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西路军卷共3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西路军卷共3册)》共计105万字,收录红军长征亲历者或参与者、见证者的回忆录、口述资料、日记等,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着重记述红西路军沿甘肃河西走廊向西挺进,执行打通国际路线的战斗任务,在甘肃、青海同国民党马步芳、马鸿奎、马步青匪帮斗争的悲壮历程,以及西路军失败后红军战士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重新回到党的怀抱,重新回到延安的苦难历程。

内容推荐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是一项大型红军长征史料征集工程。该书从资料征集到基本成型历时10年,总计约1500万字。丛书收录有红军长征亲历者或参与者、见证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记述红军在长征中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记录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本书是其中的副编《西路军卷》,共3册,主要以回忆录、口述史料、日记等形式记录了西路军在长征中的各种经历。

目录

血战河西走廊 徐向前

西渡黄河和西路军 李先念

我的回忆 李卓然

关于西路军的材料 程世才

回忆西路军西进概况 肖显清

为实现党的战略任务西渡黄河 康立泽

虎豹口渡河西进 程世才

虎豹口西渡 周纯麟

壮士西渡黄河去 郑维山

西渡黄河征途险 方强

西渡黄河风萧瑟 饶子健

冲破天险黄河浪 王定烈

强渡黄河前后 张达明

血战河西路 王恩厚

西渡后第一场胜仗 李新国

智勇击退骑兵团 周纯麟

锁罕堡、一条山战斗 盛先传

组建西路军西进 吕黎平

踏上西征的道路 黄火青

智取土门镇 王明超

红九军古浪之战 方强

浴血奋战古浪 李新国

古浪激战 陈宜贵

我随九军战古浪 张安泰

红九军兵殇古浪 吕黎平

“蜂腰”上的长蛇阵 程世才

麈战凉州、永昌间 郑维山

四十里铺麈战 周纯麟

武威四十里铺战斗 王恩厚

西路军在永昌 黄良成

红三十军战斗在永昌 盛先传

夜袭水磨关 周纯麟

坚守永昌与西安事变前后 李新国

红西路军前进剧团遇敌受损经过 王定国

指挥部的分歧 方强

徐陈首长争论目睹记 李培基

水磨关沿沟滩战斗旁观记 赵连奎

红五军山丹之战 王定烈

难忘的山丹战斗 谢良

山丹破敌 饶子健

在河西的首次决战 程世才

在西进道上 董元国

关于甘峻堡战斗的回忆 李平余

陈海松政委在西进途中 李良兴

高台悲歌 王定烈

红五军殉难高台 吕黎平

回忆高台战斗 吕仁礼

高台血战 张力雄

悲壮惨烈的一战 熊金波

高台失败亲历记 张宜友

难忘的历程 陈永禄

忆董振堂军长牺牲前后 林炳才

骑兵师进援高台战斗 岳仲连

三十七团增援高台记 饶子健

红五军高台战斗目睹记 王兰英

赴高台见闻录 胡占科

苦战临泽 秦基伟

临泽防御战 王明超

忆临泽保卫战 任道先

艰苦的岁月 李文英

悲壮的一曲(节选) 方强

东返前后 吕黎平

冲昏头脑的胜利 程世才

东进壮歌 张达明

东进受阻 盛先传

西洞堡受困 王明超

歼宪兵女战士归队 李天焕

关于白城子战斗的回忆 王怀文

倪家营血战 王定烈

血战倪家营子 程世才

“夜老虎”奇袭雷家屯 李天焕

血染倪家营子 郑维山

倪家营子血战 赵正洪

猛虎连长张如山 周纯麟

血战倪家营子与骑兵师出击永昌 李新国

在炮火下抢救伤病员 王恩厚

倪家营子激战中的卫生队 谢华

在徐陈首长身边的一件事 李培基

倪家营子战斗的片段回忆 盛先传

倪家营子突围 周纯麟

南流沟熊师长负伤 李天焕

血战南流沟 程世才

抢占梨园口 方强

梨园口最后一次决战 李新国

陈海松政委梨园口英勇献身 陈宜贵

梨园口战斗中的陈海松政委 李良兴

生死关头 程世才

进入梨园口以后 王明超

从梨园口到石窝子 李新国

回忆梨园口突围后 方子翼

石窝山失败 王定烈

石窝山上刀光剑影 周纯麟

石窝山整编 盛光传

郑义斋同志为革命战斗到最后一息 杨文局

妇女先锋团的最后一仗 华全双

气壮山河(节选) 李天焕

向康隆寺转移 李新国

石窝会议 程世才

石窝会议前后 方强

石窝子会议 李新国

石窝分兵 吕黎平

石窝突围 黄火青

石窝分兵前后 邱正基

悲歌一曲走祁连 方强

西路军右支队在祁连山中 李新国

右支队牛毛山战斗 黄良成

右支队在祁连山中 董元国

祁连山上的游击活动 耿万福

我在祁连山上打游击的经历 方震

妇女团余部和主力失去联系以后 华全双

妇女团被围记 彭珍

祁连悲歌——记李屏仁同志的牺牲 谢良

我在祁连山中的艰难行程 梁昌汉

祁连山上的军民鱼水情 林春芳

悲歌风雪祁连山 郑维山

雪山漫漫临绝境 李天焕

在祁连山中 程世才

艰难的43天 饶子健

在祁连山中探路 黄火青

沿祁连山西行 吕黎平

风雪祁连山的日日夜夜 周纯麟

翻越祁连山 盛先传

为了战胜饥饿与死亡的威胁 赵正洪

风雪祁连山(节选) 邱正基

向着希望走去 徐明德

跟着李先念走出祁连山 胡正先

红西路军左支队经过肃北草原见闻 毛合尔

西路军从祁连山进入新疆的日日夜夜 胡正先

跨过戈壁进入新疆 程世才

西路军的最后一战 赵正洪

走出祁连山之后 黄火青

安西城最后一战 周纯麟

安西受挫 饶子健

安西三战到星星峡 王明超

难忘的安西一仗 喻新华

回忆安西之战 苟金元

西路军最后一场恶战 邱正基

艰难的戈壁行程 李天焕

戈壁滩受困 吕黎平

向新疆挺进 杨南桂

沙漠脱险记 王恩舟

我们到了星星峡 盛先传

红西路军左支队在星星峡 杨锡光

从星星峡到迪化 诸正录

进出祁连山 王文

祁连山的电波 宋侃夫

历史的结论 程世才

天下红军是一家 宋侃夫

红旗漫卷缚苍龙 郑维山

重逢的欢乐 林春芳

回忆营救红西路军二三事 吴鸿宾

关于营救西路军的回忆 吴波

我去河西营救西路军的经过 马究民

谢老在兰州 王定国

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 伍修权

怀念高金城烈士王定国 刘德胜

我参与永昌县建政工作的回忆 王泉媛

我所知道的永昌区苏维埃政府建立经过 狄兴泰

关于永昌区苏维埃政府工作的回忆 刘万祥

我所知道的红西路军在临泽的一些活动 李国壁

红西路军在倪家营子的群众工作 宋德和

回忆甘州中心县委 吴建初

千里跋涉找中央 李聚奎

从祁连山到陇东 萧永银

心向延安 陈明义

王军长带领我们走出祁连山 饶金才

艰苦的归队历程 李新国

人民的恩情重如山 左叶

难忘的河西三个月 戴克林

孤雁归群 龚兴贵

西路寻党记 刘克先

祁连山血战之后 何元吉

走出祁连山以后 陈宜贵

东归途中 方震

历尽艰险到延安 郑维山

回到党的怀抱 戴克林

红军战士话当年(节选) 方强

严峻的考验 黄良成

西路军失败后的归队经历 况玉纯

要革命,向东走 谈清林

回忆张掖地下党支部的斗争刘德胜 王定国 武杰

对张掖狱中党支部工作的回忆 刘瑞龙

艰难曲折的东归路 谢良

逃出虎口回八路 康海生

死里求生见光明 张萍

一片丹心向延安 耿万福

党在我心中 李宽和

从地狱归来 王定烈

我在青海的坎坷经历 欧阳辉

我离开青海的经过 苏风

我是怎样逃脱虎穴找到党的 华全双

艰难的回归历程 张宜友

回到党的怀抱 吕仁礼

骨头比钢硬 王儒云

东归历险记 梁昌汉

祁连山恶梦 再闯难关 王恩厚

从援西军到一二九师 方强

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的关系 黄火青

由苏联赴新疆迎接西路军 滕代远

迎接西路军进疆 段子俊

在星星峡见到党代表陈云 杨南桂

迎接西路军进疆随军见闻 殷百中

回延安 李映光

在党中央关怀下我们回到了延安 李文华

回忆毛主席的亲切教诲 王恩舟

毛主席关心红军西路军指战员 康立泽

新疆三年 黄火青

重返延安 喻新华

试读章节

11月3日,中央军委电令河西部队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一线。一条山、五佛寺地区,可留少部兵力扼守,便于机动。5日,朱、张电示河西部队,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但这时,马步青、马步芳部,已向我军发起了疯狂反扑。

统治甘、青两省的回族军阀马步青、马步芳,共有正规军三万余人,民团武装十多万人。马步青任敌骑五师师长,辖三个骑兵旅、一个步兵旅及炮兵、工兵、手枪各一团,统治地盘仅限于大靖、永登、古浪、民勤、永昌一带。其弟马步芳任新编第二军军长兼一百师师长,辖四个骑兵旅、三个步兵旅及手枪、炮兵、宪兵各一团,统治着青海全省和甘肃河西走廊的甘、肃二州及以西地区,势力比马步青大得多。红军渡河前,蒋介石即今马步青所部开向兰州至靖远间黄河西岸,进行防堵。红军渡河后,蒋介石又任命马步芳为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统一指挥新二军及骑五师。马家军阀代表着回族上层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以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迷信欺骗群众,巩固统治地位。马步芳号称“野马”,性情残暴,反共坚决,有当“西北王”的野心,比马步青更反动些。

坐地称王的封建军阀,历来视地盘为生命。马步芳一怕渡河红军西进,扼控河西走廊,进攻青海,端掉他的老巢;二怕蒋介石以“剿共”为名,派嫡系部队深入河西,吞并他的地盘,所以当红军渡河后,他即火速派出其前敌总指挥马元海,率两个骑兵旅向一条山地带驰援,进攻红军。

11月2日,马步芳部由寺儿滩向我一条山阵地猛犯。李先念、程世才指挥红三十军英勇抗击,将敌击退。3日,敌又纠集三个骑兵旅和两个步兵旅,向三十军阵地发起连续进攻。4曰,我打拉牌一线的九军,亦与敌一个骑兵旅及特务团,民团共5000余人,展开激战,敌人的进攻,多先以强大炮火轰击我阵地,而后开始集团猛冲,步骑交加,刀枪并举,乱喊乱叫。虽受猛烈杀伤,亦能组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冲锋,不肯轻易败阵。子弹每人携带三五排,打完后回去补充,以免被我缴获。遇我出兵反击时,则迅速退却,诱我追击,利用空旷地带,发挥骑兵特长,实行快速反击包抄。我军初次对付马家步骑兵的集团进攻,边打边摸索经验,从容应战。激战四天,毙敌骑五师参谋长马廷祥以下干余人,顿挫敌人的凶焰,与敌暂成对峙状态。我们的最大困难是少粮缺水,一条山那带产盐,水是咸的,越喝越渴。部队激战终日,找不到水喝,嘴唇干裂,喉咙生烟,实在难熬。

被围于锁罕堡附近的马禄旅600余人,系马步青部。我们当时想利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马步青,孤立最反动的马步芳。经一再争取,被围的敌人表示愿意接受我党的抗日主张,交出部分粮食,撤往凉州。我军遂网开一面,令其全部撤走。这件事多少也起了点作用。据说,不想受制于马步芳的马步青,为此曾亲临寺儿滩,想和红军秘密谈判,但因派出的代表被马步芳部击毙,未果。

根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的指示精神,6日,我们制定了《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这一计划,以集中主力西进,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的马步芳野外部队,进占大靖、平番、古浪、凉州地区作立脚点,伺机策应河东部队渡河作战为目的。具体部署是:以三十军为第一纵队,由一条山出动,经永泰或寺儿滩,攻取大靖;以九军为第二纵队,由镇虏堡出动,经松山、干柴洼、红凉山,攻取古浪;以五军为第三纵队,由三角城出动,经吴家川、赵家水、永泰、红水前进,待三十军进据大靖、九军进据古浪后,再经古浪进取凉州。部队出动的时间,预定在十二三号。上述情况和行动计划,我们向军委和红军总部作了报告。

P11-12

序言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编纂说明

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党中央部署的党史工作重点项目。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年之际,这项工作终于完成。现将这套丛书有关编纂情况说明如下。

一、编纂过程

2006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文献与研究》第45期刊载的《关于毛泽东亲自发起、集体编纂的(红军长征记)(上)》一文上批示:“长征精神是我党光荣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建议“重编‘长征纪实’,作为完整的党史、军史的一部分”。

根据李长春同志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有关单位举行协调会议,决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承担此项任务。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同志和室委会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全面统筹,确定该项工作为室重点工作,决定由室副主任李忠杰同志分管,第一研究部具体承担编纂任务。2006年11月下旬,第一研究部拟出初步方案,提出《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拟集中编纂长征亲历者回忆录、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经专家论证和室领导修改审定后,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名义将工作方案报中共中央宣传部。

2006年至2010年,第一研究部向全国各地党史工作部门和中央、军队的其他研究机构发函,征集相关文稿线索。在此基础上,收集了散存于各种书籍报刊中的有关长征文献,从中筛选、整理、编辑文稿900余万字,并一一撰写了作者简介,形成丛书初稿。初稿曾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等单位党史、军史专家审阅。随后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2013年7月,第一研究部进一步调整编纂体例,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增加编纂内容,再次对全国各类党史、军史、文史刊物,以及其他社科期刊、老干部报刊、港台书刊等,进行系统排查和资料补充,最后共整理编纂文稿1600余万字。2014年初,曲青山同志担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后,室委会明确提出必须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该套丛书的编纂出版。同年10月,在张树军副主任具体指导下,该书进入最后的编辑、审核阶段。在第一研究部共同努力和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配合下,终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完成此书的编辑工作。全书共分十卷42册。

在长达十年的编纂过程中,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委会多位领导同志和有关工作人员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丛书编纂过程中,三任室主要领导同志李景田主任、欧阳淞主任和曲青山主任,始终对这项工作给予认真指导;两任分管室领导李忠杰副主任和张树军副主任对这项工作高度负责,亲自进行工作部署、把关和审查;第一研究部积极组织力量攻坚克难,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研究部先后参与编纂工作的有:原主任霍海丹,原副主任刘益涛、李蓉,以及王新生、覃艺、杨青、王继凯、王树林、魏雪莲、刘慧娟、光新伟、黄亚楠、徐嘉等同志。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同志具体主持了2013年7月以来的编辑工作,并逐篇审阅修订了全部书稿。第一研究部副主任孙丽萍同志审核了全书的编辑体例和文稿的作者简介。各卷责任编辑在出版社三审三校基础上再次进行文稿通读和审校。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李荣珍、孙瑛等同志参加了本丛书副编中《西路军卷》书稿的编辑工作。其他曾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作出贡献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军队方面的党史、军史老专家主要有韩泰华、叶心瑜、阎景堂、姜廷玉、朱玉、肖姓、徐占权、陈力、王健英等同志。

二、稿件来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继承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解放军总政治部曾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组织力量陆续编辑出版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至2009年完成《星火燎原全集》20卷,共1066万字,文稿1705篇,其中有关长征的文章约400篇。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青年出版社也陆续编辑出版了《红旗飘飘》丛书共32集,约400篇文章,包括回忆录、传记、小说、诗歌、日记等,其中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文章约有五分之·。这些丛书中收集的革命回忆录包括长征回忆录,不仅史料价值高,而且记述生动,真实感人,数十年来成为党史、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专门编辑红军长征回忆录的权威资料书,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两册,共120篇,约100万字。该书大部分文章是丛书编审委员会约请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撰写,部分是选用党和红军一些领导人及其他老同志过去发表过的,系统记载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

实际上,反映长征历史的回忆录和回忆文章十分丰富,散见于境内外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和内部资料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很多老同志、老红军还相继撰写发表了新的回忆文章或专著。因此,编纂一部能够更全面反映长征历史的大型纪实丛书十分必要。我们在编纂《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从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搜集了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境内出版的综合性回忆文集。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红军长征·回忆史料》《革命回忆录》《回顾长征》《苦斗十年》《红六军团征战记》《艰苦的历程》《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实》《钢铁子弟兵》《长征女战士》《女兵列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等。

二是党的领导人、红军将领和其他老红军个人文集、回忆录、日记和关于他们的纪念文集。如《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自述》《周恩来选集》《周恩来自述》《朱德自述》《任弼时选集》《陈云文集》《张闻天文集》《杨尚昆回忆录》《叶剑英选集》《彭德怀自述》《刘伯承回忆录》《聂荣臻回忆录》《杨成武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张宗逊回忆录》《李坚真回忆录》《萧克回忆录》、徐向前《历史的回顾》、《康克清回忆录》《陈锡联回忆录》《洪学智回忆录》《程子华回忆录》《张震回忆录》《刘华清回忆录》《王诚汉回忆录》等;林伯渠、陆定一、陈伯钧、赖传珠、彭绍辉、韦国清、李黎林、张南生、赵镕、伍云甫、童小鹏、林伟、萧锋、莫休、关向应、张子意、王恩茂、吴德峰等的长征日记;《回忆贺龙》《无名英雄蔡威》《徐海东纪念文集》《卓越的青年将领:纪念吴焕先同志牺牲五十周年专辑》《刘英纪念文集》等。

三是中央、军队有关部门编写的内部资料集或公开出版物。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边区、川陕边区史料》(1945年版)、《党史资料》(1953—1955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与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党史资料通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军史资料》;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红军将士忆长征》;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解放军北京部队后勤部政治部编《为了红色中华》;解放军兰州部队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戎马春秋》等。

四是各地方党史资料集和地方党史部门提供的内部资料。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江西党史资料》《红军长征过云南》《峥嵘岁月:红军长征在湖南专号》《甘肃党史资料》《红旗漫卷: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豪情忆征程》(中共新疆区委组织部编)、《红军长征在通道》《红军长征过扎西暨扎西会议资料(选编)》《定西地区党史资料汇编》《酒泉地区党史资料汇编》、《红西路军史料》(中共张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广西百色地委党史办公室等编),以及有关省、市、县党史研究室采编收集的当地红军的内部资料等。

五是全国和地方政协部门编写的文史资料。如全国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广西、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宁夏、新疆等省区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以及有关市、县如遵义、兴义、威信、晋宁、成都、江安、叙永、岷县、稷山、高台、乌鲁木齐、酒泉、霍县等地区编辑的文史资料。

六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期刊杂志和报纸。新中国成立前的期刊有《自由中国》(1938年)、《北方文化》(1946年)等。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报刊有《解放军文艺》《民族团结》《新观察》《人民空军》《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人民文学》《边疆文艺》《红岩》《山花》《新港》《延河》《新文萃》《旅行家》等;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期刊有《学习与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百年潮》《纵横》《军事历史》《人民铁道》《近代史研究》,以及各地党史、档案部门和高校出版的期刊等;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出版的日报等。

七是境内外出版的有关国民党将领长征回忆录和长征日记。如大陆出版的《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白崇禧回忆录》《万耀煌将军日记》等;台湾出版的《陈诚先生回忆录》《陈布雷回忆录》《万耀煌先生访问记录》等。三、编辑体例

(一)关于丛书的主要内容和卷次。《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卷次分类上,主要以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和有关亲历者为专题,分为《红一方面军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日记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卷》《西路军卷》《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共十卷。

(二)关于各卷文章的编排顺序。各卷主要按历史发展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拟定一个标题作为一部分。第一部分一般为各专题概述,不便划入各阶段的文章以“其他”为标题编在最后一部分。有些卷次由于内容繁杂,又单独列出小专题,如“女红军忆长征”“回忆长征人物”等。每一部分的文章仍主要按历史时间顺序编排,并把重要领导人的文章排在前面。

(三)关于文章内容的处理。对所选文章坚持力求保持原貌,尽量不作改动。对史实错误等问题,一般采取在页下加注释的方式予以说明。文中注明编者对原文有修订的,主要是以下内容:一是删去一些与长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部分;二是明显的提法错误;三是逻辑不清、前后矛盾之处;四是语句不通、字词标点错误。为便于查阅利用,文末按照学术规范注明文章来源或出处。

(四)关于所选文章的作者简介。丛书各卷在作者第一次出现时,在文末附作者简介。简介主要写明作者姓名、女红军性别、少数民族族别、出生年、籍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间、红军长征时(或相应历史时期)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任职和最高职务、卒年卒地等。由于缺乏相关资料,有些作者简介信息还不完整。

(五)关于具体编辑规范。由于所选文章来源多样,原有编辑规范不统一,现全部按照一般通行标准重新修订,具体如下:

1、关于数字用法。记数词:除引文外,十(包括十)以内用汉字,十以上用阿拉伯数字;概数一律用汉字。时间数字:表示公历时间的,包括年、月、日、时,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农历的,月份和日期用汉字,年和钟点用阿拉伯数字。部队番号:统一用汉字;表示部队番号的“廿”不作改动,但“红廿五军”一律改为“红二十五军”。

2、关于固定术语。除引文外的历史事件、会议等固定术语的写法作规范修改,不加引号、圆点等符号,如:九一八事变、八七会议。

3、关于混用字。除引文外的常见字混用,按规范写法修改。如:“的地得”“底的”“呆待”“象像”“份分”“枝支”“它他”等的混用,均作修改。对于《日记卷》,为保持文献原貌,固定术语和混用字等,尽量不作修改。

4、关于口述者和整理者的编辑。原版本中注有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将口述者名字放在文章标题下,不出现“口述”字样,整理者放在文末最后一行加括号注明,如:(××整理)。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任务重,丛书编纂难免有一些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6年9月1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37:01