

从道家到道教

中国特色

演化过程

 第二节 葛洪与外丹学

其人其书

为何说“道即是玄”?

成仙的途径何在?

 第三节 司马承祯与内丹学

其人其书

何处求取丹药?

如何修炼内丹?

高峰期:理学行世

第十六章 高峰期概况

 第一节 新的语境

 第二节 文本以及讲法的转换

 第三节 新的话题

 第四节 发展历程与学派分殊

北宋五子初创理学

朱熹集正统理学之大成

陆九渊转向心学

王阳明宣告正统理学终结

朴学的兴起

第十七章 宋明理学的草创

 第一节 开山者周敦颐

其人其书

是否有儒家精神安顿模式?

儒家精神安顿的本体论依据何在?

儒家精神安顿如何实现?

 第二节 奠基者程氏兄弟

其人其书

礼教根基何在?

如何从天理看人性?

如何成就儒者?

第十八章 集大成者朱熹

 第一节 其人其书

 第二节 天理的诠释

怎样看待理事关系?

怎样看待理气关系?

怎样看待一多关系?

 第三节 人性的诠释

如何看待人性的二重性?

如何看待心性的二重性?

如何看待理欲关系?

 第四节 知行观的展开

知行关系如何?

格物与致知关系如何?

何为“切己工夫”?

第十九章 陆王心学

 第一节 陆九渊的转向

其人其书

理在天上还是在心中?

务外还是内省?

 第二节 王阳明的终结

其人其书

何为儒学本体论的核心?

知行怎样合一?

本体与工夫怎样统一?

第二十章 张王气学

 第一节 张载的气本体论

其人其书

万物真实性的依据何在?

如何从气本体论看人性?

何谓“天人合一”?

 第二节 王夫之的道器论

其人其书

如何摆正道器关系?

如何摆正两一关系?

如何摆正知行关系?

如何摆正理欲关系?

如何摆正理势关系?

第二十一章 清初朴学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

其人其书

何谓“形而上”?

在知识论上天人能否合一?

理欲是否兼容?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哲学跟其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首先应当着眼于它的独到之处,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第二点是人类性。我们承认哲学有民族性,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哲学是人类的公产。尽管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复数,但所处的物质世界却是单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反对把哲学视为西方人的专利,也反对把不同的哲学理论形态截然对立起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对世界总体的认识肯定具有共同性,具有可交流性,因而哲学必然带有人类性。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总体的学问,而对于世界的总体,谁也不敢说完全搞透了。哲学是一门讲不完、讲不透的学问,应当在各种哲学形态的对话、交流、启发的过程中,使之得到不断的发展。按照通行的说法,语言是哲学的家。既然语言具有可交流性,各种哲学当然也具有可交流性。可交流的前提,就是必须承认哲学具有人类性。

第三点是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语境中进行哲学思考。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准确地说,哲学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哲学是一门活的学问,不可能形成一成不变的终极结论。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都是当时哲学家在特定的时代取得的理论思维成果,只为我们提供推动哲学发展的思想资源,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结论。哲学家不能凭空进行哲学思考,必须以前人的哲学思想为资源。由于哲学具有时代性,哲学家不能照着前人的讲法讲,只能接着前人的讲法讲,讲出他所处时代需要的内容。如果他只会“照着讲”,他就不配称为哲学家,充其量不过是某种哲学宣传家。我们不必把这些人写进哲学史。有些哲学家喜欢标榜所谓“道统”,其实是在标榜他自己。在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什么亘古不变的道统。倘若真有道统的话,哲学就不可能有历史了。正是因为哲学有时代性,哲学史才成为一门学科。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就是哲学理论随着时代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后来的哲学家总得讲出一些前人未讲的东西,否则他便没有资格被写入哲学史。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应当注意把握不同时代语境的变化、文本的变化、话题的变化,把握每个哲学家的独到理论贡献。

哲学史记录了以往的哲学,但并没有穷尽哲学,并不是哲学的全部内容。哲学作为一门发展着的、活的学问,固然离不开哲学史,但并不受哲学史的限制,后来的哲学家总是要超过前人的。我们学习哲学史,不是拜倒在先哲的脚下,不是要做某位哲学家的信徒,而是训练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我们学习哲学史,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便看得更远一些。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记住他们的警言隽语,而且还要用心开发他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哲学思想资源,提高我们的哲学理论思维能力,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建构体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完美统一的哲学理论新形态。我们可利用的思想资源比先哲多,除了中国哲学以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西方哲学史,掌握现、当代国际哲学思潮的发展动向,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本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因此,我们作为一个哲学理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能不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其现代价值有比较深人的了解。

P8-P9

序言

自序 中国哲学史应当重写

我从1973年开始涉足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到2013年退休,刚好40年。步入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之后,我逐渐对现有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书写方法感到不满意,觉得有改进的必要。目前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大概有十几种。我读后觉得存在着三点遗憾。第一,不够“中国”。有些编写者似乎自信心不足,习惯于按照国外的模式来写,没有充分反映出中国哲学的独到精神、独到韵味。第二,不够“哲学”。有些编写者似乎只是把古人的言论编纂在一起,并不做思想的提炼。据有人统计,有些教材引用的原文,甚至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的篇幅。第三,不够“历史”。有些编写者选择的人物众多,似乎想把所有有点哲学言论的人都一网打尽,结果弄得篇幅冗长,无法展现哲学思想发展脉络。

本书力图弥补这三点遗憾,力求写出一本有特色的读本。我与中国哲学史课程相伴数十年,说心里话,是有感情的,希望能为这门学科的建设尽点力。我不想傍依任何人的说法,只根据自己的理解,重写一本中国古代哲学通史。“非所能也,心向往之。”本书的书写方式能否站得住脚,还需得到读者的评判。

现有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大部分都是采用集体编写的办法编出来的。这种多人合作集体编写教材的做法,是我们从苏联人那里学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学术合作社”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会有生命力。这种东西除了可以应付考试之外,难以发挥启迪心智的作用。哲学史的书写,应当有研究者的心得,体现研究者的个性,在这一点上,跟写小说有些相似。多人写的小说不堪卒读,多人合写的哲学史著作同样不堪卒读。黑格尔、罗素、文德尔班、梯利、冯友兰、冯契、劳思光等人的哲学史著作都是独自完成的,至今仍然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这就说明:有个性、有见识的哲学史著作,才会受到欢迎。我希望以一己之力,完成中国古代哲学的书写,表达我之所思、我之所想、我之所见。我希望本书能成为我与读者交流思想的一个平台。

我看了许多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论著,参加了多次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研讨会,虽有些启发,但仍旧感到茫然。是冯友兰先生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他老人家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的《自序》中写道:“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我对冯先生这段话的理解是: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或研究内容是统一的,没有什么抽象的研究方法。你还没有“研究”,怎么谈得上“方法”?脱离研究过程,侈谈所谓“方法”,所谓“范式”,恐怕徒劳无益,自误亦误人。实际上,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去摸索。自己摸索到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方法。通俗地讲,也可以叫作“摸着石头过河”。

研究方法总是同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什么脱离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的、屡试不爽的、现成的研究方法。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甚至每个研究课题都有独特的研究方法。这种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来的。当然,他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方法,但是学习和借鉴不能代替自己独立探索。想从别人那里找到现成的方法是不可能的。抱有这种念头的人,恐怕已陷入方法论的误区,只能被“方法论的焦虑”折磨得焦头烂额,不会有什么收获。鲁迅先生说过,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不一定先要把《写作方法》《创造大全》之类的书都读透了之后才动笔,而是在创造过程中体味自己适用的写作方法。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道理恐怕也是如此。“绣出鸳鸯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这并不意味着绣花师傅太保守、太小气,因为“金针”确实难对不知者道。徒弟要想掌握刺绣的方法,只能在刺绣的实践中去摸索,用心揣摩师傅绣出的“鸳鸯”,不能指望师傅告诉你绣出鸳鸯的现成方法。方法不完全是学来的,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悟”。借用《坛经》上的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指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方法,恐怕只会落得邯郸学步者的结局。邯郸学步者觉得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好,就去学,结果没有学会,竟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最后只得狼狈地爬出邯郸城。

关于中国哲学史书写方法,本书力求避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之风,另一种是虚无主义之风。

一些以“学术警察”自居的人,极力鼓吹“两军对战”模式,可以说是教条主义之风的典型表现。教条主义者从苏联哲学界搬来“两军对战”模式,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强行推广,害苦了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在“两军对战”模式的误导下,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唯一能做的事情,仿佛就是给古代哲学家制造一顶“唯物论者”或“唯心论者”的帽子。这种“研究”,完全脱离了中国哲学史的实际,谈不上有什么学术含量。道理很简单,使用外来的问题和外在的方法剪裁中国哲学史,怎么可能呈现中国哲学史的真实情况?世界是从来就有的,还是上帝创造的?这是西方人才会有的一种困惑,是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语境中才会提出的问题。中国古人从来没有上帝创世说的观念,根本就不可能这样提出问题。也许有人会说,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创世说的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但那只是小说家言,不能作为一种非常严肃的学术观点写入中国哲学史。我们不能用看待西方近代哲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哲学家,不能武断地把古人近代化或现代化。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属于前近代的哲学理论形态,因而中国古代哲学家不可能像西方近代哲学家那样自觉而清晰地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更不可能依据这一问题的理解来构筑学说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教条主义者长期掌控话语权,致使中国哲学史事业跌入低谷。如果不刹住教条主义之风,不搬开这块大石头,中国哲学史事业便无法走出低谷。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放弃陈旧的教条主义话语方式。

虚无主义之风是近些年刮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质疑“中国哲学合法性”。以“合法性”评判哲学,十分荒唐。哲学本来就是无法无天的学问,根本不存在合法与否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只是哲学的哲学”,只存在着“带前缀的哲学”,如中国哲学、欧洲哲学、阿拉伯哲学、印度哲学等。哲学是个复数,而不是个单数。各种哲学话语方式可以有相似性,但不具有相同性,怎么可能判定某种哲学合法,某种哲学不合法?合法性可以用于政治,用于法律,但不能用于哲学。有如我们可以讨论鸟的飞翔性,但不能讨论狗的飞翔性。不承认“中国哲学合法性”,等于说根本没有中国哲学史这么一回事,等于说研究中国哲学史无异于画鬼。一个无故怀疑“父母合法性”的孩子,肯定是不孝之子;一个无端质疑“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人,岂不等于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倘若不刹住这股虚无主义之风,研究中国哲学史从何谈起?所以,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澄清虚无主义迷雾。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中国哲学史可以分成古代和近现代两大部分。中国古代哲学发端于春秋末年,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到1840年为止,有近2400年的历史,是一部完整的断代史。在这段历史区间,中国哲学基本上保持着独立发展的态势,尚未受到西方哲学全面而根本的影响。16世纪,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曾介绍过西方哲学,但影响力十分有限,不能改变中国传统哲学独立发展的态势。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固然发生较大的影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固有哲学的理论形态。佛教渐渐融入中国固有哲学系统,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展迈入近代的门槛,西学涌入中国思想界,中国哲学发展也迈入近现代的门槛。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我们中国人提供了精神生态环境。中国人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乃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即便不是专门学习哲学的人,也应当学一点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学习中国哲学史,不能像西方人那样看待中国哲学。他们看待中国哲学史,有如到博物馆去参观,不必把自己放到历史进程中;而我们学习中国哲学史,是在同自己的先哲进行精神沟通和交流,进而打造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漫长的历史过程,本书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做一下整体的概述,以便大家对此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后记

2008年,我已过“耳顺”之年。不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总编之后,我又回到了哲学院本科生的课堂,为2006级哲学专业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课程。这个年级有两个班,一个是普通班,一个是国防班,加在一起有60人之多。还有许多旁听生,课堂坐得满满的。同学们听课很认真,课堂气氛很好,使我颇受感动。我尽量讲好每一节课,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把中国哲学的精蕴表达出来。每次讲课结束,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陈治宇同学建议把讲课录音整理成书,我接受了她的建议,遂有本书写成。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把我的讲课录音整理成文字。其中第一章、第二十一章由陈治宇同学整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由李依蔓同学整理,第二章、第三章由张婉月同学整理,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由杨昊同学整理,第四章、第十八章由黄心哲同学整理,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由李兴同学整理,第十一章、第十五章由古丽南·胡斯曼同学整理,第四章、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由冯佳欣同学整理。我以同学们的整理稿为基础,做了较大的修改,写成了《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一书。感谢同学们的热情,感谢同学们的辛勤劳动,感谢同学们让我体味到教学相长的快乐!

2010年,《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一书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纳入“京师大讲堂”丛书出版。从2009年到2013年,连续5年,我都以此书为教材,给本科生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颇受同学们欢迎。有些大学在本科生课堂上,也使用此书为教材。

我边讲边改,又形成一些新的看法,也发现该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觉得该书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希望得到再版的机会。很幸运,中国青年出版社给了我这样的机会。由于我已退休,时间充裕,我在该书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遂有本书问世。

十分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程黎眉同志、刁娜同志,她们付出的许多辛劳,为本书增色颇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