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聚沙成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胜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胜钜著的《聚沙成塔》是向大家展现中国当代读书分子的生存状况的青春小说。只要是学生,就会为学习困苦过、为爱情萌动过、为立场矛盾过、为代沟烦恼过,本书就是通过描写以苏童一为主人翁的一群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感情经历,来展现中国读书人的命运与前程,剖析一代人的青春成长历程。

内容推荐

李胜钜著的《聚沙成塔》讲述:像苏童一这种人,归根结底,是中国应试教育制度失败的产物。这种人可遇而不可求,应试教育一旦碰上就束手无策了。因为应试制度只能勉强适用于大多数人,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不能勉强地接受这种笨拙的教育方式的。可是,这种人自会有他们本身的一种成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聚沙成塔!正如佛学大书《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所阐述:‘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我现在基本上可以断定,苏童一就是属于这种非常典型的人了。他们可以在看似游戏的学习行为中,获得惊人的成长。这种人是我们所不敢企美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试读章节

想要了解人物的生平,就必先追溯他的过去。我以为一般人没什么过去的,所以这先入为主的观念,差点导致了遗漏错讹的发生。其实苏童一的过去,实在丰富得很——他小小年纪,便浑身是胆了。因为中国人的“更名改姓”是一件大事,所以这在他眼里就必须是一件小事。他的原名叫做“苏童一燚”,旁人们都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这“燚”字作何解释,但都羡慕他的名字稀奇古怪,果见中国汉字的博大与精深。而且这人的父亲,也一定是个鸿儒了,不然有何能耐起这么一个名字?苏童一起初也不懂,只好去翻查那些字典,可惜那些字典都笼统得很,没有翔实而全面的解释,只说是人名用字而已。教人看了以后,直被它熊熊的烈火,烧得自己浑身发热难耐,比夸父逐日还痛苦。于是,便只好从中国的象形文字出发,暂且认为它是指火的形态。当时他正寄居在亲戚家里念小学,他舅姑舅妈也向他献谋划策,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皇帝解决不了的问题,便索来《康熙字典》一翻,上面果真有“火貌”的解释。看到这里,他顿时火冒三丈了,仿佛字典上那团猛火,已经薪尽火传,烧到了他头上。为了跟命运抗争到底,他毅然动了改名字的念头,趁着周末例假,打电话回家跟父亲商量此事,谁知道他父亲气得半死,说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没有“赕”字高贵——改了名字以后,人生就会因此而变得低贱!这样的异端邪说,倒跟看生命线的长短,就预知人的生死祸福一样。苏童一从不相信命蹇时乖这回事,还说名字必改无疑,只是迟早而已。他父亲便口头上赏给他一只胆道:“有本事你就试试看!”谁知道苏童一胆敢学勾践尝胆道:“试试就试试!”翌日回学校,便索性把名字改为谐音“苏童一”:从前写“苏童一”二字,倒无甚大碍,偏偏“燚”字最难写,这回好了,只一横就了事了!但他起初还如有惶惧,料想这事就像暗恋女生一样,顶多是一厢情愿而已。即使他父亲肯答应,户口本尚不答应的,假使这事走漏风声就糟了。为了逼他父亲就范,苏童一决定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先在学校广而告之,再等年日久而久之,最后才回去向父亲请罪。届时他父亲想不答应,也得答应,好比生米已经洗了下锅,就算不是熟饭,也准保会成熟饭,难道父亲会让自己把洗了下锅的米,再打捞起来晒干不成?吓!父亲应该不会那样做才对。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即使湿纸也包不住火——这事才在学校里秘密地进行了一个多月,就瞒不住暴露了。他父亲在得知此事以后,雷霆大怒,打电话骂他“畜生”。苏童一没有抗辩什么,反倒暗笑不语,因为他父亲作为“畜生”之父,不晓得这个道理,反而越骂,自己心里越舒服。苏孝贤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无动于衷,气急败坏。他想儿子改名非得遵循《礼记》不可,文里对名字就有一大堆细则与苛求,譬如: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为名。回头仔细地琢磨“苏童一”这个名字,愈想愈觉得不妥,但事已至此,就好比木已成舟,只好骂儿子此举,实为忤逆不孝。苏童一反驳道:记得《礼记·曲礼下》就有“君子已孤不更名”的话,那么父亲尚在人间,做儿子的执意要改名,也算不得不孝罢?他父亲被他强词夺理的话又气得半死,说如此断章取义,实在有悖常理,当然无从辩驳了。苏童一首次大获全胜,从此父子间再闹矛盾,他总能引经据典一番,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他母亲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就显得高明多了。她保持一贯宽容的态度,和丈夫形成鲜明的反差。因为她早就领教过儿子的高招,知道儿子向来都喜欢率性而为,放荡不羁,不喜欢被人这样束缚着自己。所以,当苏童一和他父亲唇枪舌战的时候,他母亲总是在旁一番说:“你们父子俩都是好样的,但就是有一点不好,死要面子!”苏孝贤觉得妻子这是在幸灾乐祸,不免心生怒气,可是将心比心,他的名字也是父亲起的——现在自己却要沿用一辈子,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母亲曾劝说苏童一,把名字改回来,不要得罪他父亲,但见他依然我行我素,也不便再说什么了。苏童一也求母亲开恩,此事不要再提,还说过去每年开学,学校发一大堆练习册,第一件麻烦的事情就是写名字。母亲笑他不怕父亲却怕写名字,好像父子俩是前世约定的冤家一样——据说,前世约定的冤家,死后若是想报仇的话,来世投胎就做他的儿子——而且,要是个不孝子——反之,就是报恩。苏孝贤也不知道自己前世究竟得罪了儿子的哪些地方,苏童一更不知道父亲前世到底欠了自己什么恩情了。苏孝贤虽然对儿子的做法,一直显得很是不满,但也只好认命。母亲想起一个关于写名字的笑话,跟苏童一说:从前有个人只学了“一二三”,回去就写“万”字,竟要动用木梳,可笑!苏童一不为所动,还说自己的名字不用写到一万,只要一开始,便是结束了。母亲怪他没有幽默感。

P1-3

序言

写《聚沙成塔》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我坚持写完了此书,就是为向大家展现中国当代读书分子的生存状况。只要是学生,就会为学习困苦过、为爱情萌动过、为立场矛盾过、为代沟烦恼过。

这是一本给青年人的书。按理不该写得如此乖张叛逆,并且谴责应试教育的失败性,以免造成对学生思想上的冲击。但我生来就不是一个乖乖者,喜欢惯了那种桀骜不驯的生活。我把苏童一写成全书的主角,让笔下其他典型的人物可以团簇在他周围,其实是用意颇深的,主要隐藏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和苏童一同病相怜,在他身上,我借以寻觅少许的宽慰;另一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给他塑造成文学形象,也是我的一个“警醒”的手段。我试图借他向教育者证明:在奴化教育时代,也许还有一条更适合年轻人的路,只是这条路只有少数年轻人在走,而勇敢走这条路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叛逆之才。

有人说:“弊病的形象不该留驻于文学作品中。”我不大赞同。我倒觉得:古往今来,还真没有哪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没有病的——祥子染的是性病,琼西感染的是风寒。而我的苏童一却不一样,他全身都是病,并且是中国青年学生的弊病!苏童一存活的社会,正像欧·亨利笔下的一样,他和苏比的行为都是荒诞可笑的。我和苏童一同是中国应试教育出身的学生,却有不一样的遭遇:他总在失败中前行,我总在前行中失败。

我深知苏童一不是时代的宠儿,因为他与应试教育始终背道而驰。作者与文学形象,不知道是前者成就了后者,还是后者成就了前者,抑或是互相成就?反正,我未曾征询他本人的意见,便把他写进了书里,料想他也不会介意的。苏童一去游学前,曾自嘲自贱道:“我是应试教育失败的英雄,是活生生的烈士,是胆怯的勇者。”

关于苏童一的身世之谜,我想:我有必要作一些辅助性的说明.因为现在的文学爱好者都喜欢附会索隐。人们常说:“英雄莫问出处。”这句话,经常误导了许多无知而又可爱的人。试问:有哪一个英雄是不问出处的?只是有些英雄的出处,到现在还问出不来罢了。诸葛孔明尚且被骂为“诸葛村夫”。在此,我特地作出声明:我并非苏童一本人,他和“三苏”这一窝才子也没有别的什么瓜葛,书中“祖先”的说法,并非依据族谱写的。他仅是一个既普通又可爱的人罢了。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设想过中国人的读书命运与前程。我一直都在关注这方面的事情。我想,苏童一也是一个有着宿命渊源的人:就少年而言,他已是《伤仲永》里那个满腹才华的方仲永;就青年而言,他将是《围城》里那个滑稽可笑的方鸿渐;就中年而言,他必是《白光》里那个死不悔改的陈士成;就老年而言,他定是《儒林外史》里那个大悲大喜的范进。中国人的读书方式是迥乎不同的,但是结果和下场却都一样悲哀。曾几何时,我也曾劝苏童一回来跟我一起复读,但竞还惹了一身谩骂。他说:“教科书是最舒服的杀人工具!没有人曾怀疑它的利弊。”我听了颇有些悔恨,此后再无言以对了,近来更是日益觉得惭愧。有一次,不知道是谁的好提议,说要替他写一部关于他个人的成长史来。在场者,无不是风华正茂的少年,但众人却提议由我来“勉为其难”,因为我和苏童一毕竟同病相怜。知根知底,我几经推却以后便“恭敬不如从命”了。但因了“生不立传”这个不成为文的规矩,我又变得“优柔寡断”起来,不敢胡用立传的形式。因为牵涉的人事甚广,我便想到了小说——用它来涵盖作品的主题,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但思来想去,决计不出一个好的名目来。忽一日,从书桌底下,找到一本去年遗下的残籍,看到佛学大书《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有云:“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我真有一种喜从天降之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便取其要义,将作品的主题全部托付于它,正式把本书命名为《聚沙成塔》。

但苏童一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了。给他写立传体的小说,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他是鲁迅笔下那一类“不更事而勇敢的少年”!幸而他还没将死,不然在得知我要为他“立传”的时候,准会吟唱几句类似于“功名事业俱泡影,埋骨何劳墓志铭”的诗句来。然而,还有一件最困难的事情,那就是我作为本书的作者,必须要替文学形象承受所有的骂名。这是任何一部小说的作者都躲不开的宿命。“虽千万人,吾往矣!”——我现在倒真有些能够体会得到知易行难的感觉了。

只是,我现在还太年轻,想要表达出一些思想的话,必定会遭遇到批评界那些前辈们众口铄金的威力的。就我来说,批评家们是“人言可畏”的,但同时,我也希望:就批评家们来说,我也是“后生可畏”的——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国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梦想。我早年的梦想曾被剥夺长达六年时间之久,这六年是我的中学时代。至于小学时代,虽然在记忆上,年代相去甚远了,但早年的梦想,至今触摸起来,还是那样天真、那样无瑕、那样生动。

自忖为文尚未臻至不赞一词之境界,也并非斫轮老手,唯愿字斟句酌,以成章节。如今夙愿达成,我希望《聚沙成塔》能遇到真正懂它的读者。

2012年3月7日于平南县中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