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31日,英德双方两支庞大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附近海域展开了一场举世闻名的海战,这场海战以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主力舰对决而载入史册。
2016年是日德兰大海战100周年,值此之际,张宇翔著的《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指文世界舰艇》根据珍贵和权威的外文资料,力图还原海战中双方主力舰只的真实表现,在细节上尽量依靠双方战后的报告及损伤记录,剥离海战过程中或真实或人造的种种宏大叙事和英雄壮举,让事实本身说话,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战及其影响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希望通过本书能与同好分享更翔实、准确的数据和资料,抛砖引玉,在更广的视角上对日德兰大海战进行解读。
日德兰海战是海战史上不朽的传奇,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舰队之间的对决,其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张宇翔著的《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指文世界舰艇》详细研究双方战舰的战斗表现,细节上依靠双方战后报告和损伤记录,剥离海战中真真假假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壮举,让事实本身说话,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海战及其影响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
前言
第一章 走向“末日之战”的双方舰队
日德兰:偶然中的必然
舰只对比
人员
试探
第二章 战巡之间的揭幕战
接战
向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三章 贝蒂的诱敌
向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四章 杰里科的第一次抢占T字横头
杰里科的艰难抉择
“防守”号和“武士”号的悲剧
传奇的开端
“无敌”号的悲剧
大舰队主力的第一次抢占T字横头
舍尔的第一次规避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五章 舍尔卷土重来
大舰队的第二次抢占T字横头
中弹记录
第六章 最后的主力舰交火
费解的“跟我来”
最后的主力舰交火
失去的机会
中弹记录
第七章 鱼雷之夜和返航
航线选择
夜战第一阶段
夜战第二阶段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八章 “塞德利兹”号和“东弗里斯兰”号的命运
努力挽救“塞德利兹”号
受伤的“东弗里斯兰”号
“马尔伯勒”号和“厌战”号的艰难返航
第九章 荣耀与指责——日德兰的余波
浮华
现实
未来
第十章 总结与思考
损失比
火炮
炮弹
命中与损伤——大口径舰炮
命中与消耗——中小口径舰炮
主力舰火炮故障
火控
殉爆和发射药起火
中弹位置及其影响分析
动力系统故障
炮弹质量
鱼雷
附录1:1914年“胡德”号的鱼雷实验
附录2:第十章总表1中其他各舰的沉没过程
附录3:巡洋舰及驱逐舰的弹药消耗
附录4:柯达无烟药及药库安全
附录5:战前炮弹
附录6:日德兰海战中的轻巡中弹情况
附录7:日德兰海战中的驱逐舰中弹情况
附录8:维修
附录9:日德兰还战后大舰队主力舰防护和火控相关改装
附录10:火控基本知识及一战时的皇家海军火控设备
日德兰:偶然中的必然
时间进入1916年5月,傲慢的第二帝国忧虑地发现自身处境并不乐观。施利芬提出的“旋转门”战略,在战前曾被大总参谋部和普鲁士军官团视若瑰宝,但在实战中不但没有带来预期中的西线速胜,反而铸就了凡尔登这个深不见底的血肉磨坊。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战争的拖延,局势将越来越不利于德国。雪上加霜的是,英国的远距离海上封锁战略也正在缓慢而稳定地发挥着作用,逐渐让第二帝国感到了脖颈上的压力。
鉴于水雷和鱼雷技术的发展,德国海军在战前认为英国海军无法维持长久以来惯用的港口封锁(close blockade)战略,在此基础上,德国海军进一步估计皇家海军不可能彻底放弃港口封锁战略,因此推断对手将交替执行港口封锁战略和远距离封锁战略。这样一来,德国公海舰队就会获得大量在熟悉海域发挥鱼雷艇和水雷优势的机会,从而与在主力舰数量上明显占优的皇家海军周旋。对于公海舰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设想,他们希望在开战之初作为英国皇家海军主力和精华的大舰队就杀进赫尔戈兰湾。公海舰队在战前的全部作战计划,甚至包括部分造舰思路都基于这一设想。但显然,这一设想完全是一厢隋愿。
实际上,由于地理上的限制,德国海军出入大西洋的航路只有两条,即狭窄的丹佛海峡以及苏格兰最北端与挪威之间的北海海域。一旦皇家海军能够实现对以上两条航路的封锁,德国海军便无异于瓮中之鳖。鉴于这一先天优势,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皇家海军最终确定的战略便是远距离封锁。通过保持大舰队的存在,阻止公海舰队突破封锁的冒险尝试,从而卡死两条航路,扼杀德国的海上货运。
这样一来,在双方各自制定了战略后,实战中便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战争之初,双方都在等待对方首先杀到本方海域求战。尽管双方的这一期望都落了空,但双方主力舰队不交战的状况对两国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
对英国而言,维持本国的海上运输,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限制公海舰队的活动范围,便足以达成其最低的战略目标。当然英国上下从首相到普通民众都更希望皇家海军采用更主动的进攻性战略,以迫使公海舰队决战。这种期望主要源于民众对特拉法尔加式胜利的渴望,而并非战略本身的需求。至于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前,数年间欲求决战而不得的窘境则被民众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对特拉法尔加式胜利的渴望,自然演变成了政治上的缓慢而沉重的压力,这也是英国先后几任第一海务大臣下台的原因之一。但对正遭受封锁的德国而言,海上的僵局就犹如一个不断收紧的套索,这个套索将导致第二帝国呼吸困难甚至最终失去战斗力。这种战略上,当然也将体现在政治上的沉重压力,将迫使第二帝国去寻求一个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途径。 于是,海上的窘态迫使公海舰队提出了打破英国封锁的战略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战略要求却是摆在公海舰队总司令舍尔(Sheer)海军中将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北海上,与数量明显占据优势的大舰队进行正面对决显然是一种自杀行为。对公海舰队而言,与大舰队实力最接近的时刻大致是1914年12月公海舰队突袭斯卡伯格(Scarborough)前后,当时大舰队与公海舰队可集中的战列舰及战巡数量比分别为22:14和4:4。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双方主力舰在数量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1914年8月至1916年5月问,大舰队共新增14艘主力舰,即3艘原本由外国向英国订购的战列舰“加拿大”号((~anada)、“阿金库特”号(Agincourt)和“爱尔兰”号(Erin),2艘“铁公爵”级(Iron Duke)战列舰、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QueenElizabeth)、3艘“皇权”级战列舰(Royal Soyereign)以及战巡“虎”号(Tiger)。公海舰队则只增加了4艘“国王”级战列舰(Konig)、1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Bayern)和2艘“德芙林格”级战巡(Derflinger)。除去主力舰的损失和移籍,1916年5月底,双方一线战列舰数量比已经变为33:18,战巡比变为9:6。除了数字本身之外,大舰队新增战列舰的质量也比原有的优秀得多。“伊丽莎白女王”级和“皇权”级战列舰装备着15英寸(381毫米)主炮,其威力远非皇家海军原有战列舰的13.5英寸(342.9毫米)和12英寸(304.8毫米)主炮可比。P2-3
2016年是日德兰大海战的100周年。100年前的1916年5月31日下午,一场规模宏大的海战在遥远的北海上爆发,并以“日德兰海战”或“斯卡克拉格海战”的名称,成为人类海军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之一,也成为大舰巨炮时代最典型的代表。
光阴如梭,10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在大舰巨炮时代叱咤风云作为海军实力象征的战列舰,不但其地位在新的时代被航空母舰所取代,而且这一舰种本身也几近消亡。尽管如此,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海战、最大规模的战列线对决,日德兰海战仍然与战列舰这一舰种一道继续激发着军事研究人员和军事爱好者的热情与兴趣。
然而,和人类历史上许多大规模战役类似,日德兰大海战的故事长期被包裹在由传说、神话、误解和猜测所构成的迷雾中。当然,这种迷雾不可避免地源于海战环境下观测的困难,相关材料的佚失,不同记载下的矛盾,以及战斗中的伤亡,然而这种迷雾也源于战后一些人为的刻意修改和解读。对日德兰海战的不同解读,使得研究者们分成了“杰里科派”和“贝蒂派”,时至今日,两派之间的争论仍未完全消除。即使在相对更为严肃的舰只设计领域,对日德兰大海战的总结也并非总是正确的,甚至海战中所暴露出的一些舰船设计问题,直至20年后仍未解决。另一方面,日德兰大海战的影响在某些特定范围内是很有限的。例如,尽管此战中双方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损失远超过一战中的任何一场海战,但是海战本身对交战双方海军的战略影响有限。
正是由于日德兰大海战异乎寻常的复杂和混乱,因此即使仅仅对海战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也无疑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如果还要介绍此次海战的深远影响,那么其艰巨程度就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但学者们并没有望而却步,比如约翰·坎贝尔(John Campbell)在《日德兰:战斗分析》(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一书做出的尝试就极为精彩。阿瑟·马德(Arthur Marder)在共五卷的巨著《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费舍尔时代的皇家海军》(From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的第二、第三卷中,不仅记叙了海战的过程,而且对海战的影响以及海战前后双方海军的状态进行了分析。此外,罗伯特·马西(Robert Massie)在《钢铁城堡》(Castles of Steel)一书中,在描述海战经历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珍贵的参战者回忆。20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的布莱恩·兰福特教授(Bryan Ranft)为代表的一系列学者,对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英国海军部与海军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研究,一批从技术视角审视日德兰海战的作品也先后问世。此外,大卫·布朗(David Brown)在《大舰队》(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一书中,从技术角度介绍了海战对皇家海军舰只设计的影响。第一本详细介绍德国战巡的英文著作—2014 年出版的《德国一战战巡》(German 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 Their Design,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s)则给出了德方参战战巡的设计沿革和作战经历的细节。尽管以上作品更着重于海军科技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日德兰海战过程中的一些争议和谜团也因此得到重新解读。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对海战的不同侧面、具体细节进行了研究。以上这一切作品都有助于读者对海战的进一步厘清。
相对而言,目前国内爱好者和公开出版物对日德兰大海战的关注点大多仍集中在海战过程本身,且部分论点仍较为陈旧,而对海战的背景、影响和技术的介绍则在一定程度上仍属空白。本书即试图在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更翔实的数据和资料对日德兰海战进行视角更广的解读。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热心朋友的无私帮助:刘悦斌先生对本书的附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查攸吟先生、李剑春先生友也提供了宝贵意见。鉴于笔者仅仅是一名水平有限的海军爱好者,因此本书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在观点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谬误和缺陷,而又由于裁限制,部分海战内容笔者也只能割爱,对此当负全部责任。
写完本书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时,笔者不禁回想起阅读本书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时的场景。时光如梭,物是人非,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到欲说还休。然而梦想就如同在汗水中一直等待萌发的嫩芽,总有一天,美梦终会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